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区 :中国陕西省汉中市辖区

更新时间:2023-09-21 10:19

南郑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汉中市下辖的市辖区,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大巴山脉。区境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西部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北与汉台区隔江相望。截至2023年8月,南郑区下辖20个镇、2个街道,区人民政府驻南郑区汉山街道办西大街24号。截至2022年末,南郑区户籍人口57.90万人。

南郑区是陕南山地(秦巴山地的陕西部分)的组成部分,横亘东西的米仓山构成地貌骨架, 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境内气候分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南郑之名始于春秋,因郑人南奔而得名。南郑历为汉中郡、道、府、县所在地,为陕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公元前312年秦夺楚汉中郡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辖南郑县,为陕西省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西汉时隶属益州蜀汉时归汉中市,历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西魏改为光义县,隋复称南郑县,元朝划归陕西,民国直属省辖。1949年南郑县解放,分置南郑县和南郑市。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并入汉中市。1961年8月恢复南郑县建制,2017年9月撤县设立南郑区。

2022年,南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4.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0.0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17.3︰46.3︰36.4。南郑地处汉江南岸,撤县设区后融入汉中市中心城区组成部分。南郑区农业以“猪药茶菜烟”五大主导产业,工业以烟草、设备制造、新型建材、矿产冶金、绿色农产品加工为支柱。

南郑区是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该区拥有世界级天坑群、南湖、红寺湖、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黎坪国家森林公园、汉山广场等众多景点。截至2023年3月,全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排在汉中市各县区前列。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汉调桄桄”入选2020年度“中华优秀传统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名单。《汉中藤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岗寺遗址列入“十二五”期间国家150项大遗址保护项目。

名称

南郑地名,始见于《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长城南郑”。名称来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其中“郑民南奔”说逐渐为大家所认同,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引《耆旧传》语:“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族,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听闻郑桓公被杀,郑国百姓不愿被犬戎人统治,往南迁移至现在的南郑地区,后来人们将此地定名为“南郑”。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南郑置县时间,史无明载。其地夏、商两代属梁州,为褒国所有。

西周时,合并于雍州,南郑为周代古邑。

进入春秋后,为诸侯国争夺地盘时期。公元前750年,褒国被庸国所灭,南郑为庸国所有。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联合巴国秦国击败庸国,汉中市进入秦、巴、楚三国反复争夺之盛期。南郑先属秦,后入蜀。

公元前475年战国始,秦取蜀南郑,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年)秦左庶长筑南郑城,南郑地名始著。躁公二年(前441年),南郑附蜀。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伐蜀,夺回南郑。姬扁时(前368年),南郑被蜀占据。秦孝公元年(前361年),汉中(时不含南郑)被楚国占据,与秦地接壤。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派司马错领兵灭蜀,南郑复秦。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丹阳之战,秦夺楚汉中地六百里与秦的南郑地区合并,置汉中郡,治南郑(今汉台区境内)南郑正式置县,为陕西省置县最早县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建筑南郑城以后,历为汉中郡、道、府、县所在地,为陕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秦至隋代

 秦(前221~前206),南郑为汉中郡属县。秦亡(前206),刘邦项羽封为汉王,曾以汉中市为都城。

汉末张鲁以五斗米道在此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近30年。

三国时蜀汉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的较量。司马炎泰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南郑县改为光义县,治所未变。

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撤销汉川,保留梁州郡,辖南郑县;隋炀帝大业初废梁州复置汉川郡,南郑为郡治

唐至清代

李渊武德元年(618年),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

宋代,汉中市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

南宋时,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辖兴元府,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同时也是抗金的前线。

元朝陕西省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路治,正式划归陕西。

明朝时,南郑为汉中府治。

清代南郑属陕西布政使司汉中府辖县。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十七年(1928年)撤销汉中道,南郑直属陕西省辖。

1933-1935年间,南郑为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川陕苏区之一部分,建立县、乡苏维埃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6日,南郑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迁治与汉中市城东的铺镇,除汉中城及郊区归南郑市外,其余集镇和乡村仍由南郑县辖领。

1954年底,将四川省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归南郑县。

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辖区并入汉中市。

1961年9月县市分设,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的冷水、汉山红庙镇、南海、碑坝五区及原褒城县辖的高台、新集镇、黄官三区和原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区域为南郑新政区。

