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口镇 :湖南省资兴市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6:07

滁口镇,是中国湖南省资兴市市下辖镇,地处资兴市南部,其地理坐标范围为北纬25°38'63”至25°50'27",东经113°19'26”至113°30'12”。总面积为16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400公顷的耕地面积和2660公顷的水域面积。截至2014年,滁口镇下辖林泉、黄连寨、长河、老虎冲、高湾、长龙、荷坳、金星、大江、红星、塘湾、塘下、高山、高龙、高浦共15个村民委员会,132个村民小组,以及1个居民委员会。辖区总人口为14,195人,其中移民人口达到8,365人。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资兴市滁口镇葫芦顶。

滁口镇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平均海拔约为730米。东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将全境划分为两部分。南流的长活溪与北流市的滁水在镇中部汇入东江湖,形成独特的“十”字形水系布局。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为管理通往桂阳、延寿等地的道路,设立了巡检司署,当时称为滁口巡检司。民国27年(1938年)10月,敦保里乡更名为鼎新乡(驻地滁口街,下辖17保)。1950年实行小乡制,滁口乡与大江乡合并为资兴市第五区(驻地渡头街)的一部分。1951年,两乡又划入第六区(驻地黄草街)。1956年,塘湾、大江、长活、滁口、林泉五乡合并为资兴县的滁口乡。1997年,撤乡建镇,正式定名为资兴市滁口镇(驻地葫芦顶)。滁口镇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则以柑橘和茶叶为主。2014年,该区域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13.4亿元,同比增长23.4%;固定生产投资达3.12亿元,增长率为28.8%;财政收入为310万元,增长12.35%;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则达到11836元,年增长率高达24.5%。

截至2014年,滁口镇境内的滁口至瑶岗仙镇公路实现了与宜章县的1803省道及京珠北高速的无缝对接。此外,还设有高湾、葫芦顶、塘湾、塘下四处渡口及五个客运货运码头,通过水路可便捷通达库区各乡镇,直至汝城县暖水镇

名称由来

滁口镇因其地理位置在滁水汇入东江之处而得名。相传此地古时为重要关隘。

历史沿革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为管理通往桂阳、延寿等地的道路,设立了巡检司署,当时称为滁口巡检司。明正德年间,巡检司迁移至黄家氹。明清时期,该地隶属兴宁市资兴乡。清光绪元年(1875年),又分为南乡(亦称南路)的二都二里和二都三里。二都二里包括滁口市等村庄,而二都三里则涵盖高活、长活、黄沙滩等地。

民国初期(约1915年),行政区划调整,乡、里改为乡、团,分别隶属于资兴市的里仁(含长活、滁口市、坳头等)、敦仁(含塘湾、高坪区等)、保和(含高活、水口、林泉等)团。民国22年(1933年),又归属资兴县第二区(驻地渡头司)的里仁、敦仁、保和乡。民国27年(1938年)初,第二区的保和、敦仁、里仁三乡合并为敦保里乡。同年10月,敦保里乡更名为鼎新乡(驻地滁口街,下辖17保)。

民国33年(1944年),鼎新乡划归南(大)区渡头区管辖。民国34年(1945年),保和、西里、鼎新、六和乡合并为二都镇。至民国37年(1948年),该地区为资兴市第二区的鼎新乡。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继续变革。1950年实行小乡制,滁口乡与大江乡合并为资兴县第五区(驻地渡头街)的一部分。1951年,两乡又划入第六区(驻地黄草街)。次年,再划入第七区(驻地渡头街)。同年冬至次年春,乡级组织进一步细分,形成第七区的滁口、塘湾、大江、长活等乡。

