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

更新时间:2023-09-07 09:12

刘姥姥,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绰号“母蝗虫”(林黛玉所取)。刘姥姥是四大家族之一王家的连宗王成之子王狗儿的岳母,狗儿之子王板儿的姥姥,是一位乐观幽默、淳朴仗义、拥有大智慧的老人。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

刘姥姥在书中首次登场于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主要交代刘姥姥为解家里生活困境进贾府寻求救济;退场于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交代了刘姥姥救得巧姐后,进荣国府为其商谈婚姻大事。刘姥姥出身农家,仅靠两亩薄田度日,为了帮女婿一家缓解生活窘迫的困境,她带着孙儿前往荣国府,与荣国府的当家之人王熙凤攀上关系,得凤姐赠予的二十两银子和一吊车马钱。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送蔬果还情,被贾母凤姐盛情挽留,于是和贾母众人游览大观园,装傻搞怪讨众人欢心,并为凤姐之女起名巧姐。第一百一十三回和第一百一十九回,贾母去世,贾府败落后,刘姥姥重情重义,再进贾府探亲,得凤姐临终托付,才有刘姥姥后来救助巧姐并为巧姐定下姻缘(以梁归智为代表的多位学者认为巧姐的结局是嫁给板儿)。

刘姥姥虽只是个村妪,却是《红楼梦》中一个贯穿首尾的特殊人物,芥豆之微暗示贾家命运,草蛇灰线贯穿全文。她的三进荣国府,既观照了贾府众人形象,体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贫苦的生活状态,又见证了荣府贵族由末世繁荣走向最后败落的历程。

形象设定

身世

刘姥姥的丈夫过世早,她便成了积年的老寡妇,只靠两亩薄田生活。刘姥姥“家住城外乡村”,是京城郊区人士,出身乡下贫农家庭, “家道艰难”,寒衣茅舍,粗茶淡饭,甚至连“吃的也没有”,古稀之年还要下地干活,以种粮食和瓜果蔬菜为生。刘姥姥的女儿刘氏嫁给了与金陵王氏连宗的王狗儿家,因此晚年被女婿接去一起生活,照顾孙儿。

外貌

文中对刘姥姥的外貌并未有详细的描写,但从她初进荣国府当天“天未明便起来梳洗”,见石狮子前簇簇轿马“掸了掸衣服”可见其身为庄稼人衣着朴素,见富贵人家时稍显局促。从刘姥姥与贾母的聊天可见,刘姥姥当时七十五岁,年纪虽老但身体健朗。刘姥姥醉酒时手舞足蹈,林黛玉笑她“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可见刘姥姥身材壮硕如牛。

主要经历

刘姥姥在回目上共出现了四次,分别是: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庚辰本等版本作“刘姥姥”,程甲本、程乙本则为“刘老老”,戚序本、蒙府本则作“刘老妪”。)、第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杨藏本和卞藏本都从第六回中的“姥姥”改成了“老妪”,庚辰本、程甲本、戚序本等均作“信口开河”,杨藏本是“说谈承色笑”,卞藏本则为“荒谈承色笑”。)、第41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庚辰本、列藏本均为“怡红院劫遇母蝗虫”)、第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从篇幅上看,第6回、40回、41回三大整回,以及39回后半回、42回前半回、113回前半回、119回后半回,一起详细介绍了刘姥姥的经历。 第五回巧姐判词“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中的”刘氏“”恩人“与《留馀庆》曲中“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中的的“恩人均指刘姥姥。

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寡居多年,被女婿王狗儿接到家中一起生活。年关将近,王狗儿因家中没钱置办冬事而烦虑喝闷酒。刘姥姥看不过,便劝王狗儿寻连宗的金陵王家救济,王狗儿心动,便安排刘姥姥带着孙儿板儿找陪房周瑞进荣国府。但周瑞不在家,刘姥姥便通过周瑞家的引荐进府。平儿接待时,刘姥姥见她“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月貌”,差点错认为凤姐。在小丫头们一阵忙活后,凤姐用饭完毕,刘姥姥终于被引见给凤姐,见到了凤姐真面目。王熙凤与刘姥姥寒暄了一阵,问其上门原因时凤姐的侄儿贾蓉来借玻璃炕屏,凤姐打趣“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贾蓉离开后,刘姥姥表明了自己没钱而上门求救济的目的,凤姐了解后,下令传饭给刘姥姥和板儿,自己问过王夫人意思后,将给丫头做衣裳的二十两和一贯车马钱赠给刘姥姥。刘姥姥感激不尽回了家。

