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炽 :书法代表作《自作诗》

更新时间:2024-09-21 01:27

徐炽(原名:徐泰隆,1934年-2020年4月24日),沈阳人,祖籍海城市。中国著名书法家、教育家、鲁迅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画系书法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阳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他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影响中国书坛的辽宁省书法“九”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七十年的书法艺术活动与成就在近现代中国书法史中已留下浓重的一笔,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著名书画鉴赏家杨仁恺先生称赞徐炽先生的书法“笔力扛鼎,饶有大将之风”。出版专著有《徐炽书法集》《学书指要》《徐炽书法艺术》,编著有《中国古代书法经典·行书卷》。作品曾被辑入《中国现代书法选》《中国书法百家墨迹精华》《中日书法百家墨迹精华》《中国当代书法大观》《当代书法精选》《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并在《书法》《书法艺术》等多种刊物发表《颜真卿书法管窥》《王铎行书迩谈》等文章,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书法展览。2020年4月24日在沈阳市逝世,享年86岁。

人物生平

1942年

入沈阳市铁西区景星小学读书。

1950年

入沈阳市十一中学读书。

1951年

考入沈阳市文艺干部训练班美术科学习。

1952年

分配到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美术组工作。

1964年

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

1966年

回到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任美术组组长。

1976年

陈凤桐先生创办沈阳市铁西区书法研究组。

参加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毛泽东诗词书法展览。

1978年

参加辽宁省首届书法展。

杨仁恺先生等创建辽宁省书法学会,任理事。

1980年

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展览。

1981年

参加辽宁省第二届书法展览,展出作品被辽宁博物馆收藏。

1982年

参加全国中青年书法邀请展,参展作品在《书法》杂志上发表。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成立,当选为常务理事。

参加九畹书法展览。

入选在北京展出的辽宁省书法篆刻展。

1983年

参加全国第一届中青年书法展。

鲁迅美术学院聘为书法教师。

沈延毅先生共同荣获辽宁省文艺奖。

参加中日书法交流展。

沈阳师范学院聘为书法教师。

1984年

参加全国第二届书法展览。

沈阳教育学院书法教师。

书法作品及艺术简历入编由文化部主编的《新文艺大全·书法卷》一书。

参加“中国沈阳、日本札幌”书法展览(在日本展出)。

当选为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被聘为《书法艺术》杂志编委。

被聘为辽宁大学书法协会顾问。

1985年

书法作品和艺术简历入编《书法家大辞典》。

参加全国百位书法家作品展。

参加国际书法展览,并选入《国际书法展览作品精选》专集。

随沈阳访日文化交流团赴日本访问。

1986年

参加第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书法作品选入《中国当代书法百家》作品集。

书法作品选入《中国书法百家墨迹精华》一书。

参加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展。

辽宁教育学院聘为客座书法教授。

参加中国新加坡书法展。

1987年

临帖作品参加“现代国际临书大展”。

参加“全国教师书法、绘画、摄影展览”。

书法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书法册》。

1988年

沈阳教育学院更名为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在学院美术系任教授。

书法作品被郑州黄河碑林摩勒上石。

1989年

辽宁省第三次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辽宁分会副主席。

赴日本奈良举办个人书法展览。

书法作品收入《中国年鉴书画作品选》。

书法作品被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收藏。

书法作品入选“关东书法展览”并摩勒上石收藏于千山太和宫。

1990年

应国家教委邀请,参加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大纲的编写工作,并执笔其中的“书法教学大纲”。

郭子绪同去宽甸青山沟,书写景点名称,摩勒上石。

为十一届杭州第19届亚运会捐赠书法作品。

入编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外文艺名家肖像》一书。

1991年

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徐炽书法集》。

1992年

被聘为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

辽沈战役纪念馆撰写碑文。

1993年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1990-1992年度科研成果奖。

被沈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会聘为名誉主席。

退休。

1996年

书法作品《自作诗》被全国政协办公厅收藏。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经典》编委,并承编行书卷。

《学书指要》出版。

1998年

应邀参加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书画名家书画作品展览,作品编入书画集。

为紫光阁题写楹联一幅,并刊于《中南海古迹楹联书法集》中。

1999年

书法作品参加“全国十大城市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

2000年

辽宁美术馆举办“徐炽师生书法作品展”。

被聘为第四届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2001年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徐炽、王贺良晋京书法展”。

孙中山纪念馆之邀,书写“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八字中堂并被收藏。

应邀为徐霞客故居纪念馆书写徐霞客的诗句。

2002年

受聘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学专业教授、研究生导师,讲授研究生、本科生的书法课程。

2003年

作品编入《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中国名家作品集》。

沈延毅纪念馆捐赠书法作品。

2006年

参加纪念沈阳市书法家协会成立20周年暨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全国书法家邀请展。

