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复 :王振复

更新时间:2024-09-21 00:27

王振复,男,汉族,上海人。1945年11月16日生于浦东新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中国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文艺学、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美学学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国际易学联合中心理事、专家委员兼易学纵横录(易学丛书)编委。

研究范围

长期从事周易文化、中国美学、文艺理论与中国建筑文化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佛学也有所涉猎。有周易的美学智慧、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等著作多种与论崇拜与审美、坛经法海本思想因缘等论文百余篇,在国外与台、港地区发表具有一定影响的论文十多篇。在台湾出版著作两部。其学术著论在海内外获奖多次。1994年率团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第十一届国际易学大会,1997年,应遍赴韩国启明大学讲学一年。

所开课程

先后讲授的课程主要有:文学概论、艺术概论、写作、建筑美学、建筑艺术赏析、周易美学、周易文化、中国古典美学、当代文艺理论研究。

指导学生

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共10人。

主要著作

建筑美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台湾地景股份出版公司,1993年版。

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台湾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版。

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1999年再版。

周易的美学智慧,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版(合著,主要作者之一)。

中国历代名著提要·艺术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副主编)。

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副主编)。

独特的大地文化,沈阳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文化原典——周易,沈阳出版社,1998年版。

倒错的世界,沈阳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作者)。

魂系中华—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沈阳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作者)

华夏宫室,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凝固的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再版)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大地上的宇宙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宫室之魂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中华意匠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人居文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5月再版

中国建筑文化大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1年版。

中国建筑艺术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中国美学重要文本提要(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中国美学思问录,沈阳出版社 2003年8月版。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2003年8月(副主编之一)

风水圣经:宅经·葬书,台湾恩楷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8月版。

中国美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版。

《建筑美学笔记》,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中国美学范畴史》,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易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周知万物的智慧:周易文化百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周易文化百问》,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主要论文

从社会实践看“共同美” ,复旦学报,1980.2

独特的个性美,文汇报,1980.7.6

自然科学理论无所谓美丑,复旦学报,1982.3

生活美与艺术美的辩证关系,复旦学报,1984.1

塔的崇拜与审美,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一辑,1985

建筑本质系统理解,新建筑,1985.3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意识,时代建筑,1987.2

论当代世俗崇拜,复旦学报,1988.3

自然科学某些范畴概念对文学研究适用性探讨,走向现代化的文艺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

人的再发现:现代主义冲击和现实主义深化,文艺理论研究,1989.2

周易重“生”美学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学术月刊,1989.3

从佛教须弥座到建筑须弥座艺术,香港特别行政区内明209期

非英雄化、新偶像与大写的“人” ,人民日报,1989.11.14

中华佛塔的文化价值,佛教文化,1990年号

原始思维:天人合一,上海文艺出版社遁世与救世,1991

天人合一——中华艺术精神的文化内涵,上海文艺出版社反思:传统与价值(第二作者),1991

印度原始佛典:\u003c阿含经\u003e,香港内明,1991

论崇拜与审美,学术月刊,1991.7

建筑形象的模糊之美,文汇报,1992.2.25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中国化,上海市委宣传部毛泽东文艺思想论文集,1992

海派建筑的文化性格,复旦学报,1993.3

中国园林文化的道家境界,学术月刊,1993.9

周易审美文化,台湾第十届国际易学大会论文集,1993

东方独特的大地文化与大地哲学,台湾空间,1994.2

中国建筑文化的易理阐释,时代建筑,1994.1

释“士” ,书城杂志,1993.3

释“井” ,书城杂志,1994.7

周易的生命美学思想,马来西亚第十一届国际易学大会论文集,1994

文化研究之现状,上海文化,1995.1

中国园林文化的自然境界,台湾空间,1995

崇阳县恋阴”的周易美学思想,台湾中华易学第十六卷七、八期

汉文字文化的原型探讨,学术月刊,1995.11

话说周易预测,文汇报,1996.4.3

井卦别释,台湾中华易学,第十七卷九期

坛经法海本思想因缘,海上论丛第一辑

方法与对象的适应,文艺研究,1997.2

当代易学发展趋势,学术月刊,1997.5

易经卦爻辞的“前诗”现象,韩国中国语文学,第30辑,1997

当代易学与文化保守主义、人民政协报,1998.7.3

建筑:大地之上的“空间美术” ,中华读书报,1999.6.18

知识经济中的审美课题,文汇报,1999.6.19

建筑即宇宙,文汇报,1999.7.25

龙文化阐释 龙文化与民族精神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龙文化及其审美复旦大学出版社美学与艺术评论2000年

