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之一

更新时间:2023-08-15 17:18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是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通讯社。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之一。“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秘书处设在中新社。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

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由范长江、胡愈之等1938年在长沙市开始发稿、于桂林正式成立的国际新闻社。1952年9月22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帮助下,中国新闻社使用“中国新闻广播电台”呼号,以普通话记录新闻形式向国外试播记录新闻稿。同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新闻社理事会成员33人名单和电台播音时间、频率的消息。1969年初,国务院正式发出通知,原来由华侨事务委员会党组领导的中新社,后并归新华出版社领导。1970年1月12日,新成立的中新组在新华社大楼606房正式办公,开始发稿。1978年1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恢复成立。同年,中国新闻社恢复建制。1987年9月15日凌晨,中新社安排并接待抵达北京的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对中国大陆的公开采访。1995年,中新社在香港分社上网,中新社的稿件从此进入国际互联网。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并办有中国侨网。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中新社编辑出版《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报、《世界华文传媒年鉴》、《中国慈善家》等报刊。《中国新闻周刊》除发行中文版外,外文版共发行美国版、英国版、日文版、韩文版、意大利文版、南亚版、法文版、俄文版和阿拉伯文版七个语种九本杂志。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已先后在南京、武汉市长沙市等地举办过十一届。

2007年,中国新闻网获得长城电源学会颁发媒体支持荣誉奖牌。2020年1月8日,中原地区新闻社政文部入选2019年中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公示名单(公示期为2020年1月8日至1月14日)。

历史沿革

创立背景

国际新闻社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甫一创办,国新社就向世界传递中华儿女不屈抗日的讯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新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进步新闻事业,专门向中国国民党统治区和海外华侨报提供通讯稿及专稿。

1949年出版的海外华文报纸有97家,其中印度尼西亚28家,缅甸6家,印度2家,泰国7家,越南10家,菲律宾4家,美国12家(日报9家、周报3家),加拿大4家,夏威夷2家,古巴3家,英国2家,非洲2家。1952年5月,中联部部长王稼祥召集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开始筹建中国新闻社。中新社聚集了一批具有独特背景的新闻专业人士——有的是海外华文报刊的主笔、总主笔,有的是社论撰稿人,有的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从事新闻工作,他们既熟悉海外华侨的心态,又具丰富的华文报刊工作经验,对外发表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早期创立

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由范长江、胡愈之等1938年在长沙市开始发稿、于桂林正式成立的国际新闻社。同年3月,中新社召开了半个月的整编会议,明确了中新社是负责供应海外(包括港、澳)华文报刊各种稿件的一个“华侨通讯社”;成立了社务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建立了广播、通讯、图片、专稿四个编辑部和广东省福建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三个办事处。同年9月22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帮助下,中国新闻社使用“中国新闻广播电台”呼号,以普通话记录新闻形式向国外试播记录新闻稿。同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新闻社理事会成员33人名单和电台播音时间、频率的消息。

逐步发展

1952年12月,中国新闻社正式组成领导班子,确定中新社组织领导人和组织机构:理事会和社务合一制,社长为理事会召集人。首任社长是金仲华。1969年初,国务院正式发出通知,撤销华侨事务委员会机构,原来由华侨事务委员会党组领导的中新社,后并归新华社领导。

1970年1月12日,新成立的中新组在新华社大楼606房正式办公,开始发稿。《中国新闻》每天出版发行,专稿和图片也恢复供稿。1974年6月27日,中新社记者蔺安稳采写的《秦始皇陵出土一批武士陶俑》成为中国媒体对“世界第八奇迹”兵马俑出土的首次报道。

1975年5月,取消口语广播,改用电传播发新闻。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设有33个分社,在台湾派有驻点记者。在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德国俄罗斯法国菲律宾、哈萨克斯坦、韩国加拿大柬埔寨马来西亚美国南非尼泊尔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英国等国家设有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

1978年1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恢复成立。同年,中国新闻社恢复建制。

1987年9月15日凌晨,中新社安排并接待抵达北京的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对中国大陆的公开采访。

1995年,中新社在香港分社上网,中新社的稿件从此进入国际互联网。

1996年的成立海外中心,是中新社突破传统电讯通稿业务,向海外华文媒体提供报纸版面服务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成立十多年来,海外中心将通讯社单纯的“供稿业务”转变为“供版业务”,将“稿件落地”转变为“版面落地”,为中新社对外新闻业务开辟了一条全新渠道。

