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 :辽宁省朝阳市红山文化遗址

更新时间:2022-12-11 10:18

牛河梁遗址,位于朝阳市境内的凌源市建平县交界处,坐标东经119°30′,北纬41°20′。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的重要遗址群,距今约5500年~5000年, 是中原地区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

该遗址20世纪40年代有所发现,经过漫长的考古历程,到2022年,发现遗址面积50多平方公里,核心区占地8平方公里,包括女神庙遗址祭坛积石冢和金字塔等。出土了女神头像等珍贵文物,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目前该遗址正致力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地理环境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在凌源市建平县交界处,在大凌河和老哈河之间,是延展于努鲁儿虎山谷的三道黄土山梁。该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明显,而研究显示,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相对更加温暖湿润,孕育了大面积的森林、灌木和草原,当时的生态环境更加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

地形地貌

位于大兴安岭余脉――努鲁儿虎山脉南端的牛河梁地区,属于大凌河流域的上游。努鲁儿虎山脉为大凌河和辽河上游分水岭,其西南端地形分支复杂、形势雄伟,主峰大青山海拔1153米。该地带为辽西地区典型的半山地半丘陵地貌。平均海拔600-650米,主梁顶部东西宽,南北窄,北高南低,呈南北走向。

牛河梁位于建平县张福店至凌源市三官甸子逐渐隆起,该隆起处在黄土地带边缘,地表层覆盖第四纪黄土,厚约1-5米。侵蚀沟谷发育较多,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缺乏。植被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原类型,森林以落叶阔叶林区域的油松蒙古栎、栎林为主。近些年该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目前牛河梁遗址区周围主要为人工栽种的油松林。使整个遗址置于万亩松林丛中,冬夏常青,景色优美,环境幽雅,具有原始风貌的特色。1993 年建立牛河梁省级森林公园,有效保护了遗址区的森林风景资源。

气候

牛河梁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的边缘区,由于受到努鲁尔虎山脉的影响,地处山脉东南侧的牛河梁相对温暖湿润,年均温7℃左右,年均降水量为420~620毫米,春季有15天左右的干旱期和80天左右的半干旱期,秋季则有近50天的半干旱期,冷冬、春秋干旱的季风属性明显。

牛河梁先民生活时期的气候与现在不同,当时的生态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据专家研究,5000年前红山文化区域,气候温暖潮湿,有大面积的森林、灌木和草原,年平均气温7℃左右,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红山先民在森林和草原相间的良好气候环境下,种植适应性较强的栗类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猎取鹿等野兽,制造精美的石器、陶器和玉器,过着亦农、亦牧、亦猎、亦工的生活。

发掘历史

牛河梁遗址的发现挖掘和认识,经历过漫长时间,是一代代考古人不懈的追寻的结出的硕果。该处遗址的野外考古,集中系统的考古大致经历了发现和发掘两个阶段。

关于牛河梁

牛河梁,很多人都认为是“忙牛河边的山梁”。实际上,牛河梁的名字并不是这样简单。相传牛河梁是牛郎星在地表的投射点,所以才有“牡牛河”和“牛河梁”的称呼。牛河梁所处的山丘,恰似一只潜游于水中的巨龟,神态生动,呼之欲出。三国时期,曹丕曹丕曾在辽西地区考察,作燕歌行二首。《燕歌行》中有“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之句,意思是说,牵牛和织女只能站在河边的山梁上相互遥望而不能相聚,真是无率受罪。燕,即燕地,辽西所在,牛河梁南方地象。河梁,河边的山梁,“牛河梁”之简。这是“牛河梁”的地名第一次在文献中正式出现。

考古发现

牛河梁考古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首先市考古调查和小规模试探性发掘。40年代佟柱臣先生开始对牛河梁遗址进行调查,通过采集和征集“大块彩陶片”和“勾云形玉佩饰”,在70年代对凌源市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即编号N16的牛河梁遗址点)进行试探性挖掘,1979年辽宁省文物普查训练班在凌源县发现了城子山遗址(后来归人牛河梁遗址,编号为第十六地点),同年进行发掘。在1981年文物普查工作中,有了重大发现,用于祭祀的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在此次普查中发现。该年征集了双联玉璧及斜口筒形玉器的征集。

考古发掘

牛河梁真正的发掘工作从1983年开始,该阶段有了清晰的挖掘清理和调查计划。1983-200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第一、十三地点做了试掘,并对第二、三、五、十六地点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泥塑、陶器和玉器等遗存。

1983年夏,考古人员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一处冲沟里发现了一尊女性头像, 随后发现了女神庙。

