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 :楚汉两军进行的战略决战

更新时间:2023-03-08 09:50

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202年间楚汉两军在垓下发生的一场战争,最终以汉军获胜为结果收尾。

秦末农民起义后,随着秦朝的灭亡,项羽刘邦开始角逐天下共主之位,楚汉战争就此爆发,楚汉两方历经彭城战役、京索之战、成皋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后,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汉双方达成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和议。刘邦听从了张良陈平的意见,对楚军进行追击,通过固陵之战陈下之战,于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3年)成功将十万楚军围困至垓下(今安徽固镇县东北沱河南岸)。韩信乘势进攻,大败楚军于垓下。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人少粮尽,军心涣散,纷纷逃亡。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时,仅剩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去。汉军全歼垓下楚军,获得全胜,楚汉战争结束。

学者陈怀荃认为垓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这一战役,标志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完全结束和西汉时代的正式开端,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战争背景

楚汉相争

秦末农民起义后,随着秦朝的灭亡,项羽和刘邦开始角逐天下共主之位。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争夺政权,楚汉战争就此爆发。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进至洛阳市,出兵攻楚至徐州市,自以为稳操胜券,却被项羽突袭乱中取胜。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刘邦收关中士卒回到荥阳市。项羽亲自进攻下邑,继续向西进攻,至荥阳。刘邦统率骑兵,在荥阳以东大败项羽,又在于“京县”(今河南郑州荥阳豫龙镇京襄城村附近)、“索亭”(今河南荥阳索河街道)之间击败楚军,将项羽楚军击退到荥阳以东。京索之战后,汉军稳住阵脚,楚军也无力突破汉军防线进攻关中。双方从来开始在荥、成一带拉锯,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直到汉四年(公元前203年)二月,韩信率汉骑南下,首先进攻楚国的鲁地,急攻南下,进至扬州市(今江苏扬州),尽降楚国城邑。

鸿沟合约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楚军粮尽,项羽被迫议和,刘邦亦未能调来韩信、彭越援军,于是双方订立和约“中分天下”。划鸿沟(古运河,位于今河南荥阳以东)为界,东归楚、西属汉。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一线相持两年零五个月后,休兵罢战和约定立后,刘邦派使者至楚营请求放还刘邦家属,但都一一遭到拒绝。后来侯生往使,成功说服项羽放还刘邦家人。刘邦拜侯生为“平国君”,但侯生受封之后即隐退。

固陵之战

鸿沟和约签订后,刘邦遂听张良、陈平的建议,趁楚军锐气消磨尽的退兵路上发起追击。于汉五年十月(前203)击败项羽亲率楚军取得阳夏(今河南太康),樊哙虏楚大将周将军卒四千人。刘邦率领汉军追击项羽至固陵,不久便攻固陵楚军,便击破了楚大将钟离昧的部队。

战争起因

固陵之战后,项羽南逃至陈县,大将钟离眜也赶到,汉五年十一月(公元前203年),汉将靳歙从济阳来与刘邦会合,同时平定淮北的灌婴到达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的颐乡,刘邦与灌婴会合,对驻陈的楚军形成东西夹击合围之势,项羽只得继续东撤,陈县县令立即降汉。项羽继续向东逃,此时刘贾已攻占了寿春,项羽无心攻打寿春,立即调转马头,转向东方逃跑,越过已被屠成空城的城父(今州城父镇附近)。直到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3年),项羽逃离城父,逃至垓下,汉军迅速跟上,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

战争经过

汉五年(公元前203年)十二月,由陈县撤退到垓下的项羽,决定倾其全力,与刘邦作最后的决战。汉军韩信统领,共计三十万,分为五个部分,孔将军孔聚(又作孔熙)为左翼,封费将军陈贺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当时韩信军,已经占领了楚国首都彭城。三十万大军,一部沿泗河南下,大部渡过滩水,从东、北两个方向压迫过来,将楚军东去进入东海郡的线路截断。由陈县方向尾随而来的刘邦军,与渡淮北上的英布、刘贾军会合,从西、南两个方向包抄而来,也是近三十万大军,力图与韩信军相会合围。

项羽军十万人,数量只有汉军的六分之一。项羽首先展开攻击,楚军前军精锐,在钟离昧的统领下正面冲击韩信前军阵首。韩信军形势不利,开始退却。项羽掌握楚军主力做中军,紧随钟离昧前军,做掩护支援后备军阵的韩信前军部队也重整队形,与后备军一道,会合孔熙军和陈贺军对楚军展开总攻击。深陷包围中的楚军,在韩信三军的分割包围之下,几乎全军溃灭。

项王军在垓下筑营垒,兵少粮将吃尽。汉军和诸侯军重重包围楚军,之后楚军在晚上听到汉军四面都唱起楚歌,军心溃散。后项王乘夜色突破重围,往南飞马奔驰。天明,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率五千骑兵追赶。

