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谷 :1988年创立于武汉的高新区

更新时间:2023-11-17 16:12

中国光谷,又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简称光谷,于1988年创建成立, 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 并获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央企集中建设人才基地、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等。

东湖高新区规划总面积518平方公里,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 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下辖8个街道(关东街、佛祖岭街、豹街、九峰街、花山街、左岭街、龙泉街、滨湖街), 并建有8个专业园区(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 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光谷中华科技园、光谷中心城)。

截至2019年,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中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培育出中国信科、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光纤华工科技、华工激光等全球知名的行业领军企业。2022年,东湖高新区GDP增长6%。

发展历程

1984年12月24日“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规划办公室”成立,因最初只有5个人,又被称为“小区办”。第二年,在认真研究《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家科委组织召开的试办新技术开发区座谈会等重要文件、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决定将技术密集经济小区更名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1988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建立后,首先依托武汉东湖风景区附近大院、大所、大型国有企业密集的优势条件,开辟“项目起步,滚动发展”模式,组织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学院专家,研究起草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开始在开发区形成。一批知识分子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走出校园和科研院所,创办形成了武汉市首批民营科技企业。

2000年,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工业园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2006年,武汉光谷入列国家试点计划进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6月,光谷成功引进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12英寸芯片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200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下文批准同意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这是继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来,光谷建设的又一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即“光谷生物城”。同年“武汉市•中国光谷”启动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2008年9月,光谷金融港项目奠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吸纳8-10家金融机构设立综合性后台中心、30家专业后台中心和100家配套服务外包企业,新增10万就业岗位。同年10月光谷软件园新开工15万平方米,光谷软件园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国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是中西部地区建成和在建规模最大的软件园。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关于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请示文件,意味着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在2010年进入新阶段。2011年4月,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确定武汉市未来城为四家全国“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之一(北京、天津市杭州市、武汉)。

2012年5月10日,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基地规划面积518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区内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65名两院院士、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2016年5月,光谷被国务院确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统筹规划引导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在长江沿线建设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

2022年1月13日,武汉东湖高新区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中兴通讯武汉研发中心落户光谷。7月8日,光谷成立非公募型性质的光谷社区基金会,这是武汉市首家区级涉及社区基金会,首期规模1000万元,由光谷金控集团管理运营,主要用于推动社区治理相关公益项目发展。9月22日,由武汉东湖高新区举办的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在光谷正式入驻运营。同年12月,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成立光谷元宇宙研究院,聚焦元宇宙场景的谋划与落地,并聚焦元宇宙密切相关的科幻产业,计划到2025年培育形成百亿级科幻产业链。

2023年4月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金融工作局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就业实践)基地。5月,光谷建立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中心,加大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与合作。同年11月28日,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十周年纪念活动暨第九届珞珈校友论坛(企业家专场)在长飞公司举行。泰康集团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受聘为“中国光谷全球首席顾问”。艾米森、伟鹏集团、优炜芯、中诚信、财富趋势、迈胜医疗、亿纬锂能京山轻机、正隆保险、盛隆电气、武大巨成、源启科技等企业受聘为“中国光谷全球产业合伙人”。

行政区划

东湖高新区规划总面积518平方公里,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 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下辖8个街道(关东街、佛祖岭街、豹澥街、九峰街、花山街、左岭街、龙泉街、滨湖街), 并建有8个专业园区(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 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光谷中华科技园、光谷中心城)。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洪山区,江夏区境内。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武汉的一个功能区,又称东湖高新区,也称光谷,东湖高新区总面积为52179.08公顷,其中农用地22207.76公顷,占比42.56%;建设用地19982.6公顷,占比38.3%;未利用地9988.72公顷,占比19.14%。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分类,高新区拥有湿地160.97公顷,耕地9843.53公顷,种植园用地196.61公顷,林地7125.05公顷,草地432.7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095.4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25.9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792.9公顷,其他用地405.9公顷。