1983年10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已发现的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第二地点进行发掘过程中,又在附近区域发现了第三地点、第四地点以及第五地点。

1984年和 1985 年对女神庙清理发掘,发现人物塑像有头、肩、乳房、手等(被称为女神)陶器、动物塑像。在这一阶段,牛河梁遗址发现化遗址点16处,对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基本结束。

1989—1996年发掘第二地点四号冢发现了积石冢叠压筒形器墓的层位关系。

1998—1999年,先后四次对牛河梁遗第五地点实施了大面积考古发掘。

2003年开始,对牛河梁遗址进行细致调查,出土了大量的泥塑、陶器和玉器等遗存,通过调查新发现27处新的地点,牛河梁遗址群的红山文化遗址点数量上升到了43处。

2017年开始了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考古挖掘。

2020年10月,以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为代表的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由科技部批复,列入国家文物局负责组织的第五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这次考古挖掘中,发现了此前考古研究证明为古代“礼”实证的圆陶片,而且在不同地层中的陶片拼合过程中,发现了红山先民的“毁器”行为。

遗址布局

以第一地点大型社祭山台女神庙、第十三地点金字塔和第五地点积石冢三者构成的主体建筑为中心,在东西约10公里、南北约5公里的范围内设置了各种祭祀活动区,总面积达58.9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8平方公里,其整体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明十三陵相似。连绵起伏的努鲁儿虎山山岗上,有规矩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金字塔等。根据2008-2010年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结果,牛河梁地区有红山文化遗存43处,其中16处有编号,其中积石家13处。女神庙和庙台坐落在整个遗址的东北地区端,被称为第1地点。在女神庙环望四周,可以看到十几公里的西南方有一形似猪首的山峦预制相呼应。女神庙和猪首状山之间有一个人工堆砌的巨型土石建筑称为金字塔,称为牛河梁遗址第13地点,在整个遗址西南端最低处。其他遗址点中,“五墓一坛”遗址和祭坛在同一条直线上,形成了牛河梁遗址的中轴线,其它各处遗址点均围绕这条中轴线分布。

女神庙和庙台和其西的第六、第七地点积石冢和其东的第八、第九地点积石冢组成的第一组建筑。顺山势走向向南正对着猪首山山峰,其间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地点的家坛组成了第二组建筑。遗址群最前沿中部是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第十三地点),在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的东西一线的东翼山顶为第十四地点砌石址、山腰上为第十五地点积石家、西翼山顶为第十六地点积石家,为中心大墓。在第二组建筑与金字塔式建筑之间有第十地点、第十一地点和第十二地点,均为积石冢。

2008年11月11日,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政府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认为遗址公园建设的条件成熟,决定以8平方公里核心区为依托,正式启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包括两个保护棚和遗址博物馆。

第一地点保护棚

第一地点保护棚,是在女神庙挖掘现场原址上建成的,包括最高处的石台和女神庙,编号为1;走下山腰即是规模巨大的“五墓一坛”遗址,6个建筑单元划分为“四冢二坛”,内发现祭坛、灰坑、石墙、墓葬等遗迹。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外形似“悬浮的玉匣”,2009年12月竣工。自2010年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大量的游客和专家学者。

第二地点保护棚

第二地点保护棚的设计工作由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承担,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主要为祭坛积石冢保护展示棚,具体为环绕冢坛分布14处古墓葬遗址,编号依次3至16。其外形似“变形的玉猪龙”。因其造型独特和颜色别致,成为了遗址区内的标志性建筑。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红山文化专题性遗址博物馆,设计概念为“历史长河中的璞玉”。是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区区域面积约8平方千米,是牛河梁遗址的核心保护区,也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区域。博物馆于2011年3月动工建设,2012年9月建成试运行,建筑面积7169平方米,展览面积近3500平方米。博物馆基本展陈由文明曙光、红山古国、人文始祖、祈福圣坛、古国王陵、玉礼开端、魅力红山和临时展厅等8个部分组成。

主要遗址

女神庙遗址

遗址形式

女神庙是位于位于凌源市建平县交界,为牛河梁遗址的主体建筑,位于整个遗址的北部,占地总面积75平方米,属于牛河梁遗址的核心位置。女神庙在女神庙的北面是大型山台及分布在周围的多处窖穴。女神庙属于结构很复杂的半地下建筑, 由一间主室和若干间侧室、前后室组成。为南北轴对称的多室建筑,排列得错落有致。女神庙为木制骨架泥墙,不见一块石头。墙壁有彩绘壁画,图案为红间黄白色绘出的几何形三角纹或勾连回字纹。 女神庙建筑能代表新石器时代建筑技术的最高成就。

