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县镇 :河南省桐柏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3-09-25 13:25

固县镇是中原地区桐柏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桐柏县城东25公里处。固县镇总面积为120.66平方千米,辖12个行政村和189个村民小组。根据2017年的数据,固县镇总人口为24117人,其中回族约有1000余人,南召县镇平县的移民人口超过2500人。

固县镇地处桐柏县东部,东邻平桥区王岗乡,南与曾都区淮河镇隔河相望,西与月河镇吴城镇接壤,北与黄岗镇、毛集镇相毗邻。固县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曹丕时期,当时该地区被置为义阳县。1985年10月,固县乡升格为固县镇。截至2021年10月31日,固县镇辖1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设在固县村

固县镇拥有127个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0个。此外,固县镇还有18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固县镇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一直是楚地与中原之地的边界,因此具有边陲重镇的特殊性质。在明清时期,固县镇发展到了极致,成为桐柏县四大名镇之一。

历史沿革

固县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已有2000多年历史,曾几度设县。为桐柏县旧址。

据《桐柏县志》记载,三国文帝时(公元220——225)分平氏县之义阳乡置义阳县,义阳即在今固县镇。后立义阳郡,辖平氏、义阳等5县,不久废。

司马炎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复置义阳郡,领平氏、义阳等12县。

南梁(公元502——549年)废义阳县置淮安郡,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淮安郡为桐柏县,治所仍在今固县镇。历经近400年后至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桐柏县治移至现今县城。遂称“固现村”,后逐渐演化成“固县”。沿用至今。道光在此设守备营。

1927——1945年先后为中共桐柏特支、桐柏农军协会、桐柏农民自卫军总队、桐柏革命委员会和中共桐东(固县)工委驻地。

1947年12月解放,归属信(阳)桐(柏)县,1949年3月信桐县撤消,复归桐柏县。

1956年1月设为中心乡。1958年8月积极响应毛主席“人民公社好”的指示,成立固县镇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改为乡。1985年11月撤乡建镇至今,是桐柏县最早的建制镇之一。

行政区划

固县镇辖固县、新庄、石头、沈楼、黄畈、吴庄、魏岗、大石坡、张畈、柳扒、杨楼、桐安12个行政村,18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24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2.67万人,其中回族1000余人,南召县镇平县移民2500多人。

地理环境

位置

固县镇位于桐柏县城东25公里处,东经113°38′,北纬32°26′。东邻信阳市,南与湖北省随州市淮河相望,西部、北部分别与桐柏县月河镇吴城镇黄岗镇相毗邻。

地貌

固县镇地形以浅山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镇区东部的双凤山祖师顶海拔274米,为镇内最高点。

气候

固县镇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1度。无霜期226天,年降水量为1050毫米。

水文

固县镇内主要河流有两条,淮河自西向东流经南部,是豫鄂两省之界河;固县河自北向南,流经镇区后汇入淮河,为固县镇的“母亲河”。

矿产资源

固县镇也是一个资源大镇,境内藏有钙、大理石、莹石、蓝晶石以及铁、锰等多种矿产。蓝晶石矿:矿体主要分布于该镇大石坡境内,矿石多为透镜状,品位高,埋藏浅,极易开采,现已探明储量约600万吨以上。莹石矿:储量400万吨以上,品位高,质量好,易开采,易精选。碳酸钙矿,主要分布于大石坡村境内,矿体出露长1.8公里,厚350米。矿石为粒状变晶结构,CuCo3含量在92%以上,最高达96%,探明储量在4000万吨以上。铁(锰)矿,矿石为黑色,或显褐色,为不等粒变晶结构,矿体斜深60米,厚30米,长1000米以上,地质储量估算为150余万吨。另外,还探明有石榴子石矿,云矿等矿藏,储量有待进一步探查。

