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淋巴管炎 :流行性淋巴管炎

更新时间:2024-09-20 16:12

马流行性淋巴管炎(epizootic lymphangitis,简称EL)是由伪皮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farcimlnosum)引起马属动物(偶尔也感染骆驼),以形成淋巴管和淋巴结周围炎、肿胀、化脓、溃疡和肉芽肿结节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动物界 Health(英),Office Intentional des Epizootic(法),OIE]列为B类疾病,我国农业部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疾病概述

马流行性淋巴管炎(epizootic lymphangitis,EL)是由伪皮疽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farciminosum)引起马属动物(偶尔也感染骆驼)以形成淋巴管和淋巴结周围炎、肿胀、化脓、溃疡和肉芽肿结节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

分布危害

马流行性淋巴管炎分布于全世界,如意大利北非埃及、东西赤道非洲、南非苏丹伊朗土耳其希腊德国英国芬兰瑞典丹麦比利时苏联、北美、秘鲁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中国、泰国等国家。流行性淋巴管炎是一种顽固性疾病,一旦感染发病很难清除,至今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初期局部感染病例多数可治愈,全身性重症病例,病程长达3-4个月,较难治愈。

疾病病原

伪皮疽组织胞浆菌(HF)是Rivolta在1873年从病马溃疡的脓性分泌物中发现的。发现本菌的当时Rivolta称它为伪皮疽隐球菌(隐球酵母属 farciminosus),Tokishge(1896)获得本菌纯培养物,命名伪皮疽酵母菌(Saccharomyces farciminosus),1934年Redailli(Rivolta)和Ciferri定名伪皮疽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farciminosum),1935年Dodge称之伪皮疽酵丝菌(Zymonema farciminosum)。近半个世纪,国际公认本菌的分类学位置是半知菌纲念珠菌病目、组织胞浆菌科、组织胞浆菌属。原菌为双相型。本菌寄生在动物机体内以孢子芽裂繁殖为主的寄生型和在培养基上生长阶段呈以菌丝繁殖为主的腐生型。寄生型伪皮疽组织胞浆菌呈球形、卵圆形、梨子形。长2.5-3.5μm、宽2.0-3.5μm,菌体有双层细胞膜,细胞原浆均质,半透明,可清楚看到透明折光的类脂质包含物。新生体呈淡绿色,其中有2-4个折光率强、能回转运动的颗粒。在病变组织和脓液中也经常发展成少量菌丝。腐生型伪皮疽组织胞浆菌呈长的菌丝,在培养基上形成皱褶菌落。菌丝分枝有横隔,菌丝直径为2.1-4.2μm。当培养时间延长时形成直径为5-10μm的厚垣孢子。在腐生型的菌体中也有少量寄生型的孢子菌体。

本菌一般不需染色可清楚地看出,如用革兰氏、姬姆萨等方法染色,则可见到特征性的孢子、菌丝体和正在发育中尚未分离的母子孢子。其孢子在脓液涂片中常呈单个或成簇、成链状,有的游离,有的在白细胞巨噬细胞中。

马流行性淋巴管炎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如蛋白肝汤琼脂睾丸琼脂、含2%葡萄糖和1%丙三醇卵黄培养基、沙堡罗培养基、2.5%葡萄糖马肉汤等培养基,但生长发育都很缓慢,一般接种后15-20天才能看出菌落开始生长。在动物脏器浸液琼脂上28℃经7天培养可旺盛生长。本菌在斜面培养基上形成蚕豆至拇指大象爆玉米花样不正形多皱褶隆起呈灰白色至淡黄色、浅褐色菌落。在液体培养基深部发育微弱,很长时间仅呈高粱粒大的毛球样发育;但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发育良好,30-40天发育旺盛,形成浅灰淡黄色多皱的菌膜,表面呈撒粉样,液体保持透明。

