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意识和行为的科学

更新时间:2024-09-20 22:11

心理学(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意识和行为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中包含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其中便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撰写的《论灵魂》《论自然技能》两部有关心理学问题的著作,是人类文明史上关于心理现象的专著。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的观点不同,以及各种哲学思潮的影响,心理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学派,如精神分析心理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等。发展到现代心理学已经有100多个分支,形成了庞大的心理学科学体系。作为一门学科,心理学的发展也与生物学、生理学、逻辑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技术科学等学科相互影响,在心理学与这些学科的交界处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分支学科。

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中还涉及意识、感觉、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众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其主要通过研究人类心理变化过程,研究人类心理结构,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研究心理现象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以及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揭示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心理学其主要的理论意义是正确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其实践意义是让人们在掌握了心理现象的规律之下,能够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此外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广泛地应用于工程技术、军事、法庭、管理、医学等各个方面。

词源与定义

由来

“心理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语中的“普赛克”和“Logos”。其中,“Psyche”指的是“心灵”或“灵魂”,而“Logos”意味着“解释”或“言论”。将“Psyche”和“Logos”结合起来,便得到了“心灵的解释”或“灵魂的言论”的含义。这是心理学最早的定义,但它并没有为该领域提供科学解释。在古代中国,学者们也使用“灵魂”、“心灵”、“思想”和“精神”等词来指代心理学的概念。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心理学一词出现在16世纪的欧洲。在德国沃尔夫(Christian Wolff)于1732年出版了《经验心理学》和1734年出版了《理论心理学》,这使得该领域逐渐受到关注。

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历史上心理学长期隶属于哲学其只具有哲学意义,并没有对概念作出科学的解释。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后,其研究内容和重点几经演变,后来才把它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历史

雏形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就开始关注和探讨人的心理现象。在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科学知识匮乏,人们常常将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变化归结为神灵的行动。他们认为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是“神”的力量所致,而人的行动、言行、梦境以及死亡等则是“灵魂”的作用。

最初,“心理学”一词的原意是指关于灵魂的学问,各国学者都参与了肉体与灵魂关系的研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在《论语》中对人的个性差异、学习心理和品德心理等问题做出了有价值的探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灵魂论》提出了灵魂与生命密不可分的观点,涉及了现代心理学的某些领域。

然而,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心理现象被蒙上了神秘和虚幻的迷雾,心理学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宗教神学的附庸。那时,心理学被归属于哲学范畴,研究心理学的主要是利奥六世和医生,使用的研究方法也与哲学相似,都是通过思辨来进行。因此,心理学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却非常悠久。

独立

在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心理学开始逐渐独立于哲学,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这一过程主要源于德国的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其中韦伯(E.H.Weber,1795-1878)的感觉辨别定律、缪勒(G,E.Muller,1801-1858)的神经特殊能力学说、赫尔姆霍茨(H,L.F,Helmholtz,1821-1894)的视觉三色说和听觉共鸣说,以及费希纳(G.T.Fechner,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定律等给予了心理学的发展直接的推动。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并开始系统地对心理现象进行实验研究。这一实验室的建立被视为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冯特还创办了刊登心理学实验成果的《哲学研究》杂志,并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纲要》。因此,1879年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年,冯特也被誉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发展

自从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后,心理学家们围绕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展开了争论,出现了学派林立、理论纷纭的局面。

1883年高尔顿发表《对人类官能及其发展的探讨》,开辟了研究个体心理和心理测验的途径。

1883年斯坦利·霍尔创办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87年创办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杂志》。

1885年赫尔曼·艾宾浩斯发表《论记忆》,开创了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的先河。

1890年威廉·詹姆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心理学原理》,提出了意识流理论,对美国机能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19世纪末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认为,成人的心灵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包括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和与本能有关的能量,它要求立刻得到满足;自我处于本我和外部现实环境之间,它的任务是从外部环境中寻找满足自我的东西,却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创立精神分析心理学,

在20世纪初,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主导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别,即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活动在适应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受到了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思想的影响。这一心理学派别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是约翰·杜威(John Dewey)和格兰维尔·安吉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

