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瓦人 :分布于图瓦共和国等地的民族

更新时间:2024-09-21 02:15

图瓦人(英语:Tuvans;图瓦语:Тывалар;俄语:Тувинцы;蒙古语:Тува)是生活在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蒙古国和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跨境族群,属蒙古人种,包含突厥民族成分。图瓦人是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的主体民族,蒙古国的土著民族,中国的未识别民族(归入蒙古族)。旧称索约特人、乌梁海人、唐努图瓦人等。据了解,截至2019年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有约25万图瓦人,蒙古国境内有约3万人;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在1994年有2300人左右,2017年统计仍有2000余人。蒙古国的图瓦人主要居住在蒙古国的西部地区,他们与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及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图瓦人在语言文化上属于同源民族。图瓦人的语言为图瓦语,没有民族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西部裕固语、撒拉语、柯尔克语是亲属语言,通过语言学资料分析,图瓦语与柯尔克孜语更接近。

图瓦人族源可上溯到唐朝时期的古代部族,史称“都播”,生活在叶尼塞河东岸,与回纥汗国、坚昆为邻,与弥列、哥饿支称为“三木马突厥”,且均被坚昆部所役使,所以从早期就与柯尔克孜族的先民有密切的关系。17世纪迁徙到乌梁海地区,又被音译为“兀良改”“斡朗改”“兀良孩”“兀良哈”等,主要指西起额尔齐斯河,东至黑龙江省上游一带的地区。故而图瓦人又有了兀良哈人、乌梁海种人等称谓。清乾隆时期,对图瓦人所在地区使用盟旗制度进行管理,并分为唐努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三部分。但随着清代衰落,沙俄势力的影响力日益增强。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在俄罗斯人不建立定居点的前提下赋予商人在乌梁海对当地居民中从事贸易的权利。在1881年的《伊犁条约》中,清政府又被迫允许俄罗斯人在图瓦建立永久定居点,就此图瓦人成为了跨境民族。1914年沙俄强占唐努乌梁海地区,1921年成立了唐努图瓦共和国,1924年获苏联承认,1926年改称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加入苏联,享有自治州的权力,1961年升格为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加入了俄罗斯联邦。21世纪,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完成了国族认同的复杂过程。在蒙古国,图瓦人接受了良好教育,蒙古国进行文字改革后,新蒙古文的学习使得图瓦人能很快学习和理解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的图瓦语,住在俄蒙边境地区的图瓦人依旧用自己的母语交流。在中国,1985年后,阿勒泰地区的图瓦人正式被识别为操持图瓦语的蒙古族。随着阿勒泰地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图瓦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图瓦人的语言处于濒危状态。

图瓦人最初的宗教为万物有灵的萨满教,蒙古贵族统治时期藏传佛教传入,但影响面有限。图瓦人以万物有灵作为生态观的基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图瓦人大多数会着自己民族的服装,其民族服饰具有自己的特色,属于典型的游牧狩猎民族的服饰特征,多以皮毛质地为主,图瓦妇女传统头饰以及帽子与土尔扈特蒙古基本相似,因为帽前镶嵌红、蓝等宝石,帽顶缀以红色的穗,所以又被称为红穗儿蒙古,现在多以蒙古式的服饰为主。由于长期受到汉族的影响,图瓦人也庆祝春节,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敖包节、邹鲁节、麦德尔节等。在音乐上,图瓦人拥有独特的乐器楚吾儿,它仅有3个孔,却可以吹奏6个音,图瓦人还有“呼麦”的喉音技术。图瓦人具有制毡、硝皮和制作皮具工艺,妇女会绣花毡。游牧的图瓦人,其主要的娱乐是以赛马、射箭为主,儿童喜欢滑雪和玩羊石。

名称由来

图瓦是亚洲腹地的一个古老地名,大体上包括了西伯利亚南端叶尼塞河上游河谷近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一般认为,“图瓦”是被赶的意思,由蒙古语词演变而来。关于为何以图瓦为名,第一种说法是图瓦人在当时被视为鬼、奴仆,意为被赶出家门的人。12世纪,图瓦人的先民一起被驱逐至唐努山一带居住。第二种说法是“图瓦”是蒙古语里“旗”的意思。

除了图瓦之名,图瓦人自称为土巴、台拔、土瓦、索颜、德瓦、提瓦等,在阿勒泰地区的部分图瓦人还保留着“唐德”的自称,“唐德”即是唐努山德瓦的简称。

自古至今,关于图瓦人的族称,史籍中有不少异说,如“都播”“图巴”“秃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乌梁海蒙古”“索约特”“库库木恰克”“托法拉尔”等。隋唐宋时的史籍如《北史》《隋书·铁勒传》《通典》《旧唐书》《太平寰宇记》《新唐书》等,多称图瓦人为“都波”或“都播”,《蒙古秘史》中称图瓦人为“秃巴思”,同一时期,他们又被称作“林中百姓”。

清朝时期,出现了“乌梁海种人”这一称谓,“乌梁海”又称“乌梁哈”,“哈”在哈萨克语音中习惯性念作“海”。该族群是生活在山野中的蒙古游牧部落的总称。这个称谓,《辽史》中作“斡朗改”,《蒙古秘史》作“兀孩”“兀哴罕”“兀良合”。《元史》称“兀良合”,《明实录》多作“兀良哈”,《明史》亦称作“兀良哈”。《蒙古源流》及《清实录》等史籍多称“乌梁海”。关于“乌梁海”一词的意义,说法也是不一的,有人认为是“饲养驯鹿的人”之意,有的则认为是“灵巧的人”之意。

现代的图瓦人还被称作阔克蒙恰克人,这个称谓来源于哈萨克语。“阔克”在哈萨克语与蒙古语中都是蓝色的意思,蒙恰克是哈萨克语中项圈和领结的意思,他们常穿戴这些蓝色的领结和项圈,哈萨克族就称他们为阔克蒙恰克人。

族源

学术界对图瓦人的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部分认为图瓦人源自“鲜卑”,亦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丁零”。后演变为隋唐时期的“都波”“都播”,元朝时期的“秃巴”“秃巴思”,到了明朝,“秃巴人”聚居在萨彦岭的乌梁海一带,他们便被称为“乌梁海人”。

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图瓦人的族源,图瓦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的特点,与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布里亚特人体质接近。图瓦人主要由亚洲中部地区古代突厥人与蒙古部落长期结合而成,在其体质中包含了一定的欧罗巴人种的因素。蒙古族、契丹人、突厥、戛斯、回鹘人、汉族甚至欧罗巴人都一定程度影响了其形成过程。