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并办有中国侨网。中新网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除了创办初期在广东省福建省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大侨乡的分支机构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的办事机构之外,新建新设了多个境内外分社,扩大了新闻采集的规模和能力。2000年1月1日,《中国新闻周刊》创刊号正式出版。2001年9月,中国南京。中新社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转型发展

面对新媒体蓬勃发展,视频新闻正在成为大多数新媒体传播的主流产品形态。中新社作出了发展电视新闻通稿的决定,并把业务定位在向海内外电视台和网站提供有趣味、有价值的电视新闻。2007年4月,中新社正式以“中新视频”名义对外发布电视新闻通稿。香港凤凰卫视以中新社联合报道的名义在整点新闻中播出“中新视频”,台湾、澳门和美国加拿大德国等一些电视台每天接收“中新视频”稿件。同时,中新社积极探索全新经营模式,进军网络媒体用户,同年10月与新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新视频”由此亮相中国国内知名网站。

2000年8月,“电影声像部”更名为“影视部”;2010年7月,影视部业务重组,新创设“视频新闻部”。同年9月,影视部推出了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电视新闻周刊节目《流行中国》,并参展上海国际电视节。2001年3月,《流行中国》正式面市,首先在美国中文电视和国内八家省级电视台播出。到年底,内地已有20余家电视台同时播出,境外也有新加坡电视台、澳门广播电视等机构落地;同时,影视部亦重启电影创作、筹备电视剧制作、投拍专题片和纪录片。

2008年1月16日,中新社《世界华商发展报告》课题组撰写的《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发表。

截止2011年底,中新社在中国国内已有23个分社开展日常视频采编业务,香港视频采制中心启动,共发布“中新视频”新闻稿、专题片逾6600条,与分布在北美、欧洲、东南亚、港澳台等地超过50家海外媒体客户建立了合作、供稿关系或业务往来。

2011年10月28日,中国新闻社在中央指导下正式成立“东南亚财经专线”。

2012年9月13日,中国新闻社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中国新闻社题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分别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纪念大会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出席大会。

2013年9月,中新社主办的“第七届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在青岛市举行。

2020年,中新社持续加强全媒体平台及产品建设,不断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跨部门跨平台协作,提升融合报道水平,新闻产品形态更加丰富,融媒体报道亮点、佳作频现。全年推出重大融合报道100余个,生产融媒体产品27万余条,创作海报、图解、漫画、手绘、动画等新媒体创意产品1100余件,发起网络直播1100余场,新浪微博互动数超过10万+稿件500余条,全年上微博热搜话题3600余个,微信访问量10万+的稿件900余条。

2021年,中新社推出大型学理型融合报道专栏《东西问》。专栏着眼中国与世界在大变局下的新互动,围绕文化文明、民主人权、法治德治等主题。

2023年1月13日,由中国新闻社评选的“2022全球华侨华人十大新闻”在北京揭晓。同年2月17日,北京语言大学与中国新闻社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同年5月30日,中国新闻社与中国传媒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

组织架构

企业股东

主要领导

部门设置

中新社总社设在北京市,下辖总编室、政文部、经济部、海外中心、网络中心、摄影部、国际部、军事部、专稿部、港澳台部、侨新部、影视部等10余个采编部门,和9个管理职能部门。在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设有28个分社或记者站,在台湾派有驻点记者。在日本东京)、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美国纽约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洛杉矶旧金山)、加拿大多伦多)、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澳大利亚悉尼)、俄罗斯莫斯科)设有13个分社或记者站。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

下属机构

企业业务

主营业务

中新社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视频、版面、图表、网络、新媒体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用户遍及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涵盖海外主要华文媒体的全媒体客户网络。

信息产品

新闻通稿

平均每天播发中文新闻电讯稿100余条,向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播发新闻稿。同时每日在北京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版《中国新闻》中文稿刊,提供给国内外新闻机构和读者。因其稿件特点鲜明,贴合海外华侨华人实际,中新社因此亦有“民间通讯社”之称。

专电特稿

根据港澳台和海外华文传播机构的要求,每月提供专电、专稿和专栏、专刊稿300篇左右,其体裁包括评论、通讯、专访、特写、杂文、游记等,题材广泛。

2011年10月28日,中国新闻社在中央指导下正式成立“东南亚财经专线”。专门聚焦东南亚地区财经动态。开辟了财经聚焦、宏观经济、研究报告等10个栏目,该专线将利用中新社现有资源和平台,与专家库特聘专家开展全面合作,传播和分析最新东南亚财经动态。该专线已累计发稿1000多条,初步具备了稳定的发稿规模。

