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 :《圣经》人物、夏娃丈夫、人类始祖

更新时间:2023-10-24 11:18

亚当(希伯来语:אָדָם‬, 现代 ʼAdam 提比里亚 ʾĀḏām,希腊语:Ἀδάμ,罗马化:Adám,拉丁语:Adam),是《圣经·创世纪》中的人类始祖,是雅威耶和华按照自己的形象所创造的第一个世人。上帝又创造了一个女人夏娃作为他的伴侣,之后二人因违背诫命被赶出伊甸园,在大地之上生儿育女,其后裔便是现在的全人类。

《创世纪》的创世神话同时被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采用。“亚当”在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教圣经》中被译做“阿丹”(阿拉伯语:آدَم‎,罗马化:ʾĀdam)。

亚当的故事,记载于《圣经》成书最早的第一部分。希伯来人信仰的犹太教是一神体系,禁止多神崇拜,而这个故事突出强化了一神信仰的巨大作用,体现当时人们对于人类起源、人类生存相关问题的思考。

亚当的故事,后续引起了基督教关于自由意志雅威形象的讨论,特别是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形成了西方文化主流中的罪感文化。此外,亚当也成为众多非亚伯拉罕系宗教中出现的角色,或作先知,或与其他宗教人物融合。艺术方面,关于亚当的作品形式十分丰富,绘画以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马萨乔的《逐出天堂》、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亚当和夏娃》最为著名;小说则有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马克·吐温的《亚当夏娃日记》。

形象设定

形象起源

希伯来语的“亚当”,其实就是希伯来文的“人”这个词,因为在人最初被造的时候,亚当就是人,人就是亚当,加冠词并且上下文清楚的时候则作为专有名词(如希伯来语:הָֽאָדָם֙‎,转写为ha'adam),特指亚当。同时,“亚当”这个词,与希伯来文表示“地球,地面”的单词(希伯来语:אֲדָמָה,转写为ădāmāh)相近。

亚当的故事,主要记载在《创世纪》第1-5章中。学者们大多数认为,《创世记》的最终文本可以追溯到波斯时期(即公元前 5 世纪)。

身份设定

亚当是世上首个人类,也是第一个男人,是雅威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尘土而造。将生命之气吹进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造了亚当之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就是伊甸园,将亚当安置在那里,使他修理看守。

体貌特征

上帝用泥土创造亚当,亚当在伊甸园生活时是赤身露体的。他与夏娃偷吃禁果后,用无花果树的叶子遮蔽身体,被逐出伊甸园前,则身穿上帝为其用兽皮制成的衣物。

主要经历

上帝造人

根据《旧约·创世纪》的描述,上帝创造世界及万物,而人类是他最后的创造物,是按照上帝自己的形象创造的。雅威用地上的尘土创造的亚当,是一个男性人类。上帝将生命的气息吹进他的鼻孔,他就成了活人。

设伊甸园

上帝在东方造了一个伊甸园,并给里面配上了许多活物。园中央有两棵树:生命之树与智慧之树(亦即善恶树)。上帝造了亚当,让他去园中,告诉他,除智慧之树上的果子外,其他果子他都能吃。上帝派所有动物到亚当那里,亚当就给所有动物取名。

配偶夏娃

上帝指出“人独居不好”,就让亚当好好睡一觉。亚当睡觉的时候,上帝取下他的一根肋骨,用这根骨头造了女人,这样,亚当就不会孤单了。亚当和女人光着身体,很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园里,与雅威和谐相处。

偷吃禁果

所有动物中最邪恶的一种是蛇,蛇问那女人,是否能吃任何想吃的果子。女人答道“除开智慧树上的果子,我们想吃什么果子就吃什么果子。但智慧树上的果子,我们吃了便会死。”“才不会”蛇说,“如果你们吃智慧树上的果子,就会发现善恶有别,这样就跟上帝是一样了。上帝就是因为这个理由而不让你们吃智慧树上的果子的。”女人带着渴求看着那棵树,被那水灵灵的果子诱惑得受不了,因为那果子会使她聪明。最后,她再也忍受不了,就摘下一枚果子吃了。之后,她再摘一枚递给亚当,亚当也吃了。之后,他们彼此对望,意识到自己是裸体,也明白男女身体有别,就有了羞耻之意。他们急忙摘下一些无花果叶盖住身体。

