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瓦什凯维奇 :伊瓦什凯维奇

更新时间:2024-09-21 02:06

伊瓦什凯维奇(Jaroslaw Iwaszkiewicz,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艺名Eleuter。他是波兰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作品闻名。他在共产主义波兰担任高级职务,曾四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并因在二战期间庇护犹太人而被授予“在列国中的正义人”称号。伊瓦什凯维奇于1980年3月2日去世,根据他的遗愿,于3月5日被埋葬在华沙附近的布尔维诺夫墓地,穿着矿工制服。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伊瓦什凯维奇出生在俄罗斯帝国基辅省卡尔尼克(今乌克兰文尼察州)。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在1902年至1904年间居住在华沙,然后搬回基辅省。1912年,他从基辅的一所中学毕业,并进入基辅国立大学法学院学习。1914年,他与朋友兼远房表亲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一起前往西西里和北非旅行,后者是一位作曲家,他为其歌剧《罗杰国王》提供了剧本。

职业生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8年10月,伊瓦什凯维奇来到华沙,加入了与《Pro Arte et Studio》杂志有关的一群年轻艺术家。他于11月29日在Pod Picadorem咖啡馆首次公开亮相。他与朱利安·图维姆和安东尼·斯洛尼姆斯基一起,于1919年创立了实验诗人团体Skamander。1923年至1925年,他被任命为波兰第二共和国议会元帅马谢伊·拉泰的秘书。

1924年至1939年,伊瓦什凯维奇在一本名为《文学新闻》的杂志工作;他还在许多期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包括《波兰报》(1934年至1938年)和《雅典》(1938年至1939年)。他是波兰美术鼓励协会的秘书,从1925年起成为波兰笔会的成员。1927年,他加入了外交部,首先被任命为新闻部门艺术推广部门的负责人,后来被派往哥本哈根(1932年至1935年)和布鲁塞尔(1935年至1936年)的波兰代表团担任秘书。他是波兰作家工会的成员,并于1939年当选为副主席。

在二战期间,伊瓦什凯维奇参与了波兰地下国家的活动,在波兰政府代表团的教育、科学和文化部门工作。他与斯坦尼斯瓦夫·洛伦兹教授合作,努力保护和营救波兰的艺术作品。伊瓦什凯维奇和他的妻子安娜在犹太-波兰知识分子圈子内有广泛的联系,并在德国占领波兰期间以各种方式帮助他们的前邻居、朋友和熟人。伊瓦什凯维奇家的Stawisko别墅为许多面临纳粹德国逮捕威胁的犹太人和波兰人提供了藏身之处,特别是在1944年华沙起义失败后。曾有40多人在这座别墅里避难。在战争期间,Stawisko还成为波兰地下文学和艺术的中心。

1945年至1946年、1947年至1949年和1959年至1980年,伊瓦什凯维奇担任波兰作家联盟主席。1945年至1949年和1955年至1957年,他担任华沙波兰剧院的文学经理。从1947年3月至1949年12月,他出版了《文学新闻》杂志。从1956年开始,他多年来担任《创造》月刊的主编。1950年至1965年,他担任波兰笔会副主席。

然而,他对于收到波莱斯瓦夫·别鲁特在他文学生涯40周年时的赞赏笔记深感印象深刻。1956年,他对波兰十月事件感到兴奋。在与爱德华·奥哈布的一次谈话后,伊瓦什凯维奇写道:“他们责怪我在议会中没有做任何事情,但后来他们又希望我再次成为一名议员”。他继续他一生的习惯,经常进行外国旅行。

他是从写诗体小说开始创作生涯的,《逃往巴格达》(1916)富有东方色调,《秋天的庆典》(1917)展示了乌克兰的风情,《传说和得墨忒尔》(1917~1918)反映出对古希腊文化的崇拜。这些文辞华丽、诗意浓郁的作品也体现了他早年的艺术观。那时他认为艺术创作不应带有任何功利主义的目的,也不应受道德标准的约束;艺术家的个性不应受到压抑,而应超然社会之外。

