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稼华 :汪稼华

更新时间:2024-09-20 12:53

汪稼华,又名六升,号湛上台主、南村画史。1940年12月生于烟台市。青岛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十五岁开始研习国画并学书、治印、写诗,迄今逾半个世纪。近 三十多年,十年画高山,十年画大海,十年画南极洲,从题材到技法,极力革新,在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以及日本美国办过多次画展。六十三岁后,专注于传统笔墨,闭门创 作,一边画一边读书,渐渐开出一块独有的天地。

2004年至今,创作进入旺盛期,自称为“甲申变法”。“变法”后所作,题材多出于崂山区

自序

余自少时即沉迷于诗、书、画、印,凡五十余载。期间,也曾随潮流而东突西冲。所谓十年高山;十年大海;十年南极。纵横十数国,行程数十万里,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胸襟。五 年前,重读历代画论,纵观当今画坛,实感“中国画危矣”!危在书与画逐渐分离;文化含量不断流失;笔墨特征之缓缓消解,于是有了余之“甲申变 法”。凭借当今画坛之“黄宾虹热”寻根朔源,深研中国画之精髓,同时身体力行之,得稿数百,始有“汪稼华笔墨”晋京城。此展得到当今中国画坛识者之赞 许和鼓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哲之“六十学童”,“七十始知已无知”正是现今余之写照。在浩瀚的中国画海洋里,余有生之年能有滴水入海则幸也!

余常言:余之每一首诗、一帧字、一幅画、一枚印章皆在感动自己的过程中感动与之同肝胆者一起进入自然和艺术的境界,在茫茫大千世界中,纷纭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一时、一丝的慰籍,那就阿弥陀佛了。

艺术历程

汪稼华从十五岁开始研习国画并学书、治印、写诗,迄今逾半个世纪。近三十多年,他十年画高山,十年画大海,十年画南极洲,从题材到技法,极力革新,在中国 大陆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并在日本美国、东南亚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六十多岁后,他回归传统笔墨,一发而不可收,创出一块新天地。 2004 年,他的笔墨创作进入旺盛期,自称为“甲申变法”。

回溯汪稼华的艺术和思想脉络,如岸行舟移,逆流而上,可以逐渐发见一位当代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内心世界和笔墨境界。

“ 漫将一笔写千山 ”

生于 1940 年的汪稼华,自少年时代起,就喜欢诗文绘画。后来他参军了,从基层调到军区机关,他成为一名“文艺兵” 。他曾经放电影,绘幻灯,临摹和创作“主席像” ,也曾背着画具到处写生,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在实践中尝试了各种艺术技法,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篆刻、诗词无不涉猎。 “文革”期间,别人 都在忙着“造反” ,他却埋头文学和绘画,自称为“十年寒窗” 。

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离开部队分配到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汪稼华 , 进入了 自觉创作的阶段。如果说此前在部队是一个“准画家”的话,那么此时的他已经正式将自己的目标确定为“中国画艺术家” ,开始系统研读石涛、八大山人、黄宾虹 等的作品和理论。石涛的《画语录》对他影响巨大,他信服“饱游看”和“收尽奇峰打草稿”的绘画原则,勉学苦追,先后游历了崂山区泰山华山恒山、桂 林、黄山市五台山等海内名山,画了不计其数的速写,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扎实丰富的物象材料。

与此同时,他继续苦练笔墨,涵泳学识。绘画上,大量临摹古人的作品尤其是青藤、八大和石涛的作品,从中体悟中国的笔墨精神和奥妙内涵;在书法方面,则真草隶篆并进,全身心浸泡在书海砚河之中。他心仪古代文人的生活和综合修养,极为推崇苏轼,常常吟诵苏东坡的诗词文章,自己也常作诗、填词、治印,以陶冶性情,变化气质。

这一时期,汪稼华的绘画题材已基本固定在山水和花鸟画上,他的山水画亦工亦写,有些作品特别突出主题,构图讲究,色彩清新,笔墨并具,初步形成了个人的面目。及至 1979 年举办“汪稼华崂山区写生画展” ,他已非常刻意地以山水画为自己的生命选择了。这是他第一次举办个展,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崂山为主题的画展,意义不同一般。为此,《青岛日报》发表了题为《挥洒丹青写河山》的通讯。他的花鸟画也颇受好评,以描绘风雨以及雪景中的物象见长,尤其是风雨荷花,其实是 人生的写照,引起海内外许多观者的共鸣。