网络媒体

视频新闻

2007年4月,中新社正式以“中新视频”名义对外发布电视新闻通稿。2010年,中新社调整影视部业务,新设视频新闻部,把视频新闻定位成“第三路通稿”,并以中国新闻网为基础传播平台,推进视频访谈,推出了报道专栏“网事焦点”。 视频新闻部在新成立的当年,就先后参与了全国“两会”、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2010年广州亚运会、伦敦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

网站新闻

中新社开办有“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图片网”两个大型网站,为网络受众提供即时的新闻和图片。各分社也都设有子网站。

每月播发约1000多幅重大新闻和专题新闻图片,并根据港澳台和海外华文报刊的要求,提供图文并茂的彩色图片专稿;定期向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和中国驻外机构提供展览图片。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于1995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上网。1999年1月1日,中新社北京总社开办中国新闻网,中新网以其无可比拟的通讯社原创新闻资讯优势,成为众多海内外网络媒体的资讯源泉。中新网秉承中新社"国际视角+亲和力"的报道风格,新闻资讯内容准确、丰富、时效强、文风轻松活泼,受到广大网友,特别是公务员、新闻界、文化界和商界专业人士的欢迎。

中新网现开设有首页、新闻中心和国际、台湾、港澳、华人、财经、理财、汽车、房产、IT、教育、健康、文化、娱乐、体育、图片、视频、社区、海外华文报摘等频道,并开办了图片库等。

自创办以来,中国新闻网内容不断丰富,影响日益扩大。中新网已发展成为知名的中文新闻门户网站,也是全球互联网中文新闻资讯最重要的原创内容供应商。中新网面向广大网民和网络媒体,快速、准确地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资讯服务。特别在新闻报道方面,中新网动态新闻及时准确,解释性报道角度独特,稿件被国内外网络媒体大量转载。

中国侨网是由华声报(电子版)社主办的面对全球华侨华人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侨务网络信息平台。华声报(电子版)社是中国国内唯一一家只有网络媒体的对外新闻宣传机构。国内第一家全国性的侨界专业报纸华声报是华声报(电子版)社的前身,由华侨界享有崇高威望的廖承志先生创立,曾发行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侨网担负着传达政府侨务信息;报道中国发展动态;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沟通全球华侨华人联系的任务。

中新经纬是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财经新媒体,拥有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资质、中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以手机客户端(APP)等为主要传播平台,以“权威、前瞻、专业、亲和”为特色宗旨,传播财经资讯、解读经济政策、讲述商界故事,打造精英的财经资讯平台。

中新经纬拥有APP、网站等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等账号矩阵,同时通过学习强国、今日头条抖音腾讯控股新浪等十余个主流平台进行内容分发。中新经纬7×24小时全天候发布财经新闻,APP开设要闻、高层、金融、股市、房产等18个精品栏目,每天发布大量原创报道。

中新经纬旗下智库平台——中新经纬研究院已经与200多位专家达成长期合作,汇集了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专业证券资本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同时,中新经纬广泛联系港澳台及海外华商。目前已经与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家华商组织进行资源共享、资讯定制、线下活动等合作,依托中新社遍布中国各地及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的采编网络向华商提供定制化服务。

电影声像

由电影声像部拍摄制作,或与香港电台、海外影视界合作拍摄制作电影故事片、纪录片,或电视剧、电视专题片,并制作和对外发行各种华语录像带。从1958年至1985年,先后拍摄影片共计74部。20世纪80年代,“南海影业公司”多部电影、电视剧荣获国家级奖项,其中《原野》、《春桃》分获第11、1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电视连续剧《努尔哈赤》荣获第七届飞天奖最佳电视剧。

1956年,香港华文电影公司的主持人、导演赵一山,广东潮汕及海南岛等地,拍名为《月是故乡明》的风光纪录片。反映新中国成立潮汕地区和海南岛的风光名胜、人民生活的新貌。片中穿插潮剧荔镜记》的片段和海南岛黎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的歌舞。接着还拍了舞台纪录片《火烧临江楼》。

