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应塔 :位于上海松江区的宋代楼塔

更新时间:2024-09-21 03:58

圆应塔,又名崇恩宝塔、西林塔、崇恩塔、延恩塔,位于松江区中山西路西塔弄或岳阳街道中山路666号的西林禅寺中。该塔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是一座七级八面的砖木楼阁式塔,同时也是上海市现存的最高的古塔。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和正统九年(1444年)曾两次重建,清朝时也曾被维修。然而,由于塔檐年久失修,圆应塔的大部分塔檐一度被拆除。1982年,圆应塔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至1994年,圆应塔得以重修并恢复原貌。在这次维修中,考古人员从圆应塔内发掘出了大量文物。

简介

圆应塔在松江区松江镇(今中山西路的西塔弄内),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所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该名“园应塔”。明初,此

塔倾,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重建,改名圆应塔。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46.5米,为上海市市郊目前已测定的古塔中最高的一座。楼阁式。塔的外形,基本上与上海龙华塔相似,而内部构造却有不同之处。西林塔在厚厚的砖壁内,置砖级和石级,进出口都在各层壶门过道两侧砖壁上。各层都有飞檐、翘角、曲折栏杆,底层有围廊,下有台座。正统九年(1444年),迁建该塔于佛殿后。塔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七层,高46.50米,为上海市古塔之冠。原为楼阁式,每层均有腰檐、平座、栏杆,1965年时因其年久失修,逐拆去。现仅存围廊和砖身。塔内登高之梯为石级,藏于砖身内,各层四面设壶门,相互转换。底层外加围廊,砖身每面3.05米,往上逐层收缩。有的壁砖上有“任勉之夫妇捐献”等字样。任勉之为明洪武正统年间人,曾任福建省参政、徽州知府等职,可知砖身系明代(1368—1436年)之物。1982年圆应塔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有关部门筹备重修时,发现砖身还是宋代原物,而各层外檐斗拱、罗汉枋、撩檐枋等都是明式,说明明代确曾重修。具有明清建筑特色,但因年久失修,独存围庙和砖身,其余的已残缺不全。现已全部修复并发现一批重要文物。1992年5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会同松江县政府组成松江西林塔修缮领导小组和修塔办公室,1993年10月修缮工程开工。先拆除损坏之塔刹,在宝瓶内发现金银佛像、玉雕人物等50余件文物。1994年1月,在塔刹覆盆下砖砌“天宫”内,发现藏有金、银、铜佛像,玉壁、玉环市等;在地宫中又出土文物500余件,有金银铜质佛像、银塔模型,以及玉、水晶玛瑙、珊瑚等摆件、饰件。此塔的重建、移建年代长期存在疑问,在地宫中曾发现有石碑两块,其中一块载洪武二十一年三月(1388年2月)僧淳厚募化建塔;另一块则谓正统九年移建于大殿后。“天宫”内石碑载正统十三年(1488年)置佛像入内。此塔重修后,恢复原来宋塔建筑风貌。1994年11月15日竣工验收。在修缮过程中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且种类繁多,大批元明时期玉器的发现更是全国首例。

设计结构

圆应塔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主塔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

砖仿木构斗拱。一至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中部砖制斗拱,北侧辟一券门。二三层均设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门外,还在各侧面雕以斜假窗、方形佛龛。第三层平座甚大,而塔身显著缩小,檐上拐角处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层。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外观如同一圆锥体。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塔的精华所在,其高度约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圆锥体内檐塔室供奉两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交错彩塑菩萨、力士禽兽、狮、象以及楼台亭阁等形象,题材广泛、构图新颖、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动物造型最为逼真,凶猛的狮子、悍的大象、欲跃的青蛙,无不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第四层周身如同一组雕塑艺术群,五光十色、光绝夺目。该层上端以砖刻制斗拱橡子、披子,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则冠以八角攒尖形塔刹。塔身一至三层设置阶梯,酷暑季节,游人登临第三层平座,顿觉凉风习习。塔由主塔和附塔组合而成,坐在同一方形基台上,总平面呈八角形,四正面通宽6.2米,四斜面宽3.5米,中央为主塔,四斜面各建一附塔,主塔与附塔之间为宽1.36米的内回廊。附塔顶原饰有小嘛塔,现已不存。下面为一扁六角形亭状的单层套室,套室各斜面有影刻的破子棂窗,各面转角处有砖砌依柱,柱上配置阑额斗。四个斜面的附塔联墙构成主塔副阶,中间各辟圆拱门,单檐布瓦顶。主塔为砖雕砌的仿木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4层楼阁式,残高33米。1层北壁开门,正中有条石踏垛登至2层南门。檐下设斗,2层外为副阶周匝(平座),每面三开间,表现形式是当心间为方门,次间为正方格或六棱格方棂窗,下有地,圆形柱础,窗刻出障水版及柱心柱。檐柱承双五铺作斗以托飞屋面。塔心室顶部为十字形覆斗藻井。3层不设副阶,由2层屋顶承托大瓣仰莲八方形平座,塔身骤小。八面八根角柱,用地及圆形柱础,正面以青石砌方门,余者皆设假门和斜方格棂条坎窗。柱上亦为双杪五铺作斗,各铺作均出60°斜,1~3层柱头之间只用阑额一层。塔身上接八面八角的角锥体,刻塑出虎、狮、象、龙和佛、菩萨等形象。其做法是先用砖砌出内胎,略加刻制,然后在外面以泥土精心塑制。顶层为陡峻的八角攒尖,檐下在阑额之上用普柏枋,枋至角出头相交,所用斜为45°,头做成顺间斜面。刹残,现存八瓣仰莲座。3层塔心室北壁前并列2尊石雕番荔枝多宝佛像,佛座上枋刻有贞观二年为李世民皇帝寿诞造像的题记。3层南门边框上保存着唐朝线刻云纹,表面留有宋代游人的题刻等。

保护状况

圆应塔,历90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的修缮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国家拨大量专款,调拨优质木材对塔进行全面抢修,使这座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圆应塔建筑焕然一新,巍然屹立。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成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圆应塔内结构设计原型便来源于他的外形轮廓,二、三、四层的护栏为累叠的八角形制,顶部同样使用了八角攒尖式作为自然采光。圆应塔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融合在一起,虚怀若谷,将圆应塔千百万年来的文明展示于世界人面前。

旅游价值

圆应塔重建之后的夕照景区,占地面积8公顷,主要景观和设施有:圆应塔、夕照亭、妙音台、汇文轩、放大光明阁、如意苑游客中心、藕香居餐饮点等,圆应塔作为名胜更为古城增添了奇特的风貌,从而吸引了天南海北前来

观瞻的人,并为之赞叹不已,留连忘返。圆应塔以其特有的魅力大出风头。圆应塔一、二两级为宋代所建,三、四两级则为明代所铸。塔基和塔身上所雕铸的龙、雀等图案,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成为点缀北固山风光名胜的一大奇观。相传,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在下江南时,曾在此游玩,并题有“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的诗句。乾隆皇帝的题诗不但为北固山增添了几分色彩,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当时北固山的非凡之气。相传春秋吴国伍子胥一家遭楚王猜忌,全家只有伍子胥一人逃出。他从西楚逃出后,后有追兵,前有长江天堑,使他感到万分发愁,以致连头发也愁白了。所以直今仍留下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少年头”的歇后语。塔原是佛教建筑艺术的一种,但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圆应塔底蕴丰厚,神韵独具,种类齐全,异彩纷呈,不但为美丽的古城增添了无限的风采,同时也更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