深圳博物馆举办“徐炽书法作品展”。

深圳博物馆收藏行书作品“温庭筠《商山早行》”。

2007年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徐炽书法艺术展”。

徐炽业绩进入“铁西人物馆”。

参加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千字千姿古今千字文书法作品展”,书法作品被收藏。

2012年

艺术简历被收录《中国当代书法家词典》中。

2013年

书法作品被辑入《中国现代书法选》。

鲁迅美术学院举办“孤行一意写天真——徐炽书法艺术研究展”。

主要成就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文革”浩劫刚刚消弭,千花蓄势,百废待兴。沉寂经年的中国书法艺术在神州大地悄然兴起,一股股书法创作之潮在民间涌动。八十年代初,辽沈九位中青年书法家在沈延毅杨仁恺诸位先贤的引领下,联袂登场,各呈风姿,举办了名之为“九畹”的书法展览及一系列书法推介活动。他们的书法实力一经团队展现,立即在全国书法界产生轰动,不仅使辽宁省的书法走向全国从而令关内的书法界“刮目相看”,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先声夺人,开启了新时期全国书法创作的先河。展览中相当一部分书法作品,今天看来仍具有相当的艺术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当年“九畹”书法作品展的真迹大都难以寻找,但就书法的水平而言,很多作品今天读来仍是令人敬畏。徐炽先生即是当年“九畹”中的一员,是当之无愧的“主力队员”。当时的徐炽先生,正值壮岁,中气饱满,行、草书创作已经具有相当的功力。无论是唐诗条幅与中堂都是曼妙多姿耐人寻味。

从那时至今的三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书法艺术迅猛发展的三十年,更是徐炽先生大展才华的三十年。在这些岁月里徐炽先生的书法艺术实践与研究一刻也没有停歇。面对时代与生活的诸多诱惑,徐炽先生矢志不渝,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以帖为师,由颜真卿进而探究王羲之,博学百家,融会贯通,真、行、草书皆臻妙境。

真正成功的书法家,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教育环境不尽相同,传承取向不尽相同,审美趣味不尽相同,地域影响不尽相同。然而概括起来,无非两个层面:一个是功力,一个是才情;一个是先天的秉赋,一个是后天的努力。明代书论家谈到书法家的成长时说“非三十年不可”,孙过庭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是规律也是事实。徐炽先生于这两个方面均达到相当的高度与宽度,其人聪明绝顶,秀外慧中,敏于行而讷于言;其艺焚膏继,多方取法,因之才取得今天殊古别今、面貌有自的书法成就。

徐炽先生在数十年书法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认为书法艺术的审美创造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创造活动,书家若想达到最佳的艺术境界就必须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徐炽先生认为提高书法艺术技巧,必须勤学苦练,反复实践。只有掌握了纯熟而卓越的艺术技巧,才能在书法创作中实现规律和自由的统一,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

因此,徐炽先生于中国传统书法经典书家与作品,几乎无人不窥,无帖为染,大篆之《散氏盘》,汉隶之《石门颂》,行书之《兰亭序》,草书之《书谱》等,无不留下揣摩的痕迹。特别是颜真卿楷书到行书的所有作品,不仅广为涉猎,而且心摩手追,日日临习。怀素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等均临习百通以上甚至达到背读默写的程度。近当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如何绍基如于右任等也是浸润再三。即便对人们并不看好的东瀛之墨相派与争议颇大的流行书风,也都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因此可以这样说,徐炽先生的的书法艺术,诸体兼善,笔笔有自,有美皆备,无丽不臻,中国传统书法中的各种书体,都能够在他的笔下得到美丽的展现。