自然名教本末通上海书店玄学十日谈2000

实用艺术的审美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0、3

西方美学史研究的新开拓文汇读书周报 2000.6

郭店楚简老子的审美学术月刊,2000、11

佛教须弥座的中国化上海市佛教2001

法海本坛经的美学意蕴复旦学报,2001、5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及其当代意义成家建筑(香港特别行政区)2003、1-2

郭店楚简的美学意义 复旦学报,2003、1

唯务折衷:文心雕龙论思想的文化品格求是学刊,2003、2

前诗,易经卦爻辞的文学因素,辽宁大学学报,2003、3

甲骨文字原始人文意识考释,学术月刊,2003、5

卜松山的“期待视界”文汇读书周报 2003年9月

获奖情况

1、文艺学系列教材建设(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

2、文艺学系列教材建设(教材)获上海市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

3、著作中国建筑艺术论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2

4、著作周易的美学智慧获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现代易学优秀著作奖2000

5、论文郭店楚简老子的美学意义获2002年度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6、著作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获薇阁中国语文学科奖教金著作一等奖2002

7、获薇阁中国语言文学奖教金教学一等奖2002

8、获2002年度复旦大学MOToRola奖教金2002

著作书评

经典阅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重建

——读王振复教授新著《周知万物的智慧:周易文化百问》

文/王宏超

[内容摘要]

人文精神的重建,首先应以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和阐释为基础。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乃是塑造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典籍,在当前时代对之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作者简介]

王宏超,1977年生,河南新郑人。上海市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2003-2009),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圣塔克拉拉大学耶稣会神学院等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美学、比较美学、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

知识分子与社会责任

19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学术建制的形成,造成了知识分子身份的变化,通识型的知识分子被专家型的知识分子所取代,知识分子的身份也从“立法者”转为“阐释者”,继而成为“零余者”。在现代中国,这一历程被概括为“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专业化乃是学术进步的标志之一,但对于世道人心关怀意识的消退,则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萎靡的表征。在《知识分子论》中,爱德华·萨义德如此写到:“今天的知识分子很可能成为关在小房间里的文学教授,有着安稳的收入,却没有兴趣与课堂外的世界打交道。……这些人的文笔深奥而又野蛮,主要是为了学术的晋升,而不是促成社会的改变。”所以,萨义德强调应以“业余态度”(即一种通识视野和责任意识)来取代“专业态度”,以唤起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意识。在我看来,比知识分子固守“专业立场”更值得忧思的乃是外在因素对于知识分子精神的侵蚀,借用班达的话来说,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背叛”。诸时下方兴未艾的“国学热”,和“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化市场”,班达之言决非危言耸听。于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知识分子如何摆脱外在的干扰,独立承担文化薪火相传的重任?知识分子又如何在坚守专业立场的同时,兼顾“向大众言说”的责任?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王振复教授的新著《周知万物的智慧——周易文化百问》之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王振复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易学、佛学、中国美学和建筑文化等诸多领域,在每一领域都有多种专精的著述。王振复教授数十年淡泊自甘、寂寞自守,追求出世与入世、内心与外在的结合,其为人、治学深具古雅气质。《礼记·经解》言,“深于《易》者”之特质乃“洁静精微”,实在是王振复教授人格精神之写照。这里介绍著者的学术背景与人生哲学,乃是想让读者了解王振复教授写作此书的用意之所在。

该书以文化随笔的手法,从巫文化、人文根基、卦爻符号、命理文化、文化超越、当代启示诸方面拈出一百个问题分别加以阐说。该书既综摄历代易学研究之精华,又取时下易学之热点;既对《周易》基础知识有详尽之解说,又有对时下社会文化问题精辟之点评。它立据于作者深厚之易学修养,但又举轻而包重、以简言而达旨。较诸时下名目繁多的经典阐释之作,确有其特出之处。

经典的阅读

王振复教授指出,当下时代存在着“不阅读”(与“深阅读”、“浅阅读”相对而言。该书第24页。下文引述该书内容只标注页码)这一令人沮丧的现象,颇有警示意味。而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受到西潮的冲击,渐趋于边缘地位,近几十年又受到经济至上思想的侵蚀,遂更受冷落。虽说近年颇有“复兴传统文化”的说法,但多是资本主导下的“生意”,往往流于“精神按摩术”,少见真正的卓识之作,“干货”(第3页)太少。

