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中国四川省下辖县级市,由德阳市代管

更新时间:2023-07-26 13:29

绵竹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县级市,由德阳市代管。绵竹市地处四川省西北部,德阳市北部,幅员面积1246.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年末,绵竹市户籍人口486530人。绵竹市下辖10个镇、2个街道。市政府驻紫岩街道回澜大道中段393号。

绵竹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绵竹市主要有平原、山地地貌,其中平原分布在东南,山地分布在西北。绵竹市主要河流均属沱江水系,仅白溪河属涪江水系。绵竹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降雨较少,常有春旱发生;夏季暴雨较多,常有洪涝;秋季常有连绵阴雨;冬季长而少雨多阴天。绵竹古为蜀山氏地。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因地处绵水(今名绵远河)之滨,其地多竹,故名绵竹,属广汉郡,治今德阳市中区黄许镇。1983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地级德阳市,绵竹县由绵阳市地区改属德阳市。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绵竹县,设立绵竹市。

绵竹市位于成德绵经济带腹地,位于成都市一小时经济圈内。已构建出融通羌藏、纵贯成德、辐射西北的立体交通网络。绵竹市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为主导产业,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城和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建设中国优势白酒产区,以生物医药、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绵竹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6.39亿元,居于德阳市中的第五位。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4:52.9:37.7。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2360元,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84元。

绵竹市是中国著名的年画之乡、名酒之乡、生态旅游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之誉,“剑南春”起于盛唐,“绵竹年画”源于北宋,有独特的名酒文化、年画文化、南轩文化、三国文化、年俗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绵竹“酒香画境·美丽绵竹”的城市品牌形象。有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绵竹木版年画、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市有大熊猫国家公园、国家玫瑰公园等自然景观,剑南春美酒文化、年画文化相映成趣等人文景观。截至2023年3月,绵竹市共有A级景区7个,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3个。

名称由来

绵竹的名称由来与其河流的名称与多竹的历史有关,《华阳国志·蜀志》:“绵远河流域宜竹,故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至南北朝时期

绵竹古为蜀山氏地,西周公国为蚕丛国附庸,姬定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后隶秦蜀郡。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因地处绵水(今名绵远河)之滨,其地多竹,故名绵竹,属广汉郡,治今德阳市中区黄许镇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刘焉益州,将州治迁于绵竹。兴平元年(194年),因绵竹城火灾,刘焉将州治迁到成都市

三国蜀汉后主时期(233年~263年),绵竹古县城遭兵,分绵竹市置阳泉县,属广汉郡。

晋朝初,废阳泉县入绵竹市。后复置阳泉县。

晋太始二年(266年)改属新都郡。

隆安二年(398年)分置晋熙郡,领阳、南武都二县,以处流民,郡治今绵竹城关镇。

南朝刘宋以绵竹改属南阴平郡。

齐永明初,废晋熙郡,以晋熙县属南新巴郡。

梁复郡,后周废苌阳、武都,省晋熙入阳泉。

隋唐至清朝时期

隋开皇初废郡以绵竹治于晋熙故城(今绵竹市城关镇),复名晋熙。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曰孝水。

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绵竹市,并徙治于今剑南街道,属蜀郡。此后,县名再无更改。

唐属剑南道,后历五代以至宋、元、明及清代很长一段时间属汉州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属绵州。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属川西道。

民国6年(1917年)绵竹市商会成立

民国19年(1930年)10月28日,广汉起义军进攻绵竹市城,未克,30日向汉旺镇转移。

民国23年(1934年)3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绵(竹)安(县)中心县委成立。

民国24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36年(1947年)5月4日,绵竹市民活协进会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绵竹市于1949年12月25日解放,属川西行署绵阳专区

1981年,属四川省绵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4月1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同意了相邻的德阳县关于申请筹建地级德阳市的报告,并通知决定绵竹市参加德阳建市筹备组。6月14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提交报告。

1983年8月,国务院批复【国函字156号】文件:设立地级德阳市,绵竹县由绵阳市改属德阳市。

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绵竹县,设立绵竹市。

2008年5月12日,5·12汶川地震,绵竹市受损严重。

2017年11月10日11时03分,四川德阳市绵竹市(北纬31.54度,东经103.97度)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9千米。

地理

位置境域

绵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于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幅员面积1246.2平方千米,东西宽约42千米,南北长约61千米。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东界罗江区,东南靠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县接壤,西南与什邡市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毗连。南距成都市83千米,东南距德阳市31千米,东距绵阳市74千米。

气候

绵竹市属于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回升不稳定,降雨较少,常有春旱发生;夏季暴雨较多,伏旱很少,常有洪涝;秋季气温下降快,常有连绵阴雨;冬季长而少雨多阴天。多年平均气温15.7℃,1月平均气温5.3℃,极端最低气温-6.2℃(1991年12月28日);7月平均气温24.9℃,极端最高气温36.2℃℃(2002年7月14日)。最低月均气温1.6℃(2011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7.4℃(2006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1℃。生长期年平均365天,无霜期年平均285天,最长达329天,最短为24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976.8小时。0℃以上持续期365天。年平均降水量1040.8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2天,最多达179天(2004年),最少为127天(1969年)。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9月,7、8月最多。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地质