1958年到1964年,中新社电影队(后改为电影组)共拍摄了二十多部风光纪录片,八部舞台戏曲艺术片。这个时期拍摄的风光纪录片主要包括:《诗歌的海洋》《故乡行》(福建省风光)《美丽的三江》《北京漫游》《万里长城万里长》《芦沟桥畔》《泰山南北》《齐鲁英豪》《西双版纳》《末代皇帝溥仪》《苏州姐妹》《广西风光》《四邑风光》等。1959年到1963年拍的戏曲艺术片有八部:《西厢记》《丝线姻缘》《胭脂记》《并蒂莲》《云中落绣鞋》《孟丽君》《珍珠塔》《姐妹易嫁》。

1978年,恢复建制的中新社成立了电影部,组建了“南海影业公司”。在电影部和“南海影业公司”的努力下,中断了十多年的中新社电影重新起步。不但拍风光片,还拍摄了由凌子导演的《原野》;凌子风导演的《春桃》;韩兰芳导演的《精变》等受观众欢迎的故事片。

1981年,中新社电影部(南海影业公司)导演叶向真根据曹禺先生名著《原野》改编的电影投入拍摄。图为曹禺先生与影片男主角杨在葆、女主角刘晓庆。此外,还开创了和外国及台湾影业人士、港商合作拍片的业务。合作的影片有《龙的精神》《北京故事》《八千里路云和月》《南拳王》等十多部。在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放映。1985年,中新社电影部扩大为电影声像部,业务大为发展,拍出几十部影视片。

上世纪80年代,国外及港台已经流行一种叫MTV(音乐电视)节目。台里也开始引进港台电视台的这类节目,如香港汪明荃、台湾包娜娜等音乐电视专辑播出。1989年中国新闻社拍摄了彭丽媛的个人专辑艺术片《在希望的田野上》。该片于1989年7月20日荣获“松雷杯”全国首届录像节目评比一等奖;节目于1993年6月23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自1992年起,开办了电视专栏节目《神州博览》。1996年7月,经上级批准,中新社电影声像部主任杨宝华在香港开发《神州博览》凤凰卫视版,请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主持并拍摄部分内容。同年年10月7日,凤凰卫视首次成功播出《神州博览》第一集。

2001年,中新社影视部拥有南海影业公司、北京南海声像公司。同年,中新社影视部已在美国中文电视开辟《中国8分钟》电视专栏,并在国内电视台积极推广大型电视新闻周刊《流行中国》。

2002年,南海声像公司更名为北京南海影业公司,2012年完成改制,成为中国一家国有股份制影视机构。

刊物出版

中新社编辑出版《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报《世界华文传媒年鉴》《中国慈善家》等报刊。《中国新闻周刊》除发行中文版外,外文版共发行美国版、英国版、日文版、韩文版、意大利文版、南亚版、法文版、俄文版和阿拉伯文版七个语种九本杂志。

《中国新闻周刊》由中国新闻社主办,创办于1999年。以“纪录时代变迁、推动社会整体进步”为宗旨。其个性化标签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2009年,中国新闻社下属《智族》杂志社与美国康泰纳仕集团联合推出《智族GQ》,该中文版除大陆版的简体字版的,还有台湾出版的繁体字版的。

主持活动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

除代表作专题演讲外,还开辟了部长演讲、专项座谈等专题,当地媒体并与海外华文媒体签署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作为主要为海外华文教育培训学校媒体提供多元化服务的通讯社,中国新闻社成功地搭建起这个开放性、国际性、高层次的平台,为世界各地的各类华文媒体探讨自身在海外的生存发展,促进海外华文媒体之间及它们与中国大陆传媒界的沟通和交流,提升海外华文媒体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表达海外华文媒体的心声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场所。华文传媒论坛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在港澳台、海外华文媒体及中国大陆的侨务、外宣领域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企业文化

报道方针

中国新闻社恢复建制,开始二次创业。在这一时期,中新社提出“恢复传统、办出特色”的报道方针,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一直影响到现在。

责任理念

中国新闻社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始终立足特色定位,坚持中新风格,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生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机构职能

作为综合性的国家通讯社,中新社担负的职能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重要事件

防疫报告

中新社一手抓防控,一手抓报道,传递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声音,报道各地一线工作人员共同奋战的情况,反映海外华侨华人与当地主流社会一道抗击疫情、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事迹,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全社累计播发文图视、新媒体、直播等各类新闻产品逾24万件,中国新闻网主持的涉疫情新浪微博话题阅读访问量超251亿。

2020年,中新社联合111家海外华文新媒体及国内医疗在线咨询机构共同打造了“全球华文新媒体同心战疫信息服务平台”。平台除新闻报道外,重点开发信息服务、答问咨询等多项功能,推出10余期“同心战疫”主题直播,连线驻外官员及专家学者,帮助海外侨胞、留学生等开展科学防疫,全面回应关切、答疑释惑。

