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巴 :巴西的民间舞蹈

更新时间:2023-06-01 13:55

桑巴舞,又被称为“卡里奥卡桑巴舞” ,是拉丁舞项目之一,也是肚皮舞的一种。16世纪时起源于非洲西海岸,随着黑奴传到巴西。开始时,仅流行于巴西的农村,是庄园的黑奴们在露天下跳的舞。桑巴舞在里约热内卢地区称为“希巴”,在米纳斯吉拉斯州称为“卡德列特”,在南部各州称为“泛探戈”。它在传播中吸收了葡萄牙人和美洲原住民舞蹈、音乐的风格,演变成独特风格的巴西桑巴舞。现已成为巴西乃至全世界的民间健身舞蹈之一,也成为了一项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

桑巴舞是一种集体歌舞,在巴西各地举行盛大的狂欢节时,桑巴舞是整个节日期间最主要的活动内容。桑巴舞的步伐具有弹跳性,以移动舞步为主,其动律是胯部扭动、体态摇曳,其中“反弹”是桑巴舞动律的典型。桑巴舞的音乐节变化多样,以打击乐为伴奏,各种舞步有着各自的节奏和节拍,称作“脚下时间”。整个表演热情奔放、起伏热烈。桑巴按表演地点可以分为城市桑巴和农村桑巴;按专业程度可以分为群众性桑巴和表演性桑巴。在巴西桑巴与足球一样,让人们齐声沸腾,被誉为巴西国舞。

桑巴舞是一种风格性较强的舞蹈,其舞步带有古老、传统和融合的特点,具有移民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具有典型巴西文化符号的艺术形式。从文化上来讲,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跨越种族、时间的文化产物,是人类表现生命的一种形式,是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巴伊亚州圆圈桑巴舞和巴亥瑞康卡乌圆圈桑巴舞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探源

桑巴舞,又称“卡里奥卡桑巴舞” ,该词源源于流经里约热内卢的一条名为卡里奥卡的小河。据说,桑巴一词是从安哥拉第二大部落基姆本杜语中的“森巴”演变而来。“森巴”原是一种激昂的肚皮舞,该舞蹈的形式是上下抖动腹部、摇动臀部,这是安哥拉最流行的一种舞蹈动作,后来随着贩卖黑奴活动的兴起而开始向外传播,于16世纪传入巴西。16世纪30年代后,来自非洲的黑奴及后裔同来自欧洲各地的南非白人接触增多,上流社会逐渐对这种舞蹈采取了更为包容的态度,但是为了适合在舞厅跳,他们仍然对其做了稍许的改变,森巴舞的舞蹈形式逐渐和土著美洲原住民融合,当时称这种舞蹈名字叫“赞巴·奎卡”。1885年时,桑巴舞曾被人誉为“一种优雅的巴西舞蹈”,后来又有了新名字叫“梅瑟姆巴”。直到19世纪末,才确定名称为“桑巴舞”。

此外,桑巴舞(“Samba”)的称谓在当时有人认为它是“Semba”或是“Zambo”的变体,还有一种说法是桑巴舞的名称源自于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与黑人之混血儿,用于形容本地巴西女人与非洲男人所生的小孩,也可能源自于班图(Bantu)语,意思是祈求祖先灵魂保佑。“桑巴”的名称还可能对于非裔巴西宗教的追随者们而言,桑巴舞即意味着祈祷,向神灵祈求保佑。

历史沿革

起源

桑巴舞,”即为肚皮舞,最初是非洲的一种摇摆舞。它起源于16世纪时期的非洲西海岸,随着黑奴传到巴西。据说,当时葡萄牙殖民者从安哥拉刚果向巴西输入了许多奴隶,随奴隶们一同前来的还有他们的舞蹈,如“卡特勒特”“埃姆伯拉达”“巴突克圆圈舞”等。在运往新发现的拉丁美洲大陆途中,怕黑奴在船舱中时间过长,到巴西岸上卖不上好价钱,于是就把挤在船舱中的黑女赶到甲母质上进行活动。非洲黑奴敲打酒桶和铁锅为伴奏,跳他们的土著舞蹈森巴舞,以活动筋骨。到达目的地后,黑奴被贩卖到南非白人开设的种植园和采矿场中。黑奴来到巴西以后,在繁重的劳动之余,通过跳家乡的森巴舞祈涛神灵来帮助他们取得自由和幸福。在巴西的黑奴常常偷偷举行各种非洲原始的宗教仪式,对着神灵唱赞歌,跳森巴舞,这种形式以非洲部落舞为基础,拍打大腿、揉腹和顿足,形成了桑巴舞的萌芽。

