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 :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在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

更新时间:2024-09-21 18:58

流动人口一般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在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

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入人口通常是指来到本地区的非户籍人口,流出人口是指离开本地区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一个地区的常住人口包括流入人口,不包括流出人口。

用于判断和反映流动人口的调查指标包括:户口登记地、调查时点居住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和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等。国家统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人口统计调查制度,定期开展人口统计调查,发布常住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城乡人口、流动人口等主要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加速流动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人口红利,但也对城市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提出了诸多挑战。

定义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入人口通常是指来到本地区的非户籍人口,流出人口是指离开本地区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一个地区的常住人口包括流入人口,不包括流出人口。按照人口流动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省内流动人口和省际流动人口,省内流动人口又可进一步分为县内跨乡流动人口、市内跨县流动人口、省内跨市流动人口。

历史沿革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流动人口出现迅猛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占全国人口比重快速上升。1982—1990年,流动人口逐年增多,从657万人增加到21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0.6%增长到1.9%,平均每年大约增加185万人。1990—2014年,流动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2000年已经超过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5%;2010年为2.2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5%;2014年,流动人口达到峰值2.5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8.5%。20多年间,流动人口数量增加了2.3亿人,平均每年增加近1000万人。2015年以来,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进城落户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虽然逐年略有减少,但仍保持在2.4亿人以上的规模,相当于每6个人中就有1个流动人口。快速增加的流动人口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对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显著贡献,流动人口聚集度较高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2506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5747人,流动人口为375816759人。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37153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50979606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231376431人,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76986324人,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加154390107人,增长69.73%。

产生原因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基础自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实行以来生产和经营上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有机构成趋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开始出现剩余,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惯性增长,国家基建占地、集体建占地以及农民个人建房占地等,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减少,农业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这部分剩余劳动力随着外部约束的松动,迅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吸纳消化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转移,以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根本动力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城乡之间在收人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近年来这种差距有逐渐扩大之势据统计,1997~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96元不到城镇居民收人增量的20%;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由20纪80年代中期的1.8:1扩大到003年的2.5:;考虑到城市居民在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享受的补贴和农民的税费以及生产资料支出,实际差距约为5:1~61大的收“势差”成为推动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

流动成本是决定人流动的重要因素

农业资源的排斥和城市优越的条件的吸引,但是人口流动与否还要受到流动成本的影响,一般而言,流动成本既包括经济成本,又包括心理成本,既要考虑农业纯收入、土地、原有实物的丧失,又要考虑寻求新工作的成本和居住成本,同时还要考虑离开农村后对家庭、相关群体等的留恋以及对转人地的畏惧等11实际上,对于大部分流动人口而言,多是兼业性质的(平时在城工作农时家农)在城市又多从事投资较小的个体工商业流动成本相对容易克服的。

基本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省际人口流动是由东部向中、西部,由内陆向边疆,由人口稠密地区向人口稀疏地区移动。1950—1982年,年均净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依次为黑龙江省、安徽、贵州省、新疆、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大多为西北东北地区等边远地区;年均净迁出人口最多的地区依次为山东省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等,几乎都是东部地区。

改革开放后

随着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持续完善,城市群人口集聚度持续加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铁路、哈长、中原、渭河平原兰州市西宁市等城市群将吸引聚集更多的流动人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活跃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主要呈以下特点:

1.从距离上看,以近距离的省内流动为主体。在全国12107万的流动人口中,省内流动的有7865万,占65%,跨省流动4242万人,占35%。说明流动人口是以近距离的省内流动为主。

2.分省看,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跨省流动的4242万人口中,从四川省流出的占16.4%,从安徽星流出的占10.2%,从湖南省流出的占10.2%,从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流出的占8.7%,从河南流出的占7.2%,从湖北流出的占6.6%,六省市流出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59.3%。从流入的地区看,流入广东省的占35.5%,流入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占8.7%,流入小行星2197的占7.4%,流入江苏省的占6.0%,流入小行星2045的占5.8%,流入福建省的占5.1%,六省市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68.5%。

3.分城乡看,主要是从乡村向城镇流动。全国12107万流动人口中,从城镇流出的3267万,占27.0%,从乡村流出8840万,占73.0%。流入城镇的9012万,占74.4%,流入乡村的3095万,占25.6%。即1.2亿的流动人口中,从乡村流出的有73%,流入城镇的有74%。

产生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频繁地移动,人口的空间分布随之发生变动。通常,世界各国用“人口迁移”来描述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动。在中国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存在,很多人发生空间变动时户籍并未改变,由此造成他们的经常性居住地和户籍登记地不一致的状况。

概念辨析

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常住人口是国际上进行人口统计、发布人口数据时通用的总人口指标口径,指经常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口。在,常住人口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半年以上的人口。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人口:一是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二是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三是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流动人口一般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在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国家统计局定期发布流动人口数据,其统计口径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其中,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也就是常住人口中的第二种类型人口。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频繁地移动,人口的空间分布随之发生变动。通常,世界各国用“人口迁移”来描述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动。在中国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存在,很多人发生空间变动时户籍并未改变,由此造成他们的经常性居住地和户籍登记地不一致的状况。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人户分离现象,这些人则被称为人户分离人口。在人户分离人口中存在这样两个明显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在一个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的人户分离现象。这些人户分离者虽然给城市管理等带来了很多影响,但这些人户分离者本身的利益在人户分离的过程中并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我们将这部分人户分离人口称为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另一部分主要是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动的人口。这些人户分离人口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早已熟悉的流动人口,他们中的多数是外出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口。