二进荣国府

家里粮食丰收后,刘姥姥带了些新鲜的瓜果菜蔬来孝敬凤姐等人,刚好碰上贾母想找积古的老人家说话,于是刘姥姥便被带进了大观园陪伴贾母。刘姥姥虽然是个村野之人,却见多识广,编出许多故事哄众人开心。她先编了一个红衣白裙的姑娘雪地抽柴的故事,不想赶上南院马棚走水,引得贾母不快;刘姥姥审时度势便接着讲了一个老人吃斋礼佛得乖孙的故事,迎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宝玉却一心记挂着抽柴的姑娘,背地里拉了刘姥姥细问,刘姥姥只好胡诌是叫茗玉小姐,在庄北小祠堂里供着,如今庙已破败了。宝玉信以为真,派茗烟去查看,但最终无功而返。

贾母和王夫人众姊妹商量给史湘云还席,下人们安排布置时,碧月捧了一盘各色菊花而来,王熙凤拉过刘姥姥要给她打扮,将一盘花横三竖四插了一头,引得众人嘲笑成了“老妖精”,刘姥姥却说自己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今儿老风流才好。”众人行至沁芳亭,刘姥姥夸大观园景色比画还美,贾母于是命贾惜春为大观园作画一幅。到了潇湘馆,刘姥姥感慨林黛玉的屋子堪比上等的书房,不像小姐的绣房。离了潇湘馆,众人预备在秋爽斋吃早饭,凤姐和鸳鸯商议拿刘姥姥这个女篾片取笑。席上,凤姐给了刘姥姥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鸳鸯悄悄嘱咐刘姥姥一番规矩。吃饭时,刘姥姥吐槽筷子比铁锨还沉;高声说“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夸鹌鹑蛋是小巧又俊俏的鸡蛋,多次引得众人发笑。

贾母闻得乐音,便领众人行过薛宝钗的芜苑,前往缀锦阁听曲。文官等戏子下去准备时,众人行起了酒令,由鸳鸯主持。王熙凤和鸳鸯想看刘姥姥笑话,刘姥姥行令显示庄稼人本色,说出了“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等句,众人大笑。喝酒时,刘姥姥怕打碎瓷杯,要换木杯,鸳鸯便取了黄杨根整抠的十个大套杯让刘姥姥喝,刘姥姥忙求饶喝了小杯。凤姐又了茄鲞让刘姥姥品鉴,刘姥姥摇头吐舌感叹“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鸳鸯问刘姥姥杯子用的什么木,刘姥姥分析为黄松,惹人哄堂大笑。藕香乐声响起,刘姥姥醉酒手舞足蹈起来,林黛玉笑她“一牛耳”。

乐止,众人散步至妙玉的栊翠庵,妙玉为众人奉茶,贾母吃了半盏老君眉后让刘姥姥品尝。刘姥姥一口吃尽,说茶淡要熬浓些更好。妙玉嫌弃刘姥姥用过的成窑茶杯脏,宝玉便劝妙玉直接送给刘姥姥。刘姥姥腹内不适,便去解手,却迷路进了宝玉的怡红院,倒在宝玉床上睡了一觉。

刘姥姥饭后向王熙凤辞行,得知凤姐之女着凉发热,便提议看看祟书本子。查出大姐儿是撞客遇了花神后,王熙凤请刘姥姥赐名,一则借刘姥姥的高寿,二则利用刘姥姥庄稼人的贫苦“压得住她”,让巧姐“好养活”,刘姥姥遂起名“巧”字。平儿帮刘姥姥收拾行装,凤姐王夫人赠了银两布匹点心,平儿也给了几件衣服包头。第二天向贾母辞行时,鸳鸯也给了一包袱的果子、药等,刘姥姥满载而归。

三进荣国府

刘姥姥在田间地头打豆子时听说贾母去世了,悲痛万分,大哭一场,坚持要进城去探望。王熙凤身患重病,时日无多,刘姥姥见凤姐骨瘦如柴的病状,心中悲惨,想为其求神许愿,也不收凤姐的金镯子。凤姐十分信任刘姥姥,说道将巧姐的命交给刘姥姥,做了临终的托付。刘姥姥口无遮拦说了句往后替巧姐做媒,给村上一财主家提亲,凤姐却表示愿意。凤姐求刘姥姥替她祷告并笃信刘姥姥的求神拜佛能够保佑她消灾延寿。