站在民间记忆的视角,图瓦人的族源可能是蒙古族,相传图瓦人在成吉思汗时代是成吉思汗长子朱赤将军部队成员,朱赤领兵西征的时候,图瓦人的祖先随军来到这里,他们来到阿勒泰市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知名基因生物学家伊利亚通过验证,在图瓦共和国的两名图瓦人经过脱氧核糖核酸测试之后,发现是成吉思汗的后人,在蒙古国毗邻的莫连村,有一个姓丹格特的图瓦人家族,其成员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图瓦人几乎家家都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有的挂在佛像左右,有的人家挂于佛像的下面,这些现象都表明图瓦人的祖先认同。

历史沿革

隋朝到元朝时期

公元6世纪至8世纪(隋唐),图瓦成了突厥汗国的一部分。图瓦人除直接受北方强大民族黠戛斯的统治外,还先后臣服于突厥汗国的统治。后来回鹘部兴起,取代突厥汗国,图瓦人成为了回鹘的百姓。在公元9世纪,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强盛起来,于公元840年推翻回纥汗国,回鹘汗国的百姓大部分被黠戛斯人赶出了图瓦的土地,留下的一部分便以十姓回鹘加入图瓦人的成分之中。但该广大地域一直隶属于中国历代王朝的版图,当时行政上受坚昆都督府的管辖。公元11至12世纪(宋、辽、西夏并立时期),图瓦人受北方古代民族契丹人统治,从而促进了契丹、突厥、黠戛斯、回鹘与图瓦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现代图瓦语与鄂尔浑一叶尼塞碑铭语言还保存着密切联系。在图瓦人种来源里同时也渗入了黯戛斯 、回鹘人种成分。这就是今天图瓦人的族源中,有各种突厥民族成分的重要原因。

1207年,成吉思汗成功地统一了蒙古各部之后,首先就征服了“秃巴思”部。蒙古族把这个地区称为谦谦州,把当地百姓称为"森林中人",成吉思汗派长子孛儿只斤·术赤征服了唐努乌梁海(图瓦)及其周围的大片地区。图瓦人此时被称为“图巴”。蒙古人统治时期,除了有蒙古部落迁入图瓦以外,同时还有大量汉族农民和工匠被迁移到这里。他们带来了制陶、造船、水利和种植等技术,给这里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同族源的几个民族在上叶尼塞河及其支流克木奇克河、贝克木河和哈克木河之间的草原和山地草原上相互接近,密切接触。蒙古族、汉人和图瓦人等在一起劳动、生活相互融合,使这一地区居民成分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对现代图瓦人特有的中亚蒙古人种成分,以及图瓦语的蒙古语成分起到了决定性影响。随着元朝崩溃,图瓦人又落到厄鲁特蒙古人的统治之下。

明清时期

到了明朝,图瓦人聚居在萨彦岭的乌梁海一带,当时被称为兀良哈,到清代正式有了乌梁海人的说法。14世纪至19世纪(明、清时期),中央王朝一直把图瓦聚居区域置于自己管辖版图,清朝政府还委任喀尔喀各部直接行使图瓦地区(即乌梁海地区)的管辖权。随着蒙古族大量流入该地区,图瓦地区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进入该地区较早的蒙古部落也渐渐地突厥化了,成了图瓦人的组成部分,如图瓦人中的“蒙戛特”“土默特”部族。随着17世纪沙俄势力逐渐渗入图瓦人世居的地区,部分图瓦人被迫南迁至萨彦岭以东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少部分向西逃到阿尔泰共和国山区。今天生活在阿尔泰山区的图瓦人大概就是那时迁来的。

乾隆十九年(1754年),阿尔泰乌梁海臣服清王朝后,清政府随即在此地编旗设佐,实行盟旗制度。阿尔泰乌梁海被编为七旗,后又将阿尔泰乌梁海分为左右两翼,左翼四旗,右翼三旗。初属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管辖,后受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军击溃准噶尔部蒙古军队后,清政府将乌梁海划分为三部分以方便治理:一为唐努乌梁海,因居住在唐努山一带(今属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而得名;二为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因环阿尔泰诺尔( “诺尔”为蒙古语“湖”之意,此湖即今俄罗斯捷列茨科耶湖) 聚居而有此称谓;三为阿尔泰乌梁海,因主要生息于阿尔泰山区而得此称谓。乾隆,阿尔泰乌梁海约有9000人,至清末约有13000人。

1864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强占了唐努乌梁海的大部、即阿尔泰诺尔乌梁海的全部和阿尔泰乌梁海的一部。在1881年的《伊犁条约》中,清政府又被迫允许俄罗斯人在图瓦建立永久定居点,就此图瓦人成为了跨境民族。且一部分早先迁到阿尔泰西部的马尔卡湖一带的图瓦人,被迫离开阿克哈巴河以西的土地,迁居到喀纳斯湖、阿克哈巴一带。

现代时期

清代灭亡后,1914年起,今图瓦共和国地区被沙皇“保护”,1921年“唐努乌梁海人”改称“图瓦人”,并曾宣布“独立”,1924 年宣布成立“乌梁海共和国”,1926年改为“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苏联断然将唐努乌梁海地区正式并入其版图。苏联解体后,1992年,图瓦共和国作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单位之一而存在。1994 年 9 月 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西段的协定》,法律上明确承认图瓦为俄罗斯领土。在21世纪,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正式完成了国族认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变革,阿勒泰市的图瓦人完成了由原始氏族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经济生活方式由传统的狩猎经济向畜牧经济而转变,现已完全实现了以畜牧经济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半个多世纪里,阿勒泰地区的图瓦人从未提出把自己作为一个单一民族的要求。1985 年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指示,自治区民委曾专门组织阿勒泰地区的图瓦人的民族识别,虽然认为阿勒泰地区的图瓦人属于跨境民族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历史原因和蒙古族长期居住的原因,将图瓦人识别为蒙古族的一部分。

人口分布

图瓦人的总人口超过28万人。据2019年前后的调查,生活在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约达25万。蒙古国大致有图瓦人3万余人,主要生活在乌布苏省巴彦乌列盖省。据1994年统计,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有2300多名图瓦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布尔津县哈巴河县两县。约2017年的统计数据,新疆仍有2000余名图瓦人,但处在负增长状态。