2017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撤销南郑县,设立汉中市南郑区。

地理

位置境域

南郑区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大巴山脉。地处东经106°30′-107°22′,北纬32°24′-33°07′之间,辖区面积2809.0363平方千米。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西部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北与汉台区隔江相望。全区东西最长83千米,南北最宽79千米。区政府所在地距汉中市政府驻地12千米,距省会西安市(经西汉高速公路)280千米。

气候

南郑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处海陆气候分界处,包括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受地形影响,气温、降水垂直差异显著,表现为米仓山北坡气温由北向南递减,降水由北向南递增。灾害性天气如暴雨、低温、连阴雨、干旱、强风、冰雹等频繁。南郑区多年平均气温为 14.2℃,最热月 (7月) 平均气温 25.0℃, 最冷月 (1 月) 平均气温为 2.2℃;年平均降水量为970.4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至9月份;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05.1小时,日照率为36%。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作用,境内风向随季节变化,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全年平均风速1.3米/秒。

地质

南郑区地质构造复杂,控制了区内地形地貌的格局。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县境地跨扬子准地台北部边缘,属龙门——大巴山脉隆褶断带的组成部分。其南以中生界陆相地层与四川台向斜分界。由米(仓山)汉(南)台凸、宁(强)镇(巴)台凹及汉中新断凹等三个次一级构造单元组成。主要地壳运动有两期,即上元古界晋宁运动、中生界的燕山运动。晋宁运动晚期,南郑上升为陆,伴随有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及陆相火山喷发,随后褶皱成山。震旦纪时,除米汉台凸之外,其他地区均接受海侵。从毗邻的西乡县地区看,陆相盆地堆积的侏罗系地层平行不整合覆于三迭系和较老地层之上。震旦——侏罗系地层褶皱形态基本一致,本区印支运动后回返成陆,主要褶皱运动为燕山期,县境缺失白垩系地层,喜马拉雅运动形成汉中市新断凹。第四纪至现在,本区仍处于上升阶段。在地质发展史上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矿产方面各具特色。

地形地貌

南郑区地处陕西省汉中盆地西南部,米仓山北麓,由北向南横跨河谷阶地平原区、米仓山北麓丘陵低山区、米仓山中山区三种地貌单元,据2008-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调查,上述三种地貌总面积分别为33308公顷、63348公顷和184247公顷,在全区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分别为11.86% 、22.55%和65.59%,以中山区地貌为主 。在陕西省地貌分区中,南郑区是陕南山地(秦巴山地的陕西部分)的组成部分。横亘东西的米仓山构成地貌骨架,辖区大部分在米仓山北坡,小部分在南坡。总趋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最低处是汉江南岸的大中滩,海拔484米;最高点为川陕界山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差1984米。区境中山区的众多山脉,均系大巴山地米仓山的西部支脉。

平原区

分布于区境北部,也称平坝区,属汉中盆地平原的一部分。是在地壳向下陷落以后,由汉江及其支流濂水河、冷水河冲积而成的。北起汉江畔、梁山南麓,南至大汉山、高皇山北麓,西起华山东沿,东到南郑与城固县交界的沙河子。总面积约333平方千米,海拔484—600米。

低山丘陵区

大巴山脉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分布在区境中部。面积633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22.5%。海拔除大汉山主峰超过1400米外,其余多在600—10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为100—500米。

中山区

区境南部是中山区,属米仓——大巴构造剥蚀中山区的一部分。北界低山丘陵区,南与四川省通江、南江县二县相接,东界城固、西乡县,西交宁强县。面积1848.9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65.7%。平均海拔1200—2400米。以铁船山最高,海拔2468米。

水文水利

水文

南郑区境内河流众多,除汉江为过境河流外,其余均发源于南部米仓山地和北部丘陵区。全区控制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0条,总长度413.61千米;流域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65条,总长度9.35.95 千米。流域总面积2809.04平方千米。以米仓山主脊为分水岭,北面的濂水河、冷水河,属汉江水系,总流域面积1545.33平方千米;南部的西流河、碑坝河、后河、长潭河、焦家河,属嘉陵江水系,总流域面积1145.93平方千米。各河流中又以汉江、濂水河、冷水河为主干流。濂、冷二河支流众多,呈树枝状分布,流域面积占全区一半以上。