出土文物

女神庙的出土遗物较多,主要有人体和动物塑像残件、 泥玩具件、 仿木建筑构件、 彩绘墙壁面、 泥料、 特异形陶器、 陶折板等。

女神庙共发现4种陶制祭祀器。

镂孔彩陶祭器, 也称塔形器, 出土于主室, 细泥红陶, 火候较高, 致密坚实, 器壁厚2厘米。 外壁磨光涂朱彩, 饰黑彩宽道连续几何条纹, 线条十分规整。 此彩陶镂孔祭祀器形制特异, 规格特大, 推测其腹径达1米以上, 堪称彩陶王。

豆形器盖, 出土于主室, 细泥红褐陶质, 形似倒置的豆。 上部为喇叭形, 中空, 高8.4厘米, 直径11.7厘米, 下部为盖体, 形似一个折腹盒。 盖面装饰压印之字纹五周, 镂孔四组,镂孔长条状, 每组5个, 间距相等。 此器质地细腻、 火候高、 质地硬、 壁均匀, 推测为熏炉一类器物的盖。

敛口盆, 其形制具有红山文化敛口盆的一般特征, 有短圆唇, 鼓肩, 饰压印条纹和之字纹, 壁甚厚而体型特大。

圜底钵形器, 出土于南部单室, 共4件, 泥质红陶, 侈口圆腹圜底, 内外壁磨光, 口径10.5厘米, 高3.4厘米。

女神像

女神庙出土人物头部塑像, 是一尊较完整的女性头像,被学术界称为红山文化“女神像” 。与真人大小相同,方圆形扁脸。头像额顶有状装饰, 鬓角处有系带, 眼眶内嵌玉石, 玉石背面做成钉状嵌入眼窝中。 宽额、 高颧骨、 颅骨很宽大,鼻尖和鼻翼呈圆头状,无鼻钩, 大嘴上唇较长而薄, 大耳, 神情安详。有学者认为牛河梁女神是中国女始祖神,被誉为“华族共祖的女神头像”。从头像的背面看, 应是贴于庙的墙壁上, 是一个浮雕的人像头部。 与以往发现的塑像相比, 牛河梁女神像不仅塑像规模要大很多, 而且塑像技术也要高超, 女神像在塑造技术和造型上已经摆脱了原始性, 掌握了中国传统泥塑人体艺术的基本工序和技法, 尤其注重写实,人体各部位比例讲究协调, 面部形象与神态追求逼真, 在高度写实基础上加以神化, 显示了当时高超的雕塑水平。

祭坛遗址

遗址形态

遗址发现了两处新石器时期祭坛,一个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富山乡张福店村马家沟村民组西850米的 一鞍脊状山岗上。该处北1050米处为女神庙遗址,南190米处为第三地点积石冢。祭坛坛体平面近正圆形, 由三层以立石为界桩的圆形阶台组成。外界桩圈直径22米、 中界桩圈直径15.6米、 内界桩圈直径11米, 三重界桩圈像“石栅” 一样分别框定坛的三层台面。 界桩立石为淡红色的安山岩, 由石柱截断而成桩, 多为五条棱的柱状多棱体, 也有不规则的四棱体和少量四棱扁状。凌源市凌北镇哈海沟村庙前村民组东北、石灰窑子村民组西北约700米处一个小山岗顶部,处于牛河梁遗址群中心地带。 因岗顶置有指示大地测量学基点的三脚架, 故村民称其为“架子山”。呈东北-西南走向, 中间较两端稍低, 其地势平缓、 较为开阔, 共有两冢一坛, 祭坛位于两冢之间。坛的边框所选石块较大, 铺砌整齐; 边框内石块大小不一, 摆放无规律。

祭祀坑遗址

遗址形态

根据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区灰坑的性质,该遗址应属祭祀坑。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凌源市交界的牛河梁主梁顶俗称“架子山的南端山丘较高处。1987年、1998年、1999年进行发掘,发掘总面积达到了2000平方米。其堆积共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堆积是方形或圆形积石冢、坛为主,均以大石块砌筑,共有三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圆形冢,冢界外有直径35米的土围沟,冢内只有1座埋葬老男男性的中心大墓。第二单元为长方形的坛,坛面石堆下有成排人骨。第三单元为方形冢,有成排的石棺墓,发现小型陶塑像。中层以堆积砾石层、祭祀坑和墓葬为主,在碎石中间发现筒形器;下部有南北向的石棺墓。下层为生活居住区的灰坑,灰坑形状多样,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

