三弦琴 :中国传统弹拨乐器

更新时间:2023-08-15 17:34

三弦琴,又称“三弦”“弦子”“柳条”,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广泛应用于中国曲艺、戏曲音乐及民族管弦乐队之中。三弦构造分鼓头、琴杆、琴头等部分,种类分为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

秦代,三弦由“弦”演变而来。唐代,最早记载于崔令钦撰写的《教坊记》。宋、元时期起,三弦逐渐运用于金、元诸宫调等民间曲艺。明代,三弦由中国传入琉球群岛日本。清代晚期,大三弦产生。近代,用于“京韵大鼓”等曲艺伴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弦逐渐成为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

三弦不仅是一件音乐表现力极为丰富的独奏乐器,在中国民间歌舞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器乐合奏中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当今京剧秦腔粤剧等剧种伴奏中,三弦都占有重要地位。在说唱艺术中,三弦地位更为显著,京韵大鼓、苏州弹词、陕北说书等南北说唱艺术都使用三弦来伴奏,西河大鼓单弦更是专门由一个人弹奏三弦伴唱。

历史流变

秦朝,三弦由“弦鼗”演变而来。唐朝,最早记载于崔令钦撰写的《教坊记》:“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者,谓之‘搊弹家’。”

宋、元时期起,三弦逐渐运用于金、元诸宫调,元散曲,南北曲、弦索调等元朝,被认为是元曲主要的伴奏乐器之一。

明代,三弦由中国传入琉球群岛日本,逐渐演化成为日本传统乐器“三味线”。清代晚期,大三弦产生。明、清以来,以昆曲为代表诸多戏曲,如京剧秦腔眉户、汉剧、蒲剧、各种梆子戏等都把三弦当作重要的伴奏乐器之一。

近代,三弦广泛用于“京韵大鼓”等曲艺伴奏。20世纪50年代以来,演奏家们一方面保持其民间粗狂、波辣的演奏风格,另一方面又发展了表现抒情性、歌唱性曲调的演奏技巧,使三弦成为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

构造特色 

三弦一般由鼓头、共鸣筒、琴框、琴头、琴杆、缚弦和琴弦等部分构成,规格尺寸不一。

鼓头

鼓头常用椭圆形木框,两面蒙蟒皮成一共鸣箱,皮面上架一竹制的琴马

共鸣筒

共鸣箱多为扁六角形,是典型的传统形式,有扁八角形或扁圆形的琴箱,但为数较少。

琴框

琴框用六块或八块红木、梨木黑胡桃或其他硬实木板拼接胶粘而成,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方孔。琴框前面多蒙以厚棉纸为振动膜面。这种棉纸要使用较清的糯米米汤,将五至八层薄棉纸裱糊在一起。经过自然阴干后。再将其胶于琴箱前口。有蒙以羊皮或蟒皮的琴箱后口多置以音窗或敞口琴箱大小有别,较大者对角面宽18~24厘米、厚6~8厘米;较小者对角面宽12~16厘米、厚4~6厘米。

琴杆

琴杆用琴框材料制作,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上端设有山口。表面平滑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琴箱膜面中央置竹或木制长桥形琴码。张以三条丝弦。琴弦下端拴系于琴箱下面的尾柱上。

琴头

琴头使用桃木、黄杨等质地细腻的木料制作,自弦槽处向后呈半网形弯曲,下部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右),轴体外表刻有条纹,轴顶多镶嵌饰物。

演奏方式

三弦演奏时,右手以弹、挑、搓和双弹、双挑等技法为主。左手托琴杆,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按音,并运用吟、揉、带起、走音等技巧润饰曲调。三弦是无品的弹拨乐器,演奏滑指和走音十分方便,也便于自由移调

三弦音色

三弦音量较大,音色浑厚,变化的幅度较大。在乐队中使用的三弦还分小三弦大三弦两种。三弦的音域一般为三个八度。三弦的音色,高音坚实清脆,中音明亮圆润,低音丰满浑厚,音量较大。