20世纪初期以马克斯·韦特海默(Wertheimer)、弗兰兹·卡夫卡(KKoffka)和科勒(Kohler)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德国出现,后来在美国也得到了发展。

在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约翰·B.沃森(John B.Watson)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沃森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测量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预测和控制行为。他强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行为,并主张摒弃对意识和内心体验的研究。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早期行为主义无视人的意识而逐渐被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洛斯(1908-1970)和卡尔·罗杰斯(1902一1987)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新行为主义所取代。

20世纪50年代以亚伯拉罕·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兴起。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70年,荷兰举办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大会之,自此人本主义心理学迅速影响了全世界。

1973年亚历山大·鲁利亚出版《神经心理学原理》,总结了从4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创立了神经心理学。

1991年欧洲科学技术发展预测与评估委员会出版认知科学系列丛书,其中第四卷为《认知神经科学》,标志认知神经科学作为一个科学分支得到认可。

任务

心理学的任务是基于对心理学对象的研究和实践的需求,来确定并解决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心理学有以下四项基本任务:

陈述心理现象

陈述心理现象的目的是为了对心理活动进行精确的探索。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和反应,可以获得关于个体心理活动的实际证据,并对这些活动进行详细的描述。此外,陈述心理现象还涉及到探讨个体心理活动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行为发生时个体心理活动的作用。

解释心理现象

解释心理现象并非易事。由于人的行为背后总是隐藏着某种心理原因,因此需要通过观察和陈述心理事实来揭示其背后的心理活动。这需要分析和阐述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因果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活动。

预测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多变,但其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为了探索这些规律,需要在准确测量的基础上,对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正确的陈述。只有这样,才能预测心理发展或行为变化的可能性。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寻找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原因。这个过程包括将已知事实组织起来,形成符合事实的合理解释,以及提出需要验证的事件之间的假设关系。

调节与控制心理活动和行为

调节与控制心理活动的目的是引导或改变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使其朝着目标方向发展。对于异常心理和行为,心理学的原理和行为矫正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矫正。无论是培养心理素质还是纠正异常行为,这些原理和技术都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研究领域

现代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从总体来看,可以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学科两大部分相应的就分为理论心理学门类和应用心理学门类。各门类又生出了许多分支学科。世界各国分支学科发展都很快,已达100多门分支学科。

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教育、医疗健康、体育运动等。应用心理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一系列解决问题和改善情境的方法和技术。

按照不同的发展规律,应用心理学中又分为了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广告心理学多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理论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的理论预设或前提假设的哲学反思;二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描述、理论解释和理论建构。这些内容构成了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门类的基本理论框架、基本理论原则、基本理论建构和基本理论内涵。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研究历史。

理论心理学的范围包括元理论(metatheory)和实体理论(substantive theory)两个大的方面。元理论是学科的基础理论,它是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高度概括,是心理学的实体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实体理论则关注特定的心理现象或问题。理论心理学包括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论心理学既包括以心理学科作为反思对象的元理论,也包括以心理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实体理论。狭义的理论心理学只包括以心理学科作为反思对象的元理论研究,重点关注心理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等问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将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界定为:心理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心理活动范围、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方法论和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身心问题和心脑问题、意识问题、心理的能动性问题,以及心理的因果关系、起源和知行问题。

根据不同的发展规律,理论心理学又分为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多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研究分支

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与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理的存在密切相关。它们涵盖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和表达方式,为人们深入理解和研究人类心理行为提供了专门的学科支持。

生物心理学

生物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行为和心理在大脑机能和其他生理活动中的生物学基础的实验科学。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生物心理学探索了行为和心理的遗传、进化和生理机能,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它致力于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如为什么物质的大脑能够产生感知、情绪和行为经验,以及为什么存在人类这样一种生物能够产生意识等。

生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范畴的学科,它源自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进展,生物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它涵盖了众多分支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技术,包括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化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行为学、神经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心理生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药理学、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神经病学等。