马流行性淋巴管炎能在pH6.5-9.0生长,pH7.7-7.8生长发育旺盛。培养温度为26-30℃,27-28℃培养时发育旺盛。

马流行性淋巴管炎不能分解任何糖,不产生吲哚硫化氢,VP试验阴性,能在牛乳培养基生长并逐渐使其凝固;在明胶中生长极慢,5-6天呈砂粒样发育,能轻微液化明胶。

伪皮疽组织胞浆菌对外界因素低抗力顽强。病变部位的病原菌在直射阳光作用下能耐受5天,60℃能存活30分钟;在80℃仅几分钟即可杀死。0.2%氯化汞要60分钟杀死,5%苯酚1-5小时死亡。在0.25%石碳酸、0.1%盐酸溶液中能存活数周。在1个大气压的热压消毒器中10min杀死。病畜厩舍污染本菌经6个月仍能存活。

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本病原菌在日光直接作用下能存活5天,60℃加热能抵抗一小时,在80℃几分钟即可杀死。0.2%升汞、5%石碳酸、1%甲醛水溶液、5%石灰乳1-5小时杀死本菌,在5%-20%漂白粉中要1-3小时才能杀死本菌。在干燥的培养基上可生存一年,在密封的培养基能存活一年以上。

流行病学

自然感染是通过病畜溃疡脓性分泌物直接或间接通过受损伤的皮肤和粘膜侵入而发病。包皮及阴囊有病变的种公马母马交配也可直接感染。病变部位的脓液或分泌物污染的厩舍、厩具、马具、刷具、垫草、土壤、厩肥、管理人员用的鞋、靴、工作服、医疗器械、保定架、绳、绷带材料等都是间接传染本病的媒介物。当皮肤、粘膜有损伤时亦可借污染的媒介物而感染。

蚊、蝇、虻等刺昆虫是本病病原的机械传递者,刺螫昆虫通过对皮肤的刺吮传播此病。另外,厩舍中易造成外伤的钉头、铁丝断端、挽具、装蹄及马匹互相咬踢等引起的外伤容易感染本病。本病不能经消化道感染。

在低湿地区及多雨年份、洪水泛滥之后发生较多,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一般秋末到冬初发生较多。马、骡、驴对感染有同样的易感性。本病与年龄关系不,幼龄及老龄的马属动物都可发生,但2-6岁马较敏感,在牧区则以1-3岁育成马发病率较高。

一般污染地区发病率为2%-5%,流行严重地区为10%左右,个别严重的发病率可达32%-51%。死亡率和废役率一般占20%-30%。

临诊症状

流行性淋巴管炎潜伏期的长短与机体抵抗力、感染次数及病原菌毒力强弱等因素有关,短的40天左右,长的达半年以上。人工感染潜伏期30-60天。病灶最常见于四肢、头部(特别是唇部),其次为颈、背、腰、尻、胸侧和腹侧。病灶通常从皮肤的某一部位开始,出现豌豆大的硬性结肿,初期被毛覆盖,用手触模才能发现。结节逐渐增大,突起于皮肤表面,变成脓肿,然后破溃流出黄白色或淡红色脓液,逐渐形成溃疡。继后由于肉芽增生,溃疡高于皮肤表面如蘑菇状或周围突起中间凹陷,易于出血,不易愈合。

这种病灶发生在某一部位淋巴管上,则这个淋巴管变粗呈索状,若其上面形成许多小结节则为串珠状。局部淋巴结变大,有的如拇指大,有的如核桃大。初期硬性肿胀,后变软直至化脓穿孔形成溃疡。溃疡不断地分泌出脓性分泌物,使病灶附近的毛粘结成痂皮。除皮肤病变外,也常侵害鼻腔粘膜和颌下淋巴结。典型的是鼻粘膜上发生大小不同的黄色圆形或椭圆扁平隆起,表面干燥,多数具有明显的边缘。这种隆起逐渐增大形成结节并破溃形成溃疡。当有此病变时,鼻腔流出少量脓性鼻漏,临诊上很象鼻疽。会阴、阴囊睾丸乳房、阴筒、阴唇、眼结膜等处也可有病灶出现。

