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松烈 :小麦栽培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4-09-20 11:35

余松烈(1921年3月13日-2016年4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农学家、教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小麦专家。

1938年进入上海市的南通学院农科大,1940年考入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2毕业就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现山东农业大学)。历任福建省立农学院、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助教,福建省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上海南通学院农科任讲师,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山东省农业顾问团副团长、小麦分团团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4月20日逝世,享年96岁。

长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中原地区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培养了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中国工程院于振文院士等一批小麦专家;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00篇,出版专著10本。先后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何梁何利基金奖农学奖等奖项与荣誉。

生平

早年经历

1921年3月13日(农历二月初四),余松烈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一个商人家庭。1926年9月,他在庄桥镇私立集成小学就读;1932年,考入浙江省宁波中学,后在南京市立第一中学读高中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正准备上高三的余松烈辗转躲避战乱。1938年5月,他跟随叔父等人逃离吴兴区,在经过多次转移后来到了上海市。接着,他在补习学校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课程补习,1939年,考入南通学院农科。晚上,他则在补习学校新开办的致用大学农学院上课。次年,考进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1年,余松烈代表协和大学农学院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学业竞试,获农艺系全国第一名。1942年毕业,获农学学士

工作经历

毕业后的余松烈在福建永安福建省立农学院担任农艺系生物统计学、作物育种学助教。第二年开始兼任附属高级农业学校教员,讲授生物统计学,并从事大豆、小麦开花习性的研究。

1946年后,余松烈与好友先后返回上海市,在其父兄等人的协助下创办上海新农企业Inc.和新农出版社,从事农业书籍出版、农产品运销、农业生产服务等工作,任公司副总经理兼出版社编辑。在这之后,余松烈又先后兼任上海私立南通学院农艺系讲师、台湾农业技术人员训练班讲师,《新农》双月刊编辑等。

1949年9月,余松烈经人介绍到山东农业大学(现山东农业大学)工作。他借助山东省小麦主产区的优势,开始对小麦高产理论进行研究探索。1950年8月,余松烈在山东大学农学院讲授新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并创建小麦育种和栽培试验田,利用种间杂交开展分枝小麦的育种工作。

1953年,余松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1955年6月19日,他在山东农学院出版的《山东农学院学报》第一期刊登了《分枝小麦研究试验总结报告》和《济南小麦周期播种试验》。次年,他获得山东省先进生产者称号。1959年,余松烈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山农1号”“山农3号”,还研究出小麦深耘断根增产等技术。1965年,余松烈与人合作,在《作物学报》上发表《小麦返青期中耕对植株的抑制和促进作用的研究》,引起了普遍重视。

1974年,余松烈结合史村生产实际,指导农民在小麦栽培管理上实行“六改”,即:改换主栽品种“鲁滕一号”为“泰山四号”、改播种量较大为适当压缩播种量、改适时晚播为适时早播、改播为机播、改行距16.5厘米为行距19.8厘米,并且不种埂麦、改重施返青肥为重施起身拔节肥。1975年夏收,史村820亩小麦,平均亩产457.5公斤。夏收之后,余松烈总结史村“六改”试验结果,大力扩大小麦高产田试验范围,推广史村的增产经验。这一年起到1978年,余松烈在滕州市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办“五七”农大,围绕适合小麦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条件、小麦草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分析制约当地小麦高产的原因,全面安排小麦精播高产试验,完善小麦精播高产理论,首次提出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1976年6月,余松烈在黄庄科技队点种的小麦精播高产田亩产达到638公斤,创中原地区北方一年两作麦区小麦亩产的最高纪录。比传统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平均增产13%。这一年滕县有11个村的小麦亩产超过500公斤。8月,他主持编印《小麦试验研究总结选编》油印本,由山东滕县革命委员会科技办公室转发。

1977年,《大众日报》第二版报道余松烈的事迹。1978年,他承担的“小麦丰产理论及栽培技术的研究”通过专家组鉴定;他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他的“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截至这年3月,他提议创办的滕州市“五七”农大,为滕县培养了158名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民科技队伍。11月7日,他满载着从农村生产实践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返校工作,先后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山东农学院栽培生理研究所所长、山东农业大学教授。1979年,余松烈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

1980年,余松烈主编出版《作物栽培学(北方本)》。1980年到1994年期间,该书再版7次,共印104800册。同年,余松烈加入中国共产党;出任山东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担任山东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后,余松烈以较大的精力投入到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去,其中还到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山西省等省进行宣传示范推广。根据不完全记载,他共讲课和在田间进行技术指导200余次,听众包括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10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效果良好。

1982年,余松烈主持的国家课题“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共取得8项成果,被国家科委定为“八五”和“九五”重点推广项目。1986年4月26日,潘楼村千亩小麦精播高产示范方召开华东九报记者招待会,促进小麦精播高产的推广。9月,余松烈成为山东农业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2月,他主持的“山东省小麦中产变高产模式与最佳栽培技术规程的研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年,他主编的《山东小麦》出版;与胡昌浩教授主持完成的“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两项成果,列入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第二年,“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被农业部确定为“九五”期间的重点推广技术之一,成为中原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