发展

桑巴舞在16世纪时,约有六百万非洲黑人相继被贩卖到巴西当奴隶,黑奴带来了桑巴舞的早期形态。当时由于这种舞蹈以一种身体摩擦的动作为主,被视为粗俗不雅的舞蹈,这种舞蹈形式得到了殖民统治者的严令禁止。直到20世纪初,跳这种舞蹈都会遭到部分人的鄙视。非洲黑奴在长达三百余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内,与巴西本土舞蹈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桑巴舞。

桑巴舞初到巴西的可查记录是1875年,最早流行于巴伊亚州首府萨尔瓦多一带,这也是葡萄牙人最早在巴西登陆殖民的地方。在巴伊亚的节日庆典上,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舞蹈动作,也许还与中东的“肚皮舞”存在渊源关系。19世纪末,随着巴西奴隶贸易的逐渐取消和奴隶制度被废除,巴西黑人获得了解放,他们兴高采烈地将带有浓郁非洲风格的舞蹈和非洲传统的打击乐器带进了巴西狂欢节,又融入了葡萄牙人和美洲原住民的音乐舞蹈风格,狂热豪放的桑巴舞就此问世。

20世纪初,巴伊亚州的妇女们将桑巴舞的初期形式带到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与巴西当地的“曼克斯西”舞蹈形式结合,该舞蹈形式是以两步跳的圆圈舞,得名于当地仙人掌科的一种多刺的果实,它于1923到1924被介绍到欧洲舞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真正成为流行时尚,当地人将这种舞蹈称为听着古巴的哈巴拉跳的波尔卡。1928年,巴西的第一座桑巴舞学校“让人去说闲话”在里约热内卢建立。同期,桑巴舞在百老汇一部名为《街头狂欢节》的音乐剧专业中露面,备受人们喜爱。从20世纪初期开始,巴西的音乐家们每年都要为狂欢节桑巴舞表演创作音乐,歌曲等,巴西的狂欢节离不开桑巴舞。巴西人认为:“没有桑巴舞,就不存在狂欢节。”

20世纪30年代,巴西里约热内卢圣保罗萨尔瓦多等城市成立了几十至上百个桑巴舞表演团体,也成立了许多大型的桑巴舞蹈学校,学校成员至少有500余人,有的能多达1500余人。1934年,桑巴舞中一种“克里欧卡舞”(Carioca)在英美复活,尤其是弗莱德·阿斯泰尔和金姬·罗杰丝在电影《飞到里约》的桑巴舞,引得欧美追逐时尚的人士大为跟风。同期,巴西举行首次情人节桑巴舞游行观摩比赛,狂欢节为桑巴舞的传播提供的平台,至此,桑巴舞很快就风靡巴西全国。

20世纪40年代初时,卡门·米兰的影片《飞到里约》中运用了桑巴舞蹈表演的形式,这使桑巴舞热潮再次达到高峰。桑巴舞逐渐流传到西欧和美国各大城市,其逐渐由室外舞蹈变为室内舞蹈,由集体舞变为交谊舞