中国的图瓦人分布特点包括: 人口数量小,分布区域广,在阿勒泰地区所辖的阿勒泰、布尔津、哈巴河、富蕴县青河县等5个县( 市) 均分布有图瓦人,但呈现出既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状况,人口分布不均,如地处阿尔泰山脉腹地的禾木喀纳斯湖分布区和与其相邻的白哈巴分布区,占阿勒泰图瓦人总数 70% 以上的人口,而其他地区的图瓦人数却较少。自然地理上,多分布在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区森林地带。此外,图瓦人现在仍然延续着古代氏族、部落的居住特点。

宗教信仰

自然崇拜

图瓦人的宗教信仰主要为自然崇拜、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图瓦人自然崇拜的对象主要是日、月、天地、火、树和动物等。

20世纪50年代前图瓦人要每天拜日,图瓦人认为太阳是神圣的,不允许对太阳大小便,忌讳面向太阳啼哭。图瓦人认为日食是天空中有恶魔与太阳在搏斗。当出现日食时,他们会停止一切活动。部分拿出猎枪,朝着太阳被吞食的方向放枪,部分敲打铜、铁器物,并让独生子使劲喊。

月亮也是图瓦人所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对月亮崇拜与太阳崇拜在一些方面相似。崇拜月亮主要表现在对月亮的跪拜上,图瓦人拜月有男女之别,男人在新月初升之日,女人则在圆月初升之时。

图瓦人崇拜天,主要表现在祭天上,新中国成立前,祭天分公祭和家祭。公祭一般在夏历五六月间,家祭则根据各家具体情况而定。但无论是公祭还是家祭,都需要杀青马以为祭。崇拜天还表现在他们十分崇尚天空颜色——青色。图瓦人认为青色为最好,并把青色作为高贵的象征,男女都喜欢穿青色衣服。20世纪50年代后,图瓦人的祭天仪式已与祭敖包仪式逐渐融为一体。

图瓦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对生养万物的土地很尊重。祭敖包本来是祭地仪式,后来才把敖包当作多种神灵聚居之地。“敖包”为蒙古语“oba”的译音,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锥形土堆,图瓦人的敖包一般都是用土石混垒而成。祭敖包一般在每年的五月中旬或六月中旬,有些地方春节和三月中旬也举行祭祀活动,祭敖包是图瓦人全民性的宗教活动。各户先把带来的小布条扎在插于敖包上的斜向着东方的大桦树枝上( 有的同时还捡一块石头放置在敖包上),并在敖包周围铺上花毯,把祭品供上。

水是图瓦人主要的自然崇拜对象之一,具体还包括对泉水、湖泊和河流的崇拜等等。图瓦人有专门的祭水仪式,对水的崇拜还表现在他们不往河里吐痰、小便和倒脏东西。同时,图瓦人还认为,两水汇合处为神圣的,不准在此处宰杀牲畜,并要常放些奶子及奶制品到水中。

图瓦人有崇拜树的习俗,图瓦人主要崇拜桦树,崇拜桦树与图瓦人的生活关系紧密,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不砍桦树的。

新中国成立前,狩猎生产在图瓦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野生动物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图瓦人认为,狩猎的顺利与否是由动物之神所决定的。图瓦人出猎前,必须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以祈求动物之神的恩赐。图瓦人认为鹿能活到 100 岁,鹿是不能射杀的,只能进行捕捉驯养。对棕熊这类动物,人一生中只能捕杀 1 ~ 2 头,若多捕杀必然会遭受报应和神的惩罚。

萨满教

图瓦语称萨满为“哈木”或“巴赫西”。图瓦人有男萨满也有女萨满。图瓦人没有专职的萨满,他们平时和普通人一样参与狩猎活动。图瓦人的萨满主要有四个职能;一是主持祭祀,请神降神,以求得神圣保佑。二是跳神治病。当有人病了,萨满根据病症或用刻有符号的羊骨占卜来诊断病情,或说鬼魔缠身,或说是中了邪气,或说是触犯了神灵。如果是鬼魔缠身或中了邪气,则有萨满驱鬼逐邪。三是为死者祝福,起度亡灵。首先是送死者的灵魂到祖先灵魂的栖息之处,其次是入葬时念祷文,再次是七日祭和周年祭时应主人请求哀悼亡灵。四是卜占吉凶,预测未来。凡婚丧嫁娶,选择吉日,或社会大事、成败得失,以及做事的顺利与否,均要请萨满占卜。

图瓦人的萨满教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周边游牧部落原始宗教的影响。如恶神阿尔贝司除了出现在图瓦人神话中以外,还常见于土耳其人、鞑靼人、哈萨克族、巴什基尔人、阿尔泰人等民族的民间神话中。图瓦神话中狱的统治者埃尔里克则源于回纥汗国的埃尔里克汗。同时这个形象还常见于布里亚特人和卡尔梅克人的神话中。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图瓦人中有一定的流行和影响,但传播并不十分广泛,格鲁派在传入图瓦人的过程中,吸收了自然崇拜和萨满教的许多内容。格鲁派的传播主要是受到了蒙古族贵族的影响,特别是在忽必烈汗时期。在图瓦共和国,学者发现了几个按汉族风格修建的佛教寺庙。在图瓦共和国西部的天然壁上还保留着元代绘制的佛像和祭祀铭文。18世纪后半叶,这一地区又修建了许多藏传佛教寺庙。然而20世纪中期后,整体上藏传佛教信众较少,只有蒙古化居民居住的南部地区,藏传佛教信众才相对多一些。

语言文字

图瓦人的民族语言是图瓦语,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伯利亚语支,图瓦语与国内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柯尔克孜语、撒拉语和西部裕固语是亲属语言,其中与柯尔克孜语最接近。图瓦语分中、西、东南和托真4种方言。图瓦语保留了较多的古代突厥词汇,图瓦语由9个基本元音,9个长元音,23个辅音组成。 图瓦语属粘着语类型,它有突厥语族诸语言的固有词, 以及此基础上形成的大量派生词,图瓦语的词重音与突厥语族其它语言一样,一般落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在缀加形态词尾时,词的重音随着 形态变化后缀而后移。图瓦语的元音和谐比较严谨,它不仅存在于词干中,还要求词干中的元音与各种形态词尾、构词词缀中的元音和谐。

居住在俄属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母语使用较为广泛,形成以斯拉夫字母所拼写的书面图瓦语,兼通俄语。居住在蒙古国的图瓦人,官方语言使用的是喀尔喀蒙古语,所使用的图瓦语与中国新疆和俄罗斯的略有不同,属于方言区。居住在中国的图瓦人,仅仅使用口语,尚无文字,兼通汉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所以中国大部分的图瓦人形成了图瓦语和哈萨克语的双重语言制,仅30%左右的图瓦人会运用蒙古语交流。