伊瓦什凯维奇具有全面的才华,在小说创作中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战前他发表过《月亮东升》《男人们的勾结》等多部长篇小说以及《维尔卡别墅的姑娘们》和《乌特拉河上的磨坊》等多部中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以想象的新颖和表达的坦率见长,道出了作家早年“带着十足的信念和庄重去认识、理解和表现世界和人生”(见《月亮东升》的序言),具有让-雅克·卢梭的《忏悔录》式的坦诚。作品中反映出了绚烂多姿的乌克兰地方色彩和抒情性。从手法上看,这些作品带有印象派、感觉派和表现主义的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斯卡曼德尔”派五诗人中唯一留在国内的人,他那幢位于华沙郊区密林深处的花园楼房,成了许多波兰文学艺术家大灾大难中的诺亚方舟遗址。战争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动人的中短篇小说和诗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三个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以17世纪波兰修道院生活为背景,揭露宗教狂热对人性的蹂躏,用阴郁的手法对同样是反理性的法西斯主义进行了有力的鞭挞;《老砖窑》(1943)塑造了一个为掩护受伤的游击队战士而献出生命的流浪汉形象,展示了平凡人物的不凡举动,透过他那卑微的外表,人们看到他那正直、善良、义无反顾的伟大心灵;《卢蒂亚河上的磨坊》(1945)描写一个老农民亲手吊死他那充当德国法西斯奸细的外孙,作家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细腻的剖析,展示的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的命运的悲剧。

战后,伊瓦什凯维奇虽然长期担任波兰作协主席,却始终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在他的笔下从未出现过任何一种“清算小说”。60年代是他小说创作的旺盛期,发表了《蒲和其他短篇小说集》(1960)、中短篇小说集《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中篇小说《影子》(1964)、《马罗纳的情人》(1962)、《飞升》(1969)等。

作品风格

在斯卡曼德尔派的五诗人中,他的创作与“青年波兰”时期的诗歌传统最为接近,他的起步和风格跟其他四位诗友都大不相同。乌克兰的自然风光、先锋派的音乐和他对英国唯美主义作家O.王尔德俄罗斯象征主义诗人W.伊凡诺夫以及法国诗人A.兰波的偏爱,都影响到他的诗风,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两极结构的特点:“东西方文化影响并存;唯美主义和公民责任感相互渗透”;“抒发自我”和“反映现实”同时成为灵感的源泉。

爱情题材在他的作品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爱、激情和情欲常决定他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因此有人说他把情欲魔化了。但他是从唯美主义的角度去看待情欲的,在他笔下即使是最炽烈的爱情场面也不粗俗,更不淫秽,他是通过爱情释放人的心灵深处对美的追求的,如《马罗纳的情人》中写一个乡村女教师同一个晚期肺结核患者的热恋,爱情改变了女教师寂寞的生活,也给濒危的人带来慰藉和许多美好的梦想。

荣誉

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他还获得了多项波兰和国际奖项,包括波兰文学院的“金色月桂叶”奖、波兰共和国功绩勋章、建设人民波兰勋章、意大利共和国功绩勋章、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纪念奖章、列宁和平奖、波兰复兴勋章大十字,以及华沙大学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个人生活

1922年,伊瓦什凯维奇与安娜·利尔波普结婚,她是一位作家和翻译家,也是富有的企业家斯坦尼斯瓦夫·威廉·利尔波普的女儿。这对夫妇定居在华沙附近的Podkowa Leśna。1928年,他们搬到了一座新建的别墅,伊瓦什凯维奇将其命名为Stawisko。目前,这座别墅是专门致力于伊瓦什凯维奇和他妻子的博物馆。

他们有两个女儿:玛丽亚(1924年-2019年)和特蕾莎(1928年-2012年)。伊瓦什凯维奇是双性恋者和同性恋情调者;这些主题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都有体现。在他的日记中,他将自己描述为“同性恋者”;然而,根据当前对人类性取向的理解和他的传记,他可以被描述为双性恋者。伊瓦什凯维奇与一位患有肺结核的年轻男子之间有一段特别紧密的关系;这段关系始于作家六十多岁时。他的妻子一直“知道他所有的情感”。

人物影响

伊瓦什凯维奇的遗产包括他的文学作品和他在波兰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作品在苏联集团解体后被从波兰的学校推荐阅读中移除,但自那时起,它们一直在重新获得其价值和地位的认可。切斯瓦夫·米沃什评价他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任何涉足波兰文学的人都不能忽视他”,并认为他的文学作品作为对三个时代的见证,使他的地位高于他的任何同时代人。伊瓦什凯维奇的Stawisko别墅现在是一个博物馆,专门致力于他和他妻子的生活和作品。

人物作品

参演电影

编剧电影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