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 :茜草科栀子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2:04

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 J.Ellis)是茜草科(Rubiaceae)栀子属常绿灌木。也被称为野栀子、黄栀子、栀子花、小叶栀子、山栀子。栀子在日本、朝鲜、印度尼泊尔等地有野生或栽培;在中国产于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湖北和云南省等地,河北省陕西省甘肃省亦有栽培。栀子喜温暖湿润,稍耐寒,其主要生长于海拔10-1500米的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

栀子株高0.3-3米;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叶对生,少为3枚轮生,叶柄长0.2-1厘米,托叶膜质;花通常单朵生于枝顶,花冠白色或乳黄色,花丝极短,花药线形。果卵形、近球形,黄色或橙红色;种子多数,近圆形而稍有棱角。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栀子花大而美丽、芳香,常做花篱或盆景供观赏。花可提制芳香浸膏,用于多种花香型化妆品和香皂香精的调合剂。其干燥成熟果实是常用中药,主治热病心烦、肝火旺目赤、头痛、口舌生疮;叶、花、根亦可作药用。

历史记载

栀子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又名木丹。《汉书》曾记“汉有栀茜园”,《晋书》记载“晋有华林园种栀子,今诸宫有秋栀子”。汉司马相如所作《上林赋》中有“鲜支黄砾”之句,鲜支即为栀子。唐朝时期刘禹锡作《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其中“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又开”提到的越桃就是栀子,可见栀子被作为花卉栽培;北宋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提到中国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栀子,且记述了形态特征;元代以后,对栀子的研究逐渐深入,其种植与利用有所发展。

形态特征

栀子为常绿灌木,高0.3-3米;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

叶对生,少为3枚轮生;叶形多样,通常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3-25厘米,宽1.5-8厘米,顶端渐尖或短尖而钝,基部楔形或短尖;叶片革质,稀为纸质,两面常无毛,具光泽,上面亮绿,下面颜色较暗;侧脉8-15对,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叶柄长0.2-1厘米;托叶膜质。

花大,具芳香,通常单生于枝顶或叶腋,花梗长3-5毫米;被丝托倒圆锥形或卵形,长8-25毫米,有纵棱,萼檐管形,膨大,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结果时增长;花冠白色,后变乳黄色,高脚碟状,长3-5厘米,宽4-6毫米,顶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长1.5-2.2厘米;花柱粗厚,长约4.5厘米,柱头纺锤形,长1-1.5厘米,宽3-7毫米,子房黄色,直径约3毫米。

果实和种子

果大,倒卵形、近球形或长椭圆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7厘米,直径1.2-2厘米,外果皮上有翅状纵棱5-9条,顶部的宿存萼片长达4厘米,宽达6毫米;种子多数,扁,近圆形而稍有棱角,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栀子在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有野生或栽培。

中国分布

在中国产于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海南省贵州省、湖北和云南省等地,河北省陕西省甘肃省亦有栽培。

生长习性

栀子主要生长于海拔10-1500米的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栀子喜温暖湿润,耐湿,不耐干旱瘠薄;稍耐寒,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8-22℃,冬季在5℃左右可安全越冬,-12℃叶片受冻脱落;喜光但又不能经受强烈阳光照射;喜排水良好、具有保肥能力的中性至酸性沙壤土,在盐碱土或保肥力差的砂壤土中生长不良。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栀子是雌雄异熟(雄蕊先于雌蕊成熟)、胚珠多数的虫媒花植物,其花器构造和开花特征使其兼具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的优势。栀子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栀子花蕾开放时,花苞顶端先露出缝隙,雄蕊发育完成,花粉囊破裂,花粉粒露出,且柱头上有粘液,花柱基部蜜汁散发香气,吸引昆虫进出授粉,而此时胚珠仍处于发育期;授粉第二天栀子花迅速开放,雄蕊枯萎,少量花粉粒萌发出花粉管,此后3-5天可见大量花粉粒萌发,第6天花粉管进入胚珠内部等待雌配子体成熟;授粉第8天,雌蕊内形成雌配子体,花冠与雄蕊脱落;第12天开始双受精作用,产生合子,随后几天受精过程完成。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选新鲜且无病虫害的果实后熟2-3天,取出种子用水浸泡捞去杂质后晒干,再用干净和干燥的细沙拌匀贮藏。于翌年2-3月将种子连同细沙均匀播在苗床上,盖细土和稻草保种保湿,到6月下旬按一定株距定苗,并加强田间管理。当年秋冬或翌春,即可出圃定植。