水利

南郑区水能资源潜力大,多年平均理论蕴藏量24.2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9.07万千瓦,已开发利用3.98万千瓦,占可开发量43.8% 。截至2022年,南郑区有水电站39处,总装机3.98万千瓦,年发电量1.1亿度。现有水库58座,总库容8114.71万立方米。

土壤

据1982年普查,南郑区有5个土类、14个亚类、37个土属、106个土种。以黄棕壤类为主,占82.4%,其次是水稻土,占15.7%。棕壤、淤土、潮土分别占1.04%、0.5%、0.3%。  土壤分布情况:北部汉江、濂水河的低阶地分布的主要土壤是潮土、淤土和水稻土,高阶地主要是水稻土及黄褐土;丘陵地带为黄褐土和潜育性水稻土;南部山区由低到高依次是黄褐土——黄棕壤——棕壤。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受地形影响呈交错状分布。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南郑区土地总面积280903.63公顷。根据南郑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截至2022年3月17日,耕地面积39387.31公顷,占土地面积14.02%;园地面积3722.00公顷,占1.33%;林地面积210899.76公顷,占75.08%;草地837.12公顷,占0.3%;湿地219.16公顷,占0.0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2263.11公顷,占4.37%;交通运输用地3420.04公顷,占1.2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068.23公顷,占2.52%。

矿产资源

南郑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储量较大,品位较高。已发现矿产24种,矿地154处,主要分布在南部米仓山、北部梁山两大山系,以碑坝最为集中。在矿产资源中,金属类8种,包括铁、铜、铅、锌等;非金属类16种,包括大理石花岗石页岩白云岩石英岩等。矿藏中,铅锌矿磁铁矿铜矿银金矿,以及碳酸钙等,在汉中市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石灰石储量1.26亿吨、铅锌矿5.49 亿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754亿元。

生物资源

境内植物种类繁多,区系复杂,温带亚热带植物兼有。人工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阳芋等;蔬菜主要有青萝卜、白菜、番茄、黄瓜、苦瓜等35种;水生植物主要有莲藕、茭白、荸荠、慈菇等;森林资源丰富。全区林业用地208820公顷,森林覆盖率63.24% 。 野生植物以乔灌木、中药材、花、草为主。主要有油松巴山松马尾松等,还有油桐油茶黑橄榄、茶叶等亚热带树种;果类主要有核桃、板栗、柿子、石榴等;药用树种主要有杜仲厚朴、樟类、竹类9种。药用植物常用荆芥、薄荷、 枳壳、玄参、元胡、芍药等200余种。草地植物600 多种,可利用500余种,其中有200余种可药用或兼做饲料。

水资源

南郑区境内河流密布,水量丰盈。水资源总量3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402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52亿立方米,时空分布变化大,丰枯悬殊。地下水年资源补给总量7.9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净量0.86亿立方米,实际可开发利用0.64亿立方米,水质良好。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南郑区境内已发现兽类5目11科22种,鸟类12目28科81种,两栖爬行类5目8科14种,水生动物6目18科共116种,鱼类6目15科共10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豹金雕林麝朱鹮;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属亚洲黑熊大灵猫小灵猫鬣羚、鸳鸯、雀鹰红腹角雉斑羚属、豺、金猫、黄羊、苍鹰秃鹫燕隼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普通雕、长耳、川陕哲罗鲑细鳞鲑中华虎凤蝶大鲵属水獭亚科等26种。

植物 

南郑区已知乔木55科164种,灌木29科50种,珍稀植物17 科20种,药用植物661种,草地植物600多种。古树名木自2007年普查编号,现存31株,古树群8个,涉及14科14种,主要包括银杏、桂花、柏树、香樟、 黄连木等,树龄在千年以上4株,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为玉泉寺柏树、协税张坪侧柏

生态功能区

南郑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川陕交界腹地的元坝镇境内,公园总面积9403公顷,平均海拔1500米,森林覆盖率达88.2%。3万亩巴山松占全国巴山松面积的60%,平均负氧离子达50000个/立方米,是首批获得“中国森林氧吧”称号的景区。独有的中华龙山形成于4至5亿年前的奥陶纪,山体岩石呈红褐色,岩面酷似龙鳞、海底古生物化石随处可见,奇特地质景观。2002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自然灾害

