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廷儒 :中国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4-09-20 15:33

周廷儒(1909年2月15日—1989年7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新登镇(今富阳区)松溪镇,地貌学家,自然地理学家,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廷儒1933年毕业于广州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士。1948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学位。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同年黄国璋聘请周廷儒回到中国加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以及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1952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7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周廷儒毕生从事地理科学研究。是中国地理学界古地理研究的奠基人、开拓者。开展了旱区地貌研究,自然地理与古地理综合研究等,提出了中国境内第四纪寒冷期的地带性问题和冰期雪线问题;质疑中国东部中低山地区曾被广泛认为是“冰川遗迹”的地貌现象;阐明了中国三大区的分异规律。出版了《泥河湾盆地新生代古地理研究》《中国的地形和土壤概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预测》《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上册)》《古地理学》等著作。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周廷儒于1909年2月15日在浙江省新登镇(今富阳区)松溪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出生。由于他的父亲在他9岁时去世,所以他在母亲和兄长的照顾下成长。尽管家境清贫,但这促使他从小就培养了刻苦学习和自食其力的品质。少年好学,以优异成绩在新登读完小学。1927年,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1929年进入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系学习。

20世纪30年代初,周廷儒就曾独自到大理苍山洱海及宾川鸡足山一带进行野外工作,后参加了嘉陵江考察队,沿江步行400千米,绘制了嘉陵江曲流分布图。1933年,他从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系毕业,凭借《广州白云山地形》论文获学士。1946年春,复旦大学获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学习,1948年获得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早期工作经历

1933年毕业后,周廷儒留在广州中山大学担任德籍地貌学家卞沙(W Panzer)教授的助教,这奠定了周廷儒一生的科学研究方向。1935—1942年,先后任教于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复旦大学。1938年,任教于西南联大史地系。1940—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北碚区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参加开发大西北实地考察研究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一带国土、资源和嘉陵江流域地理,沿江步400千米,绘制了嘉陵江曲流分布图。1942年晋升为中国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同时在复旦大学史地系任兼职副教授;同年以“西北史地考察团”成员的身份发表了《甘肃、青海地理考察纪要》及区城地理、地貌学方面的论著。

回国发展

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同年黄国璋聘请周廷儒回到中国加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以及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除了从事教学工作,周廷儒还多次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综合考察工作和科学研究,以适应祖国开发建设的需要。1951年,他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铁路选线考察;1952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同年,参加了华南自然地理考察;1953年至1955年,参加了中国自然区划工作,并先后参与完成了《中国地形区划草案》《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等任务。此外,他还参与编写了《东北地貌》《华北地貌》等著作,并被收录于《中华地理志丛刊》出版。

新疆科考

1956年周廷儒参加规模宏大的中苏合作新疆综合考察工作。1956年,考察北疆,从南坡登阿尔泰山,并两度穿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又考察了天山北麓的玛纳斯河地区。1957年,攀登天山山地,重点考察伊犁谷地和大、小尤尔多斯盆地等水草资源丰富的山间谷地,并到达吐鲁番市、焉耆等地。1958年,考察南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并亲率科学考察小组对塔里木河中游做专门考察。1959年,考察塔里木盆地南缘及昆仑山脉北坡地区。

古地理建设

20世纪60年代初,周廷儒就提出了应发展自然地理学的古地理研究方向。1960年撰写了《中国第三纪第四纪以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化》论文,研究了新生代时期自然地带分异的规律,重建了第三纪和第四纪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区。1962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开设古地理学课程,随后创建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但始终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科学研究事业。

1972年,周廷儒担任《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编辑委员会委员,负责编写《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分册的任务。1973年开始,历时4年,撰写了长达40万字的专著。1976年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古地理研究室重新开展工作,周廷儒继续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古地理研究室主任,开始领导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古地理研究室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开展华北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古地理研究室建立起博士点,在周廷儒指导下,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物逝世

1989年7月18日,周廷儒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80岁。

主要成果

周廷儒毕生从事地理科学研究。开展了旱区地貌研究,自然地理与古地理综合研究等,提出了中国境内第四纪寒冷期的地带性问题和冰期雪线问题;质疑中国东部中低山地区曾被广泛认为是“冰川遗迹”的地貌现象;阐明了中国三大区的分异规律。

教学思想

周廷儒曾和学生一起赴新疆综考,言传身教,周廷儒一贯重视实地考察和实践,他认为“野外考察,实为地理教育之中心部分”,通过考察一个地方“由地质构造及风化、侵蚀诸作用所造成各种地形类型,而加以科学说明”,并进一步探求“水理、气候与夫植物群落分布诸情况”,最后观察“自然与人类之关系,及其所形成各种不同的地理景观”。周廷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野外考察能力、区域综合分析能力、语言(中文外文)能力。这三项能力切中地理学这门以实践性、综合性为学科特色的教学要点。周廷儒一直坚持“研究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未来”的研究主线与思路。

旱区地貌研究

周廷儒在中国率先提出了维护干旱地区结构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的迫切性,对上下游农业开发必须取得协调等方面问题提出了警告。在地貌学领域早期的成就在于他对河流地貌发育过程进行的研究。他在1941年和1943年分别发表了《离堆与离堆山考》《嘉陵江上游穿断山之举例》等论文,通过解释嘉陵江河谷的发育历史以及流域内现代地貌的特征和成因,阐明了准平原面上老年期河流在地块抬升过程中的“回春”规律。20世纪40年代,当时国民政府提出了“建设大后方、开发大西北”的方针,周廷儒在北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期间,主要研究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一带的国土、资源等问题。他参加了嘉陵江流域的地理考察,参与完成了《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对流域内的地貌发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1942年夏,作为西北史地考察团成员,经由兰州市,沿湟水谷地、青海湖柴达木盆地,再穿越祁连山脉河西走廊,多次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陆续发表了《甘肃、青海地理考察纪要》及区域地理、地貌等方面的论著。在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习期间,受到文化景观学派创始人、美籍德国学者索尔教授学术思想的影响,以1942年在西北考察所收集的资料为基础,融合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现象,撰写了《甘肃走廊和青海地区民族迁移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的硕士论文。

