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惕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终身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5:45

唐崇惕(1929年11月26日-),女,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寄生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主任。195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生物学系,获得厦门大学理学学士。曾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福建师范学院生物系任职,1972年调至厦门大学。1985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博士生导师,1989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获得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获得南强杰出贡献奖

唐崇惕主要从事研究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人兽共患寄生病的病原发育生物学、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包括阐明各寄生昆虫病原种类的全程生活史内各发育期的生物学特点,所需各中间宿主(传播媒介)的种类,各病原在流行区生态环境中存在和流行的规律,病原各发育期与宿主及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人和各经济动物受感染的地点、季节。她的研究成果为防治人兽共患寄生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物经历

唐崇惕院士1949年进入福建协和大学(1950年,福建协和大学与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合并,成立福州大学;1953年,福州大学再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生物学系学习。

1954年从福建师范学院生物学系毕业。大学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

1957年,调回母校工作,任生物系助教,讲师。

1972年,调到厦门大学工作,先后任生物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5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博士生导师;

1986年受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和美国科学院的邀请作为国家交换访问学者讲学访问美国三个月,共六个公司(机构);

1986-1999年连任中国寄生虫学会副理事长;

1988-1992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第六届常委;1993-1997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1年受日该国家科学促进会的邀请讲学访问日本三个月,共三个公司(机构);

曾任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职务

曾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国家教委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6-1998年(三届)任中国寄生虫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科技委生物学 科组成员。现任《动物学报:英文版》、《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及《中国寄生虫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等刊物编委。

擅长领域

主要从事研究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寄生昆虫种类,包括植物寄生线虫;经济动物(贝类、家禽、家畜等)、人体及人兽共患的各类寄生植物病原线虫病 原,着重阐明各寄生虫病原种类的全程生活史的发育,各发育世代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它们生命过程所需的各中间宿主(传播媒介)的种类;各病原在流行区生态环境中生存,散播和流行的规律;病原各发育阶段与宿主的关系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人和各动植物宿主受感染的季节和地点。

主要从事的科学研究是人畜(兽)共患的寄生虫病病原(如:血吸虫类,胰脏吸虫类,肝脏吸虫类,淋巴丝虫类,婴幼儿西里伯瑞氏虫,肝包虫类,等)的发育(生活史)和流行病学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尚研究经济动物(牛羊等家畜,家禽,鱼类和贝类等)的寄生蠕虫类病原的发育规律,传播媒介及流行病学;以及经济植物寄生线虫的种类等

主要成就

唐崇惕长期研究与人类关系密切队寄生昆虫。着重阐明各寄生虫病原种类的全程生活史内各发行明的生物学特点,所需各中间宿主(传播媒介)的种类,各病原在流行区生态纠‘境中存在和流行的规律,病原各发育期与宿主及环境因于的关系,人和各经济动物受感染的地点、季节。

阐明了日本血吸虫在末宿主体内异位寄生的原因和机理,并提出预防措施;研究婴幼儿绦虫病,发现婴幼儿西里绦虫病的传播媒介是人居处的一种食肉性蚂蚁,阐明了本病原的全程生活史及婴幼儿防病方法;发现呼伦贝尔市摹多房包虫病病原及当地中间宿主鼠在;阐明了家畜牛羊胰脏吸虫和肝脏双腔吸虫的生活史各发育期,传播媒介的种类及它们在中国各流行区的流行规律;阐明了中原地区南方沿海经济贝类各吸虫病原的生活史及预防对策。

主持项目

博士点基金

中国人体血吸虫病媒介吸虫类天敌的调查研究(1995-1997);中国牛羊矛形双腔细崇和枝双腔吸虫生物学的比较(1993-1995);

脑血吸虫病类群特异性抗原及其与血吸虫性皮炎关系的研究(1998-2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经贝类和鱼类传播的寄生虫病病原生物学及流行学研究,(1987-1990);

中国湖沼水网地区血吸虫病媒介钉螺生物防治的研究(1995-1997);

中国血吸虫类群rRNA基因酶切位点分子进化的系统研究(1996-1998);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四种多房棘球蚴肝包虫病原的发育及其遗传学研究(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

棘球蚴病(细粒及多房棘球蚴病)病原生态学流行病学(1998-2002)。

主要作品

九龙江口继蛙泄肠吸虫病病原生物学研究。动物学报,25(4),1979(与许振祖合作)。

福建省北部山区耕牛技宰闻盘吸虫病的研究。动物学报,26(1).1980(与林统民合作)。

福建南部植物线虫的研究I.垫刃目的种类。动物学报,27(4)(1981)。

内荣古东部绵羊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的研灾。动物学报2g(3)19朋(与唐冲璃、崔贵文、钱玉春等合作)。

内蒙东部地区绵羊中华双腔吸虫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动物界掖29(4),1983(与崔责文、吕洪昌等合作)。

(与王奉失、王占元等合作)。

腔阔盘吸虫层勘及后勘穿刺腺等腺体的组织化学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动物学报,33(2),1987(与启仲59、陈美、崔贵文合作)。

青海高原二种双腔吸虫层助腺体组织化学的比较观察。动物学报33(4)。1987(与唐仲漳、启亮、崔贵文合作)。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多房棘球勘病病原的调查。动物学报34(2).1988(与崔贵文、吕尚民等合作)。

西里伯瑞氏绦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及其流行气分类问题的考察。寄生昆虫学报,1(1),1964(与唐仲琼合作)。

日本血吸虫成虫和童虫在终末宿主体内异位寄生的研究。动物学报19(3),1973(与唐仲蹿、唐超合作)。

《人畜线虫学》。科学出版社,1987(与唐仲蹿合作)。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在人才培养上,唐崇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唐崇惕善于引导研究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得到锻炼,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唐崇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一套培养学生的成熟经验,她常说:“严师出高徒。”唐崇惕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做不好必定要返工,甚至是延期毕业,在业务上对学生要求严格的同时,她还要求学生“德才兼备”,并经常告诫学生:绝不可以有“海盗”行为,她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唐崇惕在《寄语我的研究生》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我希望我的研究生能了解我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了解中原地区过去受到列强欺凌以及建国以后‘一穷二白’的情况,能够更加珍惜我们的今天。”唐崇惕时常教导学生:你们的事业在中国,只有中国才是科学家的根基和归宿。让学生认准出国深造,是为了替国家增光的人生坐标。

指导学生

截至2014年4月,唐崇惕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49人,博士研究生29人,博士后5人,进修生约15人。唐崇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本科专业人才,充实了中国寄生虫学领域的师资队伍。

荣誉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唐崇惕院士荣获“南强杰出贡献奖”.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2024-05-29

详细资料 - 唐崇惕院士.厦门大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4-05-29

唐崇惕院士.福建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2024-05-2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