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邵镇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1 00:20

古邵镇,隶属于枣庄市城区,地处峄城区西南部,京杭大运河北畔,东南与台儿庄区涧头集镇接壤,西邻微山县韩庄镇,北接峄城区阴平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29.2平方千米。

春秋时期,属东海兰陵郡丞县。1949年,属县第九区。1991年,改古邵镇。截至2018年末,古邵镇户籍人口为72708人。截至2020年6月,古邵镇下辖63个行政村。

2011年,古邵镇财政总收入5428万元,比上年增长34%。  2018年,古邵镇有工业企业223个,其中规模以上20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51个。

历史沿革

古邵建于春秋时期,属东海兰陵郡丞县。

明万历年间,因邵姓家族移居至此,故称为古邵村。

明、清时期为古邵社,民国属峄县九区。

1949年,属峄县第九区。

1950年后,属峄县阴平区古邵乡,后改第四区。

1958年3月,撤区仍为古邵乡;同年9月,划归阴平公社。

1962年,设古邵公社,属峄城区

1984年,复建古邵乡。

1991年,改古邵镇。

2001年3月,坊上乡和曹庄镇并入古邵镇。

地理环境

气候

峄城区古邵镇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热同季。因受黄海气候的影响,东风较多,但大陆海洋性气候不够典型。年日照市平均为2226.4小时,以4、5月份日照时数最多,月平均可达216.5小时。

水文

古邵镇境内河道属淮河。主要河道有二级河京杭大运河一条,境内总长18.1千米,流域面积42.6平方千米,年均流量6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峄城大沙河、一支沟、二支沟、阴平沙河、魏家沟、三支沟、四支沟,共7条河道。总流域面积为1250.8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境内探明煤炭储量2亿吨,是新兴的枣南煤炭基地。耕地面积13万亩,素有“鲁南粮仓”、“蔬菜之乡”之誉,境内有3万亩阳芋基地,3000亩浅池藕基地以及中央粮库枣庄直属库。西郊微山湖京杭大运河流经境内18.1公里,水资源总量1亿立方米,各类水产品、农副产品年产量30余万吨。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古邵镇下辖65个行政村:邱庄、颜庄、兴集、曹胡袁、东沿河、洛庄、古邵西、古邵东、马庄、西沿河、沈庄、瓦屋、前虎里埠、后虎里埠、万年闸、杨闸官、大刘庄、杨林、夏庄、程庄、小王庄、大王庄、朱园、大枣庄、三义庄、文堆、梅花台、双楼、花园、樊庄、郝湖、小韩庄、新村、东官庄、孝一、孝二、孝三、土楼、大汪、坊上、倪庄、小河崖、王庄、巨桥、西官庄、曹庄、潘楼、刘汪、阎庄、福兴庄、大辛庄、广兴庄、八里沟、张庄、小安、大安、马古汪、武寺、范庄、毛庄、沙路口、褚楼东、褚楼西、庙西、三河;下设39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古邵镇下辖63个行政村:邱庄村、颜庄村、兴集村、曹胡袁村、东沿河村、洛庄村、古邵西村、古邵东村、马庄村、西沿河村、沈庄村、瓦屋村、前虎里埠村、后虎里埠村、万年闸村、大刘庄村、杨林村、夏庄村、程庄村、小王庄村、大王庄村、朱园村、大枣庄村、三义庄村、文堆村、梅花台村、双楼村、花园村、樊庄村、郝湖村、小韩庄村、新村村、东官庄村、孝一村、孝二村、孝三村、土楼村、大汪村、坊上村、倪庄村、小河崖村、王庄村、巨桥村、西官庄村、曹庄村、潘楼村、刘汪村、阎庄村、福兴庄村、大辛庄村、广兴庄村、八里沟村、张庄村、小安村、大安村、武寺村、范庄村、沙路口村、褚楼东村、褚楼西村、庙西村、三河村、韩洼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古邵镇总人口6.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00人,城镇化率3.3%。另有流动人口3000人。总人口中,男性34578人,占52.42%;女性31359人,占47.6%;18岁以下12397人,占18.8%;19—59岁45061人,占68.3%;60岁以上8479人,占12.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6.6万人,占99.9%;有回、彝、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共63人,占0.1%。2011年,人口出生率13.6‰,人口死亡率8.1‰,人口自然增长率5.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74人。

