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系数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

更新时间:2023-04-06 15:52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最早由意大利统计与社会学家科拉多·吉尼在1912年提出,是用来测量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分析指标。其具体含义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代表了一个国家贫富悬殊的程度。

基尼系数的范围在0~1之间,如果基尼系数为0,表示社会财富完全平等分配;基尼系数为1,表示社会财富完全不平等分配。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影响基尼系数的因素很多,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等,除此之外,计算基尼系数还需考虑人口结构以及应对不同阶段的国家有不同的基尼系数变体等。

基本信息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于1912年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提出的,用以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洛伦茨曲线( Lorenz curve)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Max Otto Lorenz,1876-1959)1907年发明的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是一种反映社会收入或财富分配平等程度的曲线,通过将整个社会的居民按照其收入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进行分级,然后统计每个等级在社会财富中所占的百分比。通过在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分别标记累积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和他们的收入累积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连接这些坐标点就形成了洛伦茨曲线。

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等曲线之间围成的面积称为A,与绝对不平等曲线之间围成的面积称为B。如果我们将A的数值除以A和B之和的数值,就得到了基尼系数,用G来表示。

即基尼系数的表达式为:

优点

基尼系数能够方便地用一个数值来综合反映区域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异情况。它提供了一个数量界限的测度标准,便于衡量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分配的状态。通过基尼系数,能够客观、直观地评估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程度。这个数值界线也有助于预测、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情况。因此基尼系数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和普遍采用。

分类

收入基尼系数

收入基尼系数(Income Gini)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未进行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比例,收入未进行平均分配是指一个社会内相对于另一组群体而言,特定个体或群体所拥有的财富和收入存在显著偏差的现象。其系数范围在0-1之间,“0”代表居民全部收入都进行了平均分配,无任何差别;“1”代表全部居民收入都进行了不平均分配,即全部居民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即收入基尼系数越小分配越平均,收入基尼系数越大分配越不平均。这只是理论上的两种绝对化形式,并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出现。

国际上把收入基尼系数等于0.4作为全部居民收入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若收入基尼系数大于0.4非常容易产生社会动荡。

财富基尼系数

财富基尼系数(Wealth Gini)的计算方法与收入基尼系数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是数据统计不同,收入基尼系数统计某地区家庭收入的数据,而财富基尼系数统计某地区家庭总资产的数据。因为财富是收入的累积,更加极端,于是财富基尼系数总是大于收入基尼系数。

财富基尼系数的范围也是0-1之间,这并不是说任意一部分人的财产之和都是小于100%的,这是因为有些家庭的总资产可能会出现负值;其实欧洲的多数国家前80%就占据了100%的财富。

计算方法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虽然这个表达式看起来数学化,但它并不直接可操作。为了找到更实用的估算方法,许多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进行了研究。其中有四种代表性的估算方法,包括拟合曲线法、直接计算法、分组计算法和分解法。这些方法旨在更准确地估算基尼系数。

拟合曲线法

拟合曲线法是一种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其思路是利用数学方法拟合洛伦茨曲线,并得到曲线的函数表达式,然后使用积分法来计算曲线下的面积,从而计算基尼系数。

拟合曲线法的优点是计算得到的基尼系数精确度较高。然而拟合曲线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在拟合洛伦茨曲线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误差,从而影响基尼系数的准确性,拟合得到的函数应该是可积的,否则就无法进行面积的计算。

直接计算法

直接计算法是一种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不依赖于洛伦茨曲线,是直接用于度量收入不平等程度。

直接计算法的优点在于它只涉及居民收入样本数据的简单算术运算。许多学者认为,只要样本数据没有误差,直接计算法就不会引入误差。实际上,直接计算法仍然采用了近似面积的计算方法,只是在样本数据范围内进行了最小近似,其精确度直接取决于样本数据本身。因此,可以认为直接计算法在计算样本数据的基尼系数时可以规避计算样本数据的误差,但是对于样本数据本身的真实性没办法进行验证。

分组计算法

分组计算法的思路类似于使用几何定义计算积分的方法。通过在坐标轴上选择若干个分点,将洛伦茨曲线下方的区域分成多个部分,然后使用以直线代替曲线的方法来计算每个部分的面积,并将这些部分的面积加总起来得到总面积。分点的数量越多,计算结果越准确,当分点的数量趋近于无穷大时,即为精确计算。