在结节、溃疡、淋巴管索状肿之间皮肤一般正常。但有的恶化演变成成片的溃烂,弥漫性肿胀。当有化脓病菌感染时,则发展为全身性症状,病畜消瘦、运动障碍、食欲减退,以至瘦弱死亡。

本病全身症状不明显,一般体温不升高,当有化脓性病原菌混合感染时体温才升高。

本病常呈慢性经过,每例的病程不同。有些病例病变仅限于侵入的原处,可在2个月痊愈;严重病例可拖延数月。有的病例似乎临诊痊愈,但等到湿冷季节又重新复发,病程慢长,乃至消瘦和衰竭,最后力尽而死。

机理病理

伪皮疽组织胞浆菌进入机体并能抗御机体的防御得到生长发育的机会则在淋巴间隙中繁殖,并随淋巴液向远处蔓延。当病原体蔓延到淋巴管的瓣膜部位受阻形成阻塞,由于病原菌繁殖和侵害,引起淋巴管内膜和周围炎及淋巴结炎,致使淋巴管变厚、肿胀。在肿胀的淋巴管上由于局部淋巴液高度郁滞,管腔高度炎性扩张,形成结节。

患畜病变多的时候能引起全身性病症。不良的饲养管理及继发感染(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坏死杆菌等)都可使病情加重,病势恶化,致使病畜逐渐消瘦而死亡。

皮肤和皮下组织中有大小不同的化脓病灶,其间的淋巴管充满脓液和纤维蛋白凝块,淋巴管内壁则呈高度潮红和细颗粒状。单个结节是由灰白色柔软的肉芽组织构成,其中散布着微红色病灶。局部淋巴结通常肿大,含有大小不等的化脓病灶,陈旧者被坚韧的结蹄组织所包围。

个别四肢关节含有浆液性脓性渗出液,周围的组织中有的布满许多化脓病灶。

鼻粘膜上有扁豆大扁平突起的灰白色小结节和由这种小结节形成的较大溃疡,溃疡边缘隆起。有的病例鼻窦、喉头和支气管中也有类似的病变。有的病例还可在肺、脑中见到小的化脓病灶。

皮肤病变部位组织细胞及血管周围的浆细胞浸润,明显的增生性炎症。初期的小结节有数目不多的组织细胞、巨噬细胞,且仅见于结节中心,同时见到渐进性坏死性变化。渗出性结节早期特征是细胞的多样性,其中白细胞数量增多。有时在结节中心外围见到肉芽组织,在肉芽组织细胞之间有巨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现象。这种渗出性结节后期由纤维性结蹄组织形成包囊

成熟结节的脓汁中有膨胀的巨噬细胞,其原生质中有许多病原菌。当发现游离的、多形的(如卵圆形、双轮廓形、嗜酸的、分裂的、变形的)病原菌,而且细胞反应和吞噬反应弱时,特别是这种现象出现在进行性全身性疾病时,多预后不良。当出现病原菌少且有很多巨噬细胞和白细胞时,表明机体防卫反应良好,是预后良好的表现。

诊断

脓汁显微镜检查

材料准备

器材:普通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灭菌2mL~5mL注射器带16号针头,灭菌小试管,灭菌棉拭子,灭菌移液管,10%氢氧化钠生理盐水

采样:用注射器无菌采取脓肿内的脓汁,或用棉拭子采取溃疡面上的脓汁及脓痂,放入小试管,立即送实验室检查,或放4℃冰箱保存待检。

操作方法:压滴标本制备:用移液管吸取10%氢氧化钠液或生理盐水,滴一小滴(约0.025mL)于载玻片中央、而后用钩菌环取少量脓汁放于液滴内混匀,加上盖玻片,即成压滴标本。棉拭子采取的脓汁及脓痂可直接涂于载玻片上。再加10%氢氧化钠液一小滴,等脓痂变透明后,加上盖玻片。