民族文化

社会组织

氏族部落

阿尔泰诺尔乌梁海的社会组织因时而异。在未臣服清王朝之前,仍实行氏族部落制。他们称氏族为“soyog ”或“bir soyog ”。“soyog ”意为“骨头’’,“ bir soyog ”即“一根骨头”,意即同氏族的人都是来自一个祖先的。如库克蒙恰克部落内有4个氏族,即伊尔克提、奎叶克、加厄图瓦和雄古尔,其氏族名称均为人名。氏族内又分若干小氏族,如伊尔克提氏族内有4个小氏族 奎叶克氏族内有3个小氏族。又如喀喇索彦部落内有5个氏族,即克孜勒索彦、喀喇沙勒、喀喇铁什、夏那嘎什和禾依提。这些都是出自同一个祖先的血缘氏族组织,其它如阿克索彦、沙鲁勒等,都是血缘关系保留较多的部落。

苏木

阿尔泰诺尔乌梁海臣服于清代以后,清政府为便于治理,根据满洲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则,在阿尔泰乌梁海人中实行盟旗制度。“苏木”(乌梁海人称Sumun)是盟旗制度的基层组织,汉文史籍称“佐”。“苏木”原意为“箭”。一个苏木一般由150个“箭丁”组成。史籍所记乾隆年间一个苏木约辖50-100户之间。

阿尔泰乌梁海的苏木是在乾隆二十年二月开始编设的,当时收编已归附的阿尔泰乌梁海为7个苏木。这些苏木都是在原有的血缘关系较亲近的氏族部落组织上编设的,据当时的定北将军班第奏称,察达克所属46户,编1苏木,赤伦所属205户,编3个苏木,车根所属67户,编1苏木。过去较大的氏族编为1个苏木,如库克蒙恰克旗,原来的4个大氏族被编为4个苏木,氏族较小的则由若干个组成1个苏木,如喀喇索彦旗,原有5个小氏族,被编为2个苏木。

解放前,阿尔泰诺尔乌梁海7旗共有24个苏木(一说25个)。即左翼贝子旗有6个:阿克、奥尔孜克、山根、屯木亭(又称哥热乌卡)、康孜嘎和乌梁海,阿克索彦旗有2个,阿嘎和堆依,喀喇索彦旗有2个,买楞盖旗有3个苏木,右翼贝子旗有4个:阿克、奥尔孜克、明克提和契尔瓦,库克蒙恰克旗有4个:伊尔克提、奎叶克、加厄图瓦和雄古尔苏木,沙鲁勒旗有3个苏木。同一苏木内是不许通婚的,但苏木之间可以通婚。原因主要是苏木是在氏族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他们依然把苏木作为氏族组织。

"旗"是苏木之上、盟之下的组织。旗所辖苏木不等。在阿尔泰诺尔乌梁海7旗中,辖苏木最多的是左翼贝子旗,共有6个苏木,辖最少的是阿克索彦旗和喀喇索彦旗,仅有2个苏木,其余均为3个苏木或4个苏木。阿尔泰乌梁海是在乾隆二十年开始编设旗的,当时编7个苏木为3个旗3。乾隆二十七年五月被编为7旗。7旗名称除了乾隆二十年所编3旗名称有记载外,其余4旗名称不详。20世纪之后,这种社会组织的功能淡化。

生产

从古至今,狩猎一直都为图瓦人重要的生产活动,秋冬季是图瓦人主要的狩猎季节。主要猎物有野猪、黄羊、狼、狐狸、紫貂旱獭属、松鼠、熊和鹿等。他们的狩猎工具有猎枪、弓箭、铁夹子、套子等。其中使用夹子和套子是图瓦人猎取大动物的主要设备,下设夹子时要根据所要猎取的猎物的大小来确定,猎熊的夹子一般较大。出猎的时间大多是半个月至一个月之间,外出时要带上炒面、奶疙瘩及盐作为干粮,同时还要带上用于取火的石火镰。图瓦人的妇女和儿童依旧保留了采集的生活方式,图瓦人采集的植物品种主要有野韭菜,野葱,萨仁,贝克,野草莓, 野浆果,松子。捕捞也是图瓦人重要生产方式,一是用图瓦语称“阔达”的捕鱼筐捕鱼,二是用称“阿乌”的渔网捕鱼。三是用被图瓦语称“萨雅克”的鱼叉捕鱼,现在用木叉捕鱼已变成图瓦人的一种游戏。

在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生活的图瓦人主要是三种生活方式,图瓦山地草原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主要从事游牧活动,主要放牧牛、马、羊、牦牛和骆驼。东部原始森林地区的图瓦人,以渔猎、养鹿为主,兼从事采集和少量的捕捞。生活在贝克木河和哈克木河山地草原和山地森林交接地区的居民主要从事狩猎和牧场放牧,采集业也占有一定比例,和少量的捕捞业。生活在阿勒泰地区的图瓦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有种植、采集和养殖业。

饮食

图瓦人的食物主要有三类:肉类食物、奶类食物和谷物食物,此外,野生植物是辅助食物。肉类食物主要有野兽肉、牲畜肉、鱼肉及用肉制成的香肠。过去,图瓦人以食野兽肉为主,以食牲畜肉为辅。现在则以食牲畜肉为主。肉的食法主要有4种:煮、烤、熏和炒,图瓦人过去的食法主要是煮和烤两种。奶类食物主要用牛奶、羊奶马奶制作。奶类食物又分饮料类和吃食类,饮料类主要有两种食法,一种是烧开饮用,或泡奶茶。另一种食法是把鲜奶发酵成酸奶后饮用。把马奶、牛奶和羊奶发酵制成奶酒,这种奶酒是图瓦人酷爱的饮品,又被称为“阿尔克”,从10世纪传承下来。夏秋两季图瓦女人们都要把大量的牛奶发酵,并制作成便于贮存的酥油、奶酪、奶疙瘩,以备度过漫长的冬季。谷物类食物主要有大麦、青稞、小麦等,一般是先用石臼捣成粉状,然后用锅炒熟吃。辅助食物的野生植物主要有野葱、野蒜、熊葱、萨仁、贝克和松子等。

