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 :清末维新派人士 “戊戌六君子”之一

更新时间:2023-04-08 18:18

杨锐(1857年-1898年),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晚清维新派人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遇害身亡。

清咸丰七年(1857年),杨锐出生于四川绵竹的一个书香门第。早年间进入成都尊经书院学习,才学得到张之洞赏识。后考取知县,被张之洞招入幕府,成为张之洞倚重的师爷,掌管着机要文,并参与规划加强海防、兴办实业诸事。中法战争中,杨锐向张之洞献策起用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光绪十五年(1889年),杨锐任内阁中书,参与修《大清会典》。中日甲午战争后,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运动,参与“公车上书”,参与创办“强学会”,鼓吹开发民智,讲求经济之学,学习西方科技等变法自强之道。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杨锐组织建立蜀学会,招收在京川籍人士,为新政训练人才。随后杨锐又参与戊戌变法,向光绪帝提出兴办教育、操练兵士的主张,任军机四章京之一,负责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28日,因戊戌变法失败,被处斩于北京菜市口,年仅41岁。

杨锐被后世称其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著作有《杨叔峤文集》《杨叔峤诗集》等,并著有阐述其书法理论的《秦汉碑篆文考》一书。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锐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出生于四川绵竹的一个书香门第,得益于家学渊源博览群书。年少时就因聪明才智闻名于乡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锐考中秀才,清光绪元年(1875年)进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在尊经书院期间,他得到张之洞的赏识,山长王闿运称赞杨锐:“有骆宾王本事。”

入幕入仕

尊经书院肄业后,杨锐参加优贡朝考,考取知县,随后被张之洞招入师爷,追随张之洞前往广州市、武昌、南京等地,参与军政运筹,掌管机要文牍之事,常代张之洞起草奏牍,并参与规划加强海防、兴办实业诸事。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杨锐又被聘任为文案。次年,法军入侵谅山省,边疆告急,杨锐向张之洞献策起用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随后,杨锐代张之洞草拟《广军援桂破敌奏稿》并写下《闻越南战争》一诗来讲述中法战争。

光绪八年(1882年),杨锐赴京参加朝考,中第一名。1885年,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杨锐任内阁中书,参与修纂《大清会典》,成书后升为内阁候补侍读。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杨锐看到清廷军政的腐败,慨于国耻,逐渐走向维新改良的行列。杨锐联络御史安维峻内阁林旭等人,抨击慈禧专政误国,杨锐还代御史王鹏运作疏上奏,激励清政府,促其战败后奋发图强。慈禧看后非常恼怒,要恭亲王奕䜣将其充军,奕䜣以言官无罪的理由劝谏慈禧,使杨锐逃过一劫。

参与变法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杨锐参与署名积极支持。同年9月,康有为联络杨锐等革新志士发起“强学会”,鼓吹开发民智,讲求经济之学,学习西方科技等变法自强之道。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慈禧授意当局查封“强学会”,杨锐领衔上书,率领会中同人进行抗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杨锐与刘光第等人在京成立蜀学会,创办蜀学堂,招收在京川籍人士,为新政训练人才。同时杨锐参加了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这段时间里,杨锐一直在为维新变法运动进行努力。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张之洞推荐杨锐参加经济特科。9月1日,在张之洞的授意下,湖南巡抚陈宝箴向光绪推荐杨锐。杨锐被光绪帝召见,向光绪陈述兴办教育、操练兵士等一系列救国之策,得到光绪赞许。并且杨锐还提出三条意见缓和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一是劝皇帝不要固执己见;二是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三是辞退旧臣不需一步到位,避免因人事骤变引起反对声势强。9月5日,光绪帝任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4人并加四品卿衔,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拥有代帝处理有关新政相关事务的大权。新任四章京的主要职责是推行新政,与原有军机大臣并不冲突。但是新任四章京实际上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以及光绪不信任部分守旧大臣,因而将许多重要事务直接交于四章京,导致新任四章京与原有军机大臣形成对立之势,为后来的政治变动埋下伏笔。与此同时,慈禧感受到光绪新政措施对自己造成的威胁,对此逐渐做出反击。

