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清 :中国教育家、外交家

更新时间:2024-09-21 13:47

杨永清(1891—1956)字惠庆,浙江省镇海县人,生于常州府无锡市,中国教育家、外交家,为东吴大学首任中国籍校长。

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毕业后被选送美国华盛顿大学,并任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员,获政治学硕士、法学学士。后又获得美国佛罗里达南方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巴德温大学荣誉人文科学概论博士学位。历任中国驻英公使馆随员秘书、国际联盟第一届大会中国代表团秘书、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太平洋裁军会议中国代表团秘书、外交部任俭事和秘书,同时兼任几所大学讲师。

人物生平

1891年,西医杨维翰喜得贵子,他为这个可爱活泼的男婴起名为杨永清。笃信基督教的杨维翰是博习医院医科第一届的学生,在这个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家庭里,杨永清度过了他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也影响了他日后的求学和人生之路。

1902年,11岁的杨永清受其父亲影响,考入了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办的东吴大学。杨永清在东吴大学度过了七年的光阴,在获得文学学士并顺利毕业后,他留在东吴大学附属中学任教。

1909年,于东吴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东吴大学毕业后,杨永清先后曾任教于上海市市南中学和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后杨永清考入清华大学

1912年,杨永清考取了清华大学,他离开苏州市,北上深造。两年后,他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在美期间,杨永清曾出任中国留美学生会会长、《中国留美学生月刊》主编以及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公使顾维钧的私人秘书。就职于中国驻英公使馆后,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先后出席了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联盟大会以及在华盛顿举行的太平洋裁军会议。

1914年,杨永清获得清华大学选派资格,赴美国留学,入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并曾任职于华盛顿大学

1917年,杨永清出任美国中国学生会会长。

1918年,杨永清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法学学士

1919年,杨永清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杨永清在美国留学期间,曾担任《中国学生月刊》的主编。

1919年-1922年,杨永清就职于英国的中国驻英公使馆,担任随员秘书。杨永清同时兼任有国际联盟第一届大会中国代表团秘书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太平洋裁军会议中国代表团的秘书。

1922年-1927年,杨永清曾就职于北京外交部,担任秘书和条约司等职务。在此期间,杨永清负责起草取消不平等条约的照会,是时任外交部长顾维钧的得力助手。同年,杨永清被举荐为东吴大学的副校长,但未能成行。

在国外学习工作8年之后,杨永清于1922年回到了北京市,供职于外交部。此时的东吴大学,历经了两任美籍校长——葛恩与文乃史。文乃史是杨永清曾经的老师,他极力邀请自己的得意弟子回东吴大学工作,并推荐他任副校长。对深爱母校的杨永清而言,为母校服务,是义不容辞的。杨永清遂向外交部提出辞呈,但他的辞职并未获批准,回东吴大学任职的事也就搁置下来。

1927年,在北伐胜利和反帝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东吴大学的中国化变革已是刻不容缓,文乃史主动辞去校长一职并要求选举中国人任校长。在多次商讨之后,东吴大学董事会表决一致通过由杨永清担任新校长的决议。消息公布后,杨永清辞去了在北京的职务,抵达苏州市,在阔别母校多年之后,他再一次踏入东吴大学这片熟悉的校园,不过,这一次,他的身份不再是学生和老师。同年12月3日,东吴大学举行了校长就职典礼,杨永清正式当选为东吴大学的校长,开启了华人执掌校长职位的历史性篇章。

1927年至1952年,任东吴大学校长,是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他生前曾说过,“永清有三件一直不能忘怀的事——祖国、母校孙吴和青年。”

1929年,他决定“自本年度起,东吴正式文凭,概用中文”,接着在原英文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为社会造就完美人格)的基础上,增添中文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此外,他还创作了东吴大学的中文校歌。这些举措表明,杨永清决心要用中原地区传统优秀文化逐步改造这所西方文化浓厚的教会大学。除了在东吴大学积极推行中华文化教育,杨永清还决定正式开始兼收女生,兴建校舍,扩充场馆,从而全面增加学生学习、锻炼之场所,并着力于学术专精、体育强身、思想进步的德智体综合发展之路。

1930年,美国佛罗里达南方大学授予杨永清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35年起,应美国夏威夷大学埃莫里大学杜克大学,鲍登大学的大学邀请,杨校长出任上述美国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讲中国文化。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杨永清主持东吴大学的内迁工作。

1937年,的“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杨永清被迫带领东吴大学的师生们先后流亡至浙江省皖南长沙市上海市等地。

1941年,杨永清奉校董会之命,赴美向监理公会述职。是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杨永清滞留美国,在这期间,他奔走美国各地,宣传我国抗战的艰苦形势与东吴大学的窘迫现状,积极争取国际的援助。

1945年-1946年,杨永清曾先后就职于旧金山联合国国际秘书处和英国伦敦联合国国际秘书处。在美国工作期间,巴德温大学授予杨永清荣誉人文科学概论博士学位,一同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的还有时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1947年,杨永清终于回到了祖国。东吴大学的师生们在上海集会,热烈欢迎离校多年的校长。杨永清在此次集会上说:“永清身在外洋,心在祖国,有三件一直不能忘怀的事——祖国、母校孙吴和青年”。这时的东吴大学,校舍遭到严重的破坏,杨永清不辞辛苦的往来于苏、沪、宁之间,着力于东吴大学的重建工作。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和江南大学数理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合并,筹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此后,杨永清被调往上海市,任上海教育局高等教育司顾问。由于长期高负荷的工作,使得这位老人的健康状况积重难返。

1956年,杨永清因高血压和心脏病去世,终年65岁。

家庭成员

杨永清的父亲杨维翰为医生,曾就读于苏州博习医院,学习西医。毕业后,在苏州博习医院短期工作,后在无锡等地行医看病。杨维翰信奉基督教,并为一名传教士。

杨永清在子女中排行最大,并有弟妹五人。妹杨锡珍,为教育工作者,曾担任上海中西女校的校长,并曾创办锡珍女子中学。

个人著作

《学道爱人》(英文),美国出版

人物评价

纵观杨永清的一生,在他短暂的65年的生命之中,竟有大半是奉献给了东吴大学,无论是在任职初期的励精图治、战乱之中的颠沛流离、还是战后的艰难复校,他总是能够克尽厥职、鞠躬尽。他造福东吴大学的程度,实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达。也许,这世上唯有一句话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就是他所说过的那句话——“有三件一直不能忘怀的事——祖国、母校孙吴和青年”。(苏州大学评)

参考资料

那几年,让一生改变——记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苏州大学.2017-08-28

杨永清校长家人来我校参观.苏州大学.2017-08-2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