服饰

冠饰有皮质和布质两种,冬季男女都戴皮帽,夏秋两季男子用白毛巾或长条白布缠头,女子则多戴头巾。衣服主要有皮衣和布衣。皮衣用野兽皮或牲畜皮制作,皮衣都很宽大,有些贫穷人家一年四季都穿皮衣,冬天毛朝里,夏天毛朝外。布衣多用棉布制作,他们都喜欢穿青色的衣服。男式布衣如蒙古服样式,女式长衣稍有不同,正胸前开襟,腰部以下则为斜襟,胸前直襟襟边较宽,钉有3个布纽扣。此外,男女都喜欢在衣服上扎红色腰带。靴子有平面牛皮靴和压花牛皮靴两种,牛皮加工而成,多为黑色和咖啡色,此外还穿毡靴。

住宅

图瓦人原来以狩猎放牧为生,现在他们以农牧为主,固定居所。一般图瓦人夏季赶着牛马去山上的夏牧场放牧,住在毡房。深秋时,住进木屋,依次度过冬季。这种木屋既保持了俄罗斯居民住房的优点,又保留自己建筑的特色。木屋用松属砌垒,多建在水边草地上。下为方体,上为尖顶结构,有天蓬地板,屋顶用厚木板拼成“人”字形尖顶,以适应这里夏季雨多、冬季雪多的气候。房体用直径三四十厘米的单层原木堆成,既保暖又防潮。木屋基本有大半截埋在土里,以抵挡这里将近 半年的严寒,图瓦人喜欢在房间最显眼的地方挂鲜艳的地毯。图瓦人每家都会用圆木垒成栅栏的,栅栏将自家的房围成院子,栅栏的作用是为了防止牲畜乱窜。图瓦人对自己的栅栏很重视,在哪里安家就在哪里建立栅栏,在房前和房后都建立栅栏。当图瓦人修理完自己的栅栏后就会修建大门,图瓦人的大门共有两种,一种是活动门,如若人要出去,直接推动门即可;一种是横杆门,打开门前需要移开3-4根横木。

交通

图瓦人的交通工具有马、牛、鹿、滑雪板和雪橇(又称“爬犁”) 。滑雪板是一种有特殊作用的交通工具,哈巴河县白哈巴河村,布尔津县的禾木村、喀纳斯村的图瓦人冬天主要以滑雪板作为交通工具。18 世纪在准噶尔汗国征服乌梁海的作战中,在冬天打仗,则每次都是图瓦人得胜,主要原因是图瓦人冬天全用滑雪板。雪橇也是冬天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它既可用来载人,也可用来驮载东西,用牛或马拉着在雪地中行走十分便利,雪橇更是每家每户必备的交通工具。居住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东部图瓦人,有驯养鹿的习惯,鹿也是他们重要的交通工具。

节日

春节

春节是图瓦人最大的节日。图瓦人称春节为"萨阿",即农历的大年初一。从大年三十的下午开始,每家都要在桌子上摆上油果子奶疙瘩酥油、肉和奶酒。在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有人去用斧头或刀敲击带有骨髓的牛骨,敲打时还要念诵一些祝福语,同时请大家共同品尝敲击的骨髓。大年初一的清晨,人们要带上食物和酒来到村庄附近的山上堆起雪敖包,插上树枝,点火,并将一些肉和酒洒在火堆上,以此来祭天、祭草原和祭火,接着人们要围着雪敖包跪拜。

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这一天,人们都会点上灯,叩拜佛像,并要准备一美食和酒,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唱歌和跳舞。

敖包节

图瓦语又称之为"塔克勒干"节,意为祈求老天赠予。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活动一般都是选择在每年的6月,具体日期由喇嘛根据经书来确定。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祭天、祭祖、祭湖、祭山,以此祈求上苍能够喜降福雨、水草丰茂、人畜平安、幸福安康。同时要求大家在这一天里,人人要行善做好事。祭敖包活动一般由喇嘛主持,首先由喇嘛念诵经文,然后要在敖包顶上点燃一堆火,人们围着敖包转3圈,每人向火堆上撒一些食物,并说请天、地、湖都来品尝。最后,人们还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和唱歌跳舞等活动。

邹鲁节

"邹鲁"一词为蒙古语,为"灯 的意思。邹鲁节又名"点灯节",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图瓦人首先要在水桶里盛上水并放到室外去冷冻,待到有一半结冰时,便将冰从水桶中倒出,形成了桶状的冰灯。每个冰灯里要放一盏自制的酥油灯。酥油灯的做法是,先将爬地松的枝叶去掉,只留其茎,并裹上一层棉花放进盛满酥油的小碗里即为制成。这种冰灯和酥油灯的数目要与家人的人数相符。这一天,图瓦人家家户户都要通过点灯来祈祝来年人畜两旺、幸福安康。这一天不能宰杀牲畜,人们还要准备丰盛的酒和肉来欢度节日。

Naadym节

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在8月中旬举办Naadym节,在节日上大家会欣赏到图瓦人独特的呼麦,还有进行赛马的表演,观看摔跤的比赛。

婚俗

图瓦人实行一夫一妻的苏木外婚姻制,苏木外婚制就是氏族外婚制的延续,是以苏木这个社会组织形式为基础形成的。苏木大都建立在血缘关系较亲近的氏族组织基础上。 图瓦人家庭中的长者个个都非常清楚自己是哪个苏木、哪个雅孙(yasun,氏族)的人,他们的民间婚配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即七代以内的血亲不能通婚。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倡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但婚事由父母操办。

图瓦人结婚一般都要经过提亲、定亲和举行婚礼3个过程。一是提亲,图瓦语称之为"阿克库达",即"倒白酒"之意。一位男子若是看上一位姑娘,便会通过各种方式请求父母前往女方家提亲。提亲人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亲属。去时,提亲人要带一壶酒、一块茶和一条哈达。到了女方家,提亲人对女方父母说:”我们来和您说亲,把我们的儿子交给您做儿子,我们都做您家的亲戚,您家是否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如果女方有意,便会收下礼物,并将带来的酒向天空和火炉里洒一些。洒向天空,意为敬天神,洒向火炉,意为敬火神。这些都表示了美好的祝愿。

二是订婚,图瓦语称之为"胡青阿帕",即是"送马褡子"之意,也就是送彩礼的意思。双方选定一个吉日,男方的父母或亲朋好友五六人同往女方家。去时要携带一匹马及砖茶、奶酒、白布等。其中茶与酒是必不可少的礼物。女方要请来一些亲友,把男方带来的酒拿给客人喝,并把带来的砖茶分成许多小块,白布也剪成小块,将一块白布包一块砖茶分送给女方的亲友。这一天要设盛宴招待来客,并商定出嫁的日期。