气候

中国光谷所处的武汉市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150 -1450毫米。

地质

中国光谷所处的武汉市北部为低山丘陵区,中部为长江中游平原,南部为丘陵、垄岗区;构造上处于新中原地区系第二沉降带与淮阳区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的复合部位, 褶皱总体呈北西-南东向,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北西、北西西向为主;北部出露前震旦纪大别山群和红安群变质岩,少量古生代-新生代地层,中南部大部为第四纪地层覆盖,零星出露古生代、中生代地层。

水利

区内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罗棋布,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26.1%,一级阶地地下水与长江、汉江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动力条件呈季节性变化,总体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人口

2022年东湖高新区人口数据:户籍人口总户数206056,总户籍人数631112,登记流动人口流入263211,登记流动人口流出53053,户籍人口出生率1.53%,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户籍人口死亡率0.26%,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1.27%。

截止2023年7月,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已集聚4名诺贝尔奖得主、71名中外院士、87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5名湖北省级高层次人才、173名“武汉英才计划”人才和2905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人才。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55.9%,有海外留学与从业经历者达54.7%,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与常住外籍人员数量近2万人。7000多个海外人才创业团队,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外籍人口3630人,其中近60%为研究生以上学历,新侨增长速度位居中部地区第一。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274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17.2%、中级职称人数占比47.5%,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超过2500人年,“金字塔”型多层次人才结构不断夯实。

政治

1991年,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科委确定东湖高新区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体制改革五个试点高新区之一,以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为重点,进行资本市场建设,开展综合改革试点。进入21世纪,在创新服务企业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工作机制、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开放合作机制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东湖经验”。

2009年,东湖高新区继中关村后,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先行先试改革试点、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试点、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等方面,推出了一批重要举措。2012年,武汉市发布“黄金十条”,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归研发团队,打破了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的限制。5年之后,东湖开发区再推“新黄金十条”:教师可与高校共享职务成果所有权。

人才政策方面,东湖高新区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吸引来自硅谷、伦敦东京、柏林、特拉维夫等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1万多个项目参赛;打造可容纳4000名人才的国际社区。

以上参考:

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

2013年1月,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召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会上透露,2013年将建立“光谷企业之家”,政府除了为企业提供政务服务,还将帮企业找投资、成果转化。为此,2013年东湖高新区计划重点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政府的扁平式管理,成立“光谷企业之家”,整合各个部门服务企业的资源,把封闭式的部门管理,转变成资源共享的扁平管理,打破部门之间无形的墙,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创业、投融资、企业咨询、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在企业服务上,该区计划建立问责机制,以企业合理要求是否及时解决、企业是否满意作为服务企业的合格标准。

2022年,东湖高新区助企困成效明显,积极落实国家、省市“一揽子”支持政策,建立“一保一联一帮扶”对口帮扶机制和“两分一销”问题办理机制,积极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累计减税降费161.16亿元。纾困贷款贴息政策惠及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2100户。发挥10亿元科技融资担保基金、100亿元光谷创投引导基金作用,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

科研

中国光谷科研机构众多,有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52名两院院士,2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年获科技成果1,500余项,是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科学教育实力居全国第三。

2022年,东湖高新区先后获批建设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2023年1月,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户光谷。

截至2022年,东湖高新区专利授权量达3.56万件,同比增长14.1%。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39万件,同比增长20.2%。企业外国发明专利授权1313件,同比增长27%,其中美国发明专利单年度授权量首次突破1000件。

教育概况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等58所高等院校,100万名在校大学生。

光谷教育从1999年托管两所学校起步,先后经历6次托管和3次企业子弟学校剥离,共接管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6所。历经2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高新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0所,其中,公办中小学41所[其中,省、市示范性高中各1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33所(含素质教育特色学校23所)];民办中学7所(含12年制3所、9年一贯制3所、外籍子女学校1所);全区目前共有幼儿园132所,其中公办园62所(财政全额保障4所、企业办园1所、委托管理园57所),民办园70所(其中普惠园47所)。基本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从国民教育到国际教育的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公民办学校竞相发展、各类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教育生态。