上帝宣判

上帝来到了园中,他们就藏了起来,上帝看不见他们两个。上帝喊亚当,问他在何处,为何藏起身来。亚当答道,他听到上帝的声音,但很害怕。上帝说:“你一定是吃了我禁止你们吃的果子。”亚当立即指着那女人说:“是你造的这女人让我吃那果子的。”女人答道,“诱惑和欺骗我的是那条蛇。”这样,上帝对蛇下了诅咒,并把亚当和女人赶出伊甸园,说:“既然你们已经知道了善恶,那就必须离开伊甸园了。”上帝就把他们赶到尘世里,说从今往后,亚当必须累得满头冒汗才能活下去,女人必受分娩之苦。在伊甸园的东边,雅威派一个天使驻扎在那里,手拿冒火的宝剑,守住了伊甸园的入口,保卫着生命之树。

子孙后代

上帝把亚当和那女人赶出伊甸园之后,亚当给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为她是众生之母。亚当与夏娃生了该隐亚伯塞特等孩子。《创世纪》记载说,亚当共活了九百三十岁。

关系设定

形象分析

人类始祖

亚当之前,世界上不存在人类。亚当是上帝利用泥土创造的,在他之后,上帝又利用他的肋骨创造了女人,这反映了亚当在创造顺序中的地位,亚当代表着全人类共同的起源。亚当违背雅威的意志偷食禁果,因而导致人类失去永生,这个故事突出强化了一神信仰对人类整体命运认识的巨大作用。

男性身份

对古代犹太人而言,描写创世故事是其追寻人类整体生存的本质和意义所在,解释了当时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基本困惑,如宇宙人类起源、如何理解生与死、性别角色、两性结合、人类生存之艰等。亚当作为第一个人类,同时是男性,上帝又用他的肋骨创造了女人,而他是受女人的诱惑偷吃禁果,这都突出了父权制思想、夫权思想。而且,整个圣经故事都是以男性英雄为主线来描绘历史的;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男权思想与夫权思想表现得更加充分。基督教作为影响范围极大的宗教,其亚当的故事对世俗世界男性社会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使女性经历了更加深重的苦难,和更加漫长的解放历程。

万物管理者

亚当被雅威安排生活在伊甸园,受上帝之命共同承担繁衍后代、管理大地的重任。而且,上帝为之创造了女人作为亚当的帮助者和伙伴,这突显了亚当领导众生的角色。

文化内涵

原罪论

在基督教中,亚当与原罪观念联系在一起。上帝明确命令不得食用善恶树的果实后,亚当还是与夏娃一起偷吃了禁果,他们也就代表人类犯下了原罪,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原罪,亦即人从一出生就有罪,所以需要被救赎,而这成为后来的基督教思想以及西方罪感文化的根基。使徒保罗曾在《罗马书》中这样解释:“罪的工价乃是死。”因此,带有原罪的人类要承受罪的代价,也就是死亡,即如雅威所说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和“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原罪进而又引发世间的诸罪,即道德意义上的各种各样的罪恶,以至于后来上帝竟“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

奥古斯丁的原罪说是和他对自由意志的观点结合在 一起的。最初在犹太教中,并没有把自由意志以及亚当和夏娃的偷食禁果,当成深重的原罪,并没有深重的“原罪”意识,在犹太教摩西五经中,把罪过归咎于自己祖先和族人对上帝的不敬和不洁。原罪观可以被认为肇始于奥古斯丁,或者从奥古斯丁时期开始被当作基督教神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奥古斯丁提出原罪观,首先是为了解决恶的原因的问题,因为在基督教神学的架构下,不能把恶归于雅威,这会有损上帝的全善,并由这里引入人的自由意志与原罪的联系。

由于基督教取得了西方精神统治地位,原罪说最终在人性问题上,以“人人生而有罪”的教义,为人性先验的罪恶打上了永久的烙印。

自由意志

亚当选择犯罪,也为后世学者关于人类是否具有自由意志而产生了争论,其中奥古斯丁和贝拉基主义就关于原罪与自由意志问题的论争最为著名。奥古斯丁把原罪归于亚当对上帝的叛离,且在此之后,人只有部分自由意志,只有作恶的倾向和自由。而贝拉基则认为,人有完全的自由,能够向善或者从恶,人必须对自己负有完全的责任。