交通

固县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省道66线和省道固淮路穿境而过,改线后的上海—霍尔果斯公路将横穿固县全境。沿省道66线向东28公里与京广铁路北京—香港公路相交于信阳明港站、向西18公里可达桐泌高速,经固淮路向南10公里直通宁西铁路。便利的交通为固县的发展备足了后劲。

经济发展

固县镇还是一个农业大镇。粮食种植方面,以水稻和小麦为主,种植面积在35000亩左右,产量达124510公斤。经济作物方面,以花生和黄豆为主,尤以花生种植为甚,种植面积在20000亩以上,年产优质花生530万公斤。

林业方面,该镇地处浅山重丘地带,宜林荒山面积大,其中“两松”(马尾松湿地松)栽植面积达7万余亩,横跨新庄、杨楼等6个行政村,被称为全国第二大森林公园、河南省最大人造林。另外,近几年来,该镇抓住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速生杨20000余亩,木瓜、板栗、油桃等小杂果近万亩,成为林业产业的一大亮点。

畜牧方面,固县镇群众素有养殖家畜家禽的习惯。以散养土柴鸡为主的家禽养殖达6.3万只,年产土鸡蛋1260万枚。牛年存栏1.5万头,羊存栏2.5万只,生猪存栏2万余头,是农民收入的有益补充。

历史遗址

固县镇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

汉代冶铁遗址

早在西汉,境内冶铁业十分发达,现境内留有张畈汉代冶铁遗址一处。该遗址位于固县东北部张畈村境内,毛集河与南小河交汇处。遗址略成正方形。面积约94000平方米。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挖得富矿粉2000,地面散有大量炉渣、汉朝板瓦,简瓦、盆罐残片及少量六朝时期的瓦片。文化层厚达8米左右。出土文物有锄、锤、刀、、砧子、铁块、铁板、三角铁(重达10公斤)及炭,耐火砖等。据考证,该遗址系西汉至六朝时遗址。对我国冶铁技术的发展极具研究价值。1963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火神庙

固县镇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历史上地处南北边地,一直是楚地与中原之地的边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边陲重镇的特殊性质,至明、清时发展到极致。清康熙时成为桐柏县四大名镇之一。当时湖北等地商人纷纷来此经商,集市内店铺林立。为方便湖北商人,湖北人集资在此建湖北会馆,与之相配套,分别建成了财神庙、火神庙、娘娘庙等庙宇,占地百余亩,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悉数被毁,老街现保留有明代建筑火神庙一座和湖北会馆扁额一个(现保存与桐柏县淮渎庙内)。

火神庙现存于镇老街东南部,是湖北会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正殿三间,东西偏殿各一间。座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整个建筑采用九梁十八柱结构,暗柱采用汉白玉雕莲花纹石墩,廊前檐下雕刻有百鸟朝凤花纹,工艺精美,展现了当时精湛的雕刻艺术。该建筑高大宏伟,结构严谨,展现了当时精湛的建筑技术,对研究我国古建筑技术具有极高价值,1987年被桐柏县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文化

固县镇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豫南苏区桐柏首府旧址(位于固县镇黄畈村)所在地。

1927年2月,原在国民革命军中的固县镇黄畈村人黄发顺返回桐柏县,成立了中共豫南桐柏(固县)支部。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农民运动。同年五月,成立了中共桐柏特支。黄发顺任支部书记。特支受豫南特委领导。与此同时,在特支的领导下,继续发展党组织,广泛开展农民运动,动员农民加入农会。1927年9月8日,在中共桐柏特支的领导下,以固县镇黄畈村为中心的数千名农民在固县东门外的白果树下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桐柏农民协会,下设15个分会,固县人许国堂任主席。同年秋,农民协会各路武装被整编为桐柏农民自卫军总队,共千余人,枪200余支,下设4个大队。黄发顺任总队长,随后,正式宣布成立桐柏县革命委员会,机关设在黄畈村,黄发顺任主席,这是桐柏最早的人民政权。桐柏革命委员会,桐柏农民协会和桐柏农民自卫军总队在当时对外统称“光旦会”,共同领导桐柏革命运动。控制了以固县为中心的方圆百里地区的局势。