分组计算法的好处就是不依赖于洛伦茨曲线的具体函数形式,所以在以直线代替曲线的过程中会引入误差,增加分点的数量可以减少这种误差,使计算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分解法

上述计算方法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求出基尼系数的值,而分解法则在得出基尼系数的值基础上,旨在研究基尼系数的构成因素。除了提供总体基尼系数的信息外,分解法还能够在计算过程中得出分解部分的基尼系数值。另外,分解法的计算过程通常依赖于已知部分的基尼系数值,因此它并不是独立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对基尼系数的分解,即不同基尼系数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定义。

但分解法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在估计城乡各自的基尼系数时,可能引入误差。其次城乡收入分布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重叠,这也可能导致误差的产生。

区段划分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其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当基尼系数为1时,表示收入分配极不平等,即整个收入被少数人独占。而当基尼系数为0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即每个人的收入都相同,没有差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极端情况很少出现。

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取值通常介于0和1之间。较小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分配较为平均,而较大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较高。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当基尼系数超过这个数值时,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会增加。

影响因素

基尼系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达到何种目标。政策制定者在决定收入分配制度时,需要权衡不同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考虑分配差异的刺激激励作用,即通过激励个人创造和努力来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整体收入。另一个因素是注重分配政策的调节保障作用,即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方式来减少不平等现象,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基尼系数相对较低,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则较高。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收入差异通常只有3到5倍,主要由于劳动能力的差异所引起。而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归个人私有,例如在美国,最富裕的5%人口拥有整个个人储蓄的2/3,这是扩大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体制

在同一社会制度下,不同的经济体制可能导致不同的收入分配情况。举例来说,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全国范围内实行了统一的工资制度,并在农村实行了人民公社制度,这导致了相对较低的基尼系数。在1980年,中国的农村基尼系数约为0.24,城镇基尼系数约为0.16,表示相对较为平等的收入分配情况。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开始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农村则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这导致了基尼系数的上升。到了1990年,中国农村的基尼系数上升到了0.31,城镇的基尼系数上升到了0.24。

教育因素

市场经济中,人们的收入与其教育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教育成为扩大基尼系数(即收入差距)的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学教育的逐渐普及,更多的人接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就在业市场上具备更多的竞争力。随着劳动者所获得的教育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也会相应增加,而资本报酬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则相应下降。这会导致基尼系数逐渐减小,即收入差距的程度减少。

部门结构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农产业的人均收入往往明显高于农业部门。因此,当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时,基尼系数(即收入差距)会增大。然而,当相当一部分人口离开农村之后,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相对增加,而且人均收入也相应提高。这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基尼系数也会减小。

政策因素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通常采取扶持工业的政策,这可能导致基尼系数(即收入差距)的扩大。但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政府一般会采取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累进所得税制度和提供社会福利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发达国家还常常对农业进行巨额补贴,以支持农民的生计和农业部门的发展。这种补贴有助于减小农业收入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差距,从而缩小基尼系数。

局限性

计算方法局限性

首先,从上述几种计算方法来看,基尼系数的计算都是近似计算。近似值所反映出的收入差距与真实状况会有一定的不同。

其次,基尼系数所对应的洛伦兹曲线的非唯一性。即不同的洛伦兹曲线可能有着相同的基尼系数,图中有两条不同洛伦兹曲线对应着相同的基尼系数,如果运用基尼系数评价两种分配结构的差异程度,其结论是两种分配结构居民收入差异程度相同,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即仅从基尼系数本身去评价收入差距,将会不尽合理。

制度因素局限性

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也会造成基尼系数不能全面反映收入差距的实际状况。例如,目前我国的经济具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比较大,但各自内部差距不大,基尼系数不能反映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情况:另外,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造成相同的货币收入的购买力不同。

统计局限性

居民收入统计方面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基尼系数反映的收入差距与实际状况有所差别。城乡调查的不协调反映在调查结果的公布形式和内容上的不一致。此外,不同行政级别、不同地区的城乡调查数据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据此,计算的基尼系数不便于进行地区间横向和纵向的收入差距的比较分析。

表现程度局限性

首先,基尼系数无法准确显示哪些地区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情况。它无法反映个别区域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动情况,仅仅通过基尼系数的数值无法知道哪个地区的居民收入份额上升或下降了多少。如果两个区域的人口比例相同,但收入比例发生对调,基尼系数将保持不变。