南郑区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水灾、冰雹、冻害、地质灾害(滑坡、地震)、风灾等,其中,以水、旱危害最大。主要成因是气候和地理环境: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夏季东南风频繁湿热气流进入,秋季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气团相遇,导致春夏季旱灾频出,夏秋季水灾多发。另外,受地形影响,气温、降水垂直差异显著,山区、丘陵局部夏秋伴有强风、冰雹。

暴雨引发的洪灾年均3次;连阴雨造成的涝灾年均5.7次。水灾中最严重的是暴雨、连阴雨相继出现成灾,损失惨重。干旱年均1.3次。一年内水旱灾害交替发生的大灾,大约10年左右发生一次,其危害程度更大。

重大灾害事件有:2007年6月28日,绝大部分乡镇遭受冰雹灾害,冰雹最大直径达25mm,全区3万多人受灾,农作物受灾1.8万余亩,倒塌房屋63间;2008年1月10-27日出现低温雨雪灾害气,累计降水量25.lmm,降雪持续时间和累计降雪量为自1966年建站以来之最;2012年7月,有11个乡镇降雨量超200mm,全区22个镇8.6万人遭受洪灾,倒塌房屋2013间,死亡2人、失踪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0.9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8月,南郑区下辖20个镇、2个街道,区人民政府驻南郑区汉山街道办西大街24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南郑区全区年末户籍户数21.05万户,户籍总人口57.90万人,户平2.75人。在全区总人口中,农村人口38.61万人,占总人口的67.63%;城镇人口19.28万人,占总人口的33.77%。男性人口占比51.3%、女性人口占比48.7%,性别比105.27%;年龄结构为:17岁及以下占比17.2%、18-34岁占比20.3%、35-59岁占比39.5%、60岁及以上占比23.0%。人口出生率为7.07‰,死亡率为9.45‰,自然增长率为-2.3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7.75%。

民族

截至2022年末,南郑区内居住17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9.9%。此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黎族侗族、维吾尔族、土族仡佬族畲族藏族佤族族等少数民族,共 626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一。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有圣水镇、汉山街道办、大河坎镇、新集镇、梁山镇等。

方言

南郑区地处长江流域,与四川省接壤,加之历代人口流徙,语言基本属西南方言,个别地区还是四川话。境内不同地区形成各自的方言特点,从大的方面区分,有南山与北川两大片。.

平川话

平川话叫坝腔,坝腔多团音。平川地区处于汉中市与四川过渡地带,语言为川楚变种。包括三个小方言片:汉江沿岸的冷水区,汉山区的大河坎、油坊街,高台区的龙岗寺遗址梁山镇等狭长地带汉中市方言片;以县城周家坪为中心,东南自汉山北坡,西南至连山,北至高台区的安坎及新集区北部边缘的汉麓方言片;濂水河以北的高台集镇和新集区西南部的新集方言片。

山区话

山区话叫山腔,山腔多尖音。山区大部毗邻四川省,四川话的色彩更浓。包括三个小方言片:碑坝全区的四川方言片;南海区桂花、法镇二乡的方言片;南海红旗、海棠二乡起,西至红庙、黄官、元坝等区大片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南山方言片。

宗教

南郑区历史上佛教和道教一度盛行,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也有传播,至今仍有活动,有乾明寺、金华寺、真身洞、治平庵、 倒座庙、云峰寺和汉王台庙等古代宗教遗迹。现今的拜佛敬神活动常与以物资交流为内容的“庙会”相相结合,此种庙会主要有:天老会、娘娘会、药王会、龙王会、织女会、土地会、财神节,以及小南海、圣水寺庙会,新集、协税牛马会、物资交流会龙岗寺遗址庙会等。每当会日,虔诚教徒和“善男信女”,前往进香,络绎道途。小南海观音会为县内庙会之冠。

佛教

 南郑区佛教属禅宗思想南宗派中的临济支派,约东汉末年传入,兴盛于唐宋元明清诸代。境内佛教徒有两类:一类是正式的僧尼,须落发,停嫁娶,按佛教规定取名;另一类教徒或在家设立佛堂,或集资建立庙堂,举行佛教礼节活动,有长斋、清斋、花斋之分。