“ 犹作波涛弄潮鲸 ”

司空图在《四诗品》中形容“豪放”有四句气势磅礴的表述: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用此四句来概括汪稼华画海的境界,似不为过。

大海是上天赐给青岛市人的宝物。青岛一面靠山,三面环海,倚山面海,气象万千。海是黄海,中国“四海”之一;山为崂山区,海上名山第一,山海城一体,可谓得天独厚。汪稼华自小生活在海边,逐渐有了一种强烈的要画海的冲动。

中国自古以来,大多黄土文化,少有海洋文化,因而历朝历代,画海者鲜有其人,印象中只有南宋马远的《水图》差强可算是与画海沾边。

石涛在《海涛章》中认为: “山自居于海,海自居于山,山海自居若是” 。即言山与海是相似相通的,反之亦然,现实存在的本来面目即为如此。汪稼华在《山耶 海耶》一文中说: “细读《海涛章》 …… 它的真意思是否可以这样说:以对山的理解画海,海则起伏有情;以对海的理解画山,山由灵动有致。山与海互相印证,可 各臻其妙。山耶,海耶?! ‘ 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山海而知我爱也 '” 。

“跃入大海便痴狂” ,汪稼华画大海,一发而不可收,画了十几年,以传统的山水画的笔墨、擦、点、染和西洋水彩之法相结合,描绘海的无穷变化,既细腻入微,又气势如虹,有时波澜不惊,有时酣畅淋漓,形成了自己的海画面貌。

他陆陆续续的以大海为主题的画作,先到中国香港展出,产生反响,后又到日本、中国台湾以及许多城市等地展出,“大海画家”的名号不胫而走。

“ 身在南极幻亦真 ”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 1984 年,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立时,汪稼华非常郑重地寄赠了自己的一幅大海作品以示祝贺,并题写李白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希望能有机会去南极考察、写生。

1991 年 11 月,功夫不负有心人,机缘巧合,汪稼华成为第七次南极考察队的队员。作为第一个踏上南极的中国画画家,这一段经历异常珍贵,也成为他艺术人生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南极洲,他度过了二十五个日日夜夜,绘制了大量的写生稿,拍摄了五百余帧照片,写下了近十万字的考察日记 …… 这一年,他正逢自己的知天命之年。

南极带给汪稼华的不仅是题材、技巧性的突破和笔墨的变化,更是思想上的升华。南极大陆,有着与地球上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自然风貌和景观气象,雪原,冰 山,极昼,风暴,企鹅,海豹 …… 既新鲜陌生又略显枯燥单调,使人易生出世之感。汪稼华身居其间,颇有所悟。他认真思考人与宇宙的关系,他的宇宙观、世界 观、人生观、审美观都有了新的飞跃和升华。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物无两忘,精鹜八极,思接千载的终极超越,获得了一种“大块假我以文章”的使命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苏轼在《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中的名言: “以其不变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之一瞬” 。他意识到,人虽然在天地之间如一粒微尘,面对广袤无垠的 大自然和浩瀚无涯的宇宙天体,简直微不足道,但却是宇宙间一切意义的来源和旨归,艺术也只有关注人关注人心才会有价值。

回国后,汪稼华 又一次进入了创作高潮,绘制了数百幅以南极洲为题材的作品:大海冰山、风雪、企鹅、海豹。 1992 年,由国家海洋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汪稼华南极画展”在上 海美术馆举行,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个“南极画展” 。此后,他均以“南极行者”自我命名。 “此次南极之行,终身受用不尽。 ”汪稼华如是说。

“ 笔底烟云画里禅 ”

2003 年,汪稼华回归笔墨 , 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实践积累之后的必然选择。这几年,他从各种大小展览中看到,中国画正在走向制作化、精细化、江湖化、市井化,使他非常忧虑,尤其是有些人提出的“笔墨等于零” ,使他在反对的同时萌生一种莫名的使命感。他坚信笔墨既是中国画的底线,又是它 的最高原则和境界。笔墨是中国画安身之命,自立于世界各民族艺术之林的法宝。