其次,基尼系数对于低收入区域居民收入份额的变化不敏感。例如,当较高收入区域的1%收入转移给低收入区域时,低收入区域居民的收入份额变化可能很大,但基尼系数却可能变化不大。

不可比因素局限性

此外,在国际比较中,必须谨慎处理不可比因素。国际社会并没有统一的准则来计算和比较基尼系数,例如是否应该排除公共援助受益者、是否应该排除非本地居民,或者是否应该考虑政府福利等。因此,基尼系数的比较在国际间缺乏一致性准则,需要特别注意消除不可比因素的影响。

中国现状

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表明当时的收入分配相对较为平均。然而从1994年开始,中国的基尼系数逐年上升,除了1999年以外,超过了0.4这个被视为贫富差距警戒线的数值。从2004年起,国家统计局停止公布中国的基尼系数,因此这个指标多由经济学家估计。

中国的基尼系数在近几十年间迅速上升。据中国社科院的报道,200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96,2008年为0.491,随后开始逐年下降,分别为: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2013年0.473,2014年0.469,2015年0.462,这是自2003年以来的最低值。尽管基尼系数连续下降,但201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仍高于国际社会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0.4,这说明中国仍面临着不平等的收入分配问题。

就全球范围而言,中国的基尼系数较高,收入差距排名较靠前。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院长李实在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基尼系数的持续下降表明过去推行的一系列收入分配改革措施正在产生效果。此外,中国经济逐渐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这也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推出央企负责人薪酬限制、养老金并轨等改革措施,这些都对缩小收入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官方并表示,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如期摆脱贫困。

中国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缩小的趋势。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的常用指标,可以通过居民收入或消费支出进行计算。世界银行对这两种指标都进行了计算。以居民收入计算,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整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后,从2009年开始波动下降,到2020年降至0.468,累计下降了0.023。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也在增加。在"十三五"时期,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0.1%,高于总体收入增长率。需要注意的是,在世界银行的数据库中,2016年中国的消费基尼系数为0.385,比同年的收入基尼系数0.465低0.080。消费数据更直接地反映了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国际现状

在全球范围内,日本是基尼系数最低的国家之一,通常约为0.25左右,而德国大约为0.3,而美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较高,大致在0.4左右。

日本基尼系数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采取高额累进税制来进行“劫富济贫”,高收入群体的最高所得税税率达到75%,而一般低收入群体只需支付15%的税率。与此不同,美国的普通中产阶级税率大致为15%或25%,而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可能需要支付35%的税率。此外,日本薪酬制度设计上注重薪酬的保障作用,使薪酬收入差距较小;而美国则注重激励作用,导致薪酬收入差距往往达到数十倍甚至上百倍。这样的差异导致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具有较强的活力和创新力,但也存在明显的社会分裂和碎片化现象;相比之下,日本社会较为稳定,即使发生类似1998年的大危机,也没有出现重大的社会问题。然而,日本的社会活力和创新力相对不足。

从20世纪初至今,全球各经济体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状况经历了加剧、改善和再恶化的过程。自1980年代以来,各国内部的收入分配情况恶化,全球收入排名前1%的人群所占的收入比重从1981年的16.9%增长至2020年的19.3%,导致收入进一步向少数富裕人群倾斜。

2020年疫情的冲击导致全球货币超发,推动股市和房市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引发了一场财富积累的浪潮,同时加剧了区域内外的贫富差距。尽管全球GDP在2020年出现负增长,但全球财富总额却增长了7.4%。在地区间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2020年北美洲欧洲的社会总财富分别增长了10.0%和9.8%,亚太地区(不包括中国)和中国的社会财富总额增长了6.7%和6.0%,而非洲的财富总额仅增长了0.7%。印度拉丁美洲则出现了负增长。根据瑞士信贷的《全球财富报告2021》,2020年全球成年人口的12.2%拥有着84.9%的财富,显示出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2020年,联合国称世界不平等状况正在加剧,并达到历史上最严重的水平。

其他领域应用

教育基尼系数

教育基尼系数是于2013年公布的教育学名词,其被用来衡量教育机会分布均等化程度的指标。和收入基尼系数一样,取值在0~1之间,教育基尼系数的数值越大,教育不公平程度 越高,教育基尼系数越小,说明教育越公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