2017年,古邵镇常住人口67196人。

截至2018年末,古邵镇户籍人口为72708人。

经济

综述

2010年,全镇GDP达20亿元,财政收入2679万元,分别增长17%和51%。

2011年,古邵镇财政总收入5428万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26万元,比上年增长2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291万元,比上年增长32%;增值税269万元,比上年增长11%;企业所得税66万元;个人所得税41万元,比上年增长52%。农民人均收入7400元,比上年增长10%。

农业

2011年,古邵镇有耕地面积11.7万亩,人均1.8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120亩,林地面积4.8万亩。2011年,古邵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8.2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古邵镇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鸡、鸭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8.5万头,年末存栏4万头;羊饲养量2.1万只,年末存栏1.2万只,收购山羊板皮0.5万张;牛饲养量1.2万头,年末存栏0.6万头;家禽饲养量50万羽,上市家禽40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2.0万吨,其中猪肉7000吨,牛肉1.2万吨,羊肉50吨;禽蛋5000吨;畜牧业总产值3.1亿元。

2011年,古邵镇有大型农业机械70台;名优特农产品有运河白莲藕、富阳芋等。

截至2011年末,古邵镇累计造林4.8万亩,其中防护林1.9万亩,经济林2.9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7.5万株,林木覆盖率23%。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156亩,产量283吨,主要产品有石榴、油桃葡萄、杏、柿子等,其中石榴2吨,油桃200吨,葡萄12吨,杏35吨,柿子34吨。

2011年,古邵镇渔业以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黄鳝泥鳅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淡水面积2.8平方千米。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2.8平方千米,产量3150吨;渔业总产值0.3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7%。

种植业

该镇有耕地面积约7000公顷,居枣庄市第二,农业人口近6万人粮食年产量6万余吨。居枣庄第四,有"鲁南小粮仓"之称、阳芋等瓜菜面积3.5万亩土豆年产量10万吨左右,各类农副产品居峄城区前列。另外该镇还建成占地100亩,储粮5000万公斤的国家储备粮库一处。

畜牧养殖

该镇涌现了一批畜牧、水产养殖的专业村和专业户,养殖水面2000余亩,综合养殖场和畜牧养殖户200余个,各类畜禽存栏量达、140万头(只),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初具规模。该镇土地面积广阔,农村劳动力总数达3万余人,各类农副产品、粮食和作物秸秆等,为饲料加工、畜牧和水产提供了可靠保证。该镇的养殖业发展,2003年至2008年一直呈上扬态势,养殖业收入年均增长15-20%。

工业

古邵镇依托境内两座大型煤矿、水资源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为发展煤化工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国家扶持政策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手段,落实土地、融资等优惠政策,引进总投资1.2亿元,年产水煤浆100万吨为主的山东万釜源水煤制浆项目建设群体,初步形成了枣南新能源基地。

年产优质原煤160万吨,境内水煤制浆、精洗煤企业11家,是新兴的煤炭深加工基地,年加工原煤能力300万吨以上。

2011年,古邵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011年,古邵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职工56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2家,职工743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3个。

商贸

2011年末,古镇有商业网点227个,职工66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7.5%。

旅游业

古邵镇依托古运荷乡省级湿地公园,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协调建设的规划理念,把206国道至魏家沟段约72万平方米的河滩地作为起步区,建成浅池藕基地2000亩。配套建成十里荷花长廊、迎宾广场、三公祠、南水北调工程纪念馆、三公水苑、万年桥、水生临沂动植物园等景点。成为继冠世榴园后,峄城区旅游业的又一重要节点。