生物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根据专题的不同可以分为感觉器官生理心理学、运动组织生理心理学、学习记忆生理心理学、言语生理心理学、情绪与动机生理心理学、睡眠生理心理学、紧张生理心理学、机能状态生理心理学以及差异生理心理学等。根据生理基础的不同,生物心理学研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特殊感觉器官系统等的结构和功能,以阐明这些系统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探究学校教育环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作为心理学与教育学交叉的学科,它以心理发展理论和学学习理论为基础。具体来说,心理发展理论涵盖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各种理论以及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等问题。而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则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涉及学习的本质、过程、规律以及制约学习的条件等基本观点。

法律心理学

法律心理学是研究与法律相关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这些与法律有关的社会行为包括违法犯罪行为、民事诉讼法中的当事人行为、立法行为以及司法行为等,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法律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从理论方面而言,它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从实践方面而言,它不仅有助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改革与完善,而且在现行法律执行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司法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在罪犯改造工作中,法律心理学也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效益。法律心理学包括刑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诉讼心理学、侦缉心理学和审判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特点和心理规律,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运动情境中的学科。它涵盖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身体锻炼等多个领域。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探讨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运动表现,二是研究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动机、人格、竞争、团队合作、压力管理、自信心、注意力、情绪调节等多个方面。它探讨个体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以及这些心理因素对运动表现和运动成果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几乎涵盖了人们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

社会心理学分为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通过心理学方法研究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而通过社会学方法研究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则属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的重点和内容不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人格因素,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更注重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在两大分类之下,还有许多具体的分支领域,如工业社会心理学、医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宗教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此外,在个体心理学的主干上,还分出了神经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缺陷心理学等分支。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就是在心理科学的框架内探讨理解人的行为、阐明人的本性的,探究个体的人格发展与人格结构以及影响其发展和结构因素的心理学分支。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涵盖了整个物种的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而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也被称为个体发展心理学,专注于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全面展现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展心理学主要探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生理要素的发展;心理机能的发展;行为的发展;言语的发展。发展心理学致力于深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揭示其普遍规律,探讨心理发展的机制,并寻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研究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表现进行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以揭示其内在规律性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被称为自然观察法。通常在以下情况下采用观察法: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控制;在控制条件下可能会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实施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态度和毅力。观察法有两种方式: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意味着成为被观察者的一员,而非参与观察则是从旁观察而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无论哪种方式,关键是要确保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以避免影响其行为表现。对于成人心理活动的观察,通常采用参与观察的方式;而对于儿童的心理活动,则更倾向于采用非参与观察的方式。

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对情境的自然性保持较高程度的真实。然而,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完全重复出现,因此难以进行重复观察和结果的检验;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元的,使得观察结果难以精确分析;在未加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出现与研究无关的现象,而关键现象可能并未出现;此外,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自身的影响,包括兴趣、愿望、经验和技能等。

心理测验法

测验法是一种通过使用预先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这些量表是一套精心设计的问题,旨在准确测量特定的心理特质。根据测量的内容,心理测验可以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此外,根据形式,心理测验可以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根据规模,可以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等。

在实施心理测验时,必须关注两个核心要素:信度和效度。信度是衡量测验可靠性的指标,如果一个测验具有高信度,那么同一个人多次接受相同的测验应该得到相同或非常接近的结果。对于智力测验,情况也是如此。如果某人在短时间内两次接受同一智力测验,得分相近或相同,那么该测验的信度就较高;如果两次得分差异很大,那么该测验的信度就较低。效度则是指一个测验能够有效地测量所需的心理品质的程度。效度可以通过预测行为来评估。如果一个测验能够准确地预测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或心理状态,那么该测验就具有较高的效度。

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对被试的活动进行积极的干预,创造特定的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实验法可以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借助专业的实验设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例如,在实验室中设置三种不同的照明条件(由强到弱),让被试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对短暂出现的信号进行按键反应,并通过仪器记录每次的反应时间。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照明条件对反应时间的影响。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允许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然而,实验室实验法的缺点在于,由于实验情境具有很强的人为性质,被试可能在这样的情境中出现意识和行为的偏差,从而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教育、教学、游戏和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地创设条件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规律的方法。例如,为了研究评价(表扬或批评)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可以在自然的教学条件下进行实验。选取100名学生作为被试,随机分成四组,进行5天的加法练习,每天练习15分钟。对表扬组给予正面评价,对受训斥组给予批评;忽视组则不给予任何评价;控制组不了解任何评价。最后检查学习效果,发现表扬组的学习效果最好,其次是批评组,而控制组的学习效果最差。自然实验法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它结合了实验室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对心理现象进行有目的的研究。