崇帖之人将传统帖学分为“三大谱系”:钟繇谱系、“二王”谱系和颜真卿谱系。(陈益君:《臆说帖学中的三大谱系》2013.9.4《书法导报》)“钟繇谱系”一般只是理论上的探讨大都无人提及,“二王谱系”堪称中国书法千百年之主旋,畅行不衰,代不乏人。“颜真卿谱系”虽源远但不流长,晚唐以降,以颜为基得以传世的书家及作品极少,对颜骂之最甚认为颜真卿的书法是“恶札之祖”的米芾恰恰继承颜最多,清之何绍基只能算是其中的一员。王镛先生在《存质求变入古出新——读徐炽先生书作感言》中论述得十分中肯:“学颜不易。因其面目普遍熟知,难让人顿生'新意';它的被广泛研习和借鉴,至今留给后人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再者,颜学所达到的精神世界非常人所能企及。”然而,徐炽先生却是“越是艰险越向前”:“余平生喜颜鲁公用笔之强、结字之宽博,凡眼前所能见到之帖,无不心摩手追数百通。”朝风暮雨,笔冢墨池,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徐炽先生的书法艺术不仅出于颜而又别于颜:“结字生动朴拙,用笔老辣随意,在把握了颜字特点的同时,又掺入了汉、魏六朝墓志笔意,看似与颜貌离却在精神实质上得到暗合,雄强之外又添了几公疏朗散淡”。王镛先生认为徐炽先生的书法艺术“是当代学颜极难得的佳构”,也就是说,徐炽先生的书法艺术称为当代“颜真卿谱系”中最有成就的书法家而当之愧。徐炽先生的楷书的成就是别开生面的。无论是早期的条幅,还是后期的手卷,均法度森严,张弛自如,一笔不苟,神采飞扬。徐炽先生的行草书创作,雄秀兼修,出神入化,可谓独步当代中国书坛;徐炽先生的楷书创作,熟练而不油滑、古朴而不失天趣,形神兼具,小大由之,更为众多书法爱好者折服。徐炽先生这两个方面的书法成就,恰恰是“功力”与“才情”的最好诠释。“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间名家辈出、流派繁多,表现技法非常丰富。在这种情况下,要继承传统、开创新途十分困难。徐炽先生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研究,在用笔、结构和章法布局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审美见解。特别是在运笔问题上,破除了行笔必中锋,笔杆必执正的沿袭旧说,主张多角度用笔的美学意义,创造出自已独特的气势磅礴、雄浑古雅的书法艺术风格。

徐炽先生的艺术艺术成就在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李仲元先生称其书法”是当代中国书坛的大手笔“(《人墨销磨终不悔》1997年第二期《书法》)。杨仁恺喻他的楷书为”笔力扛鼎,饶有大将之风“(《飘逸蕴藉的书法艺术》1996年《辽宁日报》)。董文先生评价他的行、草书创作:“对颜氏《争座位》《祭侄文稿》多年涵泳,汲取滋养,又转益多师,步趋《兰亭》,得羲之矫健雄秀,率真自然之趣,并掺以智永的清丽淡雅、杨凝式的简静旷远、米芾的清逸骏迈”(《老树春深更著花——徐炽书法艺术简论》2002年2月《书法导报》)。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淘洗,我们有理由相信:徐炽先生于中国书法艺术贡献与价值,将随着人们鉴赏水平的提高与艺术内涵的发掘,逐渐为人们更深认识而激赏。

纵观徐炽先生的书法作品、书法教材、书法理论著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徐炽先生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中国书法大格局中,堪称别具一格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格调高雅,意境深远。徐炽先生在哲学上推崇儒家学说,以重德、守信、尽忠为本。晚年又深得佛家“三昧”,为人宽厚,诚朴和蔼,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正如北宋郭若虚所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其二,构图新奇,气势宏大。观徐炽先生的书法作品,让人顿感畅快淋漓,耳目一新。徐炽先生在作品的构图上有独到之处,擅长把握空间和营造气势,使画面空灵壮阔,气势宏大而又极富内蕴。章法布局中的虚实、开合、穿插、争让、疏密等关系的处理都非常得当,使作品表现出极为自然和谐的韵律美。有字处龙飞凤舞,无字处妙趣横生。

书法以奇取胜易,以平取胜难。徐炽先生擅长“造险”和“破险”。他将“奇”、“险,”、“平”三者处理得十分得当。险中见平,平中见奇,变化多端,错落有致,格调高雅而有奇宕之致,意境天成而富清新之韵。

其三,书中有诗,书中有画。徐炽先生能够从中国传统诗词中吸取营养润泽其作品的神采,吸收并运用国画中的笔墨技法,以增添书法的造型美和韵律美。徐炽先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具有极高质量的笔墨语言,丰赡、雄健、苍厚、刚直、圆浑、生辣、凝练等不同特点的线条常在一幅作品中得到体现,给欣赏者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作品中书家的激情与笔墨交融,运用了虚实、藏露、繁简、疏密、浓淡、参差等诸多技巧,强调夸张了对立的矛盾,同时又让其相互谐调统一。墨线似断非断,似直非直,浓淡从心,粗细随意。于繁密中见空旷,于充实中见深远。

其四,物我两忘,神游物外。徐炽先生晚年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无法之法的境界,进入了艺术的自由王国。这一时期徐炽先生的书法作品因书写时心情意绪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或平淡冲和,或雄浑豪放,或圆润丰厚,或古朴苍劲。虽变化多端,均具有得心应手、“无意于佳乃佳”的信手拈来之妙。既能传自然物象之神,亦富有书家主观精神之神,两神相合而达物我两忘、神游物外的艺术最高境界,使欣赏者浮想联翩。