文化

草编蓑衣

茅根或草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是农民生产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茅草制作而成。《诗·小雅·无羊》有"何蓑何笠"句。唐朝张志和有歌咏渔家生活场景的名句"青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浙南山区华南虎经常出没,据说,曾有人被虎紧追不放,危急时刻,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人们的崇拜和爱戴,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相传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时放牛割草,也曾穿过"蓑衣 ",可见人们利用草制品的历史久已。

古邵镇草编蓑衣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运河岸边的孙守顺,他采取割、晾、晒、编等工序编织,花纹多为菱形

王良的民间传说

《王良的民间传说》,项目类别为民间文学——传说,主要分部区域为枣庄市峄城区台儿庄区薛城区市中区临沂市苍山、江苏徐州等地,其中峄城区的古邵镇被称为“王良故里”。

交通

2011年末,古邵镇已形成由京沪高速铁路北京-台北高速公路206国道、台韩公路、京杭大运河4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其中京福高速公路境内长6.8千米,双向4车道,有峄城出口1处,通往104国道、台韩公路和206国道。有区级公路台韩公路横穿东西,总长19.2千米。古邵镇境内通航河道1条,总长18.1千米,运河港口货运吞吐量1000万吨。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古邵镇有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1496人,专任教师98人;小学9所,在校生4470人,专任教师22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626人,专任教师12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古邵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409万元,比上年增长1.9%。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古邵镇有文化艺术团体1个,会员26人,创作完成的文化艺术作品有《夸家园》《老来难》《喝鳖汤》等;年演出30场次,观众达1万人次;电影放映单位1个,年放映200场次,观众达5万人次;文化专业户26个,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藏书8000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沈庄狮子、柳琴戏等。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古邵镇有中心卫生院1个,为一级甲等非盈利性综合医院,下辖29所卫生室,医院设有床位25张,每千人拥有床位0.4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9人,其中医师22人,助理执业医师7人,注册护士2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人、执业(助理)医师0.4人、注册护士0.4人。2011年,完成诊疗8.8万人次,住院手术223台次,出院病人476人次。2011年,古邵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0/10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8万人,参合率99.5%;孕产妇死亡率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0.9‰、1‰、1‰。

体育事业

2011年末,古邵镇有体育场地37处,体育社团15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9人。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长跑比赛。23%的村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6.2%。

社会保障

2011年,古邵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1户,人数186人,支出63.7万元。比上年增长20%,月人均285元,比上年增长3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705户,人数3261人,支出439万元,比上年增长40%,月人均112元,比上年增长3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70人,支出50.7万元,比上年增长12%;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29人,支出61.1万元,比上年增长23%;农村医疗救助174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95人次,共支出27.3万字元,比上年增长55%;农村临时救济500人次,支出15万元,比上年增长27%。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5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90.6万元,比上年增长1%。

发展潜力

依托沿运万亩浅池藕开发的古运荷乡生态旅游项目开始实施,投资8700万元的枣庄运河临港物流园区正在紧张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投资5.4亿元在该镇兴建两座大型翻水站,东调南下工程总投资2亿元现已开工,京沪高速铁路途径该镇,计划投资6亿元,到2010年通车,为古邵镇全面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推动力。2005年到2008年三年间,该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生机,一个社会政治安定、经济迅猛发展、各项事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运河明珠、经济重镇正在鲁南大地上崛起。

发展规划

按照区委“一五二一”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不断增强率先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实现了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与开发区共同引进的丰泰陶业即将开工建设;洁碧皮革已试运营;东和皮革正式投产;完成了枣庄临港物流园区的规划和投资1.2亿元的中储粮集团物流项目的地面附着物清理;新上工业项目4个,入园项目1个。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结合我镇实际,以跨越发展为目标,突出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优势转化,技改创新、环境优化四个重点,力促工业经济上水平、出成效、创特色。