绵竹市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正处于四川省东部地台区与西部地槽区的过渡地带,作为东部地台区与西部地槽区分界线的北川一宝兴断裂带,穿过本县西北部山区。从次一级地质构造看,绵竹市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西北部山区属于龙门山断裂带,东南部平坝属于四川中台坳、川西台陷、成都市新生代断陷。由于受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绵竹市地层出露较为齐全,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纪、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第四系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第四系主要分布于绵竹平原地区。其它各系地层均不同程度呈南西一北东走向,平行相间地分布于西北部山地区。

地形地貌

绵竹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海拔700米一线,山势陡降,其下即为平原。绵竹市主要有平原、山地地貌,其中平原分布在东南,山地分布在西北。西北部山地区海拔700~4406米。境内最高峰位于与什邡、茂县分界线的山脊上,海拔4406米;平原区海拔高度504~700米。最低点位于市境南端,与广汉、旌阳区分界处的新市镇赵家咀,海拔504米。最高点与最低点,高低相差达3902米。平均海拔1212米。

水文水利

水文

绵竹市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绵竹市主要河流均属沱江水系,仅白溪河属涪江水系。河流均发源于西北部山区,流向东南平原,多属季节河。山区河谷陡峻,落差较大,平原比降随地势逐渐减缓。主要河道有绵远河石亭江、射水河、马尾河等,河流总长度约415千米,年径流总量为13.2亿立方米。境内最大河流为绵远河,位于市境东北,季节性河流,发源于清平乡西北角与茂县交界的九顶山、大盐井沟。流经小木岭、三平沟等,至官宋硼埝出山,流经汉旺镇、拱星、兴隆、富新、绵远、什地等镇,从什地红岩寺入德阳市广汉市与石亭江汇合,在金堂县汇入沱江,长113.6千米,流域面积1218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15.7立方米/秒。有天池湖、云湖等湖泊,坑塘水面面积为746.48公顷。天池湖和云湖是绵竹市境内知名的两处高山天然湖泊。天池湖四面环山,湖水由高山上的积雪融化汇聚而成。湖的常年最小水面近100亩,雨季可达150多亩。

水利

截至2022年,绵竹市有柏林水库、民乐水库、太平水库、丰产水库等20个水库。绵竹境内农业灌溉主要依靠官宋硼堰、前进渠、红岩渠、人民渠四个灌区,灌区河网水系相互连通,形成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完整的灌溉水系格局。红岩渠引都江堰内江水源,在彭县(今彭州市)官仓电站人民渠引水。因渠道进水段位于彭县红岩乡,故名红岩渠。实灌面积130080亩,占绵竹市水田面积30%左右。

土壤

绵竹市土壤的分布,由于受气候、地质、地貌、生物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因而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全县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土壤区:西北部山地黄壤、棕壤、灰化、草甸土区;低、中山山地紫色土区;沿山台地、二级阶地老冲积黄泥土区;平坝一级阶地灰棕冲积土区;河漫滩一级阶地新冲积沙石薄土区。绵竹市农业土壤主要分布于东南平原地区,耕地面积550252亩。其中以灰棕冲积水稻土属为主,其主要分布于绵远河、石亭江、马尾河、射水河、白水河、龙蟒河等河流所形成的冲洪积扇的一级阶地上,由于受河流分选性的影响,多沿河呈带状分布。距河流由近至远,土壤质地由轻到重,上层厚度由薄到厚,剖面层次较为分明。由于河流冲洪积母质成分复杂,一般矿质养分较丰富,宜种度广,是本市水稻主产区。自然土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地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绵竹市土地资源丰富,绵竹市土地总面积119339.54公顷。其中农用地占比最大,面积为96982.16公顷,占比为81.27%。农用地中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为51.7%与25.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15964.41公顷,占比13.38%,以村庄用地和建制镇用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为10.39%与1.47%。其他土地合计6395.97公顷,占比5.36%。包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

矿物资源

绵竹市已探明矿藏25种,已开发利用磷、硫铁、石灰岩、白云岩、煤炭等11种矿藏,主要矿藏是磷、煤、石灰岩矿。至2010年底保有资源储量共计12723.4万吨。煤炭资源较为丰富,2010年底资源保有储量953.8万吨。天然气深层气储量约500亿立方米,浅层气10亿立方米。石灰石是绵竹最为丰富的矿藏资源,以生产水泥用石灰岩原料为主,主要分布于绵竹西北山区,开发利用也较早,保有资源储量大。磷矿资源为中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主要分布于绵竹西北山区,是磷化工的主要原料,储量5703.6万吨的“什邡市磷矿”,主要分布在清平镇天池乡金花镇境内,是中国少有的富磷矿藏地之一。

森林资源

绵竹市森林覆盖率达32.56%。绵竹森林以低、中山针阔叶林带,中山硬阔叶、暗针叶林带,亚高山针叶林、灌木林带三类为主。1958年,为拯救生态脆弱的连片荒山,绵竹市开始国有林场的建设,构成今日绵竹最主要的森林区带。累计完成天保森林管护292万亩次,植树造林7000亩,封山育林147000亩,育苗300亩,建杉木王母树林800亩、杉木采种基地1250亩,森林抚育18000亩次,建成排灌渠系4000米,新建或重建输变电线路13千米,重建林区公路13千米及房屋等设施。构建起绵竹稳定的森林生态,具有极高的生态环保意义。绵竹市林地面积68273.68公顷,森林面积40462.43公顷,活木蓄积量480万立方米。

