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地下运兵道 :位于安徽亳州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更新时间:2023-04-26 12:08

曹操地下运兵道,又名地下长城,是曹操故乡亳州市的景区。它位于州老城区地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整个地道总长度为1.2万米,已发现近8000米,可供游览总长度达600多米。是迄今中国规模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军事通道。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军事战术以及曹操军事思想有重要意义,被誉为中国的“地下长城”。

地下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为“曹操地下运兵道”,后因黄河泛滥决口,导致运兵道被淤泥堵塞掩埋,直到1969年,在当地群众广泛参与的“深挖洞、广积粮”活动中被大范围发现,到1973年初,挖通古地道约2000米,“地下长城”也终于显露真容。2015年在地下运兵道出口处建设谯望楼作为游客服务中心。至此谯望楼及其内部的建安文学馆、地下运兵道三部分共同组成了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建安文学馆在谯望楼地上六层,是一座系统介绍建安文学的展馆,从谯望楼负一层则可进入地下运兵道。地道内包含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二层道和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道内设有猫耳洞、障碍券、绊腿板等军事设施,还有通气孔、灯等附属设施。

1986年7月,曹操地下运兵道被安徽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曹操地下运兵道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2月,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兴建

东汉末年,魏武帝曹操在家乡亳州修建地下通道,用于军事作战。据史料记载,曹操在外南征北战之余,曾先后7次返回故乡,他将故乡作为屯兵屯粮的后方根据地,修建了多处军事建筑,而运兵道就是其一。在董卓讨伐战失败后,曹操率军返回家乡,以图再起,因不想暴露兵少的弱点,就在家乡修建地下通道,通达城外。交战之际,先将士兵隐秘地从地道内送出城外,再从地面上声势浩大的迎回城内,之后又让士兵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往返多次,让敌人误认为援兵众多,从而不敢冒然进攻。除运送士兵这一功能外,运兵道内部设计精巧的陷阱,和布局奥妙的通道也可用于实战。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屡屡采用“地下用兵”之计;建安三年(198年),曹操通过地道破解了张绣和刘表联军围困之难;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运用反地道战术破解袁绍的“为地道攻操”之计。这些都可见曹操对地道战的精通,而地下运兵道则是他施展地道战术的历史见证。

续建修复

考古证明,古地道在晋、隋、唐、宋诸代皆有续建和修复。晋时,为防止曹魏政权复辟,在亳州市设重兵,构筑军事设施,其中就有对古地道的扩建修复。隋时,杨坚曾任亳州刺史,知晓古地道重要性,故对其进行扩建修复,并运用在军事行动中。唐时,统治者视亳州为祖籍,置总管府;宋时,亳州是近京之地,受到统治者重视。从唐乾元元年(758)经五代十国至宋,亳州都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故执政者对古地道都有大规模维修。

被埋

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黄河泛滥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也被淤泥堵塞。因运兵道涉及军事机密,在历经的多个朝代中,均要求士兵保守机密,因此,史料对于运兵道的记载非常少,导致后人难以发现,从此深埋地下。元时,亳州市改属归德府(今商丘市),明以后又改属风阳府,亳州的军事地位大大降低,而运兵道也失去其军事作用,被人遗忘。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的《亳州志》对运兵道没有记载。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发生持续八个月的南泛,河南省、安徽受灾严重,亳州城被淹,运兵道再次被深埋。

发现挖掘

1938年,为躲避日军轰炸,亳州城的百姓在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古地道,但这时古地道并没有被大范围的发现。到了1969年,为响应“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更多人在挖洞时碰上古地道,在当地掀起一个挖古地道的热潮,但因为道深、空间小,里面只能容下一人作业,挖掘进度十分缓慢。到1973年初,挖通古地道约2000米。

