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17:24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是四川农业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是以作物学科为优势、生物科学为特色,农学为主体,涵盖理学与管理学的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的二级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农科专业;1935年,并入国立四川大学后,为四川大学农学院下设的农学系;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迁至雅安市独立建校;1993年在原农学系与土化系基础上成立农业科技学院,后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下设6个系室、开设7个学科;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共有专任教师205人,在校本科生1446人、硕士研究生772人、博士研究生216人。

历史沿革

1906年,四川通省农业学堂设立农科专业。

1935年,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并入国立四川大学后,成为四川大学农学院下设的农学系。

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迁至雅安市独立建校,下设农学系,后根据发展需要学校陆续将部分学科或专业拆分单独建系(所)。

1993年,在原农学系与土化系基础上成立农业科技学院,后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随后又分出玉米研究所。

2003年3月,土化系、微生物系与气象教研室分别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

2010年10月,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整体从雅安搬迁至成都市校区,与先期搬入的小麦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和玉米研究所汇合,形成了“一院三所”融合办学格局。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下设6个系室、开设7个本科专业。 

系室:作物遗传育种学系、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系、特用植物生产学系、植物生理与生物技术系、植物保护学系、生态农业与区域发展学系

专业:农学、烟草、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村区域发展 

学科体系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四川省重点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作物学、植物保护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药用植物学、烟草学、植物保护、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 

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用植物学、植物病理学、遗传学、农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烟草学、植物保护、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

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农艺、种业

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

四川省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师资队伍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专任教师20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21人(正高级58人,副高级6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3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6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荣廷昭

国家杰出高级专家:颜济、荣廷昭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仕贵、陈学伟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黄玉碧、任正隆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陈学伟

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颜济、荣廷昭、李仕贵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李仕贵、郑有良等 

人才培养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3个省级精品课程、编写教材11部。   

国家级精品课程:作物育种学

省级精品课程:农业推广学、农学概论、农学、植物育种学、植物生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病虫害测报、普通遗传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农业植物病理学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5项。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3个研究所、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3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生态农业研究所、1个院级教学科研试验站。 

校级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教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南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就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累计已有113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发明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上百项,年均发表论文100多篇。学院近五年累计主持科研项目近千项;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0余篇,CSSCI和EI收录论文20余篇,CSCD论文近300篇;品种审定40余个,授权专利60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制定地方技术标准10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1项,其中国家级成果转化3项。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获得4项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重大研究计划、40项面上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学术交流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水稻研究中心、马里兰大学普渡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加拿大农业部东部粮食与油料作物研究所等29家国外科研单位建立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邀请了悉尼大学BobMcintosh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BernardBaum院士、加州大学PamelaRonald教授、爱荷华州立大学ThomasLübberstedt博士等16个国家200余名学者来校进行讲学或学术交流。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所、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学院早期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玉米专家杨允奎教授等所形成的“二杨精神”,经水稻遗传育种学家周开达院士、玉米遗传育种学家荣廷昭院士和小麦遗传育种学家颜济教授等传承发展,成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四川农业大学精神”的源泉与组成部分。 

社团文化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团委在校院党委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为指导思想,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本着求实创新、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以具有实效性和群众性的活动为载体,培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开展面向学生的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科创精神和动手能力。

学院团委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大学生社会实践部、青年信息中心、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和创新创业服务部。各部门在团总支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并定期举行五项世界技能大赛(种子质量检测大赛、标本制作大赛、卷烟制作大赛、参与式与发展和三农课件制作大赛)、摄影大赛、微电影大赛、志愿者风采大赛等活动。 

参考资料

学院概况-四川农业大学 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2020-09-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