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创建于1986年的公立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10:11

计算机学院创建于1986年。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中美合作交流项目)、教育技术学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和软件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具有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等四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有人工智能、知识工程、网络与通信、软件工程、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教学法等研究室和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技术学和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现代教育技术和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建院以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和省科技厅项目。已在国家级刊物、重点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特别是近年来被检索的论文20余篇。出版多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二级学科具有稳定 的研究方向,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科研队伍。我们在“自动推理与智能规划”、“知识工程”、“计算智能”、“信息系统开发”几个方向上已经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自动推理与智能规划”已经达到国内先进。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19人;聘任“东师学者”讲座教授7人,客座教授11人,兼职教授13人。在校本科生1067人,硕士研究生518人,博士研究生83人。

学院资源

随着计算机学院的不断发展,教学、实验及科研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学院设有微型机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项目、数字图书馆等十余个实验室。所有设备均为高性能的配置,完全能够满足教学实验和各类实践、科学研究的需要。

实验室配置

计算机学院目前共有八个实验室,本部两个全校共同课教学实验室,净月校区新建了六个实验室,包括两个本科教学实验室,两个研究生实验室,一个网络实验室,一个计算机原理实验室。

各实验室配置如下:

逸夫教学楼第一机房(本部): 100 台,海信 P3 667M / 128M / 10G

逸夫教学楼第二机房(本部): 100 台,海信 P3 667M / 128M / 10G

本科教学第一实验室(净月): 140 台,方正 P4 2.8G / 512M / 80G /DVD

本科教学第二实验室(净月): 60 台,同方 P4 2.4G / 256M / 60G

研究生第一实验室(净月): 50 台,同方 P4 2.4G / 256M / 60G

研究生第二实验室(净月): 50 台,同方,三宝 P4 2.4G / 256M / 60G

网络实验室(净月): 60 台,同方, P4 2.8G / 512M / 80G /DVD ,完备的网络实验设备

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净月): 50 台微机原理实验箱, 30 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

其中四个教学实验室配备了 NEWCLASS 多媒体教学系统。

本科教学第二实验室、研究生第一实验室、研究生第二实验室,全天对本科生、研究生开放。

国际交流

近年来,计算机学院院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扩大,多位国外学者应邀来访问、讲学,并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计算机研究开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05年中美合作办学项目正式启动招生;近年来向国外输送了一批留学生;派出多名教师出国研修、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在国外著名大公司从事软件开发的人数逐年增加。计算机学院的全体教职工正在积极进取,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不断开拓创新,为建设一流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培养基地而努力工作。

东北师范大学教学实验室详细清单

历史沿革

东北师范大学地处长春市—吉林省长春市,本部校区位于宽阔笔直的人民大街中段,学府林立,人才荟萃,净月校区位于长春国家级森林公园净月潭旅游风景区内,群山环抱,绿树掩映。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东北师范大学走过了一条辉煌的道路,成为一所著名的“人民教师的摇篮”;在这块丰沃的黑土地上,一代代学子在这里学习和创造,陶冶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憧憬着做人民教师的远大理想。

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族处在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关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先后从延安市、华北、山东省派遣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开展政治、军事斗争,发展文化教育,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到延安大学,向校长周扬和副校长张如心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要求延安大学的一批骨干力量去东北,办东北大学。10月25日深夜,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接见了周扬、张松如等延安大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指示说:你们去创办的东北大学,是新型的东北大学。

这样以周扬为队长、张如心为副队长的延安大学部分干部、教师组成的“松江支队第四大队”告别延安,开赴东北。

1946年元旦前后,中共中央地方局指示著名作家舒群创办“东北公学”,同年2月以“依照民主政府建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为目标开始招生。不久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任命张学良将军的胞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兼任校长,校址设于本溪市。至此,一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大学,迎着纷飞 的战火在东北大地上诞生了。她为东北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学习革命理论的基地,引导他们走上追求真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道路。

建校伊始,为局势所迫,学校辗转颠沛,1946年3月15日转至丹东市(现丹东市)后,继续转移经通化市梅河口市吉林省,于4月26日到达长春市。校址设在当时长春著名的建筑之一“海上大楼”。5月,由于中国国民党反动军队向公主岭市进犯,学校再度北撤。27日到达哈尔滨市,除留部分师生接收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北撤。6月1日,最后一批师生到达北满根据地佳木斯市。学校定址于“满赤医院”,开始了新的历程。在历时3个月,行程1500余公里的北撤中,学校的队伍不断壮大,干部、教师始终和同学同甘共苦,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显示了党的干部的优秀品质和作风。青年学生们在艰苦历程中,表现出了积极向上、追求真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革命意志,显示了一代英才的风貌。他们是先驱,是榜样,在学校创建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1946年8月,张如心所率延安大学华北联合大学的百余名教师、干部胜利地到达哈尔滨市,加入了东北大学的行列,壮大了东北大学的力量,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的教师、干部队伍。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先后担任学校副校长、校长。在党的领导下,东北大学继承和发扬延安大学的办学经验和革命传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构建毛泽东同志指示的“新型东北大学”,为解放区建设和全国解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1948年7月,中共中央地方局决定将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市,与党在吉林市创建的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为东北大学。1949年2月,长春大学、沈阳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长白师范学院文、理、法三个学院及先修班教职员与学生,全部合并到东北大学。1949年7月,学校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