仗义救巧姐

邢大舅、王仁、贾环贾芸贾蔷等一干狠舅奸兄及邢夫人贾琏不在家时,合谋摆布巧姐,要把她卖给一个外藩王爷。平儿王夫人无计可施,心急如焚。这时刘姥姥再进荣国府,便出主意带平儿和巧姐到乡下藏起来避难。后贾琏归来知晓此事,感激刘姥姥仗义之举,答应了刘姥姥替巧姐定下的与周秀才的姻缘。(又有一说法是板儿与巧姐定下姻缘)

关系设定

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丈夫去世后,膝下又无儿女侍奉,只能靠两亩薄田度日。刘姥姥的女儿刘氏嫁给了王狗儿,生下一双儿女,一家四口以务农为业。因为王狗儿白天要忙生计,刘氏要操持井臼等事,一双儿女无人看管,所以王狗儿将岳母刘姥姥接来养活,顺便照顾孙儿。在第一百一十三回中,王熙凤对女儿说“你的名字还是她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刘姥姥与凤姐商量给巧姐做媒。后贾府败落,刘姥姥救助巧姐并当媒人替巧姐与财主周家的秀才说了亲事(又有巧姐嫁给板儿一说)。

而王狗儿所在的王氏,则是与四大家族王家连宗的“当地王氏”。“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王成父亲贪羡王家势力,便连宗认做了王公的侄儿。 王成父亲故去后,王成因家业萧条,便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后因病亡故。王成之子王狗儿娶刘姥姥的女儿刘氏为妻,二人生儿子板儿、女儿青儿。基于此,本与荣府并无直接亲戚关系的刘姥姥因为王狗儿岳母这层姻亲关系也间接成了荣府的亲戚。

形象分析

出身卑微,乐观积极

刘姥姥出身农家,守寡多年,与女婿女儿一起过活。因家中过冬的物资没有着落,女婿在家生闷气。刘姥姥见状,只是鼓励,说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回想当年与贾府之间的过往,分析王夫人的情况和做事风格以及如今的地位,表示应该与贾府走动走动,又说道:“……或她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要是她发一点好心,拔一根汗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这些话语表现出刘姥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努力生活的人生智慧。刘姥姥初入荣国府见到周瑞家的,说到“你老是贵人多忘事”,并向她卑微恳求“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可见隐藏在这个农村老妇背后的乐观豁达的精神。

幽默风趣,圆滑豁达

书中刘姥姥整体说话风格有趣且带有农家的朴实,如在行酒令时,其幽默有趣的话语“大火烧了毛虫”等引得众人大笑。刘姥姥的言辞离不开她农村生活的所见所闻,这些农家生活对于常年居住在大宅内的太太、小姐等都是新奇的,加之刘姥姥有趣的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这些语言的搞笑色彩。刘姥姥通过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拉近与贵族之间的距离。二进荣国府,刘姥姥以一个村妇所特有的方式装愚卖傻,取悦众人,她洞悉各种人物的心理并根据各种人物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对策(为贾母和宝玉分别编造礼佛得子和小姐茗玉的故事),逢场作戏,左右逢源,可见其圆滑。王熙凤和鸳鸯拿刘姥姥开玩笑,刘姥姥也并不在意,且积极配合,在大家撮合与取笑中故意说出搞笑的言辞、做出搞怪的动作,这展示出刘姥姥的豁达大度、体察人情。

见多识广,洞察世事

刘姥姥生活阅历丰富,既能通晓民间”撞客“之说,帮冲撞了花神的巧姐送祟,又对大户人家物件习俗略通一二,认得出宝玉房中的穿衣镜。她对贾府众人怀着善意,揣着明白装糊涂,迎合讨好所有人,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书中通过刘姥姥的言语、行为,刻画了她洞察世事的形象,如她初来贾府,以提高贾府看门人其身份的方式获得他们的帮助和指点;后来见到周瑞家的,她又对其一顿夸赞博得周瑞家的欢心;之后才有见到王熙凤,再进大观园的故事情节。刘姥姥初见贾母,知道贾母身份地位之高,所以直接奉承贾母是“老寿星”,还说贾母是最“享福”之人。在封建社会中,老人最期盼的便是长寿、多子多福,而刘姥姥的话正合贾母心意。在与贾母交谈时,贾母说“我正想个地里现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刘姥姥便谦虚地说:“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倒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之后,刘姥姥给贾母讲述自己在农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这些对于贾母这样出身高贵,长期在大宅中生活的老人来说是十分新鲜怪奇的,引发了贾母的好奇心,可见刘姥姥深谙世道。