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主要描述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调在选择善恶的方面的自由能力,另一方面是这种自由能力是分阶段的。奥古斯丁强调,雅威赐予人自由意志,是为了让人实现自己,主动地选择善,因为这种主动的选择相比作为一种机械的被选择,被决定的存在物而言,更能体现上帝的恩典和伟大。但是人滥用了自己的自由意志,主动选择了叛离上帝。奥古斯丁在这里的重点并不是强调吃了善恶之树的果,而在于亚当对上帝的叛离的行为,这种对上帝命令的叛离,才是真正的善的缺失。奥古斯丁认为,人最初被上帝创造出来的阶段,具有完全的自由意志。在第二阶段,即在亚当和夏娃对雅威的叛离后,人的自由意志就变得不完整,人不再有向善的自由,只有堕落的自由或者说犯罪的自由。后世的人继承了亚当和夏娃的这种原罪,只能通过恩典才能从堕落中脱离,无法凭借自身恢复这种完整性,即无法通过自身获得真正向善的能力。

反之,贝拉基主义并不认同奥古斯丁的关于自由意志的观点,但同样的他们对自由意志的观点也是为其他理论服务。贝拉基主义论战的重点主要针对人在获罪后,如何能得到拯救的问题。首先这个问题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是否从亚当那里继承了原罪,第二部分是人是否能够凭借自身向善称义。首先贝拉基主义并不认为人们继承了从亚当哪里获得的原罪,亚当的罪只损害他自己,亚当只是作为一个坏的榜样,而作为后代的人生来无罪,尤其是针对婴儿的问题上,贝拉基主义认为婴儿是无罪的。第二部分,由于贝拉基主义认为人没有继承亚当的缺陷,所以其并不认为人的自由能力受到了损害。上帝并没有剥夺人这种实现自己的能力,所以人具有向善和作恶的能力,人需要为自己负责。

上帝形象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因而从本性上来说,宗教观念中的人是具有神性的一面的。人类包括女人夏娃也能反映出上帝的形象,而其他受造物却没有“上帝的形象”这一特质。可见亚当异于地上其他受造物,这表明上帝把最好的东西给了人类。但这并不表示包括夏娃在内的人可以与上帝等同,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上帝和人的基本关系是创造主和受造物的关系,这点永远无法改变。基督教传教士麦奇宏提出,神的形象包括思想、感情及意志。但罪使人身上的雅威形象大大受损。人类虽并未完全丧失上帝的形象,但已无力靠自己使之恢复。当初,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相当于赋予了人一定的神性。爱的表现,就在于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上帝爱人类,也要在人类身上看到自己的形象。但人类亏缺了神的形象,便从此落入了上帝的咒诅与愤怒之中。

针对至善的上帝为什么会造出的犯罪的人,以及世间的罪恶和邪恶来自何处等问题,奥古斯丁提出缺陷理论,认为恶不具有实体性或本体性,而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缺乏是亚里士多德使用的一个哲学概念,它既非质料,又非形式,既非实体,又非属性,而是实体与非实体之间的过渡状态。上帝创造的世界是存在的等级系统,在其中低一级事物的存在是相对高一级事物的非存在。高一级事物的存在是低一级事物存在的依据。雅威是至高无上的,而受造物若背离了这一秩序,低级事物反倒成为高一级事物追求的目标,它起到与动力相反的作用,就成了缺乏。奥古斯丁对上帝的仁慈加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贺扬。他认为,人若沉沦堕落,骄傲地任凭自己的意志行事,离上帝而去,那么返回天堂的唯一指望只能是上帝的恩典。而且,奥古斯丁认为,人类不是因为行为善而蒙受恩典,而是因为恩典而取得善,人无论在道德上如何努力,都不能影响上帝独立的拯救计划。上帝施予人的仁慈恩惠是一种纯粹的恩典,是人所不知的赐予。

人物影响

宗教影响

犹太教

犹太教《塔纳赫》(即基督教所称《旧约圣经》)的记载中,亚当只是一个人类始祖。后续的历史中,犹太拉比文学对这一故事发展出一些扩展阐述,并进行了推论。犹太教认为,雅威一开始只创造了一个人类,这教导我们,毁灭一个灵魂的人就毁灭了整个世界,拯救一个灵魂的人就拯救了整个世界。此外,任何种族或阶级都不能声称拥有更高贵的血统。也就是说,人类都是上帝形象的后裔,由此引出了爱的基本原则。