即将迈入之年的徐炽先生可谓“人书俱老”。这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与书法教育家,不仅属于辽宁省,而且属于全国;不仅属于当代,而且属于历史。半个世纪以来,徐炽先生在追索书法艺术之路上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其艺术风格与成就也是卓尔不群的。

名家评论

大气磅礴壮书坛

徐炽先生,原名徐泰隆,一九三四年生,沈阳人,祖籍海城市。其父徐宝田,三年文化,长于书写。在父亲的影响下,先生自小喜弄笔墨,且有天分,所书条幅,已可示人。春节将至,应邻里相求,慨然书赠春联。时在解放之初,徐家依靠零售水果难以为生,先生已近成年,为谋生计,补贴家用,毅然弃学,於一九五一年考入沈阳市文艺干部班,其后,又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干部进修班习研绘画,受训後,就职於铁西区文化馆。工作以书画为主,而先生的兴趣偏重於书法。练字不乏热情,苦於不得其门。直至一九六四年,聆听了沈公延毅的有关书论,如获真经,茅塞顿开,从此观摩碑帖,斗室挥毫,即使“文革”期间,全国横扫“四旧”,而先生独与古人神交,耕砚田,送日月,含苦辛,一积二十年之功,终於玉成。当“文革”收场、国家百废待兴之际,先生的书法有如经冬之松梅,以其雄秀,呈现於“九畹”(上世纪八十年代辽沈九位书法家作品合集)园中,壮大北国书坛春色。

不久,先生调入沈阳教育学院任教。此後书道日精,名扬海内,而社会活动亦随之频繁,荣衔纷至沓来。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先生反省学书生涯,忽有警觉,瞻前思後,决心洗涤尘心,再拾经典,精研书理,心悟手追,书境大开。徐氏书风已趋成熟。此间作品多次国展,两渡日本,赢得好评如潮。先生书法卓然成家,已为当代书家所共推。本世纪初,先生以高超的书艺,浓厚的学养,受聘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学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先生杏坛传艺,与全系上下共立开创书法专业之功;垂范育人,为专业的提升倾注奠基之力;奖掖同仕,已忧为学术领军人物。先生以教为乐,孜孜矻矻,时至今日。纵观先生学书之路,由一贫儿成长为书法名家,其成功经验,唯在一“大”者。

先生之“大”,首在立大志。当年,聆教于沈公(沈延毅),即许下宏愿:二十年后再造新我!志为气之根。有此大志,必生大气魄。先生气魄之大,体现为兼学众体之妙。自此,浩浩乎真、草、隶、篆尽驰于笔下,恢恢乎古今书风囊括于胸中。书家如林,眼光自高,直追上者而法之;晋之二王,唐之颜体,定为终生标的而宗之。其意志之坚毅,大气之磅礴,堪比“会当凌绝顶”之气象。

志为勤之母。有此大志,遂生勤奋。先生练字,肯下笨功。书一字,眼、心、手皆到;临一帖,必以百遍而计之。即使参观书展,每遇倾心佳作,立抽纸笔而仿之。如此勤学善学,夜梦昼习,日不知时,年忘其月,但知法王直摄其飘逸,学颜独化其雄强。至此,书艺已近炉火纯青,即便率意落笔,亦有气韵随生。从而形成朴厚而灵动的徐氏书风。此无他,惟赖功力过人、熟能生巧而已。

先生之“大”,次在乐与古人一较短长。先生有言:“历代名家书法,虽使我赞美,但却不使我满足。”此言虽大,却非浪掷。功力雄厚,豪言自出。先生对历代书论亦作如是观。先生深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之理,故但以实践为准则,而不迷信古训。如“笔管执正”之说,“笔必中锋”之论,先生便以为不然。他在专著《学书指要》中指出:中锋行笔,在出涩势时,笔管亦有倾侧;倒是欹侧用笔乃常态。实践证明,欹、正之笔合用,确能写出刚柔相济、沉稳流畅的书法。与古人平议,以实践验证,纠偏指谬,先生可谓胆识俱大。此为徐氏“大将之风”(杨仁恺语)又一特色。

先生投身书法教育,自一九七四年开办铁西区书法学习班算起,至今已达四十年。先生的教学别开生面:以一身大气,激发学生学必有成之雄心;以自创的学书之法,导引学生易学乐学;以一手妙字的演示,陶冶学生的艺术情调。而学生则报之以敬师如父,佳作迭出,并以出自先生门下而自豪!在岁月的长河中,师生情谊历久弥深。晚年的先生沉浸在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欣慰之中。

先生身短体胖,衣着随意,举止悠缓,一蔼然老翁。平居闲坐,静听人言,但含饴默笑而已。偶及书法,多有惊人之语;一近翰墨,神飞意动,不知身在世间矣。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韦尔申

二○一三年九月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