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小淮村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皇甫乡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3-09-25 13:43

前小淮村,隶属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皇甫乡,全村耕地4000亩,其中经济林1200亩,小麦2500亩。320户,6个居民组。主导产业为苹果、桃,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村庄简介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每当人们听到黄梅戏天仙配》中这段脍炙人口的唱段时,眼前一定会浮现出董永和七仙女相爱的情景。可是你知道董永是人还是神,他的故乡到底在那里?最近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董永故里就是山西省万荣县前小淮村后,7月上旬,记者慕名来到这里,从方方面面探询历史烟云中的董永痕迹。

地方史料多记载

董永行孝故事的发生地,像其它所有民间传说一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博兴县广饶县、惠民、鱼台;孝感市;江苏东台;河南汝南、新蔡县等地均有不同的史料记载。而说董永是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人,除了广泛的传说外。在董大中先生刚出版的《董永新论》一书中,史料记载颇为详实。

元代赵道一《真仙通鉴》之卷二《织女》,引用《汉书》,叙述了董永行孝的故事后说:“今泰州市有汉董永所居,织女缫丝井存焉。”据《山西通志?沿革谱下》荣河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郡为泰州。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州废。……武德三年,析稷山县安邑县、猗氏、万荣县、龙门五县地,于薛通城置万泉县”,属泰州,贞观十七年泰州废后,属解州,《太平寰宇记》称“属州”,后改属蒲州。“今泰州”即指今万荣。此一泰州只存在二十多年。在历史上,泰州指江苏省南部今扬州市一带,山东省也有泰州,极易混淆。

光绪山西通志》(光绪年间修)之《乡贤祠》:“万泉县祀汉皇甫嵩、魏董永、宋裴谨、薛颜、明袁泰、李軏、王、杜麟、王宠贾仁元、董汝汉、国朝王景震、薛之彬。”

按,据《万荣县志》,该地在唐虞夏为尧舜禹内地,属冀州。周初为魏地,春秋属晋。姬骄十六年(公元前38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遂为魏。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拔魏河内,魏献安邑县,置河东郡秦灭六国之战,置河东郡。秦灭六国,置汾阴县(《山西通志》注明“东境”,西境指荣河),属河东郡,西汉承之。东汉万荣县蒲坂县。之后,拓跋宏于后土城复置汾阴县,属汾阴郡。以后称万泉县。1954年跟荣河县合并后称万荣县,地舆略相当于汉代汾阴县,后略有变动。

平阳府志》(康熙十七年修)之二十三卷《人物》中写道:“董永,幼丧母,家贫,致孝,俑力以事父。父卒,就俑主贷万钱葬之。一日,道遇一妇人,求为妻。永与俱诣主人,织绢三百疋,以偿共贷。辞归曰‘吾,天上织女,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言讫,凌空而去,莫知所见。”

《万泉县志》(清康熙四十七年修)该志《人物志》:“董永,按《通志》,上孝村人。幼丧母,家贫。至孝,庸力以事父。及父卒,就庸主贷万钱葬之。一日,道遇一妇人,求为妻。永与俱诣主人,令织捐三百匹以偿其钱。已而其妻辞曰:‘吾乃天之织女,缘君至孝,天帝令余助君偿债。’言讫凌空而去,莫知所之。杞乡贤。”

该志《政治志》之《乡贤祠》条:“古今十三人:皇甫嵩董永、裴谨、薛颜袁泰、杜麟、王瓒、李軏、王宠贾仁元、董汝汉、黄连、董璜”。

该志《杂记》卷之《陵墓》:“孝子董永墓,在上孝村,有碑,剥落。”

天仙原来是田仙

中原地区民间的许多传说,都是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的,同样电影《天仙配》中的天仙也不例外。仙女的原型就是在山西汾阴上孝村附近。

《万荣县志》早就有天仙的原型。该志第三十五卷《异文传说》,有一篇《董永的传说》,记述董永和天仙姑娘的爱情故事。那里人们都知道仙女是生活于田家窑的田仙姑娘,而不是天上下凡的“天仙”,现引录其中的几段,予以说明。