另外,原罪说是基督教神学中的重要概念,而犹太教并不赞同这种观念。犹太教承认亚当、夏娃的罪是造成世界上生灵必然死亡的原因之一,“罪由一个妇人(即夏娃)起,因为有了她,我们全都必然死”。但犹太教并不认为亚当、夏娃的罪必然导致后人有罪。犹太教并不认为它是“罪”的根源,犹太教只认为它是世上生灵死亡的直接原因,但具体到每个人的死亡则是其自身犯罪所导致。犹太教承认亚当、夏娃的罪对人类产生了影响,但他们的罪并没有遗传给后人。

犹太教没有把亚当、夏娃的故事看作是“罪”的根源。《旧约圣经》不仅从没有把亚当、夏娃在伊甸园的经历看作是“罪”的根源,而且没有从该故事得出人性堕落的结论,其他地方再也没有提及该故事。犹太教的其他文献,如《塔木德》,也很少提及亚当、夏娃与“罪”的关系问题。犹太教更反对人性已堕落到无可救药的程度,犹太教一直坚信人性中有属神的能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获得神的恩赐而得到救赎,让自己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得到新生,不需要任何中保来拯救。

基督教

基督教继承了《旧约》中的亚当的故事,不同于犹太教的是,基督教《新约》对亚当的堕落产生了新的理解。使徒保罗认为,由于亚当的破坏诫命,死亡与罪恶被引入了世界,而罪是全人类都受制于的一种力量,始于亚当,直到基督(新的亚当)的到来才提供了一种方法,使义人得以重回乐园。

在基督教中,“罪”尤其是原罪是耶稣基督论的逻辑起点,没有它,耶稣的降临、受难、复活等缺少存在的基础和价值;没有耶稣基督论,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大厦就会塌。原罪的概念是使徒保罗的发明,后经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的充实与发展,创造出了遗传性“原罪”,并为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大力推崇。与基督教原罪说相比,犹太教中“罪”的显著特征则是没有遗传性。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中的亚当,亦即阿丹,是伊斯兰教的首位先知。《伊斯兰教圣经》多处章节讲述了阿丹在乐园里的生活、犯错的经过及悔改,也提到人类比天使和其他被造物还要优越,真主命令众天使必须向人类叩头。根据塔巴里的说法,真主将气息吹入亚当的身体里之后,亚当的身体先是四十日呈干枯状态,然后才渐渐地从头部开始展露生命迹象。当生命充满全身时,亚当打了一个喷嚏,然后说:“赞美真主!”( al-hamd li-allah )。亚当是真主创造的第一个人类,被赐予掌管与命名万物的权力。由于真主曾经直接跟亚当说话,因此在伊斯兰教里他是先知。

尽管亚当与夏娃偷吃了禁果,但与《创世纪》不同的是,伊斯兰教并不认为是夏娃诱惑了亚当,所以二人罪责相同。后来,雅威将亚当送到麦加,亚当在那里悔改,上帝便宽恕了他。在麦加,是亚当建立了第一个圣所,并学习了朝觐的仪式,为自己编织了第一件斗篷,为夏娃编织了第一件面纱和罩袍。

曼达教

亚当的传说,虽然原出于亚伯拉罕系三大宗教,但由于其文化的影响力,周边的宗教文化也或多或少接受了亚当叙事,但内容上稍有改造。比如在曼达教中,亚当被认为是该宗教的创始人和第一位先知。他预示着曼达(知识)和真正的启蒙之路,被视为库什塔(kushta)或神圣真理的传播者。

诺斯替主义

在古代诺斯替教文本《论世界的起源》中,亚当则作为一个原始生物出现,是从光中诞生的,被称为光之亚当。他能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比混沌世界更好,在混沌与第八重天之间。相对地,物质的创造者则按照精神的亚当的形象创造了一个肉体的亚当。这反映了诺斯替派的二元论世界观,在他们的叙事里,夏娃也分为精神的和肉体的两者。

德鲁兹教

德鲁兹派由什叶派伊斯玛仪支派演变而来,其信仰体系与宗教实践继承了中古时期伊斯兰宗教文化的丰富遗产。德鲁兹教将亚当视为第一位代言人(natiq),他向更多受众传播了一神教(tawhid)的基本教义。他也被认为是德鲁兹信仰中上帝的重要先知,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七位先知之一。