汪稼华认为: “中国画的笔、墨是中国画的线条与墨块,是承 载着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的,笔墨法度从来就是品评中国画的第一要求。笔墨绘画乃象牙塔艺术,它集人品、才情、学问、思想之大成,需倾毕生精力以求之。由于 时空之转换,当代艺术已逐渐演化为麦当劳快餐,进入泛文化时代,往往不求甚解,只图一时痛快。从事中国画研究并身体力行者只能 ‘ 躲进小楼成一统 ' ,寂寞耕耘之。 ”

他即是这样躲进“小楼”—— 他的高楼画室“湛上台”潜心于笔墨创造和探索的。在一日又一日的挥毫中,他愈来愈认识到,通过笔墨 可品出高大、典雅、沉着、飘逸、雄浑、遒劲、绮丽、豪放、霸气、空灵、疏野、禅味 …… 东晋顾恺之“迁想妙得”论、唐朝张 ■ 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一语道破画者之悟性高低。中国笔墨亦需造型,然不是西方绘画造型的所谓科学性,而是画家心中的型。苏轼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画家具有对于物象的超越性和艺术的自觉性,就此而言,早于西方绘画近千年。

如果说三十年前,汪稼华笔下的山水还是具象的和物象的,那么三十年的历炼和砥砺,现 在他的山水更多的是意象的和心象的。虽然他仍以崂山区为绘画的主题,但已是笔墨的崂山,心中的崂山,而非写实的崂山了,从此,他获得了一种新的笔墨艺术的自由。

在汪稼华的近作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对笔墨质量的苛求,他以真、草、隶、篆尤其是康有为的书法为基础,以黄宾虹的笔墨技巧和结构为骨架,突破传统的构 图模式,辅以石涛、青藤、八大的笔墨精神,化为己出。他较少画远山,而是将山体做局部的截取,使读画之人感到一种清新飘逸的气息扑面而来,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汪稼华近作特别注重画中的禅境意味,“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读他的画常常让人想到这些场景。

“ 一画参悟古来今 ”

经过多年的“陶咏乎我” ,汪稼华已进入艺术的自觉时代。他常说一个画家的成长是“少年才气,中年传统,晚年学养” ,而这个学养是用中国传统的“文火”慢 慢地炖出来、煨出来的。近六十载诗、书、画、印诸方面的综合修养终于使他达到以手写形,以心写意,直到以禅写神的艺术化境。石涛超越时空的宣言: “墨海中 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咫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 。正是一个成功的中国画家的必由之路。诗曰:

笔山耸云万千尺,墨海苍茫渺无浔。

举目揣摩山海势,一画参悟古来今。

创作年表

1955年 自幼酷画,是年始习中国画,临书、刻印、学诗。

1959年 第一次参加青岛市美术作品展,有作品“床边婴儿”。

1962年 第一次发表作品,青岛市日报刊“杨柳八哥”,并有“用笔老练、借墨有功”的评介文章。

1964年 参加全军三届美展,作品“顶风冒雪”刊于该展的中国画册中,获优秀奖

1979年10月 举办“汪稼华崂山区写生画展”,作品106幅。此为第一次个展。青岛日报以“挥洒丹青写河山”为题发表评介文章。

1981年06月 《航海》杂志发表海画“山耶海耶”,并有老作家端木蕻良先生为此画手书的“崔通约歌”同时发表。

1981年09月 《人民日报》中心页,以“汪稼华的画”为题发表作品“雨后明霞”、“风雨荷花”、海画“风高浪狂”等作品。评介文章指出“他的作品既有优秀的传统技法,而在设色、透视等方面又有西画的某些特点,表现出了一种清新活泼的意境……”

1982年01月 《山东画报》中心页以“独辟蹊径,大胆创新”为题,发表作品“瑞雪”、“月泉”、“雨荷”、“飞雪”等作品。

1982年02月 赴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汪稼华画展”,作品200幅,香港新晚报以“汪稼华爱画海”为题发表了评介文章。华侨日报、晶报等也做了报道。

