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虫 :直翅目蟋蟀科的昆虫

更新时间:2023-09-25 17:24

将军虫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又名促织、蛐蛐、夜鸣虫、蟋蟀、秋虫、黑琴鸡等。将军虫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后腿发达,善于跳跃。雄性蟋蟀前翅上有发音器,能够发出鸣叫。雄性蟋蟀个头相对较大,好斗,争斗通常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领地、占有雌性。穴居,多栖息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间活动。杂食性昆虫,吃各种作物、树苗、果蔬等。

将军虫作为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种类较多,全世界已知种类约有2500种,如中华蟋蟀科、大棺头蟋蟀、油葫芦等。喜欢较湿润的环境,以植物和小虫为食,一年繁殖一代,10月产卵,卵块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仲春孵化为若虫,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若虫三四天蜕一次皮,经过六次蜕皮转化为成虫,寿命大约为5个月。

将军虫干燥全虫可入药,有着利尿,破血,利咽的功效。用于治疗水肿,癃闭尿道结石肝硬化腹水,咽喉肿痛。一般2~6只,水煎或焙干研粉服。体虚和孕妇不能食用。

形态特征

将军虫体长圆形,全身黑色并有光泽,有黄褐色微毛与褐色刚毛。头棕褐色,头顶短圆,略向前方突出。

将军虫属直翅目蟋蟀科,体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体形粗壮,体长约15-40毫米,头呈圆形,具光泽;触角丝状,有30节,往往超过体长。复眼1对,甚大,如半球形突出,呈黑褐色。单眼3个,黄色,位于头顶的两端。触角细长,淡褐色前胸背板左右平行如横方形,背中线稍向下陷,黑褐色。翅2对,前翅棕褐色。雄虫好斗,且善鸣叫。雌虫则默不做声,是个哑巴,俗称"三尾子"。

分布范围

将军虫分布于上海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主产于江苏、上海、浙江、河北等地。

生活习性

将军虫成虫性前期喜隐居田埂、屋角及砖块堆下的缝隙中和杂草丛生处,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力强,夜间能群集迁移。

生长繁殖

将军虫是不完全变态昆虫。成虫生性孤僻,是独居者,通常一穴一虫,要到成熟发情期,雄虫才招揽雌虫同居一穴。若两头雄虫在同一洞穴相遇,二者比如打斗,这就是玩蛐蛐的生物学基础。但在若虫期,往往30-40头共居一室,十分亲热。雌虫一生可产卵500粒左右,分散产在泥土中,以卵越冬。将军虫每年发生一代,喜居于阴凉和食物丰富的地方,常在夜间出来觅食。成虫喜跳跃,后腿极具爆发力,跳跃间距为体长的20倍左右;少数种类后翅发达能飞行。每年夏秋之交是成虫的壮年期,也是捕捉斗玩蟋蟀的大好时期。蟋蟀分布极其广泛,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其生存活动的踪迹,蟋蟀的种类多达3000余种,我国有50多种。

生态作用

将军虫(蟋蟀)与所有的昆虫一样,是生物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通常一个物种消失,会引发它所在的生物链二十种以上的物种消失;而这二十种以上的物种又分属于其它生物链,继续引发其它生物链条上二十种以上的物种消失等一系列的反应,这种生物链断裂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以惊人的速度传递,最终引发大规模、不可逆的生态灾难,如果蟋蟀科美国白灯蛾和母虫跟着遭殃,生物链的一环就会终结。生态链被破坏,将会引起鸟类减少,进而引起其他生物物种。

危害与防治

危害

对农作物的危害

将军虫(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受将军虫危害的花生幼苗达11% ~30%,另外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危害的作物主要有花生、薯类、瓜类、蔬菜及麦类等作物。蟋蟀科的咬食能力仅次于蝗虫。

对树木的危害

将军虫(蟋蟀)主要危害松、杉、栎、桉、茶、木麻黄、果树幼苗等。咬断苗木嫩茎, 1头蟋蟀一晚能咬断拖走幼苗10多株,造成严重缺株。有时还爬上1米高的苗木或幼树上部,咬断顶梢或侧梢,造成断梢现象。或沿土表将根状茎部树皮咬食一周,如同刀剥一般,造成幼苗枯死缺苗。

将军虫5~6月成虫陆续出现,可危害桉树新造林地内的幼苗, 主要是将幼苗的茎在距地面3~5厘米高处咬断,危害轻的有10%左右植株被咬断, 一般在10%~30%左右,严重的有50%以上植株被咬断。被咬断后的幼苗因失去枝叶,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水分蒸腾作用也随之失去,大部分会因天气干旱而枯死,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率,有的新造桉树幼树高达80厘米,其茎叶还有被咬断的现象,严重影响幼树的高生长。