其他民间信仰

斯拉夫伪经传统中的亚当形象,与古代俄罗斯民间传说传统,以及犹太和希腊非正典著作的象征意义密切相关。在《上帝创造亚当的故事》一书中,人类创造的故事与圣经中的故事有很大不同,上帝并不是用泥土,而是用了周围的各种物质建造了亚当。”为了在米甸地创造一个人,需要从八个部分中取出一把土:1)来自大地——身体,2)来自石头——骨头,3)来自海洋——血液,4)来自太阳——眼睛,5)来自云——思想,6)来自光——光,7)来自风——呼吸,8)来自火——温暖。主雅威开始从太阳照射到他的眼睛,留下亚当独自躺在地上。”这一叙事后来被不晚于 14 世纪的斯拉夫伪经《三教主对话》继承。

历史上,一些蒙古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同时受到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佛教的影响,他们发展出了亚当与释迦牟尼是同一个人的观点。与之类似的,唐朝的一些道教徒,因为受到李世民的合一信仰与政策鼓励,也曾将基督教的耶稣视为“道”的体现,并且同时尊重他的祖先,其中就包括亚当。

共济会哲学中,亚当是第一位共济会成员,也是核心人物之一。据信,亚当从雅威那里获得了秘密知识——共济会的基础,并将其传给了他的后代。从那时起,共济会分会一直保留并代代相传这一秘密知识,直到今天。共济会的主要思想家之一詹姆斯·安德森(James Anderson)在其著作《共济会章程》 中,将这种秘密知识与几何科学联系起来。

哲学影响

犹太哲学

亚当不仅是一个宗教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和文化象征。亚历山大的犹太希腊化哲学家斐洛·尤迪厄斯在其著作《论摩西所言的世界的创造》中,对圣经的创世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和样式被创造的,他的聪明本性没有被遮蔽,因此他能够给事物命名。这反映了人类对于尘世的统治,以及人类是作为雅威的代表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妻子代表吸引力,是犯罪的原因,也就是快乐,而蛇更是快乐的代表。

教父哲学

斐洛的观点也被后来的基督教教父们采纳并进一步发展。尼撒的格列高利认为,亚当的堕落虽然导致向善意志被削弱,人却不会永久地服从于情欲的统治,人将控制情欲而不是受情欲控制。存在于人心灵深处的根深蒂固的善之渴求所生的德性,必将强于那感官的享乐欲求和恶的行为,作为诸德性基础的善性原则,即使亚当堕落之后,仍然存在于人性之中。

多数中世纪理性主义者的观点,甚至与圣经文本的字面意义相反,他们认为亚当虽被逐出伊甸园,但并没有被剥夺食用园中生命树果的权利。比如14世纪的哲学家格索尼德斯(R. Levi ben Gershom)在解释《创世记》时,认为雅威派亚当离开伊甸园去耕种大地,代表感官经验,因为亚当已经失去了直接理解事物的能力。上帝的安排,则是重新给了人类认识真理的机会,以便日后重回乐园,吃生命树果。

托马斯·阿奎纳认为,伊甸园并不等同于一个天堂,它与当今世界在物质和物欲层面上讲没有根本的区别。即使在亚当和夏娃没有偷食禁果的时候,一样还是保留着物质的本性。尽管亚当和夏娃在创造出来的时候是善的,但仍然具有各种欲望和势必面对各种诱惑。他们本来之所以能够抵制住诱惑和不犯罪,乃是因为他们本来置于上帝的眷顾之下,具有原初的正直性,并且如果他们能够保持这种原初纯正的话,他们就可以进入到一个更好的、不朽的和极乐的境界中去。但是亚当和夏娃背离了雅威,他们做了上帝禁止他们所做的事情,这意味着他们主动地拒绝了上帝的关照。这样他们就失去了上帝赋予他们的惯常的眷顾的礼物,而人的原初的正直性是依赖于这份礼物的。这样,基本的人心就受到了损伤,变得紊乱和脆弱了,因而人也就更容易犯罪了。

黑格尔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继承了传统术语,如造物主、人、善与恶、堕落、耶稣作为第二个亚当等,但他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并将它们纳入他自己的哲学体系中。黑格尔考察了圣经中的堕落故事,认为天堂生活没有善恶之分,堕落是将原始的自然打破了。人们犯罪后才意识到自己是赤身露体的,羞耻感是人类灵魂中出现不和谐的证据,而精神认识到了这一点。另外,黑格尔说,“知识确实是万恶之源,因为知识、意识是一种行为,通过这种行为,在一般的自为存在的直接定义中建立了间隙、消极的、主要的分裂和分歧”,但是,“还有一个神性原则,由于进一步的调整,它必须达到和解,达到真理,换句话说,再次找到神的形象和样式。”