三是举行婚礼,图瓦语称之为"多依"。图瓦人的婚礼主要由出嫁仪式和迎亲仪式两部分组成,其中出嫁仪式是婚礼的重要内容,出嫁仪式即在女方家举行。这一天,新郎家要宰杀1只羊,并按部位切好煮熟之后带到女方家。到了女方家之后,新郎向岳父母等依次叩头,并把带来的羊肉按部位盛在盘子里,还要将肉和哈达敬献在房屋正中的佛像前进行祈祷。新郎及男女双方的亲友们要在女方家旁边搭起一座小毡房,并把嫁妆布置在毡房中。举行仪式前,新娘的伴娘及嫂子要把新娘带到亲戚家居住,并把新娘的20多条小辫子扎成2条大辫子,这意味着她将从此告别姑娘时代。举行仪式前,要在门外的空地上铺一块毡子,新郎和新娘同跪在毡子上,面向东方,两人双手交叉着抓住一块羊的前腿骨(图瓦语称之为“萨格”),向东方跪拜3次。

这时人们会唱到:

当晚,新郎和新娘一同居住在新房内,迎亲仪式一般是在出嫁仪式的两三天后举行,具体日期由喇嘛根据经书卜定。

参考资料:

葬礼

图瓦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离开肉体而继续存在。人死后要在死者头边点两盏长明灯(黄油灯或酥油灯),有的还在死者头边放些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食物。 他们认为,过分地哭对死者有害,眼泪会变成苦水,并会阻挡死者去天国的路。同时请喇嘛或萨满起度亡灵,让死者灵魂去寻找祖先灵魂的栖息之地,并指明方向和路线。之后为死者净身,然后用白布包头,再做一个白布袋和尚,把遗体装进去,系上袋口。

当天晚上要点灯守灵,图瓦人实行土葬,大多都有氏族公共墓地。墓地一般都朝东,朝东是为了让死者能见到太阳,墓坑为直坑,深约1.5~2米左右,长、宽按尸体能够放进去即可,墓底垫一层石块,并铺上一层毛毡。尸体一般停放一两天,出葬时间由喇嘛或萨满卜定,一般多在上午。

送葬前,还要在死者住房周围点燃若干盏酥油灯,以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并有祈求神灵庇佑死者之意。送葬时,用毛毡围上尸体,冬天用雪橇拉,夏天则用抬把抬。亲属及同氏族的人员都要去送葬。下葬前,要将白布袋子的口解开。若是女性,辫子也要在下葬前解开,这表示她已去世。

葬式为屈肢葬、双腿弯曲、侧卧,男的面朝东,即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右手枕着右侧脸,左手贴在腹部或自然地放到左大腿上。而女的则相反,面朝西,左手枕着左侧脸,右手贴腹部。有人说这种姿势是为出生的胎儿的姿势,他们认为,人生前是什么姿势,去世后的姿势也应该是一样的。

尸体安放后,要在死者的头和脚的 边插上树枝,并用一块白布带系在树枝上。掩埋时,一般由儿子填第一铲土,如无儿子则由女儿填,或由亲属填。其后送葬者一人一铲土或几铲土,直到填好为止,所有送葬者都要拿上1~2块石块(最好是白石头)放在墓堆上,还要在上面放置一些爬地松枝,并向树枝上洒一些奶子或酒。

最后将剩下的祭品摆放在坟堆前,墓形有多种,有的在坟头上用石头或土垒起山丘形,上立一块石碑或木牌。有的在坟头四周用木头叠起长方形木框或正方形木框,送葬回来后吃丧饭,参加葬礼的人们回家时,主家必须给每人一块白布。白布在图瓦人中是吉祥的象征,送白布表示祝大家平安吉祥。人死后第10天、第49天和周年一般都得举行祭祀活动,一般是请喇嘛或萨满念经,前往墓地扫墓,并带上祭品供在坟头,烧柏叶香,并撒些祭品到火里。

礼仪

摇篮礼

为婴儿举行的入摇篮仪式,同时又是起名仪式。一般是在孩子出生后第五六天举行。这一天除了把婴儿放入摇篮外,还要给婴儿起名字。一般是请喇嘛或萨满或有威望的长者起名。

剪发礼

男孩3岁、女孩5岁时要举行剪发礼,图瓦语称之为"何勒巴克阿鲁多依"。婴儿出生后一般不剪头发,直到举行剪发礼时才开始剪发。剪发礼是较为隆重的仪式,必须请诸亲和本氏族成员参加。参加者必须携带衣物等礼品,有的还送1只羊。剪发礼要请喇嘛或萨满主持。剪发时,由父亲或母亲抱着小孩,先请喇嘛或萨满念经,然后剪发。首先要请最有威望的长者剪掉一撮头发,接着由其他人轮流剪。剪发时要说祝福语,祝小孩一生顺利,长命百岁。最后,由小孩的母将小孩的头发剪好。

待客礼

去图瓦人家做客,定要喝两杯奶酒,一杯不喝是不懂礼貌,喝一杯是犯大忌,喝两杯代表吉祥平安。因为“二”对于图瓦人有特殊的意义,传自成吉思汗,他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做两次都没有完成一件事。图瓦男人一生只有两匹马,第一匹马在自己20岁时,要与主人共闯天涯,第二匹马在自己40岁时,陪伴自己的余生。每当远方来客,主人都会迎接,将客人的马缰绳抓住,把客人扶下马,并互致问候语,图瓦语称“门递沙享”,为“平安幸福”之意。过去,图瓦人还有着互敬鼻烟的习俗,敬鼻烟是图瓦人生活交往中的重要礼节。

诞生礼

一般在婴儿出世后第三天举行,婴儿出生后,先洗澡,割脐带,然后用白布包裹起来,要先用羊尾巴油喂嘴,接着由母亲正式开始给孩子喂奶。第三天便举行诞生礼,于这一天,主人要宰杀牲畜,准备丰盛的食物,请家属和本氏族的人们到家欢聚。参加仪式者也要带上礼品庆贺、祝福。

禁忌

数字禁忌

图瓦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忌讳的是每月的逢六和九的日子(指阴历的),如在六、九、十六、十九、六、廿九日。每遇这几个日子,不外出,不向别人借东西或给东西,认为这些天是不吉祥的日子,出门办事会办不成。