水资源

绵竹市水资源总量为10.4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约5.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约4.7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平坝区,年利用0.9亿立方米。其中,国家名泉玉妃泉含矿泉水是发展酒饮料得天独厚的资源。绵竹市地表水最主要河流绵远河山区集雨面积420平方千米,坝区绵竹市境控制面积24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5.7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20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4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6.18亿立方米,最小径流量3.13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208毫米。绵竹地下水资源的理论蕴藏为每昼夜118.5万立方米,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为3.39亿立方米。地下水类型为碎屑岩裂隙水,通常为重碳酸盐淡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弱碱性,硬度6度左右,符合一般供水标准,其水位变幅1-2米,最大7米,地下径流模数为1-2.5升/秒平方千米。泉水流量0.1升/秒。鹿堂山下古龙洞玉妃泉为低温、低矿化,含锶、低钠地下水,水质优良纯净,为中国名泉。射水河源的名泉“三箭水”水质与玉妃泉为同一类型。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截至2021年末,绵竹市境内有动物超过300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4种、省级重点保护区动物15种、中国特有脊椎动物5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野生动物的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毛冠鹿等,国家二类保护野生动物小熊猫属盘羊红腹角雉等,三类保护野生动物有黄麂、林麝马麝斑羚属岩羊伶鼬云豹蓝马鸡白马鸡、锦鸡等。

植物

截至2021年末,绵竹市境内植物种类多达63科近2000余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有珙桐水杉、银杏、连香树等。有红豆杉等多种珍稀植物及众多名贵药材。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3月,绵竹市共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即四川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九顶山保护区

绵竹市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顶山保护区,总面积61640公顷,1998年7月认定,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保护区内有国宝大熊猫和数十种珍稀动物,有长达3000米的银杏树林带,有猕猴桃园66.7万平方米,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桐林200多处。海拔1500米的顶子崖据说是东汉光武帝观日出、赏霞光的地方,明代首辅刘宇亮赏景娱乐的棋盘石等遗迹至今犹存,有原始森林、将军岩、雪山草地、刘天官花园、一碗水等自然景观。

自然灾害

绵竹市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暴雨洪涝是绵竹市危害最重的气象灾害,年平均暴雨日3.4天,主要发生在5~9月,集中在7-9月,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最晚结束在10月下旬。近年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0年8月13日凌晨,山区普降大暴雨,引发清平镇600万立方米特大山洪泥石流。绵竹市的地震灾害也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因地处龙门山镇构造带中南段,地震活动频繁,但震级较小,一般在3.1级以下。最严重的一次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5·12汶川地震,绵竹是18个极重灾区之一,绵竹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23亿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末,绵竹市下辖剑南街道、紫岩街道、汉旺镇、新市镇孝德镇、富新镇、九龙镇、麓棠镇、广济镇玉泉镇什地镇、清平镇,共10个镇,2个街道。绵竹市政府驻紫岩街道回澜大道中段393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总量

截至2022年年末,绵竹市总户数239367户,户籍人口486530人。其中,男性人口240875人,女性人口245655人,性别比为100:102。绵竹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1.04%;15-59岁人口占6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28.8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占22.87%。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

民族

截至2006年末,居住绵竹市境内的民族共13个,有汉族羌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朝鲜族满族白族锡伯族土家族等。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9%。少数民族人数较少,各地均有分布。

语言

绵竹市的方言有西南官话、客家话、“老湖广”,绵竹的地方俗语在群众中是很流行的,言近意远,明白晓畅。地方色彩浓厚。虽然读音重浊,但词出不乏典雅。绵竹市方言以西南官话为主,西南官话包容性强,表意丰富,易于理解,爱叠词、儿化音,不区分平翘舌,习惯删繁就简。

宗教信仰

绵竹市辖区内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佛教在绵竹的传播历史悠久;绵竹不仅是早期道教的重要传教点,而且被道教列为“福地”;绵竹天主教曾设有教会,1985年全县尚有教徒384人,已开始恢复宗教活动。绵竹市经过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共有17处,其中佛教场所12处,道教场所3处,天主教场所1处,基督教场所1处。重要的宗教场所有吉祥寺、福音堂。

福音堂

福音堂位于剑南镇小北街民主巷26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基督教(新教)场所,建于1923年。其主体结构是中国特色的“穿斗式”木制结构。这座教堂很中式,又带有西方特色。教堂门上方是典型的中式牌坊,墙体配有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教堂圣台为中式祭坛,圣台前沿的圆弧为西式结构;在教堂内部,还有八根布局和谐的黑色大圆柱,是红椿木做的。这从侧面反映了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入乡随俗的本土化倾向。

