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寺 :位于云南昆明市的寺庙

更新时间:2024-09-21 05:45

昙华寺是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寺庙公园。又名昙华庵,位于昆明东郊金马镇瑞应山麓,距市区2.2千米,占地面积8公顷。昙华寺创寺前就是明代光禄大夫、名儒施石(巨)桥的读书草堂。明崇祯年间,施石(巨)桥曾孙施泰将祖业别墅捐赠建寺,由无穷禅师鸠工兴建。原草堂内有株优昙树(云南山玉兰),优昙被誉为"佛花",就树创寺,寺名昙华。

昙华寺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昙华寺位于昆明市东门约3公里的金马山麓,金汁河畔,原为明代光禄大夫施石桥的别墅,崇祯年间(1628──1644)其曾孙施泰维捐赠建寺,爱新觉罗·旻宁年间(1821──1850)地震后重修。寺内有一棵优昙树(实为云南山玉兰,树龄至今已300多年)而得名。相传来自印度,寺因之得名,古树依然耸立在寺内藏经楼偏院内,墙上有石刻题用“聚果榕献瑞”四个大字,该寺历来以花木繁艳著称,民国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艺花名于滇中”,使寺内“花木亭亭,四时不谢”,当年培植的牡丹、春兰、雪兰、大花蕙兰缅桂花树、垂丝海堂等花,曾名噪一时,现绚丽多姿的名花佳木,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

昙华寺坐东向西,内有观音殿、关圣殿、祖堂、藏经楼等建筑。殿宇分两层,正殿两旁有配殿和小院。前殿左山墙有《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系朱德1922年书赠住持映空和尚诗文的刻石。

交通信息

可乘坐249路、254路、a12路在昙华寺站下。

主要景点

前院

前院是昙华寺老寺院位置,占地1.2公顷,前临金汁河。山门为四墩金汁河。山门为四墩 三门牌坊式 建筑,琉璃戗角宝顶屋面,两侧为封闭景窗的红墙。门前为1766平方米的广场,金汁河边筑80米长长石栏杆。正对院门,原观音殿、祖堂和孙中山纪念馆三重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殿前殿后形成4个庭院。原观音殿为三开间琉璃大屋顶歇山式建筑,正面悬"昙华寺"匾。庭院北面为"金苑",南面是"碧园",西园回廊水榭,小桥莲池,庭院深深,各具特色。原祖堂重建后辟为花鸟院。殿柱上悬挂清康熙书法家许宏勋的一副草书联:"白日寒林丝管静,青 霄野竹寺门低"。

兰茂园

相传明洪武年间著名学者兰茂(1397年~1476年)曾在昙华寺一带为百姓治 病,并在草堂种过枇杷树,为此在原办公室与温室处辟兰茂园。兰茂是明初著名的音韵学家、医药学家,著作有《韵略易通》、《滇南本草》等。兰茂园于1999年元旦竣工。园内有兰茂先生半身塑像。回廊墙壁上镶嵌石刻兰茂诗词、音律及药理学著述。原孙中山纪念馆高踞平台之上,曾改称"大义厅",现辟为罗汉堂。院中南北厢房对称,辟为工艺美术服务部。

木兰园

木兰园原为树木苗圃,占地面积3.4公顷,1984年~1989年扩建为昙华寺中院,整个院落由几个小庭园组成。由"瑞应洞天"开凿隧道,避开公路,使两院连通。隧道出口处是绿色琉璃瓦屋面歇山式阁厅。中院辟有古滇联苑、木兰园、花廊水池等独成院落的景点。古滇联苑荟萃云南省历代名人佳联巧对及小碑(为复制品,原碑在曲靖市第一中学)。木兰园内,流水淙淙,莲池内放养着各种鱼类,供游人观赏。辟有钱南园纪念碑廊。钱沣先生是清代乾隆时期监察御史,著名书画家,相传为考察大河水患,曾到过昙华寺。木兰园北面有两层四角亭、双方亭、花廊、亭台、水榭,由曲廊相互联通,与树木、草坪、花卉融为一体,浑然天成,颇有江南园林风韵。雪松林中竖有大爨碑(为复制品,原碑在陆良县县城内)。

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及其它  

罗汉堂南面小院,辟为名碑陈列院,竖有清康熙云南巡抚王继文的行草字书法碑,历次修葺昙华寺的纪事碑及朱德陈列馆,馆内藏有"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朱德在云南省时,昙华寺住持映空和尚过着"与野鸟为朋,结孤云为伴"的恬静生活,映空以花养寺。寺园"花木亭亭,四时不谢"的环境,映空"词严义正,一尘不染"的品质,令朱德十分倾慕,尤其是映空爱兰的品行和养兰的技艺,令朱德钦佩。1922年初春,朱德写了一篇诗文赠给知交映空和尚,映空当即将诗文刻上石碑,以志纪念。这篇诗文反映了朱德从民主革命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前夕的真实思想状况。罗汉堂北面小院,植有原施巨桥草堂内的优昙树,主干已于明末枯死,清代又从根部重新萌发新枝,树龄已有三百多年。兰茂园向东,新建百草园,植有各种珍奇药物花草。园东北角,层层红砂石叠砌,形成"瑞应洞天"石景,由此连通中院和后院。