1970年3月,随着对古地道的深度发掘,考古人员发现,与在宋朝时修建的浅地道相比,隐藏于浅道下方的深地道,拱顶由砖土混合建成,深道中出现的砖墙更像是不同时代补砌而成。地道杂有汉砖,间有宋元文物,似经宋元时期修缮。最终,考古人员通过大隅首最下层土木结构地道中一件东汉文物“五铢钱”,推断修建古地道的人很可能就是曹操。三国时期,在亳州发生的战争,几乎都是曹操取得胜利。经过探测发现这条古地道总长度为1.2万米,是迄今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军事通道。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军事战术以及曹操军事思想有重要意义,被誉为中国的“地下长城”。此外,随着挖掘出土的还有汉唐宋各代文物,弩机、箭镞、弹丸、衔枚、围棋子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现都在亳州博物馆珍藏。

2016年12月,在已开放地下运兵道内部一条分叉口旁发现一段总长36米的土木道,呈梯形,哑铃状,上宽2.2米,下宽1.3米,高度达2.2米,最高处可达3米。相较于已开放运兵道宽0.7米,高1米的数值,这段古道的高度和宽度都更大,可能是疏散区或指挥区,但具体用途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地理环境

亳州市,古称谯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隅,自古就被誉为“四方通”之地,平原旷野,水陆四通八达,而无崇山峻阻,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此外,便利的交通让亳州自古就成为淮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漕运中心。由于其重要地位,三国时期,曹操就以亳州作为他的重要军事基地之一,以城内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修建地道,通达城外,既可暗地运兵出城,也可用于实战。

重要景点

地下运兵道以亳州市区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亳州城外。如今运兵道的入口为2015年新建的谯望楼,该楼总建筑面积为5959平方米,共有七层,地上六层为建安文学馆,负一层是地下运兵道入口。

地下运兵道

地道类型

地下运兵道总长度为1.2万米,离地面约有1.8米到3.5米,道内高度一般在1.6米至2.1米之间,宽0.6米至0.9米,转弯处均为”T”型道口连接。已发现八千余米,但由于大部分地段损坏严重,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实际开放段仅600余米,供游客游览段仅400余米。运兵道修建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双行道、立体交叉道等不同的地道类型。不同类型的通道长短不同,宽窄不一。单行道宽度为0.7米左右,高度不足两米,仅能一人通过。平行双道是由两条单行道组成,相隔约3米,既可以并行又可以逆行,可以加快行军速度。两道间可以通过道壁的方形传话孔相互联系。而每隔一段修有上下双行道,用于人员分流,此处也是地道的精华部分,被人们称为“原始立交桥”。道中还有多个道口相通的情况,这些道口上下、左右、前后都有,若无人引领,易迷路。

地道结构

经过多个朝代修使用,现存运兵道在结构、宽窄和高低上都存在差异。其材料结构就有四种。第一种是早期修筑的土木结构,道路是土质材料,而顶部是木质材料;第二种是砖土结构,道路是土质,顶部是砖砌而成;第三种是砖木结构,道路是砖砌而成,顶部是木质材料,这种结构与砖土结构互相交织,砖、土、木并存,没有规律;第四种则是现存古地道中最为常见的浑砖结构,道路和顶部均是用砖砌筑,可分为砖券、砖墙、砖三部分。

地道设施

地道内设有猫耳洞、掩体、障碍券、障碍墙、绊腿板、陷阱等军事设施,以及通气孔、灯龛等附属设施。灯龛设置在砖壁1米高处,距离不等的小龛可以放灯。猫耳洞主要分布在单行道两侧,既可用于截击敌兵,也可用于避让自己人。障碍券指券顶高度比正常高度低40-50厘米的券顶,须弯腰才能通过。绊腿板则是卡在道壁下端凹槽内的木板,每隔2米就有一对。不熟悉的敌兵到此,易被磕碰、绊倒,降低战斗力。通气孔是在券顶上方专门留出,直通地面,以保证道内空气流通,也可作为临时出入口。

谯望楼

谯望楼始建于东汉末年,为曹操所筑,是曹操父子在家乡远眺军情,宴请宾客的地方。2015年,谯望楼在地下运兵道的出口处重现,除了汉代建筑风格外,还融合了亳州元素,是一座以展示建安文学和地下运兵道为主题的艺术类文学馆,共有七层,地上六层为建安文学馆,负一层是运兵道入口。与之前的地下运兵道相比,增添了许多游览内容。游客既可以通过游览谯望楼来了解曹操的军事和文学才能,也可在谯望楼的礼品部与图书馆购物、阅读。