扦插繁殖

从中幼龄树上选择生长健壮,充分木质化,无病虫害的2-3年生枝条作插穗。将扦插的上切口切成平口,下切口切成斜口,捆好后使基部浸入生根粉溶液中处理,再将插条整齐地放入挖好的沟内,最后用土掩埋基部。为了防止插穗失水,应做到随剪随插。夏插或秋插时,一般选择早晚或阴天为好。

压条繁殖

一般采用低压法于4-5月进行,选择3-5年生栀子母株下部健壮枝条,环剥后压埋在土中,保持土壤湿润,待其生根后可与母株分离,当年秋季或第二年春季可进行移栽。

栽培管理

水肥管理

花期和盛夏时节需及时浇水,保持嫩梢不萎蔫;其他季节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不干不浇;在雨水较多时,需及时排水。每年至少施肥3次,以腐熟的饼肥水为主,夏秋季结合浇水增施速效磷、钾肥,每次施肥应适量。

整形修剪

栀子栽植后1年,于冬季或次年春季发芽前进行修剪,可采用抹芽、摘心、疏枝等方法将主干30厘米左右以下的芽全部抹去,确保树形矮化。修剪时,先抹去根状茎部和主干、主枝以下的萌芽,然后疏去冠内枯枝、病虫枝,修剪成内空外圆层次分明的树冠。

病虫防治

褐斑病

褐斑病主要危害叶和果。发病严重的植株叶片失绿、变黄或呈褐色,甚至枯死脱落,引起早期落果,严重影响产量。可加强修剪,烧毁病株、病叶,在植株发病前喷施波尔多液甲基硫菌灵或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黄化病

病害发生时叶片褪绿,叶肉变成黄色或浅黄色,但叶脉仍呈绿色,进而全叶变黄或黄白色,叶片边缘出现灰褐色至褐色。在发病初期可用硫酸亚铁溶液浇灌2~3次,或每间隔20天左右喷施叶片,也可在有机肥料沤制时混入硫酸亚铁和硫酸锌

龟蜡蚧

栀子卷叶螟的幼虫主要危害栀子的春、夏梢和秋梢。遇虫口密度高峰期,会导致第二年花芽萌发减少,产量显著下降。可用杀杆菌或敌百虫喷杀害虫。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是常用中药,味苦、性寒,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湿热黄疸热病心烦、肝火旺目赤、头痛、口舌生疮扭伤肿痛;其叶味苦、涩、性寒,主治跌打损伤、疮疡;花可清肺止咳、凉血止血;根主治风火牙痛、感冒高烧、吐血等。

观赏价值

栀子四季常青,盛夏开花,花大而洁白,芳香馥郁,常做花篱、盆栽或制作盆景,宜切花插瓶。可配置于林缘、树坛、建筑周围、草坪边缘、城市干道绿化带,亦可丛植于台阶、路边、庭院墙隅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食用价值

栀子花香气浓郁、产量高,可作为窨花茶窖制的原料,用于窖制绿茶、乌龙茶,茶汤清亮、滋味浓醇,具有其特有的色、香、味。栀子花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人类必需氨基酸,将栀子花用于做菜、做汤和熬粥中,药食皆宜。

经济价值

栀子的花可提制芳香浸膏,用于多种花香型化妆品和香皂香精以及香水的调合剂。其成熟果实除做药用,亦可提取栀子黄色素染料应用,在化妆等工业中用作天然着色剂原料,也可作为天然食品色素用于糕点、糖果、饮料等食品的着色。

延伸文化

中国文学中栀子是常见的“同心”之喻,既可以传递同性之谊,也可传递异性之情,南梁时期刘令娴在《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中写道“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切,栀子最关人。”栀子花也成为民间男女抒发爱情的由头、信物。宋朝时期栀子被文人引为参禅之友,也具备了“比德”意蕴。现代则在流行歌曲中较为常见。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