索秀芬、李少兵两位先生认为牛河梁第五地点的第三冢是具有祭祀性质的小祭坛,第五地点下层积石冢地层堆积揭露出来的 29 座祭祀坑 ,这批祭祀坑的显著内涵特征一是坑内堆积多发现有纯净的沙土层和碎石层 ;二是坑壁或坑底普遍遗有火烧痕迹 。

出土文物

墓内发现璧、箍、镯、龟等随葬玉器7件。

金字塔

位于凌源市境内,是一座金字塔式巨型建筑遗址,是牛河梁遗址群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

遗址形态

女神庙西南行8里,在山地渐趋平缓开阔处,有一座山丘,丘顶漫圆,呈阶段形,故当地称之为“转山”。调查发现,这个漫圆的阶段形丘顶是人工堆砌夯筑起来的一座巨大建筑物,在此采集的遗物中发现多块冶炼金属用的碎片,该建筑周壁以大石垒砌,中心用土夯实,然后再往上用石砌第二层、第三层周壁,中间再以土夯实,并逐层递收,成为阶梯状截尖圆锥体的平面呈圆形。经研究,是辽西地区最早的冶炼铜的遗物。

积石冢

在牛河梁遗址中有编号的16个地点有13个地点是积石冢,位于牛河梁遗址区的西侧。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并在同年进行了试掘,发现了随葬玉器丰富的墓葬,1983年10月被确认为积石冢。2002年又对该地点进行了系统性的发掘,发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与红山文化遗存的叠压关系,有效解决了红山文化的年代争议问题。为红山先民是有意识地精心选择了牛河梁这块宝地,巧妙地顺山势,定方向,将起伏多变的山梁、丘岗按高低、上下进行规划布置。使诸遗址之间即有主次,叉彼此照应,形成一个有机体。而积石冢中的中心大墓,以中小型墓陪衬,封土积石,形成方或圆的巨大冢丘,高耸于山岗之巅叉层层垒起,充分显示了中心大墓墓主人一人独尊的身份地位。

文化内涵

从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和玉器看,牛河梁遗址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内涵。

文明的曙光

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将中华文明起源提前了1000多年。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苏秉琦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已进入古国阶段。在1986年在沈阳市召开的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会议上,与会专家达成了共识,认为牛河梁遗址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祭祀文化

牛河梁遗址有祭坛,属于新石器时期祭坛, 是该时期迎来鼎盛时期的最具代表,祭坛和女神庙是当时先民们进行大型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祭祀文化的象征。祭祀活动中典型祭祀法器———无底筒形器,是红山“器”文化的突出代表。从器物的内涵及影响来看,无底筒形器与中华礼制文化、宗教文化及世俗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影响意义深远。无底筒形器见证了红山文化的辉煌。

宗教文化

牛河梁遗址为红山文化提供的历史宗教文化信息,充分说明以“巫”为代表的原始宗教己经形成。从女神庙和女神头像看,充分反映出当时己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牛河梁遗址共出土了一百多件玉器,玉器的功能不是生产、生活用具,也不是饰品,而是祭祀的神器,墓葬唯玉为葬习俗,表明“巫以玉事神”,反映了当时巫盛行、政教合一的社会现实。。在16地点中心大墓出土的玉人,专家一致认为是巫师的形象,这也证明了当时的巫文化的存在和盛行。

墓葬文化

牛河梁先民用石块堆积成冢进行墓葬,积石冢外墙的砌筑形式为错缝法,至今还在沿用。其特点是冢的位置选择在高度适中的岗丘顶部,积石冢群内部分为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墓大小不同,的位置有区别,大墓位于中央位置;一般一岗一冢,也有一岗双冢、一岗多冢的情况;墓以石板和石块砌筑石棺,较大墓石棺筑在土内,小墓无明显土圹,有成行排列的规律;陪葬物品唯玉为葬,陪葬物品大墓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别。

玉文化

牛河梁遗址发现的随葬品以玉器为主。已经发掘的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占一半;有玉器随葬的26座,中心大墓等其他较大型墓出土的随葬品都只有玉器,这说明牛河梁积石冢埋葬的一种特殊制度就是只随葬玉器。牛河梁出土玉器种类多,制作精,说明牛河梁遗址是当时最早的玉文化中心。玉器是红山文化一道靓丽光环,形制与功能已具备玉礼器的雏形,与礼的起源是一脉相承的。牛河梁遗址已发现玉器130多件,有玉佩、玉人、玉璧、玉箍等,其中制作精巧、身蜷曲如环、头较宽大、大耳、圆眼、吻部前凸、口略张开露齿的玉猪龙等。