防治措施

药物防治

在被将军虫(蟋蟀科)咬食危害的幼树周边查找其居住穴, 把其他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喷入洞内, 对周边未被咬食的苗木, 在紧靠苗木根状茎处投放克百威5克, 利用其异味起到驱赶避免将军虫继续咬食的作用。或用炒过的麦麸或切碎的菜叶拌50%甲胺磷乳油制成毒饵,于傍晚放在松土的洞口附近或直接撒在苗国的株行间。若将军虫(蟋蟀)发生密度大,可选用80%敌敌畏、50%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等菊类农药1500~2000倍液喷雾。 由于蟋蟀活动性强,防治时应注意连片统一防治,否则难以获得较持久的效果。

灯光诱杀

在将军虫成虫盛发期,用杀虫灯或者黑光灯诱杀成虫。

翻土埋卵

蟋蟀科一般将卵产于 1~2cm深的表层土中。若冬季耕翻地,将卵深埋于10cm以下的土层,则若虫难以孵化出土,可明显降低卵的有效孵化率。

堆草诱杀

蟋蟀若虫和成虫白天有明显的隐蔽习性,在田间或地头设置一定数量 5~15cm厚的草堆,可大量诱集若、成虫,集中捕杀,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毒铒诱杀

用60~70℃的水将90%的晶体敌百虫溶解成30倍液,取药液1kg,与30~50kg炒香的麦麸或饼粉均匀拌和(拌时要加水,加水量通常为铒料质量的 1~1.5倍),而后在田间撒施,用药量为每667m2 3~5kg,诱杀效果较好。

药用价值

将军虫(蟋蟀科)作为蟋蟀科昆虫蟋蟀的干燥全虫有药用价值。

功效主治

利尿、破血、利咽,主治水肿、癃闭尿道结石肝硬化腹水、咽喉肿痛。

药材性状

将军虫即蟋蟀的干燥虫体头略呈三角形;复眼1对,椭圆形,触角1对,多数脱落。前胸背板略呈长方形,中、后胸被翅所覆盖,尾毛1对;雌虫在尾毛间有1产卵管。足3对,多数脱落。气臭。以身干、完整、色黑、腿壮、无泥、无蛀者为佳。

性味与归经

性温,味辛、咸、有毒。

功能与主治

利尿,破血,利咽。用于水肿,小便不通,尿路结石,肝硬化腹水,咽喉肿痛。

用法与用量

将军虫可内服:煎汤,2~6只,或入散剂。

注意事项

体虚及孕妇忌服。

相关历史

蟋蟀科生性好斗,“斗蛐蛐”的习俗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至今仍有赛事活动。中原地区古代便有斗蟋蟀的习俗。斗蟋蟀原为古代的娱乐性活动,但也有人因为痴迷于此而玩物丧志。

蟋蟀是独居动物,生性孤僻,一般只有在配种时雄蟋蟀才和一只或多只雌性蟋蟀居住在一起。因而,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必然会发生撕咬现象,以驱赶对方。一般先是竖翅鸣叫,以壮声威,随即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对咬,或用足踢,直到一方把另一方打败时才告结束。蟋蟀科的这一善斗特征使其在唐朝时就成为王公贵族赏玩娱乐之物。

据说酷爱玩蟋蟀的宋朝皇帝宋徽宗被金兵俘虏,北上金朝途中,路过宁津县,行李突然散开,掉下一个小盒,竟然蹦出一只蟋蟀。宋朝还有两位喜欢斗蟋蟀之人被称为亡国宰相,一个是北宋末年的李邦彦,一个是南宋末年的贾似道。贾似道常与妻妾伏地斗蟋蟀。后来,他还总结了养蟋蟀、斗蟋蟀的经验,并写成《促织经》一书。

斗蟋蟀的游戏始之于唐,明清时达到鼎盛,当时北京的宣武门、牛街、臭椿上头条等都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蒲松龄的《耳中人》中有《促织》一文,说的就是明宣德皇帝爱玩蟋蟀科,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地方官借机向老百姓摊派,“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陕西省华阴市秀才成名因蟋蟀而使自己的儿子差点丧命,又因蟋蟀而中秀才并飞黄腾达。此风至今流行,山东省宁津县宁阳县等地就是盛产斗蟋蟀的地方,不仅在宁津等地有蟋蟀节、蟋蟀市场,还有国家级的蟋蟀玩家协会。宁阳的斗蟀大赛每年大约6 万多蟋蟀爱好者到场,这一产业可使全县农民每年增收上亿元。特别是1999 年斗蟀大赛被列入泰山国际登山节活动后,宁阳蟋蟀更是声名远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