经济

综述

绵竹市经济持续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远高于其他产业。绵竹市产业结构呈现优化的“二三一”结构,农业经济保持稳定态势,服务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绵竹市经济增长新动能,占绵竹市经济比重逐年提升。绵竹市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为主导产业,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城和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建设中国优势白酒产区,以生物医药、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剑南春、龙佰四川钛业、中航宝胜3家企业上榜2022年四川省制造业“贡嘎培优”100户企业名单。致远锂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是继剑南春之后德阳市第二个百亿民营企业,锂电产业也成为绵竹市继白酒、磷化工之后第三个百亿产业。

2022年绵竹位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重点开发区第7位。2022年绵竹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6.39亿元,居于德阳市的第五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5.1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4:52.9:37.7。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2360元,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84元。

第一产业

绵竹市第一产业以粮油、生猪、猕猴桃、玫瑰早熟梨、茶叶等产业为特色产业。截至2022年末,绵竹市共有粮油、生猪、玫瑰、猕猴桃、早熟梨、茶叶等6个现代农业园区。2022年绵竹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0亿元。2022年粮食总产量28.1万吨。经济作物总产量45.99万吨。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获评全省休闲农业重点县,被推荐参评中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截至2021年末,绵竹市共有登记注册家庭农场4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37个,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9家。

绵竹市的猕猴桃种植业发展迅速。绵竹市的猕猴桃园区拥有华胜、山牧、棚花、佳源等10余家拥有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猕猴桃专营龙头企业、专合社和家庭农场,种植面积2.5万亩,实现综合总产值3.5亿元。截至2021年拥有“岷岷甜”“百年棚花”等8个猕猴桃品牌,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1个,建成大数据中心1个,物联网基地5000亩。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获评四川省三星级园区。

绵竹市以生猪产业为特色产业。2022年,绵竹市生猪出栏44.54万头,主要畜禽肉类总产量4.47万吨,小家禽出栏590万只。2022年末绵竹市有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规模户680户;年出栏1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238户;年出栏2000只以上肉鸡养殖户262户。

第二产业

绵竹市第二产业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锂电等为主导产业,以新基建、电子信息、“大健康”等一批高品质新经济新产业为新兴产业。2022年绵竹市工业总产值迈上800亿元台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户,工业投资总量、利税总额稳居德阳市第一。成功创建全省优质白酒产业园区,东圣酒厂入选首届四川省原酒生产企业20强。锂电产业也成为绵竹市继白酒、磷化工之后第三个百亿产业。绵竹高新区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德阿产业园发展突飞猛进,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入库税收12亿元。2022年绵竹市工业增加值204.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3家,实现营业收入754.87亿元,利润总额111.43亿元,利税总额169.08亿元。其中,白酒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05.53亿元,利润总额40.18亿元。化工行业营业收入327.27亿元,利润总额61.44亿元。机械加工与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46.49亿元,利润总额1.54亿元。建材业营业收入28.00亿元,利润总额0.72亿元。

绵竹市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建设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022年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产值达650亿元,占绵竹市装备制造产值超40%。联合成都市共同培育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共实施产业协作项目66个,2022年两地实现产值2300亿元。推进科技自主化。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近三年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424项,其中68项达国际一流水平、21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参与制订国际国内标准135项,研制出140余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绵竹市以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绵竹市以磷钛化工为传统产业,深耕精细化工产业,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截至2022年,绵竹市围绕硫钛磷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绵竹市47家化工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品结构,已形成农业肥料、磷化工、钛化工等多个发展板块,不断释放传统产业新动能。绵竹市以锂电为主导产业,支持致远锂业、思特瑞锂业达产扩能,打造省内最具竞争力的锂电材料生产基地。2021年西南首家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企业成功落户绵竹,并填补了西南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自主研发、生产制造的市场空白。

第三产业

绵竹市发展以现代物流产业、现代商贸产业、金融服务产业、科技信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特色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兑现服务业奖励资金647万元,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48亿元、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家、限上商贸企业25家。

绵竹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幅居德阳市第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2年末绵竹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94.6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24.65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49.62亿元。

绵竹市2022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亿元以上,新增2A、3A级景区各1家,清平镇圆包村、孝德镇年俗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清平镇获评第二批天府旅游名镇。文物保护单位22处,文保点92处。共有省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花卉公园1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天府旅游名镇2个,天府旅游名村1个,天府旅游名品1个;成功打造“画境绵竹”乡村旅游综合体。

绵竹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于2022年3月开始投入使用,具有电商技术支撑、电商培训、创业孵化、产品展销、品牌建设、网络推广、信息展示与咨询、直播运营等多种功能。2022年,该中心入驻企业达到了20家,通过传统电商及直播带货等方式整体销售额达到2600余万元,为绵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年,绵竹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免费为企业提供培训孵化、商务活动、产销对接、技术支持等服务。打造“绵竹造”上行云仓、改建县域快递集散中心等,助力绵竹电子商务物流同步发展。

经济功能区

绵竹市拥有绵竹高新区、德阿产业园两个省级产业园区,新市化工园、新材料化工园两个省级化工园区被正式认定,建有德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培育剑南粮油、绵远河粮油和广济粮猪种养循环三大现代农业园区。