道教

南郑区道教,最早为“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派”。东都初平二年(191),张鲁汉中市,建立政教合一政权延续近三十年,不少巴人及关西人民追随张鲁,在汉中、川北道徒众多,道观较多,这段时期也是南郑历史上道教最兴旺时期。境内道教徒有出家道士和俗家道士两类。新中国成立后,道教消失。

天主教

 早在明万历年间,南郑区就有天主教活动。自清光绪十四年(1888)正式成立天主教区后,至抗日战争中期,先后有意籍安廷相、拔士林等人任主教,清廷曾授予汉中地区主教“二品顶戴”。天主教主要活动为传教,吸收教徒,建立教堂,兴办教会学校,从事文化侵略。汉中教区下辖48个会口,解放初有教徒1167人,主要分布在红旗乡经堂湾和山口子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天主教“自治、自养、自传”的革新运动。

经济

综述

2022年,南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57亿元,经济总量位居汉中市第三。南郑区为汉中市城市组成部分,身处主城区的优越区位,有着快捷的现代交通物流网络、丰富的资源条件等特色资源。茶叶、烟叶、生猪、中药材、蔬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42.85亿元;烟草、设备制造、新型建材、矿产冶金、绿色农产品加工为工业经济的支柱,第二产业增加值114.65亿元;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培育出绿色食药、电子信息、绿色能源、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等新兴产业和京东科技数字城市基地,以及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90.07亿元。产业结构为17.3︰46.3︰36.4,人均生产总值53467元。

第一产业

南郑区第一产业的主要产业为茶叶、生猪、烤烟、蔬菜、中药材等,并形成了米仓山北麓沿线茶叶产业带、丘陵山区烤烟中药材产业带、平川与城郊生猪蔬菜产业带。2022年实施的“猪药茶菜烟”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2.0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8.8%。南郑区入选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

2022年,南郑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6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3.59亿元、林业产值2.06亿元、牧业产值15.62亿元、渔业产值1.9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3亿元。2022年末,全区共有区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4个,按注册级别分:省级3个,市级15个,区级36个。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区面积10.27万亩。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247家。

第二产业

南郑区第二产业主要以装备制造为“老家底”,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烟草和矿产冶金等五大支柱。2022年,南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1.02亿元,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户,全年实现产品销售率93.7%。

在制造产业上,南郑已聚成了航空装备制造,数控机床制造和传感器制造三个支柱产业链,建立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实施硅基新材料精深加工、精品骨料生产基地、建筑幕墙门窗生产线等项目,2022年装备制造工业产值为44.48亿元;在绿色食药产业上推进了调味品生产线、果蔬精深加工等项目,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值41.74亿元;另外,还实现了建材化工工业产值18.57亿元、烟草工业产值67.89亿元、矿产冶金工业产值20.46亿元。五大支柱产业在全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96.1%。

第三产业

南郑区第三产业的主要产业为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和技术服务五大现代服务业。2022年,南郑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0亿元,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8.90亿元,商品零售52.00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224万元,位列汉中市第一;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90.0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了36.4%。

南郑区凸显文化旅游和生态康养两个特色,依靠两山(黎坪山、龙头山)两湖(南湖、红寺湖)一中心(大汉山休闲旅游中心),以及大汉山、红寺湖、圣水法镇三大旅游环线,推出农旅、交旅、研学游、特色节会,荣获“中国最美摄影旅游地”称号。2022年,全年游客接待量116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12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2年末,南郑区共有各类学校257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7.98万人。其中,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1646人;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10449人;普通初中27所,在校生18335人;小学72所,在校生32707人;幼儿园152所,在校生16699人。2022年,全区高考报名4853人,二本以上上线率63.5%。其中:一本上线1310人,二本上线3081人。2021年,中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2020年,初中毕业升学率 99.2%;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1.2%。南郑区实施“校长素质提升工程”和“天汉名师塑造工程”,2020年,全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教师5228人次。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末,南郑区共有医院、卫生院37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539张。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66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19人,注册护士1040人,药师(士)136人,技师(士)169人。截至2022年底,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7.79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12万人。主要医院有南郑区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2020年,全区22个镇卫生院达到省级标准,建成规范化中医馆21个、健康小屋2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534个。