新农村建设

古邵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该镇在学习外地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全镇66个村建起了既美观又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墙,让广大农民在观看、欣赏过程中耳濡目染,接受文明教育,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精心选择内容,确保符合农村实际。为使文化墙建设真正成为教育农民的课堂,年初,该镇责成镇文化站负责同志多次到外地调研学习。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了符合本地实际的道德规范、党建知识、精神文明、平安创建、计划生育国策、科普宣传等为文化墙的宣传内容。入选的内容通俗易懂,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是认真组织建设,确保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为把墙体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满意工程,该镇因村制宜,按照“便民、统一、实用”的原则,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在具体操作中,从本地聘请专业绘制人员,负责文化墙规划设计施工,并安排一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施工协调服务,确保文化墙建设工程顺利进行;采取示范引导,分批推进,将市级、区级生态文明村作为文化墙建设示范村,采取召开流动现场观摩会的形式,向全镇推介文化墙建设,让其他村分期分批建设;加强督查,确保文化墙建设顺利开展,六个工作点点长和包村人员定期到各村施工现场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是切实加强保护,确保长期发挥教育作用。为确保文化墙长期发挥教育阵地作用,镇党委、政府提出“三分建、七分管、建管并举”工作要求。同时,镇党委将文化墙保护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范围,列入对各村的年度责任目标考核,规定凡是文化墙建成后保护不力、出现毁损的,一律取消当年评先树优资格。

四是教育效果显著,引领和谐文明社会新风尚。文化墙的建设,不但美化了村容村貌,而且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思想观念,被村民誉为开办在家门口的“天然课堂”。如今,文化墙已成为村民房屋装修的一部分。

古邵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着重实施“文化低保工程”,为广大群众和困难户提供文化生活基本保障,极大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该镇大力发展村级文化设施,为农民提供享受文化平台。形成了农家书画大院为龙头、文化广场为重点、村级图书室、娱乐室为面的网络。在大早庄村创建了我市第一家农家书画大院;在颜庄、古西等5个村新建文化广场600平方米,村级图书阅览室24个,配备了适合农民的科技文化书籍和篮球、乒乓球等娱乐器材,受益群众达2万人。二是培育特色民俗文化。该镇重点挖掘保护狮子龙灯、高跷、山东快板、山东大鼓等民俗文化遗产,动员和组织民间艺人编排文艺节目,到各村、敬老院、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巡回演出。据文化站统计,全镇狮龙队艺人32人,山东快板和大鼓等民间艺人3人,演出60余场次。三是帮扶困难群众。采取领导1+1帮扶、部门1+1帮扶、党员帮扶的多种方法,并结合文化下乡、家电下乡等惠农活动,通过镇财政补助一点、村级补贴一点、农户拿出一点等有效措施,帮助17户农村困难户购置了彩电,免费赠送五保老人收音机35部、农村困难户报纸杂志60份。四是实施可视媒体工程。该镇与电影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轮回在各村播放电影,并免费为敬老院老人每月播放电影1场。同时,大力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把有线电视安装工作纳入村级年度目标考核,出台优惠政策,减免部分农村困难户初装费。全镇共安装有线电视800户,其中减免困难户有线电视初装费21户。

信访工作

一是坚实一个载体。即创建“文明接待室”。充实信访工作人员2人,新增椅凳8个,电脑、电话、档案柜等办公设施齐全,设置政策宣传栏,提供政策咨询,增设司法援助等服务项目,从一杯水、一句暖心话做起,改进工作作风,和谐接访,树立良好形象。

二是加强两个建设。即干部队伍和信息网络。健全三级网络,加强镇、点、村网络单位的交流沟通工作,实现重心下移。村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村农经员为信访员,聘请1-2名老党员、老干部或村民代表为信访监督员,机关包村干部为信访联络员,构筑第一道网络。工作点为第二道网络,点长为第一责任人。镇党委、政府为第三道网络,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书记和信访办主任为直接责任人,配备2名素质过硬、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专职信访员。

三是紧扣三个重点。即集体访、越级访和重复访。因时制宜,对信访案件灵活调处。对一些重点疑难案件,由镇主要领导亲自包案,亲自接访,亲自调度,使一些信访问题及时解决;对一些涉及内容复杂、群众矛盾比较尖锐的案件,抽调精干得力集团人员组成工作组,具体调查解决。