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关系

从两个指标的统计范围看,流动人口界定的人群包含在常住人口的第二种类型人口中,可以说流动人口是常住人口的一部分。按流动方向划分,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入人口通常是指来到本地区的非户籍人口,流出人口是指离开本地区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户籍人口。一个地区的常住人口包括流入人口,不包括流出人口。

例如,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安徽省省流出到其他地区的人口为962万人,其中流出到北京市的人口为43万人,安徽省的常住人口不包括这外出的962万人,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包括从安徽来的43万流入人口。

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区别

常住人口是国际上进行人口统计、发布人口数据时通用的总人口指标口径。在,常住人口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半年以上的人口。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人口:一是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二是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三是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流动人口一般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人户分离人口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这一指标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

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是指流动人口中的0-17周岁儿童。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跨乡镇街道外出流动半年及以上,留在原籍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0-17岁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留守儿童中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儿童,城镇留守儿童是指留守儿童中户籍所在地为城镇的儿童。

2010-2020年间中原地区的流动人口规模大幅增长69.7%,从2010年的2.21亿人增至2020年的3.7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26.6%。有未成年子女的流动人口有些将子女一起带到流入地,有些则选择让子女留守在老家,还有一些大龄儿童独自外出求学或务工,这些流动或留守儿童也因此直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儿童的流动和留守状态并不总是固定的,可能随着家庭状况、个人所处的年龄和受教育阶段在流动与留守之间转换。

调查指标

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户分离(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用于判断和反映流动人口的调查指标包括:户口登记地、调查时点居住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和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等。国家统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人口统计调查制度,定期开展人口统计调查,发布常住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城乡人口、流动人口等主要人口统计数据。

产生影响

正面

由于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相对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更能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状况。我国二三线城市的人口流动趋势也日益显著。这种流动不仅仅是城市间的人口迁徙,还包括农村到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等多元化的人口流动。推动城市发展。人口的流入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人口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流动人口促进农村现代化。大量农村人口迁徙到城市,使得一些传统农耕地区出现空心化现象。但是,这种人口的流动也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机遇。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机械,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值都有显著提高。流动人口提升区域竞争力。一些二三线城市通过吸引人才和资本流入,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这些城市的崛起不仅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反面

就业与失业

截至2020年底,流动人口依旧以中青年为主,职业技能欠缺、受教育水平偏低是普遍特征,因此相较于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更容易失业。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当年流动人口失业率高达6.48%,远高于同期城镇登记失业率(3.80%)。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转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人推进.落后产能逐步被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缩水.流动人口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失业率明显上升,进一步拉大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贫富差距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安全

流动人口犯罪各类以抢夺、抢劫、盗窃、诈骗等财产性犯罪为主。流窜性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特征之一。大量的流动人口来自农村,他们往往带有浓厚的地域性和乡土观念,具有好抱团、排外的心理特征。在犯罪活动中,他们也往往利用同村、同乡、同县的地缘、亲缘纽带,拉帮结伙地组成松散的或是紧密的团伙进行犯罪,形成如盗窃团伙、涉黑团伙、拐卖妇女儿童罪儿童团伙、制黄贩黄团伙以及协助销赃团伙来危害社会。

卫生

由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工作、生活环境较差且往往缺乏社会保障及社会支持,极易受传染病等健康风险威胁。《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26.0%的流动人口出现过至少1种传染病症状。其中,性病、艾滋病感染率较高。和固定人口相比,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人口流动本身与艾滋病并无直接因果关系。事实上,流动人口的特定人群特征和相关危险行为才会导致HIV加速传播。

根据目前的调查结果,流动人口大多文化程度较低,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青壮年居多;同时收入偏低、工作强度大、流动频繁,约束性少;大多处于性活跃期,易发生高危行为,且往往缺少医疗保障,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成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研究显示,有大量季节性或长期人口流动的地区HIV感染率高于其他地区;交通干线沿线和边境地区的HIV感染率往往也高于其他地区。由于流动人口群体基数较大,流动性高,这可能使得感染者对流入地、流出地、流经地等均产生影响:一方面,流动人口大大加快了HIV传播速度,另一方面,该人群数量的增长也增加了艾滋病监测、预防干预和管理的难度,目前已被大多数国家列为艾滋病防治重点人群。

管理制度

相关部门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人民政府为主,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予以配合。

相关政策

我国尚未出台针对流动人口管理的专门法律规定,现有国家层面出台关于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958年1月9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居住证暂行条例》等,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等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甚至各地出台的关于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还会与这些上位法相冲突,给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一定阻碍。

最早的省一级的流动人口立法是1987年的《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2009年国务院公布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2015年11月国务院公布《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可以依照规定申领居住证,并享有相应权利。《居住证暂行条例》自2016年1月1日起实行。

影响

人口加速流动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人口红利,但也对城市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提出了诸多挑战。

参考资料

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如何区分.国家统计局.2024-01-16

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如何区分.国家统计局.2024-01-14

中国统计开放日.国家统计局.2024-01-16

强化流动人口管理 提升管控能力.华兴时报.2024-01-23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中国政府网.2024-01-19

浙江省第七次人口普查系列分析之七:流动人口.浙江省统计局.2024-01-23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国家统计局.2024-01-16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七号).国家统计局.2024-01-23

全国跨省流动人口超过4000万.国家统计局.2024-01-16

咨询公开.国家统计局.2024-01-16

2021-02-18 16:25:00 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2024-01-14

常住人口数据:我国二三线城市人口流动趋势及经济增长影响分析.财富号.2024-01-23

浅析流动人口犯罪特点.武义县人民检察院.2024-01-23

【疫知识】流动人口与艾滋病防治.微信公众平台.2024-01-23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01-23

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2024-01-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中国政府网.2024-0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中国政府网.2024-01-2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