经济概况

2012~2022年,光谷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跨越1500亿、2000亿、2600亿元大关,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超5000亿元,企业数量从1.7万家增至12.7万家,黄金十字轴城区主框架逐步呈现;年度地区财政科研经费从4.4亿元增长到80亿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从48.8亿元增长到317亿元,专利授权量增长6.5倍,创新平台、研发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为“世界光谷”建设打下了产业和创新基础。

2022年,东湖高新区GDP增长6%。其中,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量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市第一。东湖高新区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131”产业格局。2022年,东湖高新区GDP增长6%。其中,GDP总量、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量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武汉市第一。

光谷科创大走廊通过廊内创新要素地理集中、合理布局,实现功能互补和创新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爬取走廊2021年武鄂黄黄咸五地的12万条专利大数据作为创新要素指标,研究创新要素分布特征。创新要素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集群化、簇团化特征,且各城市主要集聚区均位于走廊的创新发展联动轴上,呈向东延伸的连绵化发展态势。武汉作为科创大走廊的发展动力中心,集聚程度高,体现其“一主引领”龙头作用。核心区东湖科学城集聚了大量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要素最为密集。其它四地创新要素主要位于走廊的多个发展组团内,依托各自优势形成多个集聚区。

光谷科创大走廊具有突出的经济实力、科研基础与产业规模等存量优势,科技创新发展基础条件优越。依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和多个领域的重点企业,东湖科学城已初步涌现一批有影响力的原创科技成果。东湖科学城重点突破“硬核科技”,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打造高精尖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链。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具有良好的创新发展条件,拥有1家国家研究中心、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0余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生物、人工智慧、“光芯屏端网”等领域集聚了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谷已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与合作的主力军。光谷坚持不懈发展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培育新发展优势,聚光成链、集链成群,逐步构建起“光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助推武汉新城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加快迈向“世界光谷”。

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已集聚7家百亿级制造业企业、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涌现出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工科技)、高德红外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3000余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自主品牌。2022年,以光谷为核心承载区的武汉市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光谷已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是中国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年产光纤7000万公里;激光企业200多家,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超过50%);拥有中国光电子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近年,在光谷建成国际上最先进的光通讯研发中心,等建立了集成电路产业研发集群,全球光电研发基地正在形成。

生物医药产业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即光谷生物城)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光谷以“千亿产业”思路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精准诊疗、智慧医疗、生物服务等领域,建成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医疗器械园、医学健康园和智慧健康园,正在大力推进建设生命健康园,布局了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物流、居住为一体的生物产业新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分别在宜昌市等8个地市建设了分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1+8”差异化分工体系,以特色明显的生物产业辐射带动“湖北模式”。

2012年2月28日,武汉药明康德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开业。成立于2000年的“药明康德”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市,目前在美国和中国天津、苏州市等地均设有运营实体,主要从事新药研发服务外包等业务,是该领域领军企业之一。武汉研发基地是该公司打造中西部基地战略的核心,建筑面积达40000平方米,2012年预计可实现产值5亿元人民币。武汉市“药明康德”已与辉瑞公司人福医药等多个药企展开合作,同时进行10余种新药研发项目,最少可使一种新药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时间缩短一倍。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博士表示,武汉地区科研、人才优势明显,已招聘了多名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预计3年内可提供科研岗位1000个。

高端装备制造业

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位于东湖高新区东北角,西邻花山生态新城,南接高新大道和未来城,北至长江南岸,东临葛店开发区。规划面积约24。1平方公里,自北向南,规划建设港口物流区、北部重工业区、中部创新产业区和生态居住区。

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作为武汉市东部地区产业支撑新节点,具备水运、铁路、公路立体交汇的交通网络,将重点吸引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环保及其配套、港口物流产业。致力于打造成为光谷智能智造产业的承接区、国家光谷激光产业基地、国家级面板显示产业基地、光谷电子商务及物流产业基地,并努力创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全国新城镇建设的示范区。

港口物流基地

为通过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增强区域配套服务能力,降低社会流通成本,促进招商,推动制造业供应链一体化,促进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聚集;同时吸引更多商品在区域内集散、繁荣市场,实现产业和市场联动发展,提升区域经济运行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拟启动港口物流园项目。