1955年,黄草区撤销水口乡,增设林泉乡。1956年,塘湾、大江、长活、滁口、林泉五乡合并为资兴县的滁口乡。1957年设立区级滁口办事处,次年成立先进人民公社,后更名为资兴市滁口人民公社。1959年3月,该公社划归苏仙区。1961年7月,又回归资兴县管辖。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制,更名为资兴市滁口乡(驻地滁口圩)。1997年,撤乡建镇,正式定名为资兴市滁口镇(驻地葫芦顶)。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滁口镇位于资兴市南部,其地理坐标范围为北纬25°38'63”至25°50'27",东经113°19'26”至113°30'12”。该镇东北与龙溪乡接壤,东部紧邻黄草镇;南面则与汝城县文明瑶族乡宜章县瑶岗仙镇镇及湖南省瑶岗仙矿业有限公司相邻;西侧毗邻清江乡,而西北方向则与白廊乡相连。镇域内东西最大跨度为16.7公里,南北最大跨度达22公里,总面积为16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400公顷的耕地面积和2660公顷的水域面积。

气候

滁口镇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不酷热,冬季无严寒,四季分明。年内最高气温可达36.6℃,最低则至-2.5℃,年平均气温稳定在16.6℃。此地光照充足,雨水丰沛,无霜期长达约280天。由于地形复杂,形成了显著的“立体”气候特点,降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期间。

地质

滁口镇地处山地,地貌主要由沙质板页岩构成。

地形地貌

滁口镇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平均海拔约为730米,最高点观音山海拔达1279米,而最低点海拔仅200米。东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将全境划分为两部分。南流的长活溪与北流市的滁水在镇中部汇入东江湖,形成独特的“十”字形水系布局。

水文水利

1958年,滁口公社在大江大队兴建了白叶坳山塘。20世纪70年代,红星大队的架垅山塘及高湾大队的斗坡垄水库相继落成。1984年,菠萝山渠道与长河大渠道两大水利工程得以建设。2010年,1号防洪沟一期工程及街道排水沟工程完成。次年,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也顺利竣工。2014年,当地已拥有近3000座果园蓄水池,并铺设了18公里的引水渠道。

自然资源

滁口镇矿产资源的矿产以钨、锡、钼、铅、锌等为主,其中白钨储量达约30万吨,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自然灾害

滁口镇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洪涝、霜冻及雷击等。如民国26年(1937年)8月中旬,连续暴雨导致东江沿岸低洼地带泛滥成灾,滁口市七拱石桥被冲毁,附近麻石铺十多家店铺被冲走,造成20余人溺亡。2006年的“7·15”洪灾同样给当地带来了严重损失。

行政区划

20世纪70年代,滁口人民公社管辖着包括滁口、高湾、红星、金星、塘湾、高坪区、塘下、大江、长活、林泉在内的10个生产大队,这些大队下设有109个生产队,覆盖了229个自然村。至1984年,这些生产大队与生产队分别更名为村民委员会与村民小组,总数保持不变。1987年,行政区划调整,渡头乡被撤销,其下辖的高活村(后更名为高浦村)被并入滁口乡。

1988年,滁口村进一步细分为长龙村与荷坳村;长活村则分设为黄连寨村、长河村、老虎冲村三个村;高坪村则分为高龙村与高山村。2014年,滁口乡(或已升级为镇/乡级行政单位)已下辖林泉、黄连寨、长河、老虎冲、高湾、长龙、荷坳、金星、大江、红星、塘湾、塘下、高山、高龙、高浦共15个村民委员会,132个村民小组,以及1个居民委员会。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14年,滁口镇辖区总人口为14,195人,其中移民人口达到8,365人。在总人口中,常住人口为12,358人,占比87.06%;城镇常住人口为951人,城镇化率为6.70%。性别分布上,男性7,451人,占比52.49%;女性6,744人,占比47.51%。按年龄段划分,14岁以下人口为2,872人,占比20.23%;15岁至64岁人口最多,为10,349人,占比72.91%;而65岁以上人口为973人,占比6.86%。人口动态方面,出生率为13.9%,死亡率为6.3%,自然增长率因此达到7.6%。人口密度方面,每平方公里居住着84.08人。