分布区域

北方各种大鼓单弦曲艺,多用大三弦伴奏;西北华中地区民俗音乐说唱和戏曲伴奏,多用于中三弦;南方弹词类曲艺、昆曲等剧种和丝竹类器乐合奏,多用小三弦。

种类

小三弦

小三弦,是流传最广的品种,各民族称谓不同。全长50~70厘米,琴鼓用整木凿成,呈扁圆形或六角形,直径9~12厘米,蒙以羊皮、蛇皮、蟾蜍皮、牛肚皮或笋壳等,白族龙头小三弦是用蛋清逐层敷贴多层绵纸而成。小三弦音色柔和清脆,表现力丰富,多用于民歌伴奏、歌舞伴奏,也常弹奏各类山歌、小调曲调自娱。

中三弦

中三弦,见于石林县、弥勒市的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中。全长75~90厘米,琴筒呈小桶型,蒙羊皮面,张3根丝弦,用作独奏或“跳月”时的伴奏。白族龙头三弦中也有中等形制的,多用于白族调和本子曲的伴奏。

大三弦

大三弦,见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弥勒市的撒尼人和阿细人中。琴身长135厘米,琴筒呈大桶形,高约40厘米,直径约30厘米,蒙以羊皮。张3根丝弦或牛筋弦,拴弦板用铁皮制作,上挂一些铁皮或铁钉,弹奏时随节奏发出“嚓、嚓”声,声音铿锵浑厚。

传承与发展

近些年来,在乐器改革方面,通过合理缩短和加宽指板,下移山口以及对音膛的改良等等,使乐器本身的性能和造型进一步达到科学和完善,并在保持了三弦固有的音质色彩的基础上,增加了与我国民族乐队的共性。

在演奏技巧的丰富方面,左手通过对琵琶及有些弦乐器换把方法和按弦指序的合理引进使用,弥补和克服原来三弦弹奏快速乐曲不方便的困难,使左手的指法技巧很大程度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右手通过对“轮”“摇”等指法技巧的借鉴引用,使得在三弦的右手弹奏中既能出现雄浑激烈、如击鼓雷鸣的拂扫等。

代表人物

韩宝利

韩宝利是天津市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奏员,两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中国曲艺家协会“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获得者,素有“三弦圣手”的美誉。他擅长伴奏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多样曲种,继承前辈艺术精华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刚劲丰满、灵动流利、繁简得当、映衬有度的独特风格,曾长期担任京韵大师骆玉笙琵琶伴奏,得到业内外的高度评价。还根据自己多年担任三弦伴奏的经验体会,创作三弦曲《梅花调》《乐亭调》等,以及三百多段曲艺作品的唱腔音乐。高艺真幼习琵琶,后攻三弦、兼学古琴,现为天津音乐学院三弦专业讲师。

马三峰

河北高阳县教台村人,因说唱表演奔放泼辣、妙趣横生,人送外号“马三峰”,他本人以“马三疯”作为自己的艺名。也有人误“三疯”为“三峰”,将他的姓名写作“马三峰”。后结识雄县韩西楼村韩云甫、韩云亭兄弟,兄为秀才,弟教私塾,同喜好吹拉弹唱,很欣赏马三疯说书表演。一度常住韩家,在兄弟二人的帮助下,加工完善常演《响马传》《少西唐》《前后七国》等节目,并从韩家学会《宁武关》《骂城》《摔琴》等子弟书唱词。他在行艺中感到木板大鼓由伴奏乐器到说唱曲调均较单调呆板,尝试将原来的中三弦伴奏改为大三弦,以扩大音域;将木板击节改为铁片击节,以强化音色;将木板大鼓唱腔的单一板式扩充为头板、二板、三板等多种板式,以丰富唱腔的曲调。人们将其与当时非常著名山东大鼓名家何老凤并举,有“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疯”的美誉。因天津人习称马三疯所在冀中地区的大清河子牙河为“西河”,所以人们便将由他改良过的与传统木板大鼓大为不同的这种冀中鼓书,称之为“西河大鼓”。马三疯也被同行尊为西河大鼓的创始人。

代表作品

价值与影响

三弦独特音色在布鲁斯、民俗音乐摇滚、古典、实验性音乐等多种风格流派间流转自如。在继承与创新发扬的基础上,中国音乐传统年轻继承者们希望通过创作向世界证明,历经千年古老民族乐器可以成为灵动炫酷的当代音乐元素。

三弦作为典型的民族乐器,不仅能显示出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更能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深沉厚重、博大精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