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兆堤 :中国内地男导演、编剧

更新时间:2023-02-27 17:36

武兆堤(1920年11月18日—1992年9月3日)出生于美国匹兹堡,祖籍襄汾县,中国导演、编剧、演员,代表作《英雄儿女》《山重水复》《冰上姐妹》《平原游击队》。

武兆堤在童年时跟随父母从美国回到中国。1948年,他首次创作了歌剧《钢骨铁筋》并改编成电影 《钢铁战士》上映,这部影片在捷克斯洛伐克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和平奖。1949年,他参演了电影《父子同归》,这是武兆堤首次以艺名“武照题”出现在大众视野,同时揭开了贯穿一生的银幕生涯。1955年,武兆堤与苏里联合导演影片《平原游击队》,反应热烈。同年,他参与的影片《钢铁战士》获文化部 1949—1955 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平原游击队》获1949—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1992年9月3日,武兆堤病逝,享年 72 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0年11月18日,武兆堤出生于美国匹兹堡。他的父母是留美的知识分子,父亲姓董并且从事冶金业,因此给他取名为“董钢”。1925年,五岁的武兆堤跟随父母回国,一家人定居在山西太原。武兆堤刚回中原地区时并不能熟练使用汉语,他的父母以不能忘本为由,决定不再于家中使用英语,且将武兆堤送入太原女子学校附小读书。

1932年,武兆堤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太原成成中学。其间受到处于地下活动的共产党的影响,武兆堤开始产生投身革命的向往。1936年,武兆堤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后又加入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其间,他与同学们办墙报、编刊物,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武兆堤在西北战动委员会游击四支队剧团担任演员。1938年2月,他加入了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学习文艺;同年秋天,他顺利毕业并且被分到了二战区文工团。

演艺经历

1939年1月,因不满中国国民党军中上级官员的作为,武兆堤与同学结伴从团部出逃,一众人来到延安市。在逃亡过程中,他改名为改名“武兆堤”。在延安,武兆堤加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先后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文工团、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中南军政大学文工团任戏剧队长、导演、演员等。在此期间,武兆堤扮演过《白毛女》中的杨白劳、《雷雨》中的鲁大海等角色;导演过《白毛女》《血泪仇》等舞台剧目。抗战胜利后,他又转至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担任创作员,参与编剧的歌剧有《为谁打天下》、《天下无敌》等,独立编剧的歌剧有《打到底》,还担任过《为谁打天下》的导演。通过这一时期的戏剧活动,武兆堤在舞台表演、剧本写作以及戏剧导演等方面积累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和教训。这为他以后的电影实践打下了相当重要的基础。

1948年,武兆堤在看到文章报道山东战场上一个解放军战士被俘后坚信革命必胜、面对严刑拷打誓死不屈的英雄事迹后产生了创作灵感。他的想法得到所在的东北军事政治大学文工团团长和团员们的大力支持。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剧本很快成型。团里的音乐家吴茵为该剧作曲,歌剧《钢骨铁筋》宣告完成。这部集中了文工团集体智慧,由武兆堤执笔,武兆堤、苏里、吴茵三人署名的歌剧,先后在哈尔滨市牡丹江市双城区东安区绥化市上演几十场。1950年,由成荫编导、根据该剧本改编的影片《钢铁战士》上映,更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1951年,影片《钢铁战士》在捷克斯洛伐克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和平奖。

1949年年初,成荫导演筹拍故事片《回到自己队伍来》,邀请东北军事政治大学文工团前来协助支持,2月10日,作为副政治指导员的武兆堤率领的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七十多人进入《回到自己队伍来》剧组,武兆堤的演技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在这部曾一度更名为《父子同归》的影片里,武兆堤作为两位主演之一,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戏份,而且需要以29岁的真实年龄扮演一位年老的父亲,角色的外形设计和心理体验均超过其他演员。由此,武兆堤揭开了贯穿一生的银幕生涯,在影片中饰演主角吴大刚的父亲“吴老头”,在片尾字幕署名“武则天题”。11月,武兆堤被调到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任编剧。在此期间,其将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改编成了电影剧本《沙家店粮站》。