陶文化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的重要遗址代表,而陶器是文化的实物载体,彩陶纹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土了大量没有底的陶筒形器,主要为墓葬出土与祭祀遗址。陶塑“女神”头像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大型人物泥塑,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模拟真人塑造的母祖像,是一尊难得的艺术杰作。

牛河梁遗址上中下三层,出土陶器不同。下层发现的陶器主要为筒型罐、陶瓮以及斜口器等,中层出土的陶器的类型主要为无凹弦筒形器和筒形罐、彩陶罐以及斜口器等。上层发现的陶器类型较多,如凹弦纹筒形器、大钵和短体筒形器等。三个层可以将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陶器主要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不同时期的陶器在制作工艺和纹饰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与当时的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

石文化

牛河梁牛遗址第三地点积石冢,编号1-16地点中,13个地点是积石冢,对于石头的运用,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催生和展示了科技文明。。红山文化拥有发达的石器群,由此创造了辉煌的石文化。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和细石器都较发达。在出土的石器中,有大型农耕用具石耜,有大量以三角形石镞为代表的细石器。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形制、特点及性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史前文化现象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一个的奇迹。

价值与意义

牛河梁是一处具有国家雏形的文明社会的遗迹,是文化遗址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牛河梁红山文化考古的成果对中国考古领域、文化与历史领域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考古价值

在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我们祖先的文明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文明的故乡和摇篮,而牛河梁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史前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源并进,文明的火种的火花犹如满天星斗,牛河梁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牛河梁遗址的坛、庙、家、遗址和珍贵玉器的发现,充分证明早在5000年前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也证实了华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真实存在。

历史价值

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所代表的群体人类为中华民族做出过重大贡献,其历史价值重大。第一,女神是祖先崇拜、母祖崇拜的反映。牛河梁红山文化彩陶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历史文明演进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化价值

红山文化文明成就是人类漫长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积累的结果。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房屋建筑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牛河梁女神庙结构极为复杂, 是南北轴对称的多室建筑,木骨泥墙, 有仿木结构和彩绘壁画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建筑技术的最高成就。

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墓葬多随葬玉器,红山文化玉器已具备了夏商周三代文化中“礼”的雏形,“惟玉为葬”的实质乃是“惟玉为礼”。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蕴含丰富的礼制文化信息,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礼器”。

牛河梁红山文化的陶器及纹饰经历了实用、求美——求美、祭祀——祭祀、礼制的发展过程。牛河梁红山文化陶器与纹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美术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最重要的印记。

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建筑布局与独特建构,对其后代的宗庙、墓葬、古城等建筑也有不小的奠基作用。还有牛河梁红山文化所特有的祭祀礼仪用玉,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与奇特的造型,在后世的小河沿文化、殷商时期春秋战国等时期发现的古玉中也多有传承因素。可见,牛河梁红山文化对后世文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经济价值

牛河梁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红山先民当时现实生活的再现,反映了他们在审美意识和艺术价值上的取向。其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经过创新性设计,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通过产品传递精神信息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很好的文创题材。

经过牛河梁遗址边缘的京沈客运专线辽宁省设置第一站——牛河梁站,这既是对牛河梁的宣传,也借助了遗址的名气提升了车站的知名度。

牛河梁遗址位于凌源市建平县的交界,距凌源市中心约 14.9 公里,距建平市中心约 15.2 公里,且两县市经济不是很发达,遗址处于山地之中,虽然国道 101 途径此处,但是路况一般,交通严重制约了游客到来。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最好模式是既要有利于遗址保护又要有助于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当地管理部门提出以发展遗址公园为主,带动文化产业集群为辅的策略。随着区域交通条件好转,牛河梁会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价值。

开发与保护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加强遗址保护与建设。朝阳市结合牛河梁遗址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强化文物本体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个阶段性目标,着力打造牛河梁红山文化品牌。 

1988年1月13日,牛河梁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的发掘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4年,牛河梁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重点大遗址。  

2006年,牛河梁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8年,国家文物局辽宁省人民政府确定以牛河梁遗址8.3平方千米核心保护区为依托,正式启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 

2010年,牛河梁遗址成为首批23个国家遗址公园之一。

1995年、2006年、2012年先后三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2年,牛河梁遗址与赤峰市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一起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牛河梁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2021年10月12日,牛河梁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同月18日,牛河梁遗址入选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 

红山文化

距今六千多年前,在中国东北内蒙古自治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生活着一群华族的先民,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我们称之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在我国塞北地区所发现的远古人类文明的分支,填补了我国北方长期历史、文化发展的空白,从而确定了辽河流域以及大凌河老哈河为主要地带的我国新石器时期的文明起源,进而为东北地区的远古文化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