科技

2022年,南郑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份,技术交易额达16463万元。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3项。全年申报科技项目23个,其中:省级项目16个,市级项目7个;全年专利申请量114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98件、外观设计专利12件。现有有效发明专利量36件。全年共获授权专利114件;全社会研发经费内部投入总量25980万元。南郑形成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36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15家。全区有30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019、2020、2021连续三年被汉中市授予“汉中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先进县区”。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南郑区拥有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12项,建成8000平方米区文化影视中心,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区。截至2022年,南郑区文化馆被评定为国家二级馆,区图书馆二级馆创建已评估验收。建成图书馆分馆15个,文化馆分馆23个。建成22个镇(办)文化站,31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农家书屋、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和应急广播全覆盖。

体育

截至2022年,南郑区投资6000余万元改造提升汉中体育馆,投资120万元为113个行政村和社区配建健身器材,实现全民健身设施镇、村两级全覆盖。深化体教融合,建成国家足球、篮球、排球、冰雪特色学校16所。在汉中市2023年青少年锦标赛中,射箭、摔跤等5个项目累计夺得金牌33枚,1个团体总分第1名、3个团体总分第2名和2个团体总分第3名;在第20届亚洲U20田径锦标赛中,南郑区运动员获得女子链球冠军、女子标枪第6名。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南郑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79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12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31万人、1.52万人、2.58万人和1.7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47万人,参保率99%以上;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46元,比上年增长6.2%;2022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211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29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9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3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5%;年末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低保分别为1943人和17803人,全年分别发放保障金1433.49万元和9485.03万元;全区特困供养机构7个,共有床位982张,供养农村特困救助对象3054人。全区民办养老机构5个,共有床位942张。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4个。

环境保护

2022年,南郑区拥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个,中心城区全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区建有污水处理厂4个,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98.75%。2022年,拆除燃煤炉具1万余套,依法关停21户砖瓦环窑,推进中心城区清洁能源替代,全辖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5天,空气优良率89.0%。其中大河坎片区优良天数为320天,空气优良率87.7%。全区完成营造林2.8万亩,全民植树123.8万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3.06%。

交通

南郑地处汉江南岸,为汉中市城市组成部分。西汉、十天、宝汉高速公路、西成客专高铁和国道 G244、汉通路、汉宁路穿境而过,横跨汉江的天汉大桥、龙岗大桥汉江三号桥3座桥梁和天汉大道、南郑大道、梁山大道及国道G244将南郑区与汉中中心城区连成一体。构建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全区、贯通两省六县的交通网络。推进通村、通组路建设。截至2022年,313个行政村通组路硬化率达到100%,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57%。建成城市道路35条,全区通车公路总里程达3533公里,城乡一体化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全区各类机动车保有量11.50万辆,较上年增长8.4%。全年客运周转量23315.22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50783.78万吨公里。

文化

综述

南郑区地处中国地域文化的南北交汇带,民间文化带有浓厚的秦、蜀、楚文化烙印,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周朝民歌即已兴起,史有“旱麓兴歌”记载。后来的“汉山樵歌”,更以其地方特色名噪汉中。萌生于元代的南郑地方剧“汉调桄桄”,历700余年而不衰。境内有龙岗寺、圣水寺、、中共陕南特委代表会旧址、黎坪垦殖区管理区旧址等,其中龙岗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其中汉调桄桄、汉中藤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

南郑区山区平川,同有粗细粮兼食的风尚。平川吃饭以米面为主,兼搭少量玉蜀黍属、红薯等杂粮;山区多产玉米、阳芋、红薯,向以米面等主粮和玉米薯类等杂粮兼半搭配。全区人普遍爱吃猪肉,肉的吃法上,有南山“木梳肉”“杠子肉”,碑坝与南海“盖碗肉”。惯于杂粮食品巧作,向有多种乡土食品,有搅团 、蝌蚪饭、 粗豆腐、米糕馍、 盐菜、酸菜、 面皮、凉粉、 菜豆腐浆水面等。