民族

截至2017年,滁口镇辖区民族以汉族为主,同时也有瑶族人口,共计45人。

经济

综述

1958年前,滁口镇域内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包括种植水稻、玉米、红薯,出售油茶,以及饲养家禽家畜。1965年,人均收入尚不足100元。自1966年至1980年间,通过科学种田和学习浙江省水稻栽培技术,水稻亩产量显著提升,达到250至350千克。1980年至1985年阶段,水稻亩产量更是跃升至500多千克,人均收入也随之突破1000元大关。1986年至1995年间,东江水库关闸蓄水后,柑橘与茶叶的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约2000元。2014年,该区域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13.4亿元,同比增长23.4%;固定生产投资达3.12亿元,增长率为28.8%;财政收入为310万元,增长12.35%;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则达到11836元,年增长率高达24.5%。

第一产业

滁口镇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则以柑橘和茶叶为主。2014年,该镇耕地面积达733.34公顷,粮食总产量为3746.7吨,其中水稻产量为2143吨,人均享有272千克。此外,还拥有776公顷的东江水果基地,其中柑橘种植占据500公顷,年产量高达3730万千克;板栗、锥栗及其他优质小水果的产量分别为100万千克、60万千克和1080万千克。茶叶种植面积达375公顷,年产生态有机绿茶33.6万千克、红茶10万千克。油茶、油菜等油料作物种植了70公顷,总产量100吨;蔬菜种植覆盖270公顷,年产量4000吨;另有200公顷用于干果种植。值得一提的是,“滁口高山云雾茶”已成功获得专利保护。全镇林地面积广阔,达到1.28万公顷,其中用材林占1.21万公顷,细分为公益林466.7公顷和商品材林8033.33公顷。林区内树种丰富,主要包括松、杉、樟、檫、楠及竹子等,森林覆盖率高达89.82%。

2023年,滁口镇以“互联网+果茶”为核心,为产业注入新活力,强化了滁口果茶的推广力度。同年5月,该镇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东江湖(滁口)枇杷品鉴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滁口枇杷及其他小水果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学习先进经验,滁口镇组织各村支书及产业带头人前往白廊、汝城县、汤溪等地,就支部农场建设、茶叶种植及小水果产业发展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旨在结合本地生态与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产业发展路径。滁口镇聚焦特色,全力推动水果与茶叶等产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巩固以柑橘为主导的四季水果产业布局,并着力转型,重点发展大江黄金奈李、高湾枇杷、荷坳锥栗、塘下红桃等特色产业,以实现产业多元化与升级。

第二产业

民国三年(1914年),瑶岗仙镇地区首次发现钨矿,随后,有二十余家企业在此地开采钨砂。1984年,高坪钨矿年产钨达100吨,产值超过100万元,并雇用了280名员工。1988年,该地建立了一个乡级有色金属加工厂。2009年6月,一个集养殖、收购、销售功能于一体的东江湖鲜鱼中转站,在投资120万元后,正式投入运营。2014年,该镇工业总产值已达7.12亿元,同比增长15.5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6.03%。

第三产业

清光绪元年(1875年),滁口镇拥有规模较大的酒楼、火铺及商铺等,成为兴宁市内十八市之一。进入本世纪以来,商贸服务逐渐以专业合作社、乡村农家游等为主要形式。2014年,该地区涌现了“东江名寨红茶”“毛冲头茶叶”“滁尖茶叶”“益民柑橘”“名优柑橘”及“瑞祥金银花”六家专业合作社,它们共持有“东江名寨”“东江春”“湖蕾”等茶叶品牌商标,吸引了超过1000户农户加入。

