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雨 :宋代大宗正丞

更新时间:2023-11-09 16:43

任伯雨(约1047——1119),字德翁,眉州眉山(今属眉山市)人。孜子。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二),调丘北县主簿,知雍丘县。赵煦元符三年(1100),召为大宗正丞,旋左正言(《鹤山集》卷六○《跋任谏议伯雨帖》)。宋徽宗初政,条疏章惇蔡卞罪状,章、蔡贬官。居谏省半载,大臣畏其多言,寻出知虢州。崇宁元年(1102),以党事编管南通市(同上书),徙昌化军、道州。宣和初卒,年七十三。淳熙十二年(1185年),追谥“忠敏”。有《戆草》二卷,《乘集》三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东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五有传。

《宋史》记载

简介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大宗正丞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宋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皇帝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原地区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梁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市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谏官陈瓘、任伯雨、御史龚夬联合弹劾蔡卞劣迹曰:“卞尊私史,以压聂氏宗祠之恶,有过于惇。去年封事,数千人皆乞斩惇、卞,公议于此可见矣。”陈述蔡卞的六大罪状,最初蔡卞被降为少府少监。

刚正不挠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区。为蔡卞所陷,与陈、龚、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由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市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论曰:任伯雨抗迹疏远,立朝寡援,而力发章惇、曾布蔡京、蔡卞群奸之罪,无少畏忌,古所谓刚正不挠者!

重要译文

与众不同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从小已经很强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文章雄健有力。中进士等级,做雍丘县县令,管理下级如同捆扎湿物(那样急切严厉),安抚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伤口(那样周到细心)。杞县县靠着通济渠,水道运货的船只络绎不绝,从前雍丘因盗贼多而困窘,然而不曾抓到过盗贼,人们不明白其中的缘故。伯雨下令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内过夜,开始(船家货主)还不听从,伯雨就下令,东下的船只,用斧头砍断它的缆绳,奔京城的船只,护送着出境,从此(雍丘百姓家)的门可以不关闭。

朝廷做官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做了大宗正丞,刚到任,又提升为左正言。当时宋徽宗刚开始执政,听用正直的言论,伯雨首先揭发章惇,说道:“章惇长久窃取朝廷大权,欺骗朝廷,流毒百官,趁先帝变故的仓促之机,就表现出篡位之意,看不起皇帝,不再有做臣子的恭敬。假使他的用心得以实行,将在什么地方安置陛下与皇太后!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大法就无法确立了。我听北方的使者说,去年辽主正进食,听到中原罢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接连称好,说宋朝错用了这个人,北方的使者又问,为什么(对他)只像这样放逐贬呢?从这件事看来,(对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说‘国人都说该杀’,虽然是蛮貊之邦,也无不以为该杀的。”奏章上了八次,皇上贬章惇到雷州市

刚正不阿

伯雨处在谏官的位置半年,上疏108份。大臣们惧怕他的多言,皇上让伯雨做给事中,私下里告诫他把少说或不说当作是主要的。伯雨不听,批评朝政的言论更加强力,而且将上章弹劾曾布。曾布察觉了这件事,调任度支员外郎,不久到虢州主持工作。(后来)崇宁年间官员结党的事发生了,伯雨被削掉官职发送通州区。又被蔡卞陷害,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都南迁,(可)去昌化的只有伯雨。奸人还不甘心,用匿信又抓了伯雨的第二个儿子申先,将他下狱,妻子在江淮家中又刚去世,子捕妻逝的消息一齐送到。伯雨对这两件事跟平常一样,他说:“死的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辜负朝廷,也应当从此诀别。如果不这样,上天难道会枉杀无罪之人吗?”

绍兴市初年,高宗颁诏追赠(已故的)伯雨为龙图阁,又加赠谏议大夫,采纳他的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确了被诬陷的宣仁事件来告知天下。淳熙年中,赐谥号忠敏。

水患治理

黄河之患是历代统治者的难题。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任伯雨上疏说:“河为中原地区患,二千岁矣。自古竭天下之力以事河者,莫如本朝。而徇众人偏见,欲屈大河之势以从人者,莫甚于近世。臣不敢远引,只如元祐末年,小吴决溢,议者乃谲谋异计,欲立奇功,以邀厚赏。不顾地势,不念民力,不惜国用,力建东流之议。当洪流中,立马头,设锯齿,梢材木,耗费百倍。力遏水势,使之东注,陵虚驾空,非特行地上而已,增堤益防,惴惴恐决,澄沙淤泥,久益高仰,一旦决溃,又复北流。此非堤防之不固,亦理势之必至也。”他在批评了北宋治河方针后提出:“盖河流混浊,泥沙相半,流行既久,迤逦淤淀,则久而必决者,势不能变也。或北而东,或东而北,亦安可以人力制哉!为今之计,正宜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至大段漫流。若恐北流市淤淀塘泊,亦只宜因塘泊之岸,增设堤防,乃为长策。”(《宋史·河渠志》卷九三)

任伯雨提出的“宽立堤防,约拦水势”的治水主张为后世重视,在治河方面产生一定影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