董永心灵手巧,干活肯动脑筋,又肯帮助别人,他的名字渐渐在方圆几十里传开了。人们称赞他,同情他的身世。

附近田家窑村有个庄户人姓田。田家有一位姑娘叫田仙,自幼聪明伶俐,天资过人,人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做得一手好活计。她织的布光滑、平整、细密、弱软、常常被选为朝廷贡品。人们都说她是织女下凡。

田仙这年十八岁。正值青春妙龄。俗语说:“一家女儿娇,自家百家瞧。”说媒的踢破了田家的门槛。可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劝,田仙就是不动心。原来,她早已看上了董永。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嫁董永。一天,她大着胆子在一棵大槐树下向董永吐露了真情并私许了终身。没想到,父母执意不肯。田仙是个倔强的姑娘,在一个夜晚,就和董永一起来到土地庙,拜了天地,成了夫妻。

董永和天仙的故事,人们一开始是在民间口语传播,它是一传十,十传百,传播的过程中就逐渐变了样。传播一次,会产生一个新的“文本”。在历史上,山西省地区大批移民渡过黄河,向东、向东南、向东北迁移,向更广大的地区发展。随着人口的向外迁移,董永和天仙的故事也在向外传播,在传播中,人们“添油加醋”,说得眉飞色舞;听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这样传来传去,人们便会认为,山西的董永就成了异地人,董永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那里,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往往会造成误读——“田”和“天”就是同一个音。“田仙”变“天仙”。

民间传说把“田仙”变成“天仙”,等于把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此后,“天仙”奉天帝之命助董永偿债的故事,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这种传闻迎合了一些儒家文人的精神需求,董永行孝故事便由口语传播阶段进入了文字传播阶段。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干宝的《搜神记》。《搜神记》有关董永的记载,影响了以后的记载,特别是有董永故里记载的几种《县志》,也只能在干宝的框架下,编写自己的董永墓志。

这一点,连《万泉县志》也不能例外。《万泉县志》的编写者,不是从民间去找史料,而是从书本上寻找材料。这样,在山西省地区董永故事便有了两条传播渠道,一条是史书记载的,一条是民间流传的。在当地,那些不掌握文字工具的普通老百姓们,两千年来,始终坚守着他们的记忆,继续用口头语言传播着田仙姑娘如何爱慕、追求董永的爱情故事,表达他们对两个普通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护。到唐朝,出现了变文等艺术形式,再后来,董永故事被搬到舞台上,即使这样,也未能改变河东老百姓对董永和田仙姑娘真挚爱情故事始终如一的记忆。

董永故里遗物多

国务院公布的董永故里是万荣前小淮村,不仅有口碑传说和史料记载,而且存在着大量的遗物痕迹,让人民在物化见证中感受到历史脉络。

董永墓冢现犹存:董永墓是“董永故里”的一个标志性见证,它位于汉薛镇怀介庄下窑村东北隅,墓冢从东北方向望去,高约5米,周长约66米,从南面望去坟高约1米。坟上立有一石碑,碑长五尺,上方有三个方块,刻有人像,下面刻有三寸见方的篆体字,但已辨认不清。“文革”时墓碑被毁,如今在墓的东南侧,仅余一长1米,宽0.7米,高0.6米的石碑座。据村里见证人说,这座坟在五十年代曾被万荣县人民政府保护,竖有“文物古迹”的牌子,到文化革命破四旧时,曾被当时社员盗挖,向上级献财献宝。据见证人回忆,当地采用打水窖的方法,用辘轳把土往上提,挖到十五米时,因土质疏松怕塌方而停止。

石匾断裂被收藏:“董永故里”的石匾,是目前唯一现存的珍贵文物,它长1.03米,宽0.35米,厚0.115米。据村里的董本林老人回忆,石匾一直立在村西官门牌坊上,上世纪“大跃进运动”中被拆下来,成为两截断碑。后来他和几位老人认为石匾是古物,应当保存,便由拉回家里,存放在院里的枣树下,经过多年的风雨剥蚀,现在字迹已经模糊,究竟是什么年代,何人所刻石匾目前米姓考究。