绵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绵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2018年1月省政府批准认定的省级高新区,其前身是2010年5月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核准面积535.51公顷。园区2011年被列为四川省“1525工程”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2013年被列入“51025”工程培育园区。目前,绵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辖“一区一园”,“一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含江苏工业园和名酒食品工业园,“一园”即新市工业园以及其配套的装备制造产业园。2021年,绵竹高新区共入园企业359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8户,实现营业收入438.7亿元,占绵竹市72%。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绵竹市共有小学学校26所(不含教学点2个),普通中学学校11所(普通初中8所,普通高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高等学校2所(四川天一学院绵竹校区,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绵竹校区),幼儿园43所(私立幼儿园17所)。截至2022年末,绵竹市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3%;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巩固率达100%,初中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5%,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德阳市前列。截至2020年底,绵竹市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616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1083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568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994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截至2020年底,绵竹市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69年,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1164人,文盲率为4.81%。四川省教育厅公布的2021年“课堂教学大比武” 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获奖名单上,绵竹市共有14名教师课例上榜省级获奖名单。

四川天一学院绵竹校区

民办四川天一学院是四川希望教育产业集团旗下的一所综合类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91年12月,建校时名为“四川天一开放函授进修学院”。1994年3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为独立设置、全日制、专科层次的民办高等学校,定名为“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当年秋季开始招生,成为全国首批(7所)、西南地区第一所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序列的民办高校。2014年9月,民办四川天一学院一期工程在德阳绵竹市二环路东88号建成并投入使用。学院占地1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截止2021年5月,学院开设有43个专业,主要涵盖电子与信息、医药卫生、旅游、财经商贸等9个专业大类。

卫生健康

2022年末绵竹市常住居民电子建档率达95.40%,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89.46%,动态管理率达86%。绵竹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96个。其中,医院16个,其中三级乙等医院1个,社区服务中心(站)2个,卫生院10个,村卫生室132个,诊所12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4282张。卫生技术人员377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59人。绵竹市每千人拥有床位9.73张。

绵竹市人民医院

绵竹市人民医院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医院,时至今日,这所医院已然发展成了拥有职工1279人,编制床位800张,开放床位800张,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急诊急救于一体的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是成都医学院非直管附属医院、省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现有高级职称职工174人(其中正高38人,副高131人),中级职称387人,硕博士47人。设有临床科室26个,医技科室8个,涵盖26个科目、66个专业,各专业人员配备齐全。

科技事业

2022年绵竹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5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4亿元。截至2022年末,绵竹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5家、省级瞪羚企业达到2家;累计认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现有产学研创新联盟2家,国省市级科技孵化服务载体6家(其中: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家。截至2022年末,绵竹市有效发明拥有量308件,有效商标7311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1.372亿元,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知识产权“贯标”企业9家,获得四川省专利二等奖2次、创新创业奖1次。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绵竹市拥有一座国家二级图书馆——绵竹市图书馆;五个博物馆,其中包括绵竹市博物馆、绵竹市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纪念馆、绵竹年画博物馆、德阳江奎艺术博物馆、李家大院民俗博物馆;拥有一个国家一级文化馆——绵竹市文化馆。9600户“户户通”民生工程实现电视信号全覆盖;农村广播村村响系统实现全覆盖;21个综合文化站、100个村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2022年绵竹市农村公益电影全年放映1500场,观众人数达15万人次。2022年,全年组织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暨送文化下乡活动98场(含川剧),观众4万余人次;举办公益性文艺培训240班次,参加培训5000余人次。图书馆接待读者15.6万余人次;博物馆2022年全年接待人数1.8万余人次,成功举办“逛年”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与迎党的二十大摄影展活动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二十一届绵竹年画节”“二十三届绵竹梨花节”“第八届绵竹玫瑰节”“二十二届绵竹赏果节”;双忠庙参观人数5万余人,年画博物馆接待3.7万余人次。绵竹市共有100个“农家书屋”,截止2021年9月,全市广大五老志愿者讲党史330余场,参与青少年15000余人次。开设“童心向党”夏令营活动120余场,覆盖4000余名青少年。

体育事业

2022年绵竹市共举办体育活动赛事20余场,大力推进城市“十五分钟健身圈”、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建社区、农村健身场所20处。绵竹市曾举办过中国自行车联赛四川绵竹站“玫瑰谷杯”、全国男子篮球青年联赛等比赛。截至2022年4月,绵竹市共有体育中心一座。绵竹市共有体育场地1522个,建成健身路径208条,农体工程216条,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截至2020年末,全市有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30余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余人,健身群体不断增加,覆盖老、中、青、少各类人群。 

绵竹市体育中心

绵竹市体育中心地处城东新区,占地236亩,场馆建筑面积30876平方米,绿化面积达70%,四面环路交通方便,是一座全开放式体育公园。拥有一个1万座规模的体育场,一个3000座规模的体育馆以及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游泳池、网球馆、室外乒乓球场、室外篮球场、足球训练场、门球场、健身路径等场馆设施,是绵竹市业余体育训练和全民健身基地。