自然现象禁忌

图瓦人每遇日蚀赶紧烧香(香不是汉族人用的香,是从山上采来的常青爬地松,叫做阿日查)并向着太阳磕头念道:“太阳父亲快出来呀,太阳父亲快出来呀”!他们认为日食是人们做了对不起太阳的事情而太阳神动怒的表现,所以他们每当见到日蚀时向太阳磕头请罪,请求太阳神快一点出来照耀大地给人类温暖。当打雷闪电时他们同样烧阿日查对着火磕头同时大声喊“天上的龙生气了”,如果雷电落在某个树上,他们认为这个树里面有鬼怪存在。图瓦人忌讳看流星,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星,星空里一颗星星流走了等于死了一个人,所以人最好不去看流星。图瓦人特别害怕月食,他们把月亮里面浮现的图看做是恶魔(莽古斯)。

“怪胎”禁忌

对生残疾怪胎孩子的忌讳假如哪家生了残疾怪胎孩子,那家立马去请喇嘛来家里念经消灾,与此同时还要让喇嘛来家念经消灾。 图瓦人特别忌讳马群里的骡马生双胞胎驹,假如某家的马生下了双胞胎驹,那家赶紧将马群赶进深水里故意让那个幼马驹和一些弱小的马驹溺水死亡,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消除马群里的鬼怪。

生产活动禁忌

严禁捕杀一些飞禽走兽严禁捕杀鹰、大雁、乌鸦、鸿雁、赤麻鸭啄木鸟科大杜鹃等鸟类;其中尤其不能猎杀大雁和黄鸭,因为大雁和黄鸭都是成双成对的鸟类,认为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在图瓦人当中有人捕杀了此类鸟定要重罚,让更多的族人长记性,下不为例。严禁猎杀黄羊、鹿等灰色毛发的动物和麝香、驼鹿(汗德盖)、豹等动物,其中尤其不准捕杀鹿和豹。

严禁砍伐活树严禁砍伐活着的任何树木,认为树木具有灵性,若要砍伐了活树会得抽筋病变成残废。当地图瓦人去林子砍柴或砍伐一些盖房子的木头时从不砍伐活树,专找一些自然干枯的树木来用。

艺术

民间文学

图瓦人的民间文学有《宝滚加仁宝格多克热西》(bugunjiyaren bogdo herexi)、《萨日勒音传》( saralun tuuli )、《道劳高恩西热雅马泰图传》、( do - loon xara yamatai tuuli )、《格萨尔传》( geser un tuuli ),但现在没有会唱的人了。按照民间文学理论,无文字的语言所承载的口头文学应更为发达,但是新疆图瓦人当中却没有找到这方面的材料,在《阿勒泰图瓦人调查资料集》中也没能找到有关民间文学方面的材料,早在20世纪后期,民间文学方面已经挖掘不到什么材料了。

民歌

有关历史方面的如《7个哈巴》: 什么地方好啊, 什么地方美, 让我用歌声告诉你, 7个哈巴最好最美。 无论我走到哪都不能把你忘记, 你是祖辈们生活的地方, 我为你自豪,为你歌唱。 生活在美丽的7个哈巴, 就像在母亲的怀抱中一样。

有关歌颂河流方面的如《额尔齐斯河》: 蜿蜒流淌的额尔齐斯河,我的故乡。 你碧波荡漾的河水多么可爱, 我们四部落的人们欢乐地生活在您辽阔富饶的流域。使人维持生命的是食物,使牲畜长膘的是水草,使我们聚居在一起的是你。

有关歌颂爱情方面的如《草原情歌》:马驹儿撒欢的草原多么美丽, 彼此成亲的人们多么甜蜜, 小伙子多的村落该多好。 牧养的小马为啥要剪尾巴,抚养的女儿为啥还要出嫁。

有关思念母亲方面的如《母亲,您不要生气》: 慈爱的母亲啊, 您还生我气吗。 美丽的山腰上生长的青草, 牲畜吃了会有中毒吗。 我敬您的茶水, 难道也会有毒吗。

有关待客礼仪方面的如《敬酒歌》: 鲜艳的花朵开遍了山间, 尊贵的客人来到我们中间。 夏日的草原多么迷人, 处处荡漾着不尽的欢乐。毡房没有支架怎能立稳, 不敬上美酒又怎能表达心情。让这杯奶酒为您洗去一路尘土,喝下就会有神奇的精神。

舞蹈

图瓦民间舞蹈与卫拉特蒙古舞蹈十分相似,以抖肩舞为主,其代表性的舞蹈是"哈喇吉绕"( hara jiroo )。这个舞蹈,双人或多人可同时跳,其舞蹈形式,一般是由男女配对跳,舞姿主要抖肩为主,男女舞伴或面对面抖肩,或背靠背抖肩,间或男舞伴以半蹲姿势仰视女舞伴,女舞伴以挺身低头之姿势窥视男舞伴,有时男舞伴蹲姿原地转圈,女舞伴随其转圈,间或男女各排一列,来回擦肩交错,变化多样,活泼。

音乐

图瓦人擅长“呼麦”这种“喉音”艺术。演唱者需要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从而形成多声部形态。

楚吾儿是图瓦人传统乐器之一。据说这种乐器是图瓦人创制,是用一种图瓦人称作“曼达拉什”(mandalax)的苇科植物的茎秆钻孔调制而成。“曼达拉什”草,能长一米多高,其枝干为大拇指粗细的空心筒状,一芨芨草薄厚,秋季干枯后呈奶黄色。到秋季“曼达拉什”草干枯后,挑选一个长而笔直平滑的六七十公分长的枝干,表面用砂纸搓得平滑后,掏三个小眼儿,眼儿的大小与笛子眼儿差不多。两个眼儿近一点,大约三个指头的距离,另一个眼儿稍微远一点,约五个指头的距离,其形状酷似长笛。

套布秀儿(tobxiur) :套布秀儿也是图瓦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它在西蒙古普遍流传。据《西域图志》(卷四十·音乐)记载,图布舒尔(套布秀儿)即二弦也。以木为槽。形方,底有孔。面长六寸八分二厘六毫。以木为柄,自山口至槽边内际。长一尺七寸二分八厘。上阔九分一厘。下阔一寸零七厘八毫。曲首长族槽而阔等。后开槽设弦轴。槽长二寸零四厘。阔三分。轴长四寸零四厘。弦自山口至覆手于内际。长二尺三寸零四厘。通体用樟木,槽面用桐木。施弦二。以羊肠为之,击于左右两小轴。拨指弹之取声。套布秀儿音声铿锵有力,扣人心弦。