战争结果

项王渡过淮河后,仅剩骑兵百人跟随。项羽到达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向一农夫问路,被骗,陷入大沼泽中。待到项羽走出沼泽时,灌婴骑兵已经追赶上来,项羽为了摆脱追兵,往东而去,进入东城县(现安徽定远县东南)境内时,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抵达四陵山(现安徽全椒和县间),项羽自忖难以脱逃,于是登山集结二十八位骑士。项羽率领二十八骑突围一路向东南而去,抵达东城县乌江亭地界(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命部下下马,将战马放生,二十六人手持盾牌刀剑步行,背靠乌江,相倚集结成三面环阵与汉军血战。血战中的项羽,已经身负十余处创伤,突遇旧友吕马童,项羽称自己被刘邦悬赏千金,封邑万户,不如成全吕马童,于是挥剑自刎,享年三十一岁。遗体被吕马童、王翳杨喜杨武吕胜五人瓜分。

垓下一战,刘邦全歼楚军,获得最后胜利。项羽败亡后,楚地陆续平定,最后唯原项羽封地鲁久攻不下,汉军乃以项羽头示鲁,鲁遂降,楚国至此全部平定。

战争影响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一天不到的时间便全歼十万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和终结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事件,结束了秦末诸侯混战的局面,为日后的两汉盛世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彪炳千秋。

后世评价

学者陈怀荃:垓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这一战役,标志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完全结束和西汉时代的正式开端,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学者叶永新:无论从作战规模和战果的大小、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以及史籍的有关记载等哪个方面来看,陈下之战都不能与垓下之战相比拟,垓下之战的决战性质仍不可否定。

学者陈锐:垓下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汉王朝的基业由此奠定。

相关争议

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是否为同一件事,在学界中有不同的看法。

认为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是一件事:学者陈可畏在《楚汉战争的垓下究竟在今何处》一文中,提出垓下在今淮阳县境内之说。学者辛德勇在《论所谓“垓下之战”应正名为“陈下之战”》一文觉得其所谓“陈下”讹为“垓下”。

认为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不是一件事:学者叶永新在《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新探》一文中,陈下之战与垓下之战是前后相继的两次作战,陈下之战对于楚汉战争战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垓下之战才是双方的最后决战。

学者施丁在《陈下之战与垓下之战》《再谈陈下之战》两文,提出陈下之战与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后期的两个战役之说。据学者施丁研究,陈下在今淮阳区,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史记》、《汉书》记载都是清楚无误的。所谓垓下在古陈邑,或谓“垓下”应为“陈下”的讹误,都嫌证据不足。从《史》《汉》所写内容来看,还得承认秦楚之际既有“陈下”,又有“垓下”,按《汉书地理志》记载,“沛郡”中“国”本注是“侯国”。“垓下,高祖破项羽”,其中“垓下”若是“陈下”之讹,它也应当处在沛郡的洨国,而不是 “淮阳国”中的“陈”。从楚汉战争后期的战况及其时序中也能明确陈下与垓下不是一地,二者分处东西,相距二三百公里之遥,是不能捏二为一的。

轶事典故

榆抱桑

传说,项羽兵败退至垓下,中军大帐扎在霸王城。帐边有一小池塘,池水清澈见底。虞姬喜欢取水濯发,后人就把这池塘叫做“浣发池”。因战事不利,虞姬在池塘边常情不自禁地垂泪。在流泪的地方,后来长出了一棵桑树。虞姬自刎后,项羽命人将自刎利剑埋在了她经常去的池塘边,后来就长出了榆树。奇巧的是,两棵树如同根所发,形成了桑榆连根的奇观,当地人称为“榆抱桑”。

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用来比喻被团团包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霸王别姬

“霸王”,是指西楚霸王项羽;“姬”,是指项羽的小妾虞姬。整个成语字面意思就是说项羽与自己的小妾虞姬告别。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相关作品

艺术作品

影视作品

后世纪念

垓下遗址

垓下遗址位于固镇县东部的濠城镇,北临沱河。2019年被评为AAA级景区,这里相传为楚汉战争最后决战--垓下之战中楚霸王项羽的大本营,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历史典故的发生地。2007年至2009年考古表明,垓下遗址是距今4500多年前的大汶口时期城址,填补了淮河流域和安徽无史前古城的空白,被誉为“大汶口文化第一城”,被评为“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垓下古战场遗址

垓下古战场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境内睢水沱河(今沱河)间开阔的平原地区。曾经在该地出土过铜镞、铜剑等文物现收藏在县文物所。遗址地表上采集到大量的陶器残片,砖、瓦的残片,为研究楚汉文化特别是楚汉战争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遗址现已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