环保事业

2022年绵竹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7天,优良率为89.6%,PM2.5平均浓度为32.2微克/立方米。城市区域噪声中昼间噪声监测结果为52.5(A),达《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四个断面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水质优良率为100%。清平断面为Ⅱ类水质;红岩寺断面为Ⅱ类水质;马射汇合处为Ⅲ类水质;金轮断面为Ⅲ类水质。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绵竹市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站)共计5座,其中3座污水处理厂上报减排项目6个。修订完善《绵竹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管控清单,将93家工业企业纳入清单。完成6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要求2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土壤隐患排查及自行监测工作。完成年度危废申报261家、医疗废物申报37家、危险废物管理计划书备案276家;完成危废转移933单,转移处置各类危险废物0.89万吨。绵竹市森林覆盖率维持在32.55%以上。绵竹市在城区学校、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等地投放安装24座垃圾分类亭、20座垃圾分类收集房,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

2022年末绵竹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含城镇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169716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81233人。参加职工失业保险54127人,参加职工工伤保险7935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30340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97651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32689人。生育保险职工55455人。全年纳入城乡低保6544户,10737人,共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4020.33万元。其中,城市低保2272户,3438人,支出城市低保资金1338.9万元;农村低保4272户,7299人,支出农村低保资金2237.89万元。救助孤儿13名(其中艾滋病儿童1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7名,发放救助金55.2万元(孤儿基本生活费32.6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22.6万元)。截至2021年底,绵竹市共有公办养老机构20个,其中社会福利院1个,镇(街道)敬老院19个,床位1467张。民办养老机构2个,床位816张,已基本形成了以机构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支点、居家养老为延伸的养老服务网络。2022年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为100/人/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按照一级重度残疾人80元/人/月,二级重度残疾人按照50元/人/月的标准发放。

交通

综述

绵竹位于成德绵经济带腹地,位于成都市一小时经济圈内。距成都59千米,德阳市33千米,绵阳市51千米,境内G545、S107、S419、S216国省道、成万高速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高速、绵茂公路、成青公路、川青铁路穿境而过,构建出融通羌藏、纵贯成德、辐射西北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万高速、成都第三绕城高速在境内共设有4个高速路出入口,川青铁路在绵竹市设绵竹南站,德天铁路货运专线通过宝成铁路连接全国。

公路

截至2022年末,绵竹市公路总里程为2133.998千米。其中,成万高速、成都三绕高速等高速公路34.058千米,一级公路98.008千米,二级公路158.961千米,三级公路218.44千米,四级公路1592.848千米,等外路31.683千米。截至2021年5月底,绵竹市拥有1条国道(G545),4条省道(S1、S107、S419、S216),27条县道,108条乡道和906条村道,其中,国道49公里,省道93公里,县道333公里,乡道579公里,村道1053公里,全市公路密度为130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路网等级为3.49级。绵茂公路全长56千米,项目起于德阳绵竹市汉旺镇,止于阿坝州茂县光明乡,与茂县北川公路相接,是连接德阳市和阿坝州的纽带。绵茂公路全线共有42座桥梁,18座隧道。其中,四川路桥绵茂公路绵竹段长30.681千米,共25座大中型桥梁、15座隧道,桥隧比达94%,时速40千米。有绵竹市汽车客运中心站等汽车站。

铁路

截至2023年5月,绵竹市共有川青铁路、德天铁路货运专线2条铁路线路,设有绵竹站绵竹南站2个火车站。川青铁路在绵竹境内设绵竹南站,德天铁路货运专线通过宝成铁路连接全国。其中绵竹站离德阳站28千米,离汉旺站13千米,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铁路分局管辖的四等站。川青铁路原线路位于四川省甘肃省两省境内,起于成都青白江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向北延伸连接兰渝铁路哈达铺站。川青铁路在绵竹境内全长31.5千米,途经新市镇孝德镇、紫岩街道、富新镇汉旺镇。通车后,将进一步改善绵竹的区域交通条件,方便群众出行,对绵竹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航空

绵竹市暂无民用机场,距离最近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15千米,车程90分钟。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绵竹市有公路营业性车辆1407辆。其中,客运车辆189辆(其中有20辆天府行),货运车辆970辆;有城市客运车辆248辆。其中,城市公交98辆、出租车150辆。

人文

综述

绵竹古为蜀山氏地,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之誉,公元前201年置县,“剑南春”起于盛唐,“绵竹年画”源于北宋,孕育了董扶、任安、秦宓、张浚、张栻、杨锐、王干青等一批英才俊杰,名酒文化、年画文化、南轩文化、三国文化、年俗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绵竹“酒香画境·美丽绵竹”的城市品牌形象。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末,绵竹市有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有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川西灵隐三溪寺

三溪寺坐落于绵竹麓棠镇梅子沟,距市区7.5千米,古名广安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寺内有弥勒殿、观音殿、大佛殿、祖师殿及僧舍客房等建筑。观音殿、大佛殿、祖师殿及僧舍房等建筑。为德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剑南春酒坊遗址

剑南春酒坊遗址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绵竹城关外西的诸葛祠、茶盘街、棋盘街和滚子坡两侧,由西北向东南呈一线分布。西北起自诸葛祠,东南抵至王麻巷口,长约500余米,宽约240余米,总面积约120,000平方米。从五路口至棋盘街南端王麻巷口,长约260米、宽240米的范围内,既是清代酿酒作坊区,也是现在剑南春酒厂的第一生产区。在11口剑南春“天益老号”古酒坊周围,明清遗存至今连续使用的古窖池有695口,面积达6万平方米。