鄂热给乐(ergiil):据图瓦人的老人们回忆,他们还喜欢弹奏一种叫鄂热给乐的乐器,但是专家调研并没有发现这种器乐的形制。图瓦人除了演奏上述传统乐器外,也喜欢演奏手风琴。在调查当中发现很多爱好乐器的图瓦人都会演奏手风琴,这是受到了俄罗斯的影响。

工艺

制毡工艺

图瓦人每年春末夏初剪完羊毛,每家都要制作一两块毡子,以备冬季来临之时缝制毡袜和毡靴或夏季上山换草场住蒙古包时铺垫、围蒙古包之用。制作的工艺流程是:先将羊毛撕开摊在地上用棍子击打(蒙古语、图瓦语均称萨瓦和,sawah ),使羊毛完全松软后,按照需要的尺寸和薄厚在芨草席上絮开并与芨芨草席一起卷起来,不停地滚卷上紧,之后把卷席打开,这时絮开的羊毛已经黏粘在一起形成一方形。给成形的羊毛浇水后卷起来,按照大小,两三人或四五人一起擀数次,摊开再浇些水再卷起来擀,这样来回擀数次,一块平整的毡子就做成了。

马爬犁的制作工艺

马爬犁是图瓦地区不可缺少的冬季运输工具,因此这里的男人们差不多都能熟练地制作自家用的马爬犁。制作马爬犁的工序也比较复杂,从选材到制作完成需要好多天的工夫。选择约五六公分粗五米长的桦树枝,先在化开的湿锯末或土里捂上个三五天,在它湿润后拉弯,在事先预备好的焚烧冒烟的锯末灰里烘烤,使之变得有韧性后在制作的模子里弯曲成型以备做爬犁前段。在烘烤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火候,要不火候不够达不到弯曲成型的韧度。所以,在烘烤的时候三五户人家一起弄,需要相互帮助,有人修正本头时另外的人在烘烤现场盯着,在模子弯曲成型时也必须有人帮忙在杆子的另一头用皮绳拽拉着才能完成。所以,一个马爬犁两三个人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绣花毡

图瓦人的绣花毡有两种,一种是本色的,另一种是花色的。本色的绣花毡是用羊毛捻线,不上色,在白色毡子上用本色羊毛线绣花,一方面是为了美观,而更重要的是为了结实耐磨。花色的是用上各种颜色的羊毛捻成的线或买来的各色毛线,在白色的毡子上绣各种图案。

体育活动

图瓦人也遵守蒙古族“男子三技”,即“摔跤、射箭、赛马”。图瓦人聚居区的射箭活动一般在正月初二开始进行,竞赛时间为三天。他们举行此项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输赢,而是为了娱乐和强身健体,对于图瓦人在这严寒的季节,男人们进行射箭比赛 从而起到强化内聚力的作用。赛马也是图瓦人的一项娱乐与强身一体的重要的竞技项目。赛马一年中进行两次,一次在正月初一,另一次在夏季敖包节上。冬季赛马在哈纳斯湖面上进行,如果结冰的厚度和硬度不够,具有危险性,就不能进行赛马。在图瓦人敖包节上摔跤比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项。但在图瓦聚居区,摔跤一项没有射箭和赛马那两项受重视,也不像其他地方蒙古族那样有专门的摔跤服,就着平时的服装进行摔跤,参加人数也不是很多。举重是为了助兴临时举行的一个游戏活动,能展示出图瓦男人们的强壮的身体与坚韧的耐力。图瓦人的举重是举或抬大块石头的一项民间的游戏活动,儿童则进行滑雪比赛,以及玩羊髀石。

发展现状

中国新疆

伴随阿勒泰市山区的旅游发展增速,尤其喀纳斯湖旅游业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以年均递增十万人次的速度在快速发展。自2008年起,喀纳斯景区管委会取缔了租房和餐饮,并每年扶助 210 万元,按当时的租房价给予牧民且补贴3年。2010年,喀纳斯景区管委会还制定出台了 《喀纳斯景区农牧民增收致富方案》,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补贴给景区牧民,2012年 喀纳斯景区管委会为禾木村和喀纳斯村共 2100 名居民发放了旅游补贴金。其中喀纳斯村每人1万元,禾木村每人5000元。2012 年 9 月 30 日—10月7日,中秋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双节期间,喀纳斯湖景区共接待游客10. 18万人次,同比增加4. 4万人次,同比增长76. 52%。“双节” 旅游综合收入6623. 90万元,同比增长55. 36% ,于2021年布尔津县的GDP已经超过了35亿元。

在旅游高速发展后,基础设施建设夜有所加强,过去图瓦人需要使用爬犁子到县里去治病,现在皆乘车去,村子均置医院。过去图瓦人所在的学校晚上会停电,在山上住的孩子们晚上只能用蜡烛,现在全天都能使用电,也可以使用电脑。禾木中小学校舍改扩建、双语幼儿园续建及铁热克提乡卫生院办公楼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景区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牧民收入增加的良好势头。但是,对蒙古族图瓦人的传统文化缺少积极有效的经济投入和保护。

生活在阿勒泰市的图瓦人使用图瓦语的范围逐渐减少,现在已经称为濒危语言,现在图瓦语只在图瓦人家庭内部使用。富蕴县布尔津县的一些乡镇的阿图瓦人已经开始使用哈萨克语,图瓦人聚居的禾木、喀纳斯地区儿童中使用汉语的人数激增。2009年举办了保护濒危语言--“图瓦制造”的公益活动,“图瓦制造”小组旨在保护与传承濒危语言,试图让保护语言的行动更加大众化,让普通人更多也了解图瓦语。

图瓦共和国

图瓦共和国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主要分为3个经济区:中心区是人口最密集的工业区,包括克孜勒、阿克多武拉克、柴旦;南部畜牧业区是最重要的畜牧业区;东北区是木材加工、狩猎与渔业区。图瓦共和国是一个生产畜产品的农业共和国,80%的产品为畜产品,现在发展比较快的是食品行业有肉、面粉厂、奶和啤酒酿造厂。

作为俄罗斯地理和人文边缘的“图瓦”,其传统文化的功能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吸收了大量的俄罗斯现代文化,“图瓦人-我们是图瓦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强烈,同样俄罗斯国家认同明确。由于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历史文化记忆复杂,受到中原地区影响比较深,所以实现国家认同经历了复杂过程。社会、文化状况和图瓦人的发展意愿影响着俄罗斯图瓦人的国族认同,在21世纪实现与俄罗斯文化共生,相互影响,完成对俄罗斯的国家认同。

参考资料

Naadym.tuva-travel.2023-11-2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