个案法

个案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其中研究者对一个或几个被试进行长时间的追踪研究,以发现其心理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个案法专注于对人的心理进行纵向的、连续的研究,特别适用于对超常儿童、犯罪青少年等具有特殊情况的个体心理研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趋势,并深入探究个体之间的个性差异。然而,应用个案法时,需要精心设计研究计划,确保其合理性和周密性。同时,进行此项研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耐心,以确保长期追踪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调查法

调查法是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旨在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关于某个或某些问题的想法或做法,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调查法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访谈法和问卷法。

访谈法

访谈法是一种直接询问研究对象看法或态度的方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计划,直接询问被调查者,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并分析其心理特点。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被调查者的内心世界,挖掘其潜在的动机和情感。

问卷法

问卷法是一种更为结构化的调查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研究者将所需收集的信息以书面形式列成一系列明确的问题,并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这些问题可以涵盖各种不同的方面,包括态度、信仰、行为等。被试的回答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如选择题、填空题等。研究者根据被试的回答进行分析和整理,以得出有关被试心理状态的结果。

心理学流派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心理学经历了派别林立的时期。在心理学刚刚独立的时候,心理学家们在构建理论体系时存在尖锐的分歧。然而,这种学派纷争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各派别之间出现了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新趋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主导观念,如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受到了日益强烈的质疑和批评,而新的心理学思潮开始涌现。这些新思潮并没有以学派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范式、潮流和发展方向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过去的门户之见和对立局面逐渐缓和下来,学科内的整合趋势不断加强。心理学家们开始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尝试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研究和理解人类心理。这种整合趋势有助于推动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对人类行为的更深入理解。

精神分析心理流派

精神分析心理流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的一门心理学学派。弗洛伊德最初在维也纳一家医院担任脑创伤专家,但在治疗实践中,他逐渐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包括潜意识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等。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灵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包含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和与本能有关的能量,它追求即时的满足。自我位于本我和外部现实环境之间,其任务是从外部环境中寻找满足本我的东西。超我则是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的,它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此外,弗洛伊德认为性驱力在人的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心理疗法和一套几乎与人类各种行为都相关的理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成为独立实验科学后,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第一个心理学派别。这一学派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以威廉·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为代表。随后,构造主义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构造主义开始逐渐衰落。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并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来研究意识经验的构造或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对心理复合体进行元素分析,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这一学派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核心任务是理解正常成年人的普遍心理规律。然而,构造主义并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也不关心个体差异、教育心理、儿童心理等领域或不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个体行为问题。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约输·B.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经历了早期行为主义时期(1913-1930)和新行为主义时期(1930年以后)。该学派的目标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实现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行为主义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发展了一套行为控制的方法,并主张心理学应专注于环境操纵与人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客观关系。这种观点排除了对心理和意识的内在研究,并将心理现象简化为刺激-反应模式,即S-R模式。由于行为主义的客观性强调,它不仅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性,还推动了行为控制技术的发展。这种客观性和实证性的强调使得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的大部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洛斯和卡尔·罗杰斯创立了新行为主义,这一学派逐渐取代了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者对原有的S-R模式进行了修正,增加了O(表示反应的内部过程),形成了S-O-R模式。新行为主义依然强调实验操作的客观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理论结构和实验方法将变得更加精确和专业化。新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家应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有意义的议题,并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这一学派与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所不同,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

