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朱 :唐尧之子

更新时间:2024-06-06 02:08

丹朱,本姓祁,名朱,是中原地区古代君主帝尧的长子。他最初被封于丹渊(丹江),因此被称为丹朱。丹朱在历史上因尧舜禅让而闻名,传说中尧曾尝试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传给丹朱,但最终禅让给了舜。丹朱被传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故围棋雅号丹朱。此外,他还是祁姓刘姓家族的远古二世祖。

人物生平

史记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尧曰:“谁可顺此事?”正义言将登用之嗣位也。放齐曰:“嗣子丹硃开明。”集解孔安国曰:“放齐,臣名。”正义放音方往反。郑玄云:“帝尧胤嗣之子,名曰丹硃,开明也。”案:开,解而达也。帝王纪云:“尧娶散宜氏女,曰女皇,生丹硃。”汲冢纪年云:“后稷放帝子丹硃。”范汪荆州记云:“丹水县在丹川,尧子硃之所封也。”括地志云:“丹水故城在邓州内乡县西南百三十里。丹水故为县。”尧曰:“吁!顽凶,不用。”集解孔安国曰:“吁,疑怪之辞。”正义左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凶,讼也。言丹硃心既顽嚚,又好争讼,不可用之。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竹书纪年·五帝纪》: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早年经历

丹朱,帝尧长子,出生于今洪洞县。初封于丹地(今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后改封于丹江(今河南淅川)。舜执政后改封于唐地(今河北唐县),建立刘国。后代子孙遂以“刘”为姓,丹朱即为祁姓刘氏二世祖。

封爵

尧帝朱一开始被封于丹渊(丹水),故称之为丹朱,其封地在南阳市淅川县的丹水流域,淅川秦时为丹水县, 《尚书·逸篇》记载“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帝尧去世后,舜即位后改封丹朱为“房邑”侯,封地上因有一上古女娲神庙“房”而得名“房邑”。据《路史·国名纪丁》载:帝尧崩,虞朝帝舜封丹朱于房,为房侯,“以奉其祀,服其服,礼乐加之,谓之虞宾,天子弗臣……”,说明因“禅让”之故,帝舜对丹朱及其家族不敢以臣下视之,对房人优礼有加。

让位

舜井帝尧崩后,丹朱才回到华夏部落去奔丧,因舜的“谦让”,丹朱曾称帝(此处指做了部落联盟首领)三年,但大臣们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觐舜而不朝觐丹朱。于是,舜曰“天也”,便顺应天意和人民的呼声登上了帝位(此处指部落联盟首领之位)。是为“尧舜禅让”。 故《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称丹朱为“帝丹朱”。因丹朱为三苗首领并且曾称帝三年,故在南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位崇高,被湖南省广东省等地被奉为衡山皇、丹朱皇。舜则把丹朱封到房地为诸侯。《竹书纪年》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 言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远避于房地也。

成就

丹朱被认为是围棋的始祖,据先秦古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晋代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传说尧创下围棋以教丹朱,并传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故围棋雅号丹朱。

墓地

丹朱墓位于范县西南25公里辛庄镇北,濮城镇东4公里丹朱村(丹徐庄),丹朱死后,部落的人们对其有怀念之情,在濮城东八里聚以巨家葬之,其墓望之如山,名曰丹朱墓。丹朱墓占地3亩,传说丹朱墓高10余丈,由于地处黄河泛滥水区,被洪水多次淤垫,目前墓顶高出地面3米左右,地下墓葬保护完好。一九六四年前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范县归属山东省辖)。一九八三年范县人民政府为保护区设立保护碑,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申报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五年八月河南博物院王明瑞在丹朱墓顶进行了试掘调查,挖了一个深2米,长3米,宽1.5米的沟,弄清了墓内的土质层次,挖掘出战国时期的素面陶盆、陶壶,西周时期的陶缸、陶鬲,龙山文化晚期的陶片、器盖等。

谬传

封唐说首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说,舜晚年推荐禹,他去世后,“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司马迁没说尧和舜封丹朱事,只说丹朱和商均的疆土是禹封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奉祀先祖宗庙。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一,《五帝本纪》中,司马迁没说丹朱封于何地,那么,禹将丹朱封到什么地方呢?裴骃《集解》引谯周曰:“以唐封尧之子。”这个唐又在何处?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定州唐县,尧后所封。”裴骃和张守节所言都比较谨慎,并没有指定说是丹朱,而是泛说“尧之子”和“尧后”。史传尧有九个或十个儿子,“封唐”的儿子可能是丹朱,也可能是尧的其他儿子(16)。不能说《集解》和《正义》是直接注释《五帝本纪》原文的,就认定注释中的“尧之子”和“尧后”就指丹朱。但后世学者据此就肯定说丹朱封于唐,显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层意思,至少是个模糊的说法。二,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说的是禹封丹朱以疆土,不是舜,更不是尧。那么,裴、张两人所说的这个唐,即使是丹朱曾经的封地,显然也并不是尧使其子“出就于丹”的始封之地。有必要再强调一遍:司马迁也说“丹朱”,并没有按《尚书》的正规说法称为“朱”,也能说明司马迁认为,禹所封乃是把朱从丹地转移到其他地方的再封。