艺术影响

画作

亚当、夏娃神话的艺术表现,其形式十分丰富,并且在几个世纪以来不断变化。在一些作品中,亚当和夏娃表现出他们与雅威的亲密关系。例如,德国哲学史家库尔特·弗拉什(Kurt Flasch)提到了希尔德斯海姆圣米歇尔修道院教堂1200年左右的一幅天花板画,其中描绘了亚当与夏娃在天堂的统治。

最著名的亚当形象,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壁画、马萨乔的画作《逐出天堂》,以及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作品。其中,《创造亚当》 是米开朗基罗创作的西斯汀教堂天顶画《创世纪》的一部分,创作于1511至1512年间的文艺复兴全盛期。这幅壁画描绘的是《圣经·创世纪》中雅威创造人类始祖亚当的情形,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是创世纪天顶画中的第四幅。作为世界名画之一,后世出现了许多《创造亚当》的仿作。画中右侧穿着飘逸长袍的白胡须老者是上帝,亚当则位于画面左侧,通身赤裸。上帝的右臂舒张开来,生命之火从他的指头中传递给了亚当,而后者则以同样的方式舒展左臂,含蓄地指出人类是按照上帝的模样来创造的。

《逐出天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马萨乔的一幅壁画。这是1425 年左右在佛罗伦萨卡尔米内圣母教堂布兰卡奇教堂墙壁上绘制的一幅壁画,它描述了《圣经》创世记第 3 章中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壁画绘制三个世纪后,科西莫三世·德·美第奇为了符合当时的礼仪观念,下令添加无花果叶来隐藏人物的生殖器。这些最终在 20 世纪 80 年代被清除,这幅画已被完全修复。

《亚当和夏娃》是德国艺术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所作的板面油画,完成于1507年。这组画绘于从威尼斯返回纽伦堡后不久,受到了意大利艺术的影响。阿尔布雷特·丢勒的第二次意大利之旅给了他描绘理想的人体形象的新方法,完成了德国绘画中第一件正面裸体作品。

雕塑

雅威通过亚当创造夏娃的情景中,夏娃似乎才是亚当和上帝之间的纽带。这种观点,则表现在例如在奥尔维耶托大教堂描绘的浮雕中。其中夏娃与上帝直面,而亚当则是沉睡的。

文学作品

在文学领域,圣经中有关亚当的故事,如:伊甸园、善恶树、生命树、禁果、诱惑蛇、被逐出乐园等,都先后被改编。例如马克·吐温曾创作《亚当夏娃日记》,作者用轻松幽默却触及灵魂深处的笔墨,以日记的载体形式,从男人的视角刻画出了人性、爱情、家庭的本质。小说借日记之名,通过亚当、夏娃各自的叙述,记录日常生活的点滴,也进一步展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分化的两种价值观,传达了人类在物质丰厚的文明化进程中的忧虑。

又如约翰·弥尔顿的诗歌三部曲,特别是《失乐园》和《复乐园》,围绕着亚当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一种独特而具有悖论性的“诱惑观”。在弥尔顿看来,“诱惑”可能引致堕落,却又是锤炼基督式英雄必要的历练。《失乐园》里撒旦的诱惑开始了人类的苦难历史,但亚当、夏娃“幸运的堕落”又开启了人类对“内在精神”的英雄追寻旅程。《复乐园》里的耶稣再现了亚当受诱惑的过程,却通过坚决抵御撒旦的诱惑而复得亚当失去的乐园,为人类提供抵御诱惑的原型。伊甸园里亚当身上没有经受过考验的完美品德,并不是真正的美德。堕落后亚当忏悔的“果实……比乐园中全部树木所结的果实,更加香甜”。约翰·弥尔顿评论家斯特德曼评论说:“正如特洛伊的毁灭,为罗马的创立铺平了道路,亚当因不顺从而被逐出乐园,也为耶稣建立一个远为幸福的新乐园和基督教庭的胜利设置了舞台。”

相关研究

生物学研究中,由于“亚当”作为人类始祖的神话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用Y染色体作为男性谱系、用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作为女性谱系进行追溯时,通常把人类最近的共同祖先,分别称为Y染色体亚当和线粒体夏娃。目前,考古遗传学已确定,所有现存人类都有一个最接近的共同男性祖先,他生活在大约60000至90000年前。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他被命名为y染色体亚当。但这个人并不是地球上所有人的唯一祖先,只是他同时代人的男性直系在某个时间点被中断了,他们的Y染色体没有保存在现代男性的基因型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