其中,“东江名寨”茶叶专业合作社拥有连片的40公顷生态茶园,专注于红茶的加工生产。这一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全镇产业的升级与繁荣。此外,“江南水乡”“金星湾农庄”“果园农庄”等农家休闲山庄也相继落成,为游客提供了休闲体验。该地区还设有一个城乡集贸市场(建于1996年),每逢农历三、六、九日为集市日,交易活跃。同时,一个金融网点的设立也为当地居民的金融服务提供了便利。滁口镇旅游资源丰富,包括“瑶岭睛云”、“干塘凝秀”、“犀牛迷宫”、“野生灵芝岩铜索吊悬棺”及“贵妃村”等多个旅游景点。2014年,第三产业总产值高达1.324亿元,实现了15.52%的同比增长,占中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42%。

交通

南宋绍定年间,驿道干线“南路”横贯滁口镇,路面宽达1.8米,由青石板精心铺设。滁口至塘湾的驿道支线,路面缩减至0.9米,采用细石块铺设,全长约15公里,系兴宁市六条主要驿道支线之一。2007年至2010年,政府实施了公路拓宽工程,包括大江至塘湾段7.2公里、长龙至塘下段23公里的通村公路,显著改善了交通条件。2014年,境内的滁口至瑶岗仙镇公路实现了与宜章县的1803省道及京珠北高速的无缝对接。此外,还设有高湾、葫芦顶、塘湾、塘下四处渡口及五个客运货运码头,通过水路可便捷通达库区各乡镇,直至汝城县暖水镇

社会

教育事业

清光绪六年(1880年),南乡二都的民众通过募捐,在滁口镇渡头江建立了崇正书院。民国24年(1935年),该书院更名为二都联立高级小学校。1972年,滁口中学在滁口东茅洞兴建;1984年,该校搬迁至呀呀葫芦顶。1997年,该地区拥有中、小学校共17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2299人。2010年,滁口中学与滁口完小合并,成立了滁口学校。2014年,该地区拥有中学1所、完小1所、村级小学6所,教职工总数为85人,在校学生共计1034人。同时,该地区实现了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的成就,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也达到了100%。此外,幼儿教育发展态势良好,拥有标准化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超过200人,幼儿教职工队伍达20人。2023年,滁口籍学子中考、高考再创新高,考取市立中学24人,考取本科39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政策宣讲、医疗健康等志愿服务活动,助推乡风文明。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下乡3次。

文化事业

滁口公社于1958年利用电话线路开通了广播服务。1961年,公社转播站建立。20世纪70年代中期,滁口公社电影队成立。随着技术进步,1985年观音仙电视差转台建成。1986年,滁口差转台投入使用,1987年增设了林泉、大江电视差转台。1990年,滁口镇设有1处文化站和1处广播电视站。1995年,滁口文化中心及演剧院大楼相继建成。2011年,滁口镇已拥有15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15个村级图书室,后者藏书总量超过5万册。2013年,滁口综合文化站大楼落成。截至2014年,滁口镇已拥有1个体育场、5个标准化篮球场以及3处群众体育健身场所,体育活动氛围浓厚,经常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人员比例达到常住人口的36%。

医疗卫生

滁口卫生院始建于1982年。2013年,卫生院新建了一座医疗大楼,并配备了包括B超在内的大型医疗设备。2014年,该镇拥有1所卫生院,内设14张病床,同时设有11所村卫生室,配备专业卫生人员共计12人,其中执业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执业助理医师7名,以及注册护士5名。卫生院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坚持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年内,医疗机构完成了约3万人次的诊疗服务。此外,15个行政村的村民均参与了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100%。

科技

滁口镇主要运用的科技包括生猪养殖的人工授精技术、柑橘的配土施肥方法、遮阳网覆盖下的网箱养殖技术、沼气池建设以及茶叶的无害化生产管理措施等。

社会保障

2014年,滁口镇实现了农村与城市低保救助率均为100%的佳绩。在“新农保”工作方面,共有6275人参与缴费,总金额达68.18万元。同时,“新农合”参与人数达到12343人,参合率保持100%的水平。全年共有7992人次享受了“新农合”补助政策,补偿资金总额374.4万元,使得参合农民的受益面达到了64.75%。