1982年11月 于青岛市举办“汪稼华画展”,作品160幅,推出大批海景画。青岛日报以“情溢画外”为题发表评介文章。

1983年03月“汪稼华画展”应太原市之邀展出作品100幅,太原日报以“刻意出新成一家”为题发表评介文章并刊作品:“静波”、“风涛”、“晴光”、“雨荷”。

1984年03月 于济南市举办“汪稼华画展”,作品165幅,大众日报以“寻幽千,弄潮万顷”为题评介此展。

1984年10月 《汪稼华选集》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4年11月 《美术》杂志发表通景画“山耶海耶”。

1985年04月 参加“菏泽牡丹进京展”,光明日报选刊风雨牡丹“撒尽天香留与人”。

1985年09月 人民日报海外版以“绿丛又放数枝红”为题发表海画作品“风急浪高”。

1986年07月 青岛市首届中国艺术节,特举办“汪稼华画展”作品180幅,艺术报以“哲理跃画面,激情涌笔端”为题,评介此展。

1986年 《中国书画》刊海画作品“浅底”。

1987年07月 《中国画报》中心页以“海之诗--汪稼华的画”为题介绍海画并发表“山耶海耶”、“和声”两幅作品。

1988年09月 由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拍摄汪稼华专题片--“寻找大海”,并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岛广播电视台播出。

1989年03月 在日本长崎举办“汪稼华画展”,展出作品38幅。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长崎新闻、西日本新闻以及长崎电视台日本电气两家电视台都对此做了报道。

1990年11月 参加中国南极考察队。青岛日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都做了报道。

1990年12月 在中国南极长城站举办“汪稼华南极长城站书画展”书画作品80幅。这是南极洲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画展。

1991年06月 青岛日报、上海文汇报以“笔底冰雪南极情--记第一个赴南极的国画家汪稼华”为题发表评介文章并刊南极画作品“帝王家事”。

1991年08月 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办,在上海美术馆举行“汪稼华南极之行画展”。此展,中央、上海市等五家电视台都做了报道,展出大幅南极画38幅。

1991年11月 应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邀请,“汪稼华南极之行画展”进京参加“国际科学和平周”,在中国科技馆展出。

1992年01月 《走向世界》杂志以“第一位赴南极洲的国画家”为题介绍汪稼华的事迹并刊“幻光”、“冰雪会”、“玉洁冰清”等三幅作品。

1992年12月 台湾新闻报在“大陆画坛”中以“笔墨酣畅,海天茫茫--第一位踏上南极写生的国画家汪稼华”为题介绍并刊“冰海霞色”、“雪海燕儿”两幅作品。

1993年11月 在青岛市举办“汪稼华南极画集”首发式。同时举办“汪稼华南极作品展”。展出作品60幅。

1993年 浙江电视台摄制专题片“画出心中的南极洲”,由浙江、山东省青岛广播电视台播映。

1996年11月 应台湾高雄市书画学会邀请于高雄市举办“汪稼华作品展”,展出作品80幅。

1997年03月 高雄市王家美术馆举办“汪稼华作品展”,展时一个月,作品38幅。

1997年04月 由台湾王家美术馆在青岛举行“汪稼华作品集”出版的新闻发布会。

1997年11月 应洛杉矶“天涛画廊”之邀,赴美举办“汪稼华画展”,美国“世界日报”、“国际日报”都以“高山、大海、南极洲”为题发表了评介文章,并刊登了海画作品。

2000年 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画坛巨擘”画集刊汪稼华作品“山耶海耶”图并有手书论石涛“山耶海耶”文稿。

2001年02月 应台湾高雄市书画学会举办“汪稼华作品展”。作品80幅。“中国时报”、“台湾时报”等数家报纸刊评介文章及作品照片。

2001年10月 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画坛巨擘”第二本画集刊汪稼华作品“金光碧霄”图。并有手书论石涛“一画参悟古来今”文稿。

2002年“画坛巨擘”第三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刊汪稼华作品“风雨荷花”及南极洲画“绅士乐园”并有手书“一画即可数清狂”文稿。

作品赏析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