无隐寺

始建于宋代元六年,距绵竹市区12千米,依山而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寺后林地千余亩,山清水秀。此寺采用中国寺庙的传统布局依山而建,随山地变化,立面轮廓优美。本寺有冒木井,无隐洞等知名景点。关于这无隐寺,有一首七言绝句“云山烟睡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生动的描述了无隐寺的美,刻画了作者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绵竹共有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2项,分别是绵竹木版年画和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省级1项,为九顶山山歌;德阳市级1项,为四川被单戏;县级19项。2022年绵竹市积极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并对市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存、宣传、推广、研究、传承等,进行非遗资源普查并记录。

绵竹木版年画

绵竹木版年画技艺主要分布在绵竹市城区剑南镇和北部的拱星镇清道镇新市镇孝德镇等地。绵竹木版年画的题材除传统的门神画以外,还涉及戏曲故事、山水花鸟、写景纪实、吉祥图案等。绵竹各地年画制作有专业分工,城区偏重拓片、杂条、斗方、案子,并兼及门画;清道乡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乡偏重美人、娃娃戏,如此等等。绵竹木版年画与地方习俗紧密联系在一起,仅张贴就有许多规矩,不能违背。画中种种图像亦有不同的象征与解释,和图像一起反映或呈现在各种民俗仪式中。明清时,除神佛题材外,绵竹木版年画中已大量出现戏曲题材,绵竹的画师根据川剧剧目绘制年画,创作出《白狗争凤》《五子告母》等作品。从体裁论,绵竹木版年画有“红货”和“黑货”之分,“红货”是指彩绘年画,“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绵竹木版年画制作包括起稿、刻版、印墨、施彩、盖花等工序。其艺术特点一是手工彩绘,同一张版因不同的手绘,效果不一;二是对称性构图;三是运用色相和色度对比,尤善用金色(如沥金、堆金、贴金)。但比较而言,最见特色的还是“填水脚”(指用剩余颜料涂抹的一种样式)。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

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较为繁复,包括泥窖的制作维护保养技艺、大曲药制作鉴定技艺、原酒酿造摘酒技艺、原酒陈酿技艺、尝评勾兑技艺及其他的一些相关技艺等。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在盛唐时期已基本成型,经过宋元明三代的传承发展,到清代康熙年间,以剑南春为代表的绵竹大曲酒传统酿造技艺不断完善,日臻成熟。剑南春酒的生产一直采用古老的“泥窖固态纯粮发酵”酿造技艺。“天益老号”酒坊中十一口建于清代康熙初年的窖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被称为酿酒史上的“活文物”。剑南春酒芳香浓郁、纯正典雅、醇厚绵柔、甘洌净爽、余味悠长,酒体丰满圆润,被视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重要代表。

饮食

绵竹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巴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绵竹市的饮食荤素并重,兼容川菜和湘菜烹方法,注重讲究食材的新鲜度、配料的均衡,有着浓郁的巴蜀风味。多以稻谷、小麦、玉米等为主食。绵阳市有绵竹米粉、果汁牛肉、松花蛋等知名小吃,毛血旺酸菜鱼剁椒鱼头等湘菜和干煸四季豆、毛血旺、水煮鱼、兔头等川菜。

绵竹米粉

绵竹米粉是用大米为原料,细圆、入味、细嫩爽滑,汤头分红汤、清汤和清红汤,红汤麻辣重口,清汤油亮鲜香,清红汤两者兼具。

松花皮蛋

松花皮蛋是绵竹市等地方的特产,制作方法较为简单,但其且营养丰富,菜色亮泽,味道独特。该菜味辛、涩、甘、咸、性寒,入胃经;有润喉、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等功效。是食补的上好选择。

地方特产

唐代贡茶赵坡茶

赵坡茶茶叶以芽嫩、香幽、旨高、趣长而著称,品种分为绿茶、花茶和红茶。

中国名酒剑南春

剑南春酿酒用水来自于珍稀地下深层矿泉水,是用雪水渗析矿泉酿造的名酒。剑南春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为原料,精选颗粒饱满、滋味醇厚的优质五粮,发挥不同粮食的独特优势,十里挑一只取酿造精华。

习俗

年画节

绵竹年画拥有悠久的历史,一般用色鲜艳,内容多为接地气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是老百姓生活画卷上的年味儿,有集福纳祥之意。在传统风俗中,每当新春佳节,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把年画贴在门上,贴满一年换新画,手工和彩绘是绵竹年画最显著的特色。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省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它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清嘉庆年间最为兴盛,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绵竹年画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色彩明快、线条流畅、内容多样,又称绵竹木版年画,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绵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1993年绵竹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自2002年起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绵竹年画节,规模盛大,“金鼓开道”“喜报阳春”“狮子起舞”“社火平台”“年画人物踩高跷”“喜打春牛”等迎春活动更是民俗特色鲜明。2008年绵竹年画节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华协作体评为首届全国“节庆中华奖”, 2009年荣登“四川省十大节日名片”,2010年获得文化部评选的“群星奖”。