1950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以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1952年,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成仿吾到该校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成老到校后,带领全校干部、教师实行正规化办学,狠抓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加强科学研究的领导和管理,充实教师队伍,弘扬延安精神,使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时我国最有影响和最具发展实力的师范大学之一。

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下放归吉林省领导,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但富于革命传统的广大师生在动乱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学校后来的发展保存了力量。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198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一个蓬勃发展的师大在高等师范教育的沃土又开始了新的耕耘。

目前东北师范大学设有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政法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与西安统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体育学院、传媒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9个院系,逐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以生命科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等为代表的、在我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成为一所以培养优秀中学师资为优长的高等学府。

东北师范大学传承、弘扬的是老一代革命家所积淀的光荣的革命传统,践行的教育理念是“尊重的教育”。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5万名优秀中学教师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师范大学以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学术水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蜚声海内外,成为有志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青年学子追求和向往的地方。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多彩,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精品化、系列化、学院专业特色化的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格局,其中“双百论坛”学术报告、“挑战杯”科技竞赛、“文明修身”道德发展、“炫亮东师”原创艺术、“激情年华”精品展示、学院专业素质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2007年1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这是国内首次由一所大学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幕式的文艺演出。东北师范大学学子在第九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喜获特等奖,实现了吉林省在这一奖项上20年来零的突破;在被誉为“中国青少年科技类最高奖”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东北师范大学学子连续两届榜上有名;东北师范大学红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也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红烛志愿者协会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学校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 2000年以来学校聘请了长期外籍专家学者300余人来校授课,先后聘请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80余名外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每年派出近百名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近年来,举办了30多个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国际知名度。学校分别在韩国东亚大学、巴伦西亚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

世纪交替,百年更迭,东北师范大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1999年,学校顺利完成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与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0年,启动净月校区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同年,学校被批准试办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3所拥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实现了东北师大几代人的夙愿和梦想。

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为东北师范大学题词: “办好师范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民族素质”,这是党和人民对东北师范大学的拳拳重托和殷殷厚望。身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师范大学行列,以研究型、综合性的姿态跨入崭新的21世纪已经成为今天全体东北师大人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师大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师大人,为创造东北师范大学更加辉煌的未来,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2007年2月4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儒林的陪同下来到东北师范大学,和同学们热烈讨论起师范教育问题,并首次就免费师范生教育问题和同学们交换意见。温家宝总理来校视察,鼓舞着全校师生员工更加满怀信心地走强校之路、特色之路、开放之路,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2007年5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东北师范大学担负起了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重任,东北师范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1946年,东北大学新生在哈尔滨市的东大办事处门前集合赴佳木斯市

1947年5月9日深夜,东北大学学生、刁县土改工作团团员李雷,被土匪杀害。中共刁翎县委为他修建了烈士墓

1947年5月12日,东北大学学生张建堂在参加土改时,同土匪激战中光荣牺牲。中共刁翎县委为他修建了烈士墓,并将刁翎村改名为建堂村。

1947年,东北大学学生在佳木斯过着艰苦的生活。

1948年4月,东北大学宣传队为群众演剧。

1948年4月,东北大学师生300余人下乡参加土地改革。1948年5月,东北大学学生绘制的解放战争发展形势图,竖立在校门口。

1949年3月,东北大学学生刘自然率东北学生代表团出席第十四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

1949年10月1日,东北大学师生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

1949年11月6日,东北大学青年团、教工会、学生会召开庆祝党公开大会。

专业设置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中美合作交流项目)、教育技术学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和软件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技术学和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现代教育技术和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财政部、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培训机构。

发展特色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6年至2010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1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5亿余元。目前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清史工程项目等115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96项。2006年以来,CSSCI论文3700余篇,SCI论文数2000余篇,2009年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50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奖励共54项,其中部级奖励17项,省级奖励37项。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研究、细胞遗传学等特色研究领域逐渐形成。

荣誉成就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学、生态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在中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遗传学、草地生态学、应用数学多酸化学、功能材料学、环境科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细胞遗传等优势领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了信息化 东北、材料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24-01-0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