自然地理与古地理综合研究

新疆地区的地貌发育具有独特的规律,受新构造运动、干旱气候、沉积规律以及中生代以来的地质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周廷儒根据各方面因素,对山地、山间盆地和山前地带的地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在塔里木河中游,河道动荡不定且易于变迁。由于泥沙沉积作用快,河床易于淤高,难以容纳洪水流量,常常突破自然堤而改变流路。通过实地考察,周廷儒提出了导致河道变动的复杂因素,并根据最近的河道变迁历史和航空照片判断出现阶段的塔里木河是由南向北变动的。这一分析既解析了河道动荡的原因,又指明了当前变化的趋势,对防洪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塔里木盆地中,罗布泊由于湖水干涸而消失。但是,自20世纪初以来,罗布泊的迁移问题一直备受地学界争议。1959年,周廷儒根据考察资料和卫星照片的分析认为,罗布泊在历史时期从未迁移到其他地方,只是在湖盆内部受到最新构造运动和水文变化的影响,表现出各个时期积水轮廓的变化,而不是“游移湖”。

综合自然区划工作

周廷儒在20世纪60年代撰写了一系列论文,探讨了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和目的等问题,并发表于中国地理学领域的重要文献之中。其区划方案强调了“必须考虑到区域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观点,认为在探究主导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时,必须同时考虑到主导因素并不能作为区划的绝对标志,只有自然地理过程所产生的自然物体才是客观的区划标志。其中,1963年发表的《中国自然区域分异规律和区划原则》一文,以沉积物和风化壳所反映的气候特征及生物化石群为依据,论述了早第三纪中国境内地带分异的规律,探讨了青藏高原大山原的隆起和东部地势相对下降,以及西风急流的动力作用,改变了中国各处气候条件,导致“五大地域的形成”,提出了“以气候-构造作用为主导因素”的“五大地域”方案。1983年发表的《中国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分异》则从第四纪以来的自然地理演变出发,再次阐明了中国三大区的分异规律。

教学建设

周廷儒在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期间,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并草拟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拟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通用的《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大纲》,从1952年开始,周先生组织教师编写各专业课程教材。至1955年暑期前,基本上完成了各科教材的编写,部分教材铅印还与各大学地理系交流。周廷儒于1952年编写出了“中国自然地理”讲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开创了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他重视野外考察的科学训练,有助于地理人才的培养。他时常强调要把书本知识学活,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他除了讲授地貌学、测量学、中国自然地理等课程外,还有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就是带学生从事野外实习和考察工作,从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知识,锻炼学生野外工作的能力。同时在1981年,古地理研究室建立博土点,在周廷儒指导下,开始培养博土研究生。

主要论文与著作

周廷儒先后发表了论文、专著六十余种。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周廷儒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人才培养

周廷儒在北京师范大学,曾先后主讲地貌学、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等课程,培养了肖平、史培军、费安玮、韩春雨等博士研究生,王涛、程柯、邹统钎邱维理李栓科、王康友、白振平、邢道隆、孔繁德、刘锡清等硕士研究生,已经大量本科生,许多已经成为中国地理教育、地理科学界的骨干,代表性学生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的社长兼总编辑李拴科。

影响与后世纪念

纪念周廷儒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纪念周廷儒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9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二层演讲厅召开。

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

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于2009年10月19日开通,设置了人生掠影、杏坛建树、科研造诣、怀念之音、学习园地、诞辰纪念共6个栏目。

周廷儒奖学金

周廷儒奖学金,由北京师范大学地学与资源环境科学所属的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环境学院、资源学院、水科学研究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名下设立。奖励对象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的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科学与技术、水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灾害风险科学、全球变化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领域的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

周廷儒先生纪念铜像

周廷儒先生纪念铜像位于北京师范大学,建成于2006年9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原地理系校友所捐赠。

人物评价

《山高水长 周廷儒院士纪念文集》表示:“周廷儒先生毕生从事地理科学研究与地理教育工作,为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表示:“周廷儒院士开创了中国的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在中国自然环境变迁及地域分异等方面做出了领先成果。”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表示:“周廷儒一生严谨治学、勤奋工作。”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周廷儒.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5-11

周廷儒.国家图书馆.2023-05-12

周廷儒: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家.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5-12

建设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周廷儒院士纪念网.2023-05-12

周廷儒生平与贡献.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05-12

周廷儒院士纪念网.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05-12

周廷儒.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05-12

新闻背景:我国院士制度沿革.中国政府网.2023-05-10

学部概况.中国科学院.2023-05-10

科研造诣 » 获奖证书.周廷儒院士纪念网.2023-05-12

党建园地|纪念周廷儒院士.北师大地理.2023-07-10

传承周廷儒先生的教育理念与科研精神.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07-10

担任系主任.周廷儒院士纪念网.2023-05-12

纪念周廷儒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05-12

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5-11

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3-05-11

指导学生论文.周廷儒院士纪念网.2023-05-12

论科学探险精神—纪念导师周廷儒院士诞辰100周年.周廷儒院士纪念网.2023-05-12

周廷儒奖学金简介.周廷儒纪念网.2023-05-12

听说,这些地方是北师大必打卡地!.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办.2023-05-12

历史沿革.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05-12

回忆父亲几件事.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05-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