2023年,滁口镇整合资源建设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爱站,完成237户低保“核查洗牌”工作,发放低保金131万余元,发放特困供养金3.8万元,发放残疾人两补金21万余元,救助临时困难家庭42人,救助金额9.4万元。发放高龄津贴16.46万元。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征缴工作。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体系,走访慰问退役军人268人次。

人居环境

2023年,滁口镇开展常态化巡河(湖),加强瑶岗仙镇矿业环保属地监管,定期对湖面漂浮物进行打捞,积极守护一湖碧水。开展“改厕”回头看工作,对2013年以来的1450个户改厕进行全面摸排并及时整改问题,今年新建户改厕32个。开展城乡风貌提质活动,拆除危旧空心房6000平方米,公路沿线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32处,清除公路公路沿线美化提质800米。

2023年,滁口镇成功申报1000多万元的移民项目,对全镇11个村的山塘、果园机耕道、码头、柑橘销售厂棚等生产生活设施进一步改善。完成全镇12余公里果园机耕道、3公里人行道、塘湾高龙公路硬化、高山高龙路面修护、老滁口码头至清滁公路段提质,高湾、长活、塘下等村300盏太阳能路灯建成投入使用,保障居民夜间出行的安全及便利。镇政府驻地道路修缮及休闲停车场建设已完成初步设计,北极岛农旅融合、环岛路硬化联通正在抓紧实施,项目建设持续跟进。

特产

东江名寨红茶

东江名寨红茶生产基地坐落于塘湾村,拥有34公顷的茶园。该基地引进了先进的茶产品加工设备,并特别聘请了超过10名在茶叶种植、生产及加工领域拥有逾15年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这些举措已成功将东江名寨红茶从资兴推向全国市场。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0月,东江名寨红茶登上了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风景名胜

犀牛洞

犀牛洞坐落于境内的塘下村。相传古时曾有犀牛栖息于此溶洞,不时外出侵扰村民粮食。后被天上雷公震慑,退回洞中,从此不敢复出,因此得名犀牛洞。洞内分上、下共九层,目前仅开放至第三层。洞内遍布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极具观赏与收藏价值。犀牛洞所在的村落,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贵妃村”。据该村族谱所载,明朝永乐年间,一位阮姓贵妃即出自此村。

滁口林场

滁口林场主体坐落于滁口镇,其内“干塘凝秀”这一常年不干的水塘,已成为亮点,周边已配套建设休闲广场与宾馆。林场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马尾松基地。林场有柑橘、布朗李、油桃、乌梅、枇杷等二十余种水果。林场以盛产翘嘴红鲌、东江银鱼、鳜鱼等珍稀鱼种及四大家鱼而闻名。

历史人文

1934年8月14日,由任弼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先头部队,从改城进入资兴,于里仁乡滁口市(今滁口镇荷坳村)等地宿营,在口捣毁敌碉堡1座,击毙企图逃跑的里仁乡多长黄义栋,打埼以周安福为首的反动税卡,在保和乡高活(今滁口镇高浦村)唐毙敌保安16团侦探1名,并在当地发动群众,斗争多名土豪劣绅。

相关事件

2024年7月29日,三架直升机向因暴雨导致交通受阻的滁口镇等地区投放了食品及生活必需品,包括水、大米、快餐面、蔬菜、食用油等,足以满足13,200人的基本需求。此外,当地还备有满电的充电宝和必需的医药物资,以满足紧急的通信和医疗需求。同时,翼龙无人机利用空中通信平台,为通讯设施受损而中断信号的地区恢复了手机信号服务。

参考资料

资兴市滁口镇人民政府.爱企查.2024-07-31

2024年滁口镇人民政府领导简介.资兴市人民政府.2024-07-31

滁口镇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资兴市人民政府.2024-07-31

央视新闻.新浪微博.2024-07-3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