董太后家谱有记载:据有关专家考证,董姓起源于舜时,当时有一位为舜帝养龙的人,他的技艺非常高超,深得舜帝的赏识,便被赐姓董。董姓一直生活在晋南古邑,西汉时出了大儒董仲舒,据家谱记载,董仲舒的六子生活在今闻喜县一带,七子则迁移到蓝田县,后认祖归宗迁移至陕西蓝田,后认祖归宗又迁回汾阴上孝村即今万荣县前小淮村。东汉时,其后代中出了大孝董永

《董氏家乘》被村里年届八旬的村民董宗义所保管,共有六本线装的竹纸家谱,家谱包在一块浅褐色的旧布中,由木质的封面封底装订着,保存的非常完好。这本家谱修订“民国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封底上写道:“池崖上,祖堰下东南角原有槐树一株,年深树朽至雍正年间复栽  槐树以补风脉,印志之以垂不朽。”

董公祠”遗憾被毁掉:据村里老者回忆,村里建有专供祭祀乡贤孝子董永的寺庙建筑,聂氏宗祠座东向西,东房为主,并有南北偏房。门厅高大雄伟,门额上书“董公祠”,直面大街。正门为大门,需拾台阶数级,方可登上门厅厢房平台才能入内。大门只在逢年过节开放,平时只能在西南偏门出入。即时民国初年曾在此设馆办学和后来一度被村公所占用,均未占用过正殿和开启过正门。大门两侧设有两尊巨型石狮,对面有广场,广场西面,正对祠堂门建有一座大戏台,专供祭祀董永表演戏曲、歌舞所用。且庙内所有门及门柱、房柱、厢房均为红色。

遗憾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董公庙毁于战火,其中的许多石碑被当地村民用来修池塘,董公祠旧址上盖起了民房。2001年石狮又被盗走,基座又被搬进了村委大院,董公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合婚布传承至今:万荣县当地的婚俗有许多古老的仪式,在男女双方结婚时,要送上合婚布礼品才能祝福婚姻幸福美满。在经济不发达时期,大多数都是农妇织的土棉子。如今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男女结婚依然传承。

有关“合婚布”的来历就源于董永和田仙,《万荣县志》和民间传说,董永幼年丧母,家贫穷,自卖本身,为一地主家当雇工,劳动甚为勤快,挣下钱,孝养父亲。后来父亲病故,董永无钱买衣棺板,哀求雇主贷万千,薄葬了父亲。因卖身为奴,又贷了雇主的款,一是无力偿还,只用勤快的为雇主打工,以偿还债务和赎身。董永的举动感动了天(田)仙,于是下凡为董永织布赎身。一夜织出三百匹绢,成全了董永与仙女的婚姻,所以山西省大地至今还在农村时兴着“合婚百尺土棉布”的习俗。

村民盼望搞开发

万荣县的前小淮被国务院定论为“董永故里”后,引起了村民的轰动。笔者在村里采访时,村民议论最多的就是怎样开发起来,让董永的行孝精神和爱情故事在国内外传承开来。

村里有一位退休的老干部董俊业,原是万荣县县志办公室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有10多名老人,义务开展起了收藏和前期开发的准备工作。笔者看到,村里已经初步搞了一个开发规划,计划恢复一些原貌现状和部分仿古设施:比如董永雕塑、壁画长廊、董公祠堂等。再搞一些现代化的延伸开发,如董永和天仙的电子演艺厅等。

县乡领导对董永故里的开发极为重视,旅游部门已经将其列为全县的10大景点之一,连同后土祠、孤峰山、李家大院、孔子庙等一起规划开发。但万荣县是一个干旱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有大资金进行投放,各级领导和村民无不盼望有志之士能来到这个神奇的地方,合力进行开发

参考资料

http://www.shanxizx..govcn/innernet/bm/shownews.asp?id=1158\u0026bm=017\u0026name=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