然而这个模糊的说法却一直在古代学术界传以为真:古代学者持丹朱封唐说者甚众,除裴骃张守节这个模糊的说法以外,明确持丹朱封唐说的还有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九)、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宋·罗泌(《路史·后纪》)、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元·郝经(《畿辅通志》卷一百七及所引《唐帝庙碑》)、元·梁益(《诗传旁通》卷四)、清·那拉氏性徳(《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七)、清·朱鹤龄(《尚书埤传》卷二)、清·孙之騄(所辑《尚书大传》卷一)、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二百一)、清·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等等。但对于唐在什么地方,并不是张守节所引《括地志》一种说法,后代学者的意见纷纭。有必要对此作一番辨析。

首先看一下张守节所引《括地志》的意见,即唐为河北定州的唐县。宋·王应麟在《通鉴地理通释》中伸其说:“《世纪》:‘帝尧始封於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在焉,唐水在西北,入唐河。后又徙太原市,今太原县也,于周在并州之域。及为天子,都尧都区。于《诗·风》为唐国。”这就把唐县看作是尧的始封之地,后来才迁移到晋阳的,等到做了天子,才建都于平阳。

邓名世于《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五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他认为:“唐出自祁姓。帝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犹守故封。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成王灭唐,以其地封弟叔虞为晋侯,更封刘累裔孙在鲁者为唐侯,以奉尧祀,唐州方城是也。初,成王灭唐时,子孙散在诸侯,以国为氏。春秋时郑有唐茍,楚有唐狡,其后魏大夫唐睢,年九十余有名于战国。”邓氏的这个说法虽一代不缺地说下来,但前后模糊,甚至矛盾。既言“帝尧初封于唐”,又言“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下言到夏朝丹朱的裔孙刘累迁移到鲁(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卷六引《水经注》、清·胡渭禹贡锥指》卷五注,均认同此说),又言及“成王灭唐时,子孙散在诸侯,以国为氏”,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即从中可以领悟到为什么中国以唐为名的地方很多。邓名世之论中还有一点,他认为封丹朱的是舜,而不是禹。也进一步地确认了这样一条认识:即河北中山之唐,绝非丹朱的初封之地。

中山唐县在今河北定州市,清属“京畿”地区,故清·李卫主编的《畿辅通志》详载定州故唐县地名及周围山川古迹,该书卷一百零七特收《唐帝庙碑》,详述尧之生于尧山、尧母所葬之庆都陵及望都山等古迹,并明言:“今永平之西,水出伊祁口,越蒲阴,为祁水,而州曰祁。永平之南有故城曰尧,有庙有碑,言尧生于此。其东有县曰望都县,而西有县曰唐。有碑,言尧初封唐县,其故国也。有水出于常山之西北,曰唐,东合於祁。以是徴之,盖尧生于此,始受封焉。其母殂落,葬之於此。及其为帝,则都平阳。”这也似乎言之凿凿——许多人不断地重复某种观念,会让后来者信以为真。但王应麟邓名世、郝经(李卫)和胡渭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尧号称“陶唐氏”,最古老,也是最可信的说法是尧生于丹陵(丹林、丹岭)以及与丹相联系的丹水或丹渊,但定州一带不但找不到陶这个重要的地名,也找不到任何以丹命名或与丹相关的地名,这一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认为罗泌《路史·后纪》的三条材料也不可信:他引《元和郡县图志》:“丹朱墓,唐山县东一里。”又引《寰宇记》:“在永定东二里有唐县,有鸿郎城。”又引《九州记》云:“(鸿郎城)尧时丹朱所居。”这三条材料其实只是因为一个原因,即由地名唐县引发而来,并由此生发出关于尧、尧母、庆都山等等虚拟的故事,殊不知单一的故事、单一的地名恰好说明并不是尧和丹朱最初活动的地方。