知恩图报,淳朴仗义

贾府败落之后,王熙凤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刘姥姥也没有辜负凤姐对她的信任,在巧姐遇难时仗义相助,最终将巧姐从水深火热之中救了出来,体现出了刘姥姥大义凛然的精神。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求助时,王熙凤告知刘姥姥“大户人家有大户人家的难处”,只是为了表面关系,赠与二十两接济,但是刘姥姥却将恩惠铭记于心。她感念凤姐的恩情,二进荣国府时送些果蔬聊表谢意;得凤姐托付巧姐后,不顾艰辛救助巧姐并为她觅得良缘;贾府没落后,刘姥姥没有落井下石,依旧贡献自己绵薄之力。刘姥姥对于巧姐的救助表现了她善良的内心和知恩图报的高贵品质,这也反映出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淳朴的内在品质。

亲历贾府盛衰,观照他人形象

首先,刘姥姥是引领全书故事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故事也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她虽为村中老妪,却三进荣国府,从侧面见证了贾府自兴盛到衰亡的全过程。第一次她作为一个“打抽丰”的乡下人,从与周瑞家的以及王熙凤的互动中,以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拥有庞大资产的错综复杂的富贵人家。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展现了兴盛时期贾府的奢靡生活。刘姥姥在第四十回中行的酒令也暗示了结局:大火烧了毛毛虫(指一场大火(谐音:“祸”)将会把贾府烧得一干二净);花儿落了结个大方瓜(指巧姐本是如花朵享受大户人家的富贵,但是贾府之败使她遭祸,经刘姥姥救助在农村有了个好的结果)。第三次进入贾府,作者以刘姥姥的视角展现萧条败落的贾府形象,与第二次形成落差。贯穿全书首尾的刘姥姥是贾府衰亡破败的见证人,更是荣府最高统治者贾母、实际当权者王熙凤的精神性格的强烈对照者和揭露人。刘姥姥的三次进荣国府,正值贾家由兴盛到鼎盛及至衰败的变化转折时刻,作者用她引出故事,推动情节发展,前后一以贯之。

其次,刘姥姥在故事中对其他人物有映衬作用,她也是贾府其他各色人物的观照者,彰显补充出其他人物鲜明的特点。比如通过刘姥姥品茶一节展现了妙玉完全脱俗的个性。以贾母的养尊处优与刘姥姥的贫贱劳苦对比,显示贾母性格中养尊处优的一面。贾母每日吃的是精致的美食,穿的是绫罗绸缎,刘姥姥则穷得要亲朋好友来接济。游大观园时,贾母因吹了风,便“懒懒的”“坐着小躺轿”回房休息,第二天更是请太医来看病;而刘姥姥,使尽浑身解数配合着众人博贾母开心,在王熙凤的强迫下喝了很多酒,乃至“通泄起来”,但仍能行走自如。又如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凤姐是高贵矜持的;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凤姐为了取悦贾母故意捉弄刘姥姥,事后又真诚道歉,并且送刘姥姥银子和衣服,改善刘姥姥的生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凤姐更是将女儿巧姐托付给刘姥姥。从刘姥姥的“三进”中可见凤姐性格的变化轨迹,感知凤姐形象的不同侧面。

最后,刘姥姥本身代表着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贫苦的生活状态,作者借刘姥姥展现当时的社会及社会问题。小说中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有两处。一处是邬庄头春节前夕给宁府送年租,通过邬庄头之口,表明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第二处便是写刘姥姥,她在一进荣府时就说的家道艰难,连冬天都熬不过去。而相比之下,贾府贵族的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不解人间疾苦,更突出像刘姥姥这样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艰难和困苦。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这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在这里借着刘姥姥的眼睛展现在了众人的面前,加深了对罪恶的封建社会的认识。