瑞应塔景区

瑞应塔景区在中院后院,占地3.4公顷,地势高踞中院、前院之上。辟有莲池、草坪园、瑞应塔、亭台、九龙茶碗等景点。在后院与中院的连接处,立有"瑞应胜境"巨石照壁,背面刻有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越过照壁即是草坪园,四围植有贴梗海棠(酸木瓜)、山玉兰、火棘等植物。每当春回大地,满山贴梗海棠争相怒放,灿若红霞,蔚为壮观。"圆通人道樱花艳,昙华我著海棠红"。数百只鸽子散集在草坪上,与人同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后院的北端,瑞应塔矗立在一池碧水旁。瑞应塔于1995年动工兴建,1996年5月竣工,塔高48.8米,为七层八角叠旋式观览塔。塔门口摆放着石雕九龙大茶碗,茶碗直径约2.2米,高约1.1米。登上瑞应塔顶层,东观金殿钟楼,西眺滇池西山,南瞰昆明城全景,北望虹山蜿蜒,昆明市风貌尽收眼底。

相关墨迹

有案可查最早为昙华寺留下墨迹的是《昙华寺常住碑》,至今保存完好。此碑是明代监察使姜思睿撰,黔国公沐英的第12世孙沐天波手书。刻石于初创寺的崇视七年(1634年)。至改朝换代的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云南巡抚王继文重修昙华寺,请阚祯兆代笔撰书《读建昙华寺碑》。阚祯兆是云南省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有“阚草王”之称,至今龙飞凤舞的碑文还清晰可辨,堪称草书精品。

事隔多年,著名书画家、官拜御史钱沣乾隆五十六年为治理寺旁的金汁河等六河也曾多次出入昙华寺。也许是钱先生一心忙于治河,写下了与疏浚河道关系密切的《六河歌》和一幅颇具哲理的楹联:“鹤老难知寿,松高不计年”。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让后人欣赏他的诗词墨宝,昙华寺公园中专门建了钱南园碑廊。廊内有钱公塑像和大量按真迹刻成的诗赋、楹联。

此外、赵藩、陈荣昌、袁嘉谷等文人墨客也都为昙华寺留下墨宝,朱德元帅也擅长诗文书法,早年也是喜爱昙华寺的一名游客,他赠映空大和尚的诗文碑早已是广为人知的佳话。为发扬光大昙华寺与历史文化名人结缘的传统,昙华寺近年来以“名人文化”作为该公园建设定位之一,寺中特建了“古滇联苑”,今年还将新建袁嘉谷纪念园,为花香扑鼻的昙华寺,更添了流芳千古的翰墨清香。

历史沿革

明代光禄大夫,著名学者施巨桥曾在这里建草堂别墅,读书治学。明崇祯年间,施巨桥曾孙施泰将祖业别墅捐赠建寺,由无穷禅师鸠工兴建。原草堂内有株优昙树(云南山玉兰)。聚果榕被誉为"佛花"就是就是树创寺,寺名昙华。

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年),昆明地震,寺庙大部分建筑倒塌,住持心容、心正和尚,费17年心力,募化修。清咸丰七年(1857年),寺又毁于兵,仅存正殿。光绪年间,喻芝、广法、续亮和尚先后再次倡建庵殿。辛亥革命前后,方丈映空苦心经营,昙华寺"名花罗列,落英空",成为昆明禅院名蓝。50年代昙华寺以花木繁茂、环境清幽吸引了城东众多游客至此赏花、品茗。1966年,文化大革命"扫四旧",昙华寺佛像被毁,寺院殿宇失修。1971年改为昆明市绿化队苗圃,1979年独立建制成为昆明市昙华寺苗圃。

1981年,昙华寺被扩建成一座访江南古典园林的公园,分为前园、中园、后园三部分。前园基本以原寺庙的三进院宇为主,亭台楼阁,假山水榭,花木竹林,回廊曲桥,错落有致。中园比前园稍大,建有一鉴轩、牡丹园、杜鹃园、山茶园、海棠樱花园和儿童娱乐园。在前园大义厅右侧小园中,存有反映朱德早期进步思想的"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前、中两园新增的钱沣纪念碑廊、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石刻、全国名联碑园等,内有赵藩、朱德、钱南园,竹禅等名联碑,值得一览。1996年4月,后院的瑞应山上,又新建成一座高48米、七层八角的"瑞应塔"。这是一座可供游人登楼远眺的跌旋式观览塔。登临塔楼,可观赏到昆明市市区林立的高楼大厦以及四周的湖光山色。它的四周山地上,遍布贴梗海棠火棘、杜鹃花、雪松等花草,还有新建的长廊、小亭和垂钓池。

免收门票

2018年10月1日起,文山丘北普者黑景区(4A)、昆明市郊野公园、昙华寺公园、西山玉兰园、保山北庙景区(2A)、鸡飞温泉景区(2A)免收门票。

参考资料

昆明市昙华寺公园.中国公园协会.2024-03-17

昆明昙华寺公园.云南省生态环境厅.2024-08-21

古今名人都爱昙华寺(文化盘龙).腾讯网.2024-08-21

听云南 | 昆明昙华寺 一座访江南古典园林的公园.文旅头条.2024-03-17

【快讯】国庆起云南这6个景区不再收门票 其中有普者黑.云南网社会频道.2024-08-3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