变法失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14日,光绪前往颐和园与慈禧当面商议开懋勤殿事务,这一构想严重侵犯慈禧手中权力,因此光绪被慈禧斥责。光绪意识到慈禧对此事持反对态度,内心感到不安,因而在次日(9月15日)召见杨锐,与杨锐商讨对策。杨锐表示这是帝王家事,自己不应该插手。光绪于是向杨锐下达了一份密诏。密诏中光绪希望四章京商议出一个办法,既能继续推行新政,又能不违逆慈禧。杨锐等人此时已经意识到危机。维新派众人试图拉拢袁世凯举兵,但没有成功。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9月21日,慈禧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软禁光绪,发布“训政”。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慈禧下令抓捕康有为及康党众人。9月24日,杨锐与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捕,关押至刑部监狱。9月28日,在没有审讯的情况下,杨锐等六人于北京菜市口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张之洞曾极力斡旋,但未来得及营救,杨锐已被处决。

后杨锐遗体被亲友收殓,回乡安葬。宣统年间,其子杨庆昶将光绪密诏送入京城,要求为父昭雪。

人物思想

维新思想

杨锐具有爱国救亡图存的文人思想。他以维新派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但由于其与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关系密切,思想也受到张之洞的影响,并不完全认同康有为的激进变革思想,倾向于稳健的改革,强调稳妥为主,尽量避免中立势力站到改革的对立面。

文化思想

在书法方面,杨锐推崇相传为三国吴皇象书的《天法神谶碑》,提出了“文无定式”,不可拘泥于许慎六书 ,“要当兼收而并蓄之”的书法观点。同时杨锐还认为只有求变造新才是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的必经之道。

在诗作方面,杨锐主张诗歌应反应社会生活,他的诗作着重表现将19世纪末期的中国社会,并尝试将诗歌作为维新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强调诗歌创作应该紧扣现实、针砭时弊、真情实感,反对那些空虚呻吟的作品。杨锐注重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并主张批判地运用古典诗歌的传统样式。

人物成就与影响

杨锐著有《秦汉碑篆文考》一书来阐述其书法理论,在晚清书学领域具有一定地位。其书法自成一体,尤擅小纂,其部分作品收录于《续益州名人书画录》,此外绵竹市文化馆也藏有杨锐篆书屏幅10 条。

杨锐著在史学研究和诗文创作上都有一定成就。1878年至1879年,他完成了《隋书补注》40卷。光绪十五年(1889年)杨锐参与续修《钦定大清会典》并完成《晋书注》100卷,但两本书都在戊戌政变中散佚。此外,杨锐著有《从军乐》《劝农词》《苦寒行》《都门代人赠歌者》等诗篇来反映当时民生。其著述最早收录在《蜀秀集》。

在政治上,杨锐参与维新运动,其爱国主义精神和为救亡图存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其创办蜀学会等行为,传播了变法维新思想,对当时在京川籍文人也带来了一定影响。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历史上,杨锐主要以维新派人物的身份,在戊戌变法中发挥作用。但同时他深受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影响,其思想与康有为也非完全相同。后世对杨锐看法主要有伪维新和温和维新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杨锐虽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实则“伪维新”。进入维新派的核心,实际上是打着维新派的名号维护洋务派的权益。如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评价他为维新派的右派,“代表假维新系”,认为他参与维新变法只是“ 随声附和,不出于心” 另一种观点认为杨锐是态度相对温和的维新派,因为杨锐积极推进变法运动,而其恩师张之洞与维新派既有矛盾又有合作的关系,所以梁启超和康有评价他伪温和维新派。

后世纪念

绵竹人民公园杨锐塑像

影视形象

1984年上映的电影《谭嗣同》中由演员李尚林扮演杨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