20世纪50年代,桑巴舞受到英国贵族公主玛格丽特女王的影响,使上流社会也接受了这种舞蹈,使之更进一步流行开来。

现状

20世纪60年代,桑巴舞经过对非洲、拉丁美洲西班牙等一些国家民间舞蹈进行规范加工,桑巴舞也不可避免。专业舞者们对桑巴舞的舞步和舞蹈运动路线上进行创作,使之国际化,成为国际标准交谊舞的正式比赛项目。在1984年,巴西著名建筑师尼梅尔设计了一座桑巴城,专门为巴西狂欢节而建。20世纪90年代,随着交谊舞逐渐成为体育舞蹈,桑巴舞作为体育舞蹈项目之一也得到了系统化、规范化整理。进入21世纪后,桑巴舞逐渐从民间舞蹈走向竞技体育项目,在世界各地有大量的训练桑巴舞等体育舞蹈学校。同时,桑巴舞与传统桑巴舞产生较多不同,如传统桑巴舞外形上为浓妆、夸张的眼妆为主,女子服饰穿着比基尼,男性穿着简单。而现代桑巴舞除了竞赛规定的服饰不允许女性穿着比基尼表演,男性如有长发需扎成马尾等形式外,其余的面料、头饰、配饰、发型、妆饰等均无特殊要求,这为桑巴舞造型特点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自2008年桑巴舞成为北京奥运会表演项目之一后,现代桑巴舞已成为一项群众喜爱的健身健美运动,也会出现在教室、舞台等场地。

艺术特色

舞步动作

桑巴舞的基本步伐有基本移动步、挑步、侧行桑巴步、垫步、左转步等,舞步在全脚掌踏地和半脚掌垫步之间交替完成,通过膝盖和踝关节的上下屈伸弹动,使全身前后摇摆,并沿着舞程线绕场行进。舞动过程以双脚并拢,双腿膝盖微曲,重心落到右脚上做动作。但根据节奏可以分为每小节两步或每小节三步做动作,每小节两步的动作流动性小,每小节三步的动作流动性大,动律感强、步伐摇曳紧凑,风格更加热烈奔放。它的舞步与一种“巴突克鼓”的敲打节奏相配合,男性舞者始终以双脚快速移动、旋转为主,女性表演者以上身的抖动和腰、腹、臀部的扭动为主。表演有时排成双排,有时围成一圈,圈子中间还有单独表演者。其中,反弹是桑巴舞律动最典型的动作,其将身体中段的力量挤压以产生出韵动感,反弹能使被压抑的身体语言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来。

身体动律

桑巴舞动律具有弹跳性,弹跳指的是舞动时两膝屈伸的节奏变化,身体会呈现左右倾斜和前俯后仰的状态,身体动律会呈现出S”型的胯部动律、弹跳的移动步伐和摇曳的身体弹动。

S”型胯部动律

S”型胯部动律是指舞动时形成了前后摆胯和前后转胯的复合型摆胯动作。前后摆胯是指骨盆以绕额状轴进行前后摆动;前后转胯是骨盆以绕垂直轴向前后作转胯动作。该动律的特点试试以胯部运动带动上身的重心移动和腿部运动,以形成一种“抛射”的流动感,使桑巴舞的速度、力量感和弹性十足,增添了左右的空间延伸感。

弹跳的移动步伐

桑巴舞的移动步伐是弹跳的,指在舞蹈时舞者膝盖随着音乐节奏进行一屈一伸。如舞者出脚时膝盖伸直,落地时膝盖弯曲,将膝盖的屈伸贯穿到整个移动过程。舞动屈伸时,舞蹈运动路线以逆时针旋转,还会带动身体的弹跳移动。

摇曳的身体弹动

桑巴舞的独特技术特点是在一个弹性的基础上舞动的,这也是桑巴舞的技术难点。摇曳的身体弹动是指身体随着节奏的变化,时而飘逸,时而刚劲有力。在舞动过程中以行进的方式进行,弹动时还要保持身体姿态来完成舞姿,从拍值上看,弹动速度非常快,弹跳性产生于前一小节的后 1/4拍上,这也是桑巴舞摇曳速度快的原因之一。

音乐特点

音乐节奏

桑巴舞的音乐节奏,根据时间分值占有不同的比例,节奏为慢(3/4拍)、快(\u00261/4拍)、慢(1拍),即两拍走三步,每分钟52~54小节;舞曲节奏为2/4拍,音乐速度为每分钟48~56小节。