人物影响

中华文化由俗文化和雅文化共同构成,雅文化代表着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俗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历史久远,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雅文化经过历代相传精心琢磨日益精巧细致并衍化,一方面衍化为社会制度和烦琐的风俗、礼仪,一方面流变为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俗文化则受上层文化的影响难以充分发展,呈现出一种粗糙的状态。在《红楼梦》中,贾府代表着源远流长的雅文化,刘姥姥则代表形态粗俗的俗文化。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实质是一种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冲突和交流,在冲突和交流中两种文化各自显示了自己的特点、本质和局限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全部本质。刘姥姥是地道的农民,与贾府里的众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劳动农民朴素、本色的语言特色。小说是文化的载体,《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与俗文化的特定的文化元素结合,反映出该文化的特质,对传承传播俗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人物原型

1917年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中明确指出,刘姥姥的原型是清代理学家汤斌(号潜庵)。蔡先生引若木先生的话,说刘姥姥即是汤潜庵,潜庵受业于孙夏峰(孙奇逢,清初的理学家)凡十年。夏峰之学本以象山(陆九渊)、阳明(王守仁)为宗。他认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之女婿曰王狗儿,狗儿之父曰王成。其祖上曾与王熙凤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势利,便连了宗”就是指此。另外,刘姥姥到荣国府的时候,王熙凤给过她两次银子,第一次是二十两,第二次是八两。历史上的汤斌为人廉洁,死后惟遗俸银八两,家人没钱给他入葬,是一个好友徐乾学送了二十金,这正好与小说对应。而提倡白话文胡适却否认了其顶头上司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观点,大肆抨击索隐派。他认为《红楼梦》里的王家既不是专指王守仁的学派,便不应该用王家代表王学。另外蔡先生说《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说的“抽柴”一段故事是影汤斌毁五通祠的事;刘姥姥的外孙板儿影的是汤斌买的一部《一史》;外孙女青儿影的是汤斌每天吃的韭菜,胡适觉得是滑稽的附会。并且胡适指出书中王夫人也送了一百两,但汤斌一生的事实没有一件可恰合这一百两银子的,因此他说蔡先生的《〈石头记〉索隐》是一种很牵强的附会。

人物争议

小说第四十二回中,因贾母贾惜春画园,惜春告假一年,贾探春埋怨:“都是刘姥姥一句话。”林黛玉忙笑道:“他是哪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得了。”这话得到薛宝钗点赞。黛玉意犹未尽,又借题发挥,要惜春画“携蝗大嚼图”,引起哄堂大笑。林黛玉对刘姥姥的“母蝗虫”嘲谑是否有歧视的意思,在《红楼梦》的研读中颇有争议。

曹雪芹详写黛玉的谑语意欲何在,不同的论者对此有不同的置评。关于“母蝗虫”的理解众说纷纭,索隐派论者以脂砚斋“触目惊心,请自思量”的批语为由头,认为曹雪芹借林黛玉“母蝗虫”的谑语,讽刺爱新觉罗·弘历。也有学者持批评态度,例如何其芳认为“母蝗虫”的谑语“不能使人同情”;周汝昌则直接表示“强烈反感”,认为曹雪芹这样写很无聊。受时代的限制,二人的评价标准以社会批评为主,对刘姥姥的阶级身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局限性自然无法避免。更多的论者则径直将“母蝗虫”理解为一个简单的比喻,认为曹雪芹是借林黛玉之口来讽刺刘姥姥是个打秋风的女清客,像蝗虫一样大吃大喝,甚至认为刘姥姥这只“母蝗虫”给贾府带来了灾祸,是大观园破败的蠹虫

学者黄斌认为要理解黛玉这一谑语的含义,需先确定“母蝗虫”的出处。顾春芳师撰文指出,“母蝗虫”的说法可能受到《牡丹亭》第三十八场“淮警”的影响。在“锦上花”一曲中,杨娘娘有姑“军中母大虫,绰有威风”的唱词。此处的“母大虫”应是黛玉“母蝗虫”这一谑语的灵感源泉的可能性极大。《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众人看戏时,酒后的刘姥姥闻乐而动,手舞足蹈,其笨拙不雅之舞与“箫管悠扬,笙笛并发”的昆曲形成鲜明的反差,故林黛玉以“牛”相嘲谑。而在《牡丹亭》中,“母大虫”杨娘娘“哈哄哄”表演,也是随乐进行的一种俗得让人发笑的舞蹈。相似的举动,相似的场景。一方面,进一步证明了“母蝗虫”的出处是《牡丹亭》中的“母大虫”;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黛玉“牛舞”之谑语是第四十二回“母蝗虫”这一谑语的生动注脚,并与薛宝钗“昨儿那些情景”之语丝丝相扣。