黎坪八大碗

黎坪八大碗是南郑区黎坪镇的特色美食。黎坪八大碗以猪肉为主,碗碗不离肉,每个碗放八片或八块肉,垫底的辅菜也不相同,如:条子肉、方块肉、米粉肉、蒸腊肠、蒸血丸子、蒸土鸡、蒸酥肉、腊瓤肠、蒸腊肉排骨、排骨炖莲藕、蒸焖野味等。注重营养与口味,更注重荤素的合理搭配。形成了咸鲜、酸辣、鲜香的口味特点,以脆嫩、清爽、酥烂、软糯适口、质感鲜明为特点。体现出的是宴请者家底之殷实,待人之厚道。

草堰酱肉

草堰酱肉是南郑区草堰村的特产,又名腊汁肉。用十多种中草药和香料秘制而成,煮熟后的腊汁肉,黑里透红,香味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还能健胃消食,润肺理气,散寒祛风,镇痛化滞,通窍开胃等功效。

面皮

面皮被誉为南郑风味小吃之首,它是把大米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打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的饼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切成细条,调入精盐、米醋、酱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红油辣椒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当地多热食,称热面皮。

橡子凉粉

橡子凉粉是南郑区元坝有名的传统小吃。采用橡树果实,经去壳、晾晒、浸泡脱涩、碾磨等多道工序制成鲜凉粉,凉拌即食,美味可口。

习俗

汉中市风情民俗奇特,平川、丘陵、山区略有不同。自古重视礼节和节庆,遗留有婚丧嫁娶以及庙会、香会等古代习俗。

古会

南郑民间流行各种古会,如农历正月初九有天爷会,三月初三有娘娘会,五月十三有关爷磨刀会,六月十三有龙王会,七月十三有牛王会,七月十五有土地会,七月二十二有财神节,八月二十七有孔圣会。还有一些行业的敬祖会,如四月十八为药王会,七月初七为织女会。另外还有青苗会、春牛会、孝义会等。这些古会,反映人们祈祷事业顺利,获得丰收的愿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南郑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7项,具体分为:民间文学类、民间美术类、民俗音乐类、民间舞蹈类、戏曲类、曲艺类、手工技艺类和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排在汉中市各县区前列,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汉调桄桄”入选2020年度“中华优秀传统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名单,协税镇凭借高跷社火连续三届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南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庆阳市、鄂北等地。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以汉江流域方言音调和击节乐器——桄桄子(即梆子)定名,与京剧、秦腔相提排名,属梆子腔系。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系,音阶为综合性七声音阶,调式为七声音阶的“徵”调式间“宫”调式,有秦腔高亢激越特点,融入川剧、汉调二簧柔和婉转之长。

汉中藤编

汉中藤编是南郑区传统的工艺制品,以藤类植物茎杆的表皮和芯为原料的编织工艺品和实用品。藤编编织技法主要分:经纬编织法、传统编织法、常用编织法和花样编织法。编制图案多样,有木瓜心、米字格、菱形格、菊花、牛眼、寿桃、日月同辉、二龙戏珠、孔雀开屏等。其工艺精美,造型美观,式样高雅,色泽别致,舒适凉爽,轻巧耐用,久享盛誉。2021年汉中市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时称“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

协税社火

南郑协税社火,又称哑戏。南郑区新集、协税镇流行最盛。协税社火历史悠久,兴于唐,广于宋,盛于明清。协税社火包括背芯子、床子、悬台、高跷、龙、狮、彩莲船、秧歌、东老爷出游等,尤其高跷、芯子社火远近闻名。高跷社火装扮与芯子社火大致相同,扮演者脚登3—4尺长的木腿,多人组成一戏。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古戏,有走圆场、龙摆尾、插花十字或跳跃扭摆等动作,在锣鼓声中前进。2009年,协税高跷社火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倌说春

春倌说春是陕南民间独特的曲艺之一,发祥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春倌目前仍活动在汉中市、安康、广元市陇东高原丘陵山区,总体呈濒危之势。2007年,春倌说春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十月至来年春节期间,说春艺人手执木雕春牛,肩背褡裢,内装春贴,走乡入户,唱歌报春,赠送春贴,一般为单人表演,也有双人对唱、接唱和联唱形式。表演不受场地限制,不用乐谱,有说有唱,说唱兼备。唱词内容十分广泛,唱本师传徒承,时常即景编词,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言风趣诙谐,演唱和仄押韵。演唱内容紧跟时代,唱词随时随景更换。