1994年,余松烈与于振文等承担的“提高小麦粒重机理与技术体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小麦衰老的生理机制及调控”试验,安排在滕州市级索镇进行。此后,余松烈每年都到级索,边开展课题研究,边指导小麦生产。1996年6月,余松烈获得滕州市120万农民的肯定,获得一枚39.8克的金质“丰收”勋章;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秋播时期,余松烈在滕州市推广“农机与农艺结合”项目。同年,余松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的农学奖。

2004年,余松烈到滕州市级索镇察看小麦生长情况,指导优质小麦春季麦田管理。2010年6月1日,余松烈去岱岳区马庄小麦高产攻关田考察。2011年,尽管90岁高龄,余松烈仍到田间地头考察。

逝世

2016年04月20日,余松烈在泰安市逝世,享年96岁。

主要成就

余松烈长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山农1号”“山农3号”,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使中国小麦栽培技术从理论和实践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50年秋,余松烈在山东省农学院创建小麦育种和栽培试验田,从事“小麦周期播种试验”和分枝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以及利用种间杂交改良分枝小麦的工作,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是他在山东从事小麦研究的第一阶段。1976年在山东滕县种精播试验田时,创出了小麦平均亩产638公斤的高产记录。到1991年,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在山东推广达1217万亩,在全国累计推广10690万亩, 增产小麦43.6亿公斤。1978年,他主持了在滕州市农村进行的小麦精播高产栽培试验,结果使11个实验村的小麦亩产超过500公斤。他亲自播种的2亩试验田,亩产达到638公斤,创下了北方冬小麦高产新纪录。在生产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创立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该项技术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在不增加投入的条件下,可增产13.5%,每亩节省种子5公斤。该技术成果突破了过去小麦高产依靠“大肥大水大播量”的传统栽培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开辟了小麦高产新途径。

主要论著

余松烈公开发表《小麦高产途径及其理论基础》《小麦高产途径的商》《小麦亩产一千二百斤的栽培技术》《高产小麦穗部性状的研究》《麦田的间种套作与边行优势》《小麦单株成穗多少与穗大小的关系》《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等学术论文100篇;出版《作物栽培学》《中国小麦栽培理论与实践》《山东小麦》《冬小麦的栽培》等专著10本。摘录如下:

主要著作

代表论文

人才培养

余松烈在农业高等教育战线上耕耘67个春初,曾先后主讲过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技术、作物遗传育种学、农学、作物生理学、作物高产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他注重教材建设,主编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作物栽培学》(北方本)、《田间试验方法》《冬小麦的栽培》等;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学专业人才。自1986年以来,他招收与培养了来自北京市南京市江苏省河南省安徽省、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博士生、博士后53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中国工程院于振文院士、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振林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封超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郭文善、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曹鸿鸣等。

任职情况

荣誉

人物影响与评价

(余松烈)为中原地区小麦科研和生产作出的杰出贡献,追忆他几十年如一日献身农业、心系国家粮仓的爱国情怀,怀念他事业重于生命的光辉一生。(山东农业大学评)

1999年,由枣庄电视台摄制的《余松烈和他的农民朋友》节目,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山东电视奖一等奖。同年4月27日,余松烈的“小麦精播高产技术”由山东农业电影制片厂在滕州市级索开机拍摄。2001年3月3日,山东农业大学以举办小麦科技发展研讨会的形式,庆祝余松烈院士80寿辰。2003年1月26日,“农民为他戴奖章——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纪事”音像作品(山东农业大学科教出版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音像制品奖二等奖。2010年5月6日,由山东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编撰的图书《麦之情 师生缘》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庆祝余松烈教授90华诞。

2021年,余松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余松烈采集小组负责人刘观浦撰文缅怀;山东农业大学召开座谈会,于振文院士主编《小麦栽培学家余松烈院士科学人生》一书,并向青年教师和学生代表赠送了该书籍,纪念余松烈诞辰100周年。

参考资料

余松烈个人主页.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03-16

简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6

90高龄的余松烈院士仍走在田间地头.中国工程院.2023-02-26

余松烈:生活在农田里的院士.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0

余松烈:半世心血满粮仓.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6

( 余松烈 ).AMiner.2023-03-16

亿亩麦田的守望者——记余松烈院士.民盟山东省委网站.2023-03-20

余松烈院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0

宁波中学求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0

1938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4-06

余松烈 毕生心血“洒”麦田.学习强国.2023-03-20

抗战时期余松烈家居住的上海张家花园.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0

1950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4-06

余松烈、曾呈奎入选“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山东人物”公示名单.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委员会.2023-03-20

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民盟先贤 |亿亩麦田的守望者——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余松烈院士.咸阳市民盟.2023-04-06

1979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4-06

“丰收”勋章.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0

心系田野——中国著名小麦专家余松烈院士.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7-12

科星熠熠|余松烈:一生心系麦田的守望者.科普时报社.2023-07-12

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 甬籍院士余松烈逝世.浙江新闻频道.2023-03-20

【大家】一生守望 余松烈:惟愿春风拂麦浪.中国山东网.2023-03-20

心系田野——中国著名小麦专家余松烈院士.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2023-04-06

躬行大地谱华章.山东教育报.2023-04-06

详细.中国科学家精神.2023-04-06

学校召开座谈会纪念余松烈院士诞辰100周年.山东农业大学.2023-03-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