显微镜检查:将压滴标本放于载物台上,把显微镜的集光器下调,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弱一些。先以高倍镜头(扩大400倍~500倍)检查,后用油浸镜头检查。脓汁中流行性淋巴管炎囊球菌的典型形态为椭圆形(象西瓜子)或圆形,具有双层菌膜,一端或两端尖锐,大小为3μm~4μm×2μm~3μm,内部为均质半透明状态,内含2~4个折光性强的小颗粒,呈现回旋运动。菌体多单个存在,也有2~3个菌相连者,常常可在脓细胞内看到十几个菌体成堆存在。

判定 全面检查2个压滴标本,任何一个标本发现典型的流行性淋巴管炎囊球菌,则判为流行性淋巴管炎脓汁检查阳性。

二个压滴标本均未发现流行性淋巴管炎囊球菌,应再采样检查一次,如仍未发现囊球菌,则判为流行性淋巴管炎脓汁检查阴性。

变态反应试验

材料准备:器材:灭菌1mL注射器及针头,游标卡尺,剪毛剪,75%酒精棉球或0.1%苯扎溴铵棉球。

变态反应原。

操作方法

剪毛:在被检马、骡左侧或右侧颈部中三分之一的中央部健康皮肤处剪毛,面积5cm×5cm。被毛尽量剪短。

测量皮肤皱福褶厚度:在使用囊球菌素时,须在注射前将剪毛部位的皮肤用手指捏起,以游标卡尺测量皮肤皱褶的生理厚度(以mm表示),并记入登记表。登记表样式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

消毒及注射:用75%酒精棉球或0.1%新洁尔灭棉球消毒剪毛部位后,使用灭菌注射器皮内注射囊球菌素或浓缩囊球菌素,成年马(骡)0.3mL,两岁以内马(骡)0.2mL。注射后3天内,避免重度使役,防止磨擦注射部位。

检查:在注射后第24h、48h、72h各检查一次。注射囊球菌素者,用游标尺测量注射部位皮肤的皱褶厚度(以mm表示)。注射浓缩囊球菌素者,用游标卡尺测量注射部位皮肤肿胀的面积(以cm×cm)表示,并将结果记入登记表。

判定:以第24h、48h和72h三次检查中的最强反应为准。皮肤增厚度为最强反应的皮肤皱褶厚度减去皮肤皱褶生理厚度所得的差。肿胀面积指注射部位发生的界限明显的疼痛性弥漫性肿胀范围,其判定标准见表1。

变态反应判定标准表

注1:疑似反应马(骡),间隔一周在对侧颈部再注射一次,操作方法同4.2。两次疑似反应判流行性淋巴管炎变态反应阳性。

注2:注射囊球菌素或浓缩囊球菌素后24h~48h,小部分马(骡)出现轻度体温升高,绝大多数于第72h恢复正常。

注3:流行性淋巴管炎治愈马(骡),不宜做变态反应试验。

鉴别诊断

鼻疽:皮肤鼻疽的结节、溃疡和淋巴管索肿等症状易与流行性淋巴管炎相混淆。但皮肤的溃疡底凹陷,湿润而呈猪油样。溃疡边缘呈撕裂或火山口状,没有明显的愈合倾向。脓汁内含有革兰氏阴性、着色不均匀的鼻疽假单胞菌感染。应用鼻疽菌素点眼呈阳性反应。

溃疡性淋巴管炎:病变主要发生于后肢下部,溃疡不呈蘑菇状,容易愈合,附近的淋巴结几乎不受侵害,病程呈良性经过,脓汁内含有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假结核棒状杆菌属)。将病料制成(1:5)~(1:10)的悬液,腹腔注射1mL于雄性豚鼠,引起类似鼻疽的典型睾丸炎,各实质脏器产生干酷性坏死结节。

参考资料

锦州畜牧兽医在线.221.202.129.162:8080.2011-12-0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