桑巴舞的基本节奏型为“嘣擦擦”,要求没小节完成一个基本舞步,且强拍落在每小节的第二拍或第四拍。这种基本节奏的动作主要动率是脚到膝盖的部分,弹动的特点也决定了这种节奏型的动作没有太大的移动。有些时候在扩展的动作中,同样是这种节奏类型,但如果设计膝盖是直的,那么这时我们就需要用脚躁代替膝盖,来达到弹动的动率。

桑巴舞1/2拍或1拍组合的节奏型,可以将其数为slow quick quick(慢快快),quick quick slow(快快慢),slow slow quick quick slow(慢慢快快慢)。这种节奏类型的动作是通过胯部来表现,没有膝关节的弹动,且动作移动稍大。通常用这种节奏型来处理的动作有Back Rock (后退摇滚步)、Plait (卷褶步)等。

桑巴舞3/4、1/2、3/4的节奏型,这是比较特殊的一种节奏型,是从华尔兹舞的节奏演变来的。该节奏的典型步伐为Promenade and Counter Promenade Run,且动作移动较大,根据动作的大小可以分为两种节奏型,大的移动用one two three的节奏型,原地动律用one a two的节奏型。

音乐风格

桑巴舞的舞步是根据桑巴舞的音乐节奏变化的,各种舞步有着各自的节奏和节拍,可将其称作“脚下时间”(foot timing)。早期,桑巴舞会用吉他演奏,节奏较为缓慢,并带有小夜曲式的情调,兼富热情活泼的气氛。自从桑巴舞被规范化后,就发展了多种音乐节奏配合不同的桑巴舞步。例如,适合“叉形步”和“博塔弗戈步”的“one a two”节奏;不易掌握的“One Two Three”节奏;适合游走的沃尔塔的“One a Two a Three a Four”节奏等。桑巴舞音乐节奏的特点是由膝关节踝关节的弯曲和伸直的弹动产生的,“one”拍为弹动技术的过程拍,“two”拍是弹动技术的完成拍。在这两拍中,舞者不仅要使膝关节和踝关节保持着大部分的重心,运用弹动技术引导身体的摆动,脚法上还要保证是否是脚掌或脚跟着地。音乐在重音和轻音的转换中实现了音乐的节奏强弱变换。

表演风格

桑巴舞是一种集体歌舞,参加表演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万人。它属于游走性的艺术形式,风格性较强,其舞步带有古老、传统和融合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欢乐气息。巴西各地举行盛大的狂欢节时,桑巴是整个节日期间最主要的活动内容,桑巴被誉为巴西的国舞,它与足球一样,让巴西人们齐声沸腾,“桑巴”一词已经成为“跳舞”的同义语。早期的桑巴舞在巴西乃至南美洲是较为自由的,具有较强的大众性和即兴性的特点,且动作奔放而热情。在步法上具有弹跳性,舞动时动律感极强,主要是模仿南美热带风光中椰林的临风摆动,摇曳生姿。在19 世纪后,桑巴舞有混合了其他民族艺术的风格特点,为其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该舞蹈风格的形成与其下肢步伐动作密不可分。桑巴舞足部动作随着身体重心的切换,足部与地板挤压产生的弹动会使舞者产生上下起伏的落差,膝、踝、三个关节会承接和吸收,使其在行进过程中重心得以灵活切换,释放各关节积蓄的能量时能够产生较快的移动速度。再配合明快活泼的打击节奏,使得表演粗犷豪放、起伏强烈。

桑巴舞是一种以种族认定为基础的强烈的抒情形式,舞者通过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我的立场。桑巴舞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身体的蛊惑,它的本质是男女舞伴整体性联系的双人舞蹈,要求舞伴之间要相互依托、和谐配合,形成引导与反引导共存的双人舞。舞蹈过程中,男女舞伴往往是互补的,两人或是男进女退,又或者女进男退,在一进一退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美。桑巴舞种的男女对舞符合舞蹈艺术追求刚柔并济的整体美的规律,在舞蹈过程中,男士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里都展现着刚毅、力量以及对女性的成全;女性则通过柔韧的肢体、修长的腿、曲线的身形等展现阴柔之美、曲线美和旺盛的生命力。桑巴舞营造一种热辣的“男追女”意境,将观众带入到一个浮想联翩的浪漫境界。