认知主义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并在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尔所著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正式形成。广义上说,凡是采用认知主义观点解释心理现象的学科都可以称为认知心理学。而狭义上讲,认知心理学与讯息处理论含义相近,主要采用实验室研究取向,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的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储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认知心理学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其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影响。它在记忆和思维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此外,广义认知心理学在早期就开始发展,除了讯息处理论外,还分化出许多学科,如认知发展、社会认知、认知心理治疗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等。这些学科都包含在广义认知心理学的范畴之内。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机能主义是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派别,其先驱者是詹姆斯,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杜威和安吉尔。这一学派受到了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中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思想的影响,特别关注人的心理活动在适应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强调心理学的应用和实际效用。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的心理学仅是一门纯科学的观点,而认为心理学应该广泛应用于儿童心理、动物心理、差异心理、教育心理等实际应用领域。在研究方法上,机能主义既采用了传统的观察法、实验法和内省法,也采用了现代的测验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个案法等其他有利于获取实验资料的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初在德国诞生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后来在美国也得到了发展。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克斯·韦特海默弗兰兹·卡夫卡和科勒,而“格式塔”这一术语源自德语,意为“整体”、“完形”或“组型”。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外界的物体在人的意识中被组织成一个整体而被知觉。这一学派采用整体性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对于理解和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然而,格式塔心理学也存在一些缺点。其中之一是它主要关注知觉领域,而对其他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崭露头角,并在1970年荷兰举办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大会后迅速风靡全球。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主张重视人格研究和人的本性,认为人的天性是积极向上、倾向于发挥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将人视为病态或动物化,也反对将人视为电子计算机。该学派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健康的人和正常个体,强调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医学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医患合作;在教育领域,则主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扩大了心理学的应用范围,但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一些概念较为模糊。该学派缺乏严密的研究方法,常常基于少数个案得出一般结论,包含了过多的猜测和思辨。

争议

在当代心理学领域,存在许多关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科学观的困惑与争论。在研究对象方面,传统心理学倾向于将精神实体作为研究对象,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则强调社会文化的建构。这两种观点引发了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在研究方法方面,尽管经验实证方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多元化呼声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呼吁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满足心理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求。在科学观方面,自然科学模型的心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模型的心理学一直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这两种观点在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对心理学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在哲学基础、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上存在深层的分歧。由于心理学家的哲学世界观各异,他们对心理的本质、意识的特性等核心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进而选择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此外,心理学界在众多思想范畴上也有着激烈的争论和分歧。这些分歧涉及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静态发展观与动态发展观、中枢论与外周论、纯科学观与实用科学观、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机械论与活力论、还原论与非还原论、对象决定论与方法决定论、平行论与交互作用论、一般规律研究与特质论研究、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元素论与整体论、文化论与本能论等议题。不同的心理学家倾向于不同的理论范畴,而范畴的不同组合也构成了心理学流派的思想基石。这一现象凸显了心理学内部思想分裂的严重性。

相关组织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IUPsyS,简称国际心联)成立于1951年,总部位于日内瓦。作为世界性的心理学会联合组织,IUPsyS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并为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公众信息部、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提供咨询服务。IUPsyS拥有82个成员国和20个附属心理学会,拥有超过100万名心理学家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于1980年加入IUPsyS,成为其第44个会员学会。IUPsyS的使命在于促进全球范围内心理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并组织各种国际心理学会议。

美国心理学会

美国心理学会(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简称APA)立于1892年,是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美国最大的心理学科专业组织,同时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心理学组织之一。APA的会员超过13.4万人,其中包括心理学的研究人员、教育者、临床医生、咨询人员和学生。APA下设54个分会,涵盖了心理学领域的不同专业,年度预算达1.15亿美元。

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心理学会(Chinese Psychological Society,CPS)创立于1921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学术组织之一,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作为由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组成的公益性、学术性社会团体,中国心理学会的宗旨是促进中国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普及和推广心理科学知识,提高心理学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中国心理学会拥有个人会员约13000人,是中国心理学领域的核心力量。自2009年12月第十届理事会起,中国心理学会实行“三理事长”制,即由前任理事长、现任理事长、候任理事长共同主持学会工作。此外,学会按心理学各分支学科设立了36个专业委员会(另有2个筹委会),设有12个工作委员会,以及2个期刊编辑委员会。这些机构共同推动中国心理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国心理学会也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心理学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每年举办的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是中国心理学领域最大规模的学术交流平台,规模已超过2000人。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心理学会于1980年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UPsyS),1984年加入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IAAP)。此外,学会还设立了会士制度,设有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等奖项,并设立“荆其诚国际心理学大会青年学者资助计划”,每两年资助青年学者参加国际心理学大会。

参考资料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在心理所召开执委会议----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2023-09-21

学会简介--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23-09-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