四是开展四项活动。即领导联席会、领导接待日、领导约访、矛盾排查。树立积极主动信访工作观念,安排党政成员轮流坐班接访,每月召开信访工作联席会,开展领导干部约访制,合情合理处理问题,着力解决和消化老问题,努力防止和减少新问题。同时,以包村干部为主体,每月开展入户调查走访活动,重点排查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全镇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24个,化解率100%。

五是落实五项举措。即定期排查和预案制定、回访抽查、现场督办、月度考核、信息报送。将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把信访工作纳入部门和村级年终考核内容,实行部门、村负责人负责制,凡出现重特大访、集体访的实行“一票否决”。建立联动机制,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信访办综合协调,点、村、部门单位各负其责,全镇齐抓共管的大信访工作格局,确保奥运会期间社会稳定。全镇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0起,23人次,信访处结率98%、回访率100%,全镇未发生重大集体访、越级访。

旅游

古邵自然景观优美,历史名胜、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京杭大运河川流不息,万亩石榴园蔚为壮观,渔舟唱晚、运河垂钓、五月榴花、金秋石榴,使石榴文化、运河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的抗日传奇故事家喻户晓。

游览石榴园,从东向西,穿过榴园门坊,即峄城区八景之一青檀寺。这座建于唐朝的佛教古刹因被千年古檀环绕而闻名中原地区,又因寺后的“岳飞养眼楼”而令游客思古鉴今。青檀寺以西有一望亭,在这观景亭上,基本可饱览石榴园的全貌,一睹十万亩园林的恢宏气势。再向西即园中园,园内数百年古柳盘根错节,四季不涸泉水流成飞瀑。若是中秋节之季游园,可在茶社品尝榴菜茶和30多种形态、味道各民的峄城石榴。晚上,住石榴山庄,把酒临风,品榴赏月,几近微醉,别有一番境界。园内,还有相传兰陵笑笑生创作《金瓶梅》的石屋山泉,有明代朱棣权妃墓,有一代名相匡衡墓、匡衡祠。

截至2008年已开辟了“古邵———台儿庄区”、“古邵———微山湖”、“古邵———杭州市”、“古邵———苏州市”等运河风光旅游线,以运河为纽带串联起沿运河人文、自然景观。同时,还有运河名吃、运河创意垂钓,形成了系列的独具特色的看运河、玩运河、钓运河旅游项目。

生态观光园

古邵镇地处峄城区最南部,京杭大运河北岸,共有运河滩地近万亩。镇党委、政府根据滩地易涝成灾的实际,把浅池藕发展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坚持市场引导、典型示范、优质服务的方针,本着统一规划、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的原则,发展浅池藕1000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注册了“运河莲”商标,被批准为国家级绿色食品。

依据浅池藕发展,按照生态观光农业的要求,聘请省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古运荷乡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该观光园位于206国道西侧,由枣庄博瑞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先期计划投资1600万元,着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园。2008年,该镇对万年闸大桥以西、运河以北、南水北调工程出水口以东、运河北大堤以南共208亩运行滩地进行了二期开发,进一步扩大池藕生态农业观光基地。项目路、渠、电等配套设施已经完成,部分藕池已开工建设。同时,启动建设“三公祠”、“杨公祠”人文景观。使其尽快与万亩榴园、微山岛等著名旅游区融为一体,将沿运旅游建设成为鲁南的新景点和古邵发展的“加速器”。

入选全国重点镇

为促进全国小城镇又好又快发展,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民政部、科学技术部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公布全国重点镇名单,峄城区古邵镇、榴园镇榜上有名,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全国重点镇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和龙头,此次全国共3675个镇公布为全国重点镇,原2004年公布的全国重点镇名单同时废止。为支持全国重点镇发展,国家7部委将研究制定加强全国重点镇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全国重点镇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和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发展。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等要求,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对全国重点镇建设发展予以扶持。省、市两级在此基础上,也将对全国重点镇实施动态管理,加强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监管和考评,将其培育发展成为既能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缓解城市压力,又能服务支持农村、增强农村活力的小城镇建设示范。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5-2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