分类

桑巴按表演地点可以分为城市桑巴和农村桑巴。城市桑巴类似一种沙龙舞蹈,节奏变化小;农村桑巴的音乐切分更为强烈。桑巴舞在兴盛时期,人们几乎把所有巴西音乐和舞蹈都称为桑巴。按专业程度可以分为群众性桑巴和表演性桑巴。群众性桑巴,即舞蹈动作由舞蹈者随着节奏即兴创作,表演时可围成圆圈而舞,也可一男邀请一女在圈内表演;表演性桑巴,女性舞者以扭动胯部动作,结合步伐的变化,创造出各种队形,男性舞者手持击打乐器边击边跳。

文化价值

种族与国家象征

桑巴舞是带有移民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在广泛吸纳、兼容共存之中所形成的,是具有典型巴西文化符号的艺术形式。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桑巴舞体现了种族联系的共时性,纽约大学教授、巴西民俗学家西凯拉在文章中这样写到:桑巴舞是一个非洲打击乐歌舞,葡萄牙甘蔗舞和印第安porace的混合物。正如熔炉一样,这三个种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桑巴舞。桑巴舞在历史的断裂中不断发展壮大,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诠释了巴西人民对自由信仰坚持不懈进行追求的力量——以人的身体语言这种艺术形式进行着反抗。

桑巴舞混合了多种文化,是由传统当中流传出来的,也和现代进行融合,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在舞蹈背后隐藏了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描绘了巴西文化非洲文化的历史,描绘了反抗与坚持的表现方式。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通过被压制的文化诱发出的艺术形式,推动了巴西历史发展中民主的进程,即体现了一个从废除奴隶制开始的路程,诠释着巴西人们对自由信仰的追求和对巴西白人殖民统治的反抗。

审美娱乐价值

桑巴舞在形成之初并非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是人们的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是他们必备的生活内容,它不仅是感情的宣泄、表达愿望的手段,更是一种生存方式。从精神层面,劳动之余从身体动作中提炼出带有一定原始美感的艺术形式是精神愉悦的身体表达需求,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情绪释放,也是排解劳累的休闲娱乐方式,更是庆典节日狂欢的独特形式。现今的桑巴舞,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健身艺术,练习者能够被桑巴舞的激情的风格所感染,所以跳桑巴舞不仅是身体的释放,更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传承保护

桑巴舞是巴西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一种全民文化。随着时间的发展,桑巴舞逐渐变为一种复杂的表演形式,其国际化和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桑巴舞也会逐渐融合其他文化元素,成为一种更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形式。桑巴舞在巴西狂欢节的助推下,加速了桑巴的传播与发展,成名于世界范围。一提到桑巴马上就能联想到狂热的巴西,桑巴成为了巴西的代名词。伴随着媒体的宣传、桑巴服装、音乐、赛事的不断丰富,桑巴舞也不断创新,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成为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象征,同时这也得益于瓦加斯政府的间接性扶助措施。桑巴舞现已成为巴西乃至全世界的民间健身舞蹈之一,也成为了一项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

巴伊亚州圆圈桑巴舞和巴亥瑞康卡乌圆圈桑巴舞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巴舞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巴西乃至全世界产生影响力,主要得益于巴西历届政府文化部门的保护和推广工作。早在1937年,巴西政府就立法保护当地的文化艺术遗产,并成立了国家历史和艺术研究所,专门为清查、认可、保护和推广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年,巴西政府又发布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宣布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校、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机构等,共同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当地还建立了各种基层文化点,目的是为桑巴提供一个交流和传承的场地,保证桑巴舞技巧的活态传承,如大的文化点有“圣阿马洛圆圈桑巴舞之家”,小的文化点更是遍布巴西全国。文化点的资金费用由巴西政府拨发,并定期访查,确认资金被文化点所用实处。在成立文化点后,录制了大量音像资料,整理后公开推广和销售,也经常请当地文艺家到此开展讲座,辅导桑巴舞表演艺术,这种形式对巴西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