但以上诸说首先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前文说到的那个推想:尧处丹朱之地,一定是尧本身兴起的地方——这些古代学者毫无例外地都把尧的出生地和长子丹朱的封地联系在一起(下文还要论及)。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唐在山西太原。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九:“今之太原市(原注:‘为太原府’),古唐国也。昔帝尧为唐侯所封之国,及大禹所都之地(注文:‘按今博陵郡界有尧城,为尧始封之国,当是徙于此也’)。”这里又出现博陵,博陵郡属河北深州,地近定州市。但《汉书地理志》之西河郡所属三十六县中亦有博陵县)清·朱鹤龄在《尚书埤传》卷七注“惟彼陶唐”云:“赵汸曰:‘陶唐,尧所治。’今太原晋阳县也。按《史记》‘帝尧为陶唐氏’,韦昭云:‘陶唐,皆国名,犹汤称商朝也。’遍检书史,未有帝尧居陶,而以陶冠唐。盖地以二字为名,所称或单或复也。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中山唐县’,然则唐是中山县名,非太原市也。尧自唐侯升为天子,号为陶唐,其治在晋阳耳。舜封丹朱为王者之后,犹称为唐。终虞之世,以陶唐为号。故士匄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也。”他反对赵汸的意见.坚持较为普遍的看法,但对《路史》关于陶就是山东定陶之说,则以为“未必可据”。这里当然又出现一个问题:既然定陶区“未必可据”,那么,陶在什么地方?我们下文再说.应该指出,杜佑的意见似乎太随意,一个最经不起质问的问题是:凡有地名曰“尧城”者即可看作是“尧始封之国”吗?倘然,那么多的尧城当作何解释呢?朱鹤龄所论虽未有定论,但他首先否定了唐是晋阳之唐,肯定了中山县的唐.所引史料中却屡屡称道“陶唐”,这又一次提醒我们,“陶”之于“唐”在尧的生命历程中是多么重要.离开了“陶”,“唐”似乎于尧的意义就只剩下他强盛时期的标志了。

第三种意见是《光绪山西通志》卷五十七的“封唐说”,《通志》的作者所谓“唐”与诸家所言迥异:“(翼城县) 唐城,(县)南十五里唐城村, 丹朱所封都也。” 《通志》的这个意见其实是采用了罗泌《路史》的一条材料.不过罗泌就地面说得更广阔一些,他说: “平阳乃丹朱之封地。”这也是应该辨别清楚的一个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就自然地想到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以“ 唐”命名的地方就像“ 尧城”一样,在全国多得数不清.正如《路史》卷四十三《余论》六所说: “ 唐之为名在在有之。”他列举全国各地以唐命名的地方共十六处,至于“ 尧、舜二祠天下不胜多矣”,引张胐的看法“以为( 尧)巡狩所记”,认为“荆糊(湖)南北、江西省、两浙、桂阳、永明、二水以来,祠场不可胜纪”(明代学者顾起元在《说略》卷七中认同了他的说法).罗泌的意见是: “平阳、安邑亦皆曰 唐 ,平阳即晋之临汾 ,正乃《诗 》之 唐国 ,有姑射山.按《九域志 》: ‘ 唐水之上地正名翼 ,一曰绛 ,而总曰平阳.成王灭之 ,以封叔虞 ,后更曰 唐.安邑今曰解.故绛之翼城 ,城西二十里有 唐城.又并( 州 )于晋( 阳县 )北二里有故 唐城.’ 《寰宇记 》: ‘ 为 唐 尧所筑.’夫平阳乃 丹 朱 之 封 也.徐才 《 ( 宗 ) 国 都 城 记 》 及 《 元 和 郡 县 志 》皆云 ‘ 翼 城 唐 国 , 帝 尧 裔 子 所 封 ’ , 而 晋 阳 县 北 二 里 ,亦 有 故 唐 城 ,云 尧 所 筑 ,即 燮 父 之所 徙.” (19)这段话首先肯定了山西两处名曰 唐 的地方 ,一是平阳地区包括所属的安邑和翼城县称为 唐 .其实 ,整个尧都区地区 ,古代都概称为 “ 唐 ” ,因此 ,所谓 丹 朱 封 地 的说法是极其模糊的.二是太原市晋阳为 唐 .他认为太原的晋阳是 尧从陶迁徙之处 ,而平阳乃 尧 的 “ 裔 子 ” 或 丹 朱 所 封之地 .

前文已说过 ,古籍多处讲到 尧 有九子或十子. 《 吕 氏 春 秋 · 去 似 篇 》 : “ 尧 曰 : ‘ 谁 可顺 此 事 ? ’ 放 齐 曰 : ‘ 嗣 子 丹 朱 开 明 . ’ ” ( 郑 玄云 : 帝 尧 胤 嗣 之 子 , 名 曰 丹 朱 , 开 明 也 . ). 另 据 “ 濮 州 志 ” 和 民间传说 : 丹 朱 系 尧 的儿子 , 尧 年 老 禅 让 帝位时 , 因 丹 朱 性情刚烈 , 脾气爆燥、 尧 帝未能把帝位传给儿子 丹 朱 , 而传给了 舜 , 舜 在 范 水 一带 封 赐给 丹 朱一块疆土 , 让 其治理 . 丹 朱 虽然性情刚烈爆燥 ,但治理田地还有一定的本领 ,他带领范水一带的部落人们耕耘播种 ,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 ,烧陶制器 ,建偃 朱 城池 ( 黄 河 南旧城 )使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通过治理使这里的人们 ,人无袖手 ,田无荒蒿 ,路人互让 ,长幼有序 ,与 尧 舜 的治国本领不分上下 ,很受百姓的爱戴 , 丹 朱 死 后 ,部落的人们对其有怀念之情 , 在 濮 城东八里聚以巨家葬之 , 其墓望之如山 , 名 曰 丹 朱墓 .传说自 濮 城往东八里外的 丹阅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