公益活动

2020年,中新社围绕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等主题策划推出漫画、海报类公益产品。《中国新闻周刊》承办第十一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公益展。《中国慈善家》杂志关注中国乃至全球的慈善公益和社会议题。中新社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共同发起“中医药驰援海外世界战疫”行动倡议,向意大利侨界赠送中医药防疫物资。

策划组织重大主题报道

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全国两会,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主题和重要新闻,精心策划组织报道。通过“中国减贫故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专栏,推出一批有内容、有温度、有思考的原创报道,全面呈现我国脱贫事业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的奋斗历程和经验成效。

民生报道

2020年,中新社积极报道各地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改革举措,推出《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品质 上海试点改造“适老化居家环境”》《重庆建成医疗服务圈 全面提升均等化服务水平》等特色稿件。持续反映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意见呼声,刊发《全国人大代表方燕:建议增加被性侵儿童精神损害赔偿》,在新浪微博端阅读数近500万。推出微纪录片《苗胞出山》,讲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户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携全家搬出大苗深山的故事。

灾难和事故报道

在灾难和事故报道中,中新社始终以大局为重,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积极正面,理性客观,努力通过报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更多地给人以希望。作为疫情隔离点的福建泉州欣佳快捷酒店发生塌事故,《福建泉州坍塌酒店救援现场:民间爱心力量跃动》等来自现场的报道清晰传递了正能量。西昌市突发森林火灾,社会舆论一度有“扑火不力”的质疑之声,中新社播发《四川西昌森林火灾明火全部扑灭 专家解析凉山火灾高发原因》等客观报道扑火情况、对扑火面临的现实困难进行专业科学解释,发挥了解疑释惑作用。

以人为本

中新社一直追求做有温度有态度的新闻,积极宣扬向上向善的精神文化,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引导人们更理智地认知社会。中国新闻网主持的新浪微博话题标签#中国温度#,累计阅读数18亿,讨论量26万。在武汉抗疫的艰难时刻,中新社推出人物纪录片《武汉志工》讲述快递员汪勇无偿志愿服务医护人员的故事,引起受众强烈反响,累计播放量超过4000万次,被CNN等国外媒体转载。

相关荣誉

2007年,中新社获长城电源学会颁发媒体支持荣誉奖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世界174家通讯社作出的5个级别的统计中;中新社被列为B级。

2020年1月8日,中国新闻社政文部入选2019年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公示名单(公示期为2020年1月8日至1月14日)。

影响与评价

影响

中新社结合重大主题报道,挖掘典型案例,积极展现国家新进步,时代新风貌,开设“战‘疫’一线党旗红”“守护绿水青山”“聚焦‘三明市实践’”“中国庆丰收”等专题专栏,组织好第五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图片评选活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办2020第六届中华慈孝文化节,聚焦疫情中涌现的人和事,将孝老爱亲提升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大爱。

围绕春节、端午、七夕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积极策划制作多形态新媒体产品。视频专栏《中国风》,聚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名家,传递中华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与东方智慧。

中新社举办2020多彩贵州•第十三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走进加德满都•畅XIANG香格里拉市文化宣传展、第四届“e眼黄山市•揽胜天下”影像大赛,承办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中新社坚持在科学、严谨、准确的基础上做好科技新闻报道,发挥科学普及作用,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2020年,围绕北斗导航建网全面运行、中国空间站建设、天问一号任务、嫦娥五号探测器探月成功等重大国家工程成就,创新报道方式,实现融合传播。天问一号Vlog产品的相关微博话题#火星探测器发射三大看点#阅读量突破5000万;图文报道《当年美国赠予中国的1克月岩去哪了?》以1978年美国赠予中国1克月岩为引子,独家采访相关专家,讲述中国探月工程背后的故事和缘起,获主流媒体广泛转发。

2020年6月22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将中国新闻社等的驻美机构作为外国使团列管。此前已有五家中国媒体机构受到美方政治打压。

评价

新华社客户端作为中央新闻单位推出的第一款新闻客户端,自2014年上线以来,不断迭代升级,全方位运用新媒体技术,展现“内容+技术+灵感+美学”的融合力量,着力打造“手机上的新华社”,夯实新华社自主可控平台的基础建设与发展基底。(中国记者 评)

70年来,中新社坚持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 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