港口物流园区将积极引入普洛斯、安博等国际知名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建设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同时,将加快港区建设,延伸综合保税功能,抢抓”自贸区“试点契机,吸引有国际贸易需求的国际大企业入驻,并为华星光电、凯迪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制造型企业提供港口物流服务。

面板显示产业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面板显示产业,TCL华星面板显示生产基地、天马微电子相继落户光智园,确立了光智园重点发展面板显示产业的发展方向。

华星光电项目位于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左岭大道以西、武九铁路以南地块,投资160亿元,拟建设第六代面板显示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200亿元。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拟选址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面板显示生产基地,投资新建第6代LTPS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其中项目一期计划总投资120亿元,设计产能为36万片/年。以上项目建成投产后,光谷面板显示产业基地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000亿元,目标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面板显示生产产业链。

大数据产业基地

东湖高新区已全面启动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调研、规划和布局工作。目前,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面板显示、智能制造两大产业大集聚区初具规模,加之其独有的临江设施及辐射区位优势,计划以大数据产业中的存储和设备制造产业为撬动点,发展千亿级产值的大数据产业集群。

交通

中国光谷直线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41公里,距离华中地区水陆联运中心武汉港20公里,距离武昌站8公里,距离汉口站28公里。区域内有珞喻路、雄楚大道、关山大道、光谷大道、高新大道,民族大道等主干道,形成“两横三纵”的城市道路骨架系统。

光谷火车站,武汉市的第四座客运站,站房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定位城际车站。建成后,武黄、武咸、武冈三条城际铁路将在这里始发。武孝城际、汉宜铁路也将延伸至光谷火车站。

2023年5月,中国首条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光谷空轨试乘发车,光谷空轨一期工程,线路全长约10.5km,设站6座,起于九峰山,终点在龙泉山,串联两端的九峰国家森林公园、龙泉山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等旅游资源。同时可与地铁11号线、光谷有轨电车L2换乘,方便游客游玩光谷生态大走廊和沿线山水风光。光谷空轨处于综合联调和试运行阶段,作为光谷生态大走廊配套设施,将串联起沿线旅游观光资源。列车充分利用空中立体交通优势,采用大开度侧窗,并在车厢地板部分区域设置了透明式观景窗,拥有270°观景功能。2023年9月26日,光谷空轨一期工程开通运营。

2023年内,东湖高新区将打通5条通往鄂州市的断头路、瓶颈路,包括高新六路、高新七路、科技一路、未来二路、未来三路。

文化

雅图中国·光影城

2012年2月28日,雅图中国·光影城”在东湖高新区佛祖岭站产业园举行奠基仪式。雅图中国·光影城”由深圳雅图文化科技集团投资兴建,一期工程由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代建,将建设国家级数字视频技术产品研发、展示和销售中心厂房。项目总投资19.9亿元,占地220亩,主营激光电视、高端投影及相关核心部件的研发与量产,将汇聚一批国际先进的电子元件厂商、芯片研发中心等上下游企业,打造光影技术产业链,助力光谷在该领域争夺核心话语权,预计投产后首年产值将达10亿元。

风景名胜

黄鹤楼

黄鹤楼位武汉市武昌蛇山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共5层,高50.4米。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223年),距今已有约1800年的历史,屡修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于1985年重建的。黄鹤楼被中国历代许多著名诗人吟诗颂赞,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

东湖

东湖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部,故得此名,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湖是以大型自然湖泊为核心,湖光山色为特色,近现代历史为依托的旅游景区。东湖历史底蕴深厚,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活动,这里也流传着李白放鹰题诗的故事。

木兰山

木兰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城北30公里的仙河东岸,主峰祈嗣顶平均海拔为582.1米,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一部分。木兰山是千年香火圣地,佛道两教共处一山,每年海内外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木兰山古建筑群也被评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馆舍位于东湖之畔,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湖路 156号。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武汉晴川阁

武汉晴川阁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形成“对江楼阁相参差”的壮观胜景。晴川阁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奇特难识的禹碑、背负无字碑的赑屃、数百年前的武汉三镇图等构成了景区丰富的文化内涵。

荣誉奖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