因此,黛玉“母蝗虫”之谑语有两层含义:调笑与嗔怕。其所以调笑者,是因为刘姥姥的吃相与言行不雅,让人掩俊不禁;其所以嗔怕者,是因为刘姥姥提出绘图之事,不但使贾惜春受累,还导致诗社未开便有散伙的可能。在这一点上,刘姥姥与《牡丹亭》中搅动天下的始作俑者杨娘娘是相似的。而关于“携蝗大嚼图”,在传统文人山水画中,“携(访、看……)图”是书写林泉高致的常见题材,题名中的“携”,展现的是一种自适、轻盈、喜悦的生命状态,所携之物常是展现文人雅致的物品,而且“携”这一动作所连带的下一个动作,通常也是诗意性的。林黛玉所拟的“携蝗大嚼图”之名,显然是对这类题名的反向化用。在她的题名中,“携”字仍饱有高致与雅趣,但所“携”之物以及之后连带发生的举动,则非常不雅,与原先同类圆融的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制造了张力十足的喜剧效果。面对这桩绘事,黛玉是一个聪慧的评点者,借漫画化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黛玉将刘姥姥谑为“母蝗虫”,既含有对刘姥姥提出画图要求的嗔意,又含有对刘姥姥在大观园宴乐时举止不雅的调笑。

人物评价

书内评价

第六回,作者写刘姥姥及其一家是“千里之外,芥之微,小小一个人家”。

第三十九回,作者写平儿见到刘姥姥,称其“上回来打抽丰的(也叫“打秋风”,旧时指利用各种关系取得有钱人的赠与)”。贾母说刘姥姥是“乡屯里的人,老实”。作者形容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

第四十回,王熙凤给刘姥姥插了满头的花,众人形容其“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鸳鸯取笑刘姥姥,称其“女篾片”(灭片,旧时指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

第四十一回,刘姥姥醉酒手舞足蹈,林黛玉形容她“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第四十二回,黛玉嘲谑刘姥姥“母蝗虫”,给画题跋“携蝗大嚼图”。

书外评价

脂砚斋评价刘姥姥“善于权变应酬”“有忍耻之心”(第六回)“善应接”(第三十九回)。戚序本总评:刘姥姥之憨从利,妙玉尼之怪图名,宝玉之奇,黛玉之妖亦自敛迹(第四十一回)。

清人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评价刘姥姥“深观世务,历练人情,一切揣摩求合,思之至深”,她帮助巧姐脱难,是“真肝胆、真血气、真性情者”,“而侠者”。

季羡林在《漫谈刘姥姥》中,认为她是《红楼梦》中最聪明的人,“表面上刘姥姥处处被动,实际上却处处主动,把这一群贵族玩弄于股掌之上”,又是一个忠厚诚恳的人。

红学家周汝昌认为刘姥姥胆识才能,言谈颖慧,般般过人,真非凡品。

陈其泰在《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辑录》里称赞刘姥姥“见识自好”“善于词令”“颇知眉眼高低”,因此她能被奉为为上宾。

吕启祥在《红楼梦寻味录》里提到刘姥姥决不是一个只会阿谀奉承的浅薄之辈,她对儿孙的关爱、庇护,使她甘于忍辱到大户人家碰运气找机遇,这是以一种内在的坚韧、机变、自我奉献为基础的。

梅苑在《红楼梦的重要女性》中指出刘姥姥不是丑角,而是作者笔下一位“大智若愚”的典型人物。刘姥姥是贾母的反衬,作者借她点出贾府的豪贵、奢侈,让我们对于贾府日后的衰败毫不惊奇。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以下仅为部分节选:

戏剧作品

台湾豫剧团的新编豫剧《刘姥姥》由吕柏伸和殷青群导演,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主演。豫剧《刘姥姥》移植自河北省评剧《刘姥姥》,剧情讲述的是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故事。她以不同身份三次出进贾府,演绎出三种不同的场景和世态,极富戏剧效果。此剧展现了刘姥姥这个乡下老妇人善良豁达、机智勇敢、敢爱敢恨的可爱个性,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