1928年2月,桐柏革命委员会组织万余农民武装攻打桐柏县城,取得了胜利。成立了南阳地区最早的县组苏维埃。一九九八年,固县黄畈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中共桐柏特支旧址。二00五年十月,桐柏县委、县政府命名固县镇黄畈村为“豫南苏区桐柏首府旧址”。固县镇固县村的千年白果树下也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桐柏农民协会的旧址。

历史名人

固县镇人才辈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国时的魏延、晋时的张昌南北朝时的张惠绍

三国名将魏延,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234年),字魏延,三国义阳人”。其少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为牙门将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刘备汉中市王,提拔魏延为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后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223年)封张翼。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是年大破魏军费瑶、郭淮部,升任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封南郑区候。其人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胸怀韬略,智计非凡,为蜀汉立国创下了汗马功劳。但其计谋为“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所不取。在诸葛亮死后,因与杨仪不和,被害,“遂夷延三族”。因魏延在当朝被定性为判臣。加之陈寿所著《三国志·魏延传》中指出:“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使其在后世历史上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故其后人不敢为其立碑续传。为其身后留下了千古之谜。但根据后人考证,固县镇(当时为义阳县)的魏家小河即为其故里,现在桐柏县以东,信阳市以西,湖北省随州市以北的方圆百里内仅有固县的魏岗和魏家小河是以魏姓命名的村庄。村庄内留有魏家聂氏宗祠遗址和栓马桩等遗迹。且有大量民间传说可考。

张昌(?——304年),西晋义阳人,是晋末起义将领。其人武功过人,好论攻战,曾任平氏县吏之职。西晋末年,皇室腐败,各地接连爆发起义。司马衷太安元年(302年),张昌潜往外地,诈称受命于朝廷,招兵买马,聚起千人,屯集于江夏郡安陆市古崖山中。太安二年(303年),张昌以“当有圣人出为民主”为由率2万人公开举旗造反,攻占江夏郡,并与山都县(令谷城县东南)吏丘沈合作,丘沈更名为刘尼,诈称汉室后裔,自称天子,张昌任相国。设置百官,修造宫殿,并编制竹鸟,饰以五彩,放置食物以引诱鸟聚集,以应凤凰来朝吉兆。建之神凤、郊祀、服色皆仿汉制,江夏区,义阳一带从者如流。据《晋书·张昌传》记载:“旬月之间,众至三万”。夺取郡县势如破竹。《资治通鉴·晋纪》中也记有“荆、江、徐、杨、豫五州之境,多为昌所据”。势力波及今豫、鄂、湘、赣、闽、浙、苏7省。给西晋王朝以沉重打击。同年秋,张昌被西晋刺史刘弘大军围攻,终因寡不敌众而溃败,南逃至今湖南岳阳一带。次年被捉杀害。

张惠绍(456—519年),字德继,南北朝义阳人,南齐刘庄时为直阁,后出竟陵郡横桑戌主。南齐永元(499—500年)年间母丧归乡,闻萧衍萧衍起兵,遂投奔,为中兵参军,加宁朔将军、军主。后累有战功,迁辅国将军等职,封石阳县候,邑500户。又历迁骁骑将军,太子右卫率,增邑200户。梁天监四年(505年)率部北伐,破北魏宿预,生俘城主。六年大败魏军于钟离,增邑300户,任左骁骑将军,出为持节、都督北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北兖州刺史。后招降北魏宿预、淮阳二城,进号智武将军,增邑200户,入为卫尉卿、迁右卫将军,出为持节、都督司州诸军事、信威将军、司州刺史,领安陆市太守天监十八年(519年)卒,萧衍“恻怆于怀”下诏赠护军将军,给鼓吹一部,布100匹,蜡200斤,赐谥号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