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眼燕鱼 :白鲳科燕鱼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4:59

圆眼燕鱼(学名:Platax orbicularis),又称圆燕鱼、蝙蝠鱼、鲳仔、圆海燕、飞翼等,是一种热带地区近岸生活的海水鱼类,属于鲈形目,刺尾鱼亚目,白鲳科,燕鱼属。

形态特征

体呈菱形,极侧扁;头部背面眼至吻部间稍凹,圆眼燕鱼眼后至背部间突出;眼间隔宽小于眼径。吻短钝。口下位;上下颌约等长,下颌有小孔五对;颌齿有三牙尖,以中央牙尖最长且壮;锄骨及腭骨均无齿。成年的圆眼燕鱼身体呈圆形,体型较大的成年鱼头部有凹陷,上颌骨有骨质突起。下颌两侧各有五个孔。上下颌都有一排细长、扁平、三尖齿,中央尖齿约为侧尖齿的两倍长。

身体覆盖小栉鳞;侧线弧形,侧线鳞数44-52;背鳍单一,背鳍硬棘与软条无缺刻,硬棘5枚,埋于鳍前缘,软条数34-39;臀鳍硬棘3枚,软条数25-29,背、臀鳍前方鳍条均延长,呈镰刀状;腹鳍延长;尾鳍截形或双凹形,上下叶或延长。成鱼体褐色;体侧有2至3条黑色横带;奇鳍带黑边。背鳍由5根棘和34至39根软条支撑,臀鳍有3根棘和25至29根软条。成年鱼呈银灰色,有黑色垂直条纹,胸鳍和眼睛上有黑色斑纹,背鳍和臀鳍呈黄色并有黑色边缘。

幼鱼呈红褐色,体侧有不规则斑点和斑块以及白色小圆点;背、臀鳍基底亦带小黑点;尾鳍截形,除基底红褐色外,皆透明。幼鱼身体上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和斑块,以及小的、白色的、有黑色边缘的眼状斑。圆眼燕鱼最大长度可达60厘米。

分布范围

非洲地区:非洲东岸,包括南非、东非及红海,圆眼燕鱼分布图 最东至土木土群岛。

印度洋地区:包括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西太平洋地区: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帕劳瓦努阿图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纽埃、新喀里多尼亚、韩国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等海域。圆眼燕鱼原产于印度-太平洋地区,分布范围包括东非的南非、马达加斯加马斯克林群岛和塞舌尔,向北至红海,东至波斯湾,再向东至密克罗尼西亚的图阿莫图群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亚北部。在澳大利亚,它们分布在蒂莫尔海的阿什莫尔礁,以及印度洋东部的圣诞岛和科科斯(基林)群岛。圆眼燕鱼曾被记录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的西大西洋海域,很可能是因为有人故意将其从水族馆释放出来。

栖息环境

生活在5~30米深,有稍许淤泥庇护的海域,经常出没于深海事故沉船附近。幼鱼主要栖息在浅海或河口水域,因为体色为枯黄褐色,会拟态成枯叶状,躲藏在水面漂浮物下,常独自或小群游动于泻湖内湾。成鱼则深入约30米以下的珊瑚礁区,在其外围斜坡上成双结对或成群活动。

生活习性

圆眼燕鱼属日行性杂食鱼类,主要是以藻类、无脊椎动物或小鱼为食。它们生活在浅海、受保护的沿岸水域,包括红树林、珊瑚礁和深层的淤泥底质区域。幼鱼通常藏身于红树林和受保护的潟湖中,经常藏匿在漂浮物中,模仿漂浮在水中的枯叶。

饲养方法

幼鱼的体色黑,鳍缘镶红边,背鳍和臀鳍延长,成鱼鳍变短,体色为银灰色,以浮游生物(如小虾、小鱼和藻类)为食,幼鱼体色鲜艳,饲养容易,成鱼较难喂养。水族箱需要足够空阔的活动空间,在900升以上水缸中容易饲养。不宜放入珊瑚缸,会吃掉无脊椎动物,包括海葵目。容易得白点病。刚入鱼缸时,用活的饵料虾诱其开口,活鱼也可。喂食各种动物性(像虾、扇贝、富含营养的海虾)、冷冻性和植物性饵料。成年的圆蝙蝠可以生长到1250px以上,身体呈灰白色,主要以小型鱼虾为食。因为它们可以在红树林、河口地区生活,所以对水的硬度、酸碱度、盐度都具有很广的适应能力,一般建议使用比重1.018的海水来饲养,这样可以减少寄生虫疾病的发生。圆蝙蝠没有长蝙蝠生长快速,一般需要3年以上才能完全成熟。

经济利用

幼鱼体态优美,可做为观赏鱼;成鱼则可食用,肉质鲜美。圆眼燕鱼幼鱼形态美丽,常被水族业者当作观赏鱼培育;成鱼可蓄养,有专业的人工养殖渔场;野生种一般由围网、拖网及延绳钓渔获。这种鱼可食用,肉量少但肉质鲜美。圆眼燕鱼主要被捕捞用于自给自足和小规模商业渔业,使用钓线和渔网。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特别是大溪地,这种鱼类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养殖业提供食物。幼鱼在水族贸易中很受欢迎,大部分鱼类来自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