1951年,武兆堤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1953年,武兆堤自朝鲜战场返回国内,从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调往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1954年,由武兆堤改编、干学伟导演的影片《沙家店粮站》拍摄完成。此片上映后广受欢迎。同年12 月,苏里从中央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那里接到了《平原游击队》的电影剧本,苏里向上级提议由他和武兆堤联合导演此片。武兆堤还在由于敏编剧、许珂导演的工业题材影片《无穷的潜力》中任副导演。

1955年,武兆堤与苏里联合导演影片《平原游击队》。此片上映后,反应热烈。同年秋天,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开始不受干扰而较有系统地学习电影艺术理论和苏联电影创作经验。1957年,武兆堤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结业,回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导一职,并且与王炎联合导演现实题材影片《寻爱记》。不久后,他又完成了自己独立执导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地下尖兵》。作为一部以党的地下活动为题材的惊险片,《地下尖兵》不仅描写了敌人的复杂的内部矛盾,而且较为成功地塑造了我方地下工作者的英雄形象。同年,《钢铁战士》获文化部 1949—1955 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平原游击队》获1949—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

1958年,武兆堤执导了“跃进片”《工地青年》及“纪录性艺术片”《红领巾的故事》,与尹一青纪叶联合编写了剧本《并肩前进》,此剧本后由严恭导演执导拍摄。在此年间,《寻爱记》和《地下尖兵》在“拔白旗”运动中受到批评。1959年初,为体验生活,武兆堤与董克娜、房友良,观摩了在吉林省举行的全国冰上体育比赛。后受报纸上刊登的一则两姐妹共同参赛花絮的启发,他决定以 1956 年全国女子速滑冠军李福莲为原型,拍摄一部以速度滑冰为题材的体育片。由此,《冰上姐妹》如期诞生,并且被定为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上开映,得到舆论和观众的肯定,与《五朵金花》一起,成为这一时期长影厂在世界各国映出最多的影片之一。

1960年6月,《冰上姐妹》易名《凤舞银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映,香港《南方影讯》《大公报》刊发报道并给予好评。1962年3月,由武兆堤执导的、筹备拍摄了近一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延安阻击战》完成拍摄,在电影局通过审查后,此片更名为《七天七夜》后在全国公映。1963年,武兆堤接到指示,着手将巴金的短篇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影片在1964年完成拍摄,在改编中武兆堤对原著内容做了大量补充,将原小说中不太重要的王成加以着力塑造,终使此一人物形象成为 60 年代最深入人心的银幕英雄。1965 年3月起,武兆堤与作家任璞赴天津市深入生活、收集资料,打算创作一部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为题材的影片《三条石》,后因故此片未能完成。

1970年,武兆堤担任样板戏《沙家浜》电影拍摄分镜头组组长,与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一起完成了《沙家浜》分镜头剧本初稿。1971年8月,由武兆堤导演的京剧电影《沙家浜》拍摄完成并通过审查。9月起,《沙家浜》在北京和全国各地陆续上映。《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影片《沙家浜》给予高度评价。1975年年初,武兆堤执导完成彩色故事片《平原游击队》的重拍。1978年,武兆堤奉调至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处主持工作。1980年,武兆堤被文化部任命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兼导演。同年将话剧《陈毅出山》改编为电影《山重水复》,武兆堤亲任导演完成拍摄。1992年9月3日,武兆堤病逝,享年 72 岁。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参考资料

副导演作品

参考资料

编剧作品

参考资料

参演电影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陈宝光在《大众电影》上说,在武兆堤身上看不出架子,他性格爽快、待人热情,精神上很年轻。他的志趣和才能都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可是命运安排他做过一些行政领导工作,他还因此发过牢骚。但是陈宝光认为他创作过许多部艺术作品,早就是一个大艺术家了。

《侨界人物》认为,武兆堤导演艺术的风格主要是写实,尤其善于导演充满斗志、激奋人心的革命题材影片。在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武兆堤的才干和特长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他以自己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不朽作品,歌颂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他所塑造的一个个革命英雄,感动了无数的观众。从而奠定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无愧于“中国影界才俊”的美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