梨花节和赏果节

绵竹市沿山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沱江主干流绵远河流域,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从九十年代初起,沿山6个乡(镇)家家栽梨树,村村建果园。梨花节自1999年起,每年3-4月在沿山镇乡举办。期间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趣味体育活动等,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踏青、赏花、旅游。每年7月底至10月中旬,以梨果和啤酒为载体举办赏果节,吸引远近游客到沿山赏果纳凉休闲。

艺术

绵竹音乐

绵竹市清平镇现存民俗音乐400余首,数量众多,风格多样,汉、羌及其他民族风格的民歌在一个地区共同传唱。2006年,清平“九顶山羌汉山歌”被公布为德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九顶山羌汉山歌”曲调丰富,一个曲调往往编配有不同的歌词,同样的歌词又有采用不同调子的情况。如果按照汉族民歌的基本类别进行分类,可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风俗民歌。在演唱形式上,可以对唱、合唱、独唱,也可以两人对唱时众人帮腔唱,也有以生产、生活姿势为舞的表演唱。

绵竹被单戏

绵竹被单戏是流传于绵竹地区的一种戏曲。由一个人表演的小型木偶戏,因帷幕使用被单之类的小布帐等物而名,表演者利用一张桌子,桌子四角绑上四根竹竿,然后再将一块被单一样的布围住竹竿,一根扁担将帷幕一分为二,搭成了被单戏戏台;表演中演员的拇指、食指、中指分别套入木偶的左右衣袖、头像,通过这三个手指头的活动进行表演。同时,演员变换不同的角色和声音进行演唱,并配有大锣小锣、马锣、铛铛等打击乐,有的还配有锣鼓、唢呐二胡等乐器演奏。

绵竹川剧

绵竹人对川剧的热爱和追捧,如同绵竹年画一样,历来远近闻名。绵竹年画《迎春图》就反映了清末时期绵竹人的戏剧生活,生动地反映了过去迎春盛会时的川剧表演状况。作为四川省重要的川戏窝子,绵竹民间川剧艺术的衣香倩影、妖娆丰姿,传承至今,绵延不绝。川剧俗称川戏,是流行于川渝及滇黔部分地区的多声腔剧种,包括从省外先后传入的昆曲、高腔、胡琴腔、弹戏和本地的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2006年5月,川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熙,曾任绵竹县令的陆箕永在《绵竹竹枝词》中有“山村社戏赛神幢,铁拨檀槽作梆。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去说吹腔。”可见康熙年间,秦腔(胡琴腔)和吹腔在绵竹地区已盛行,并作为山乡社戏与民俗难解难分。

古村落

截至2022年末,绵竹市共有四川省省级传统村落3处,分别是九龙镇棚花村、孝德镇年画村广济镇云盖村

云盖村

云盖村位于绵竹市广济镇西部山区,距县城22公里,距成都市区95公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境内有云盖寺、川西关口、陪嫁湾等名胜古迹。云盖村民房风貌统一为灰瓦白墙的川西民居风格,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可以体验融合本地关隘文化、陪嫁文化、民宿文化、农耕文化元素的民宿旅居生活。

风景名胜

综述

绵竹市有大熊猫国家公园、国家玫瑰公园等自然景观,剑南春美酒文化、年画文化相映成趣等人文景观。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观和历史文化留下的丰富遗产,让绵竹发展现代旅游得天独厚。截至2023年3月,绵竹市共有A级景区7个,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1个;同时绵竹市还拥有18个国家级、省级文旅荣誉品牌。

重要景点

中国绵竹年画村景区

绵竹年画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村总面积7.5平方千米,下设23个组,总人口5490人。2011年4月19日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同年11月,被评为“四川省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同时近几年景区还取得了“四川省传统村落”等。年画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的发源地,是绵竹古城遗址所在地,也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涌泉跃鲤的诞生地,是著名的德孝文化之乡。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年画村已经成为一处以绵竹年画技艺传承、保护、推广、宣传,绵竹年画文创产品生产,绵竹年画研学体验,绵竹年画艺术培训,绵竹年画主题度假产品为核心吸引物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

九龙山—麓棠山旅游区

九龙山—麓棠山旅游景区坐落于龙门山脉与成都平原的交汇之处。景区将“青山、绿水、文化、休闲”有机结合,是集山区自然风光、沿山休闲游乐、生态观光农业、城镇独家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区。在这里可以体验滑草、滑翔伞、登山、山地自行车等项目,观赏风光旖旎的湿地沟、独具扬州风韵的九龙水街等。九龙山—麓棠山旅游景区还拥有国家级滑翔伞运动基地——九龙滑翔基地,以及西部地区最大的滑草场——九龙滑草场。除此之外,景区开展有真人CS、水上步行球、热气球、射箭、骑马等项目。

金色清平景区

金色清平景区位于绵竹市清平镇,景区面积约5.35平方千米,幅员面积302平方千米,是龙门山公家地质公园、九顶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九顶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景区以美丽的山地风光、独特的羌汉风情为亮点,享有“金色清平、世外桃源、避暑山乡”的美誉。部分境内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有包括珙桐、杜鹃、水杉、大熊猫、金丝猴属等为代表的各类野生动植物2400余种,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