文物古迹

综述

南郑从公元前451年秦厉公派左庶长修筑南郑城起,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2014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授予“中国千年古县”荣誉称号。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的龙岗旧石器遗址距今已有120万年,是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南、北文化区分与联系的重要遗址。截至2014年,全区共有文物古迹389处,被收入区内馆藏文物3628件,2006年龙岗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水寺、密严寺何挺颖烈士故居、中共陕南特委代表会旧址、中共陕南军委旧址、黎坪垦殖区管理区旧址等文化遗址,先后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南郑区共发现登记689处不可移动文物点。

龙岗寺遗址

龙岗寺遗址(又称龙岗寺古人类遗址)位于南郑区梁山镇,距中心城区约3.5公里,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由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汉代墓葬群、龙岗寺遗址宗教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五部分组成。其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120万年以上,早于蓝田猿人遗址和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是陕西省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龙岗寺遗址现有馆藏文物3518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三级以上国家珍贵文物257件,遗址地下还有上千亩新、旧石器时代原始村落、大量文物及汉代墓葬群尚未发掘。

圣水寺

圣水寺位于南郑县圣水镇,背依灵泉山,面对汉江,与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隔江相望。据《续修南郑县志》记载:“圣水寺建于明代嘉靖时(1552-1566),因有青、白、黄、乌、黑五泉环绕佛殿,取“五龙捧圣”之意,故名“圣水寺”。寺院分为东、中、西三院,建筑古朴典雅,规模壮观,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199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综述

南郑区是联合国地名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陕西省旅游资源大县和首批旅游强县。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4A级风景区2处,国家3A级风景区2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建成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个,全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 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境内有全世界最大的原始“天坑群”、黎坪国家森林公园、龙头山、南湖、红寺湖、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景区,享有“山水南郑,诗画家园”的美誉。南郑也是汉中市最美油菜花海的核心观赏区,被授予“中国美丽田园”“中国最美摄影旅游地”“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

境内主要旅游景区

龙头山景区

 龙头山位于汉中市南郑区小南海镇境内,景区规划面积8609.6公顷,最高海拔2336米。有云海、日出、奇花、彩林、怪石、冰雪等独特高山自然景观。龙头山奇特的地形及温湿的气候,形成了“春赏杜鹃夏避暑,秋观彩林冬滑雪”的四季旅游格局,也是秦巴区域彩林观赏、冰雪运动休闲基地。龙头山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南湖景区

南湖景区位于汉中市南郑区城西5公里的汉山南麓,水域面积1200亩。主要景点有:揽月楼、根雕馆、水雾仙翁、封侯渡、窥月、仙翁洞、印章山、游乐园等。南湖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素有“陕西第一湖”和“西北小江南”之称。

红寺湖

红寺湖景区位于南郑区西南部,距汉中市区25公里。景区面积5381亩,其中水域面积3865亩,林地面积1500亩,森林覆盖率达88.2%,是汉中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的名片,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南郑核心区。景区共有大小山头28座,因山势而形成的自然港30多处,形成了水域、自然、人文三大类型景观。景区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旅游教育基地之一、陕西省廉政教育基地。红寺湖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重要人物

对外交流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作为南郑区“苏陕对口协作县”,双方开展了友好交流。2018年6月,南郑区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签订《苏陕合作农产品销售框架协议》;2019年3月,与如东县签订了《苏陕协作框架合作协议》及《养老结对协作协议书》;2019年10月,与如东县举行两地教育结对互助签约仪式;2019年11月,南郑区与上海市如东商会、苏州市如东商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8月,如东县考察团来南郑考察交流;2023年9月,与如东县开展苏陕对口协作工作及长三角地区小分队招商引资工作。

获得荣誉

2014年12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授予“中国千年古县”荣誉称号。

2017年6月,南郑县城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2014-2016周期国家卫生县城”。

2017年8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予“全国2017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称号。

2018年6月,荣获“陕西省2017年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称号。

2017年5月,被省政府办公厅授予“2016年度省级生态县”称号。

2019年12月,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区)。

2019年5月18日,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1年1月,荣获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县(区)荣誉称号。

2023年4月,荣获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