建安文学馆

建安文学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系统介绍建安文学的展馆,主要以“三曹七子”的文学艺术成就为主题,陈列了各种实物、资料及艺术品,并配合使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展示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按照游览顺序,首先进入的是明台层、依次往上进入书画厅、服饰厅、乐府厅、横赋诗厅;之后从明台层往下是建安文学馆总序厅。明台层是建安文学馆的主展厅,介绍了建安文学的兴起、繁荣和后世影响,并对“三曹七子”的文学艺术成就进行了展示。书画厅主要展示了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有关“三曹七子”的诗歌、书法以及绘画。 服饰厅展示的是汉代服饰,此层也可进行多媒体互动游戏。乐府厅,主要展示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青铜编钟及汉代乐谱,此处在节假日还有专业演员演奏钟乐、古琴。横槊赋诗厅,陈列有雕塑调课了汉代席地而坐横槊赋诗的场景。 

运兵道入口

谯望楼的负一层有仿照地下运兵道外形的迷宫,从迷宫出来,穿过一条由灯光和影像组成的时光隧道,就进入了地下运兵道。

衮雪石碑

在地下运兵道出口处的一块石碑上刻有至今唯一发现的曹操真迹——“衮雪”。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见褒河流水冲激而下,撞石飞花,状如“衮雪”,于是在褒河一块大石上挥笔题写“衮雪”二字以抒怀,而之所以“衮字缺水三点”,则是因为“一河流水,岂缺水乎”。“衮雪”二字真迹在汉中博物馆内,此处的“衮雪”二字,为拓本刻写。

开发与保护

保护和修复

1986年7月,地下运兵道被安徽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曹操地下运兵道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暴雨和洪水使古地道多处塌陷,塌陷长度总计约100米。为此,亳州市政府召集专业人员制定抢险应急方案。安徽省文物局也就此问题向国家文物局发出紧急报告。2010年,亳州市计划对地下运兵道进行整体修复,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修复5400米。

旅游开发

2010年,亳州市在对地下运兵道进行整体修复的同时,也在对运兵道的地面旅游设施,如汉阙门楼、汉阙、广场铺装等进行建设。2015年,在地下运兵道出口处建设谯望楼,作为地下运兵道的游客服务中心。2015年1月,亳州市邀请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为曹操地下运兵道和谯望楼题名,同年9月6日,谯望楼正式开门迎客。

2016年2月,由谯望楼及其内部的建安文学馆、曹操地下运兵道三部分组成的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亳州市计划对包括地下长城在内的4A级景点进行规划建设和提升改造,整合市内旅游资源,以亳州古城文化旅游区为主体申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8年,亳州市修建了一条全长207米,净高2.4米,净宽1.8米的新通道,新增四处出入口,增加了机械排风、一键求助、广播和监控等硬件设施。随着该通道的投入使用,曹操地下运兵道游览总长度已达600多米。同年7月20日至9月2日,每周五至周日18:00-21:00,景区举办夜游运兵道的相关活动,包括汉文化体验、汉服体验、士兵巡游等。2018年10月,地下运兵道获评2018“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2年6月,亳州市启动地下运兵道夜游模式,游客可以在18:00至22:00间进入景区,夜游期间门票5折优惠。还增加了曹操巡游、拓片、非遗展示等互动体验。夜游期间,景区每晚接待游客约1万人次。

相关文化

诗文

魏武帝曹操在谯望楼建成后,命曹植作歌以记之,曹植为其作《画角三弄》。明代国子监祭酒胡俨在《谯楼画角三弄记》中说画角之曲有三难:“为君难,为臣亦难;创业难,守成亦难;起家难,保家亦难。今角音‘呜呜’者,皆‘难’字之曳声耳。”曹植作画角三弄,概是提醒君臣,不忘创业守成之义,尽忠国事之言行。

影视作品

2017年6月1日,以曹操运兵道为实景拍摄的网络电影《兵道迷城》开机,影片以“地下长城”——曹操运兵道为主线,还原了三国时期曹操的部分事迹,讲述了几个考古年轻人挖掘古兵道的故事。2019年,该片计划重拍且已经在安徽省电影局备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