人文精神的重建,首先应以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和阐释为基础。经典乃是塑造一个文化传统的基本思想资源,有时我们感觉经典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那是因为经典已经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渗透进每个人的思维之中。每个时代当面对精神和文化危机之时,就需要我们转回到经典之中,重新思考时代问题,以重建时代的文化精神。卡尔维诺,I.说:“一部经典作品的特别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在文化延续性中有自己的位置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强调的就是经典在“文化延续”中的价值。

另一方面,经典解读者的知识背景也非常重要。时下不少“文化名人”,常会出现备受大众追捧、却受圈内学者批驳的尴尬。原因一是某些“大师”本不具“专家”的基础,却常发出“出位之语”,结果出现许多常识性错误,闹出不少笑话。二是这些颇通权势和资本之道的“文化偶像”常会为名利而故意迎合“上帝”的口味,而导致内容浅薄化、低俗化,丧失了一个学者起码的独立精神。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梏,真理因得以发扬。”王振复教授即是自觉于“脱心俗谛”学者,他在二十年前的文字中就曾写道:“惟愿静静读书,思考与笔耕,无所滞累系碍,陶钧意志,澡雪精神。”这也是他一直坚守的文化立场。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乃是塑造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典籍,在这个文化荒芜的“不阅读时代”,对之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见《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包含的知识门类广博,由是,正如该书所指出的那样,易学研究领域“可以说三教九流,良莠不齐,最为嘈杂。”(第1页)

王振复教授将该书的写作理念归结为:思想深度、知识准确、当下关怀和通俗生动。他尤其注重前两者,“力求通俗生动,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通俗生动,而没有什么思想深度与准确知识的含量,那是不可取的。”(第32页)这其实也是本书与时下许多通俗著述的区别。

文化易的路向

王振复教授把当代易学研究总结为七种路向:传统易、考古易、历史易、思维易、科学易、预测易和文化易。而他的研究路向为文化易学:“‘文化易’是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术的理念与方法,对《周易》的象数、义理及其繁复的人文联系、丰富而深的人文内容,进行综合的文化学意义的研究。‘文化易’在理念上,打破现代新儒学所谓‘《易》乃哲学之书’的治易域限。不是从《易传》开始研究《周易》本经;而是从《周易》本经开始,研究《周易》巫筮文化及《易传》的文化内容与意义。”(第15页)这可谓是王振复教授对自己易学立场的简要概括。

把《周易》归于原始巫术文化,乃是恢复经典原初面貌的做法。西洋古典学思想家列奥·施特劳斯曾说:“思想史家的任务是恰如过去思想家理解自身那样去理解他们,或者依据他们的自我阐释令其思想再现生机。一言以蔽之:相信自己的或自己所处时代的进路高于过去的进路,对于历史理解来说具有致命性。”以其所是地去理解经典,乃是经典研究的通则。长期以来《周易》的阐释被笼罩在《易传》的影响之下,过分地强调其中包含的哲学与理性,避免涉及其“迷信”和“落后思想”的巫术文化,这种“以今度古”的做法实在是曲解了《周易》。

其实,贬传尊经的做法在晚明以降来华传教士那里就开始盛行,例如白晋理雅各等人,但他们的作法乃是希望在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中找到“上帝”的信息。而在文化人类学影响下的“文化易学”,则是揭开了覆盖在《周易》身上的层层神秘外衣,达到了对《周易》趋于本真的理解。“巫术被界定成了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它无疑曾以纯粹的状态存在过,以巫术的方式思考是人类最初的思考方式。……巫术是原始人整个神秘和科学体系的基础。它是人类自己选择的——或者甚至是自己想象的——人类思维进化的第一个阶段。”作为原始巫筮文化的代表之作,《周易》无疑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近年来诸多学者都开始通过巫术向人文转型的研究,来理解中国思想文化形态的起源。王振复教授的易学研究,即是这一学术潮流的早期探索之一。

历史与当下

王振复教授的学术研究,处处体现着逻辑与历史、专精与广博、传统与当下的统一。《周知万物的智慧》一书出版后,《文汇报》发文曾对该书有如下评述:“作者浸淫易学数十载,以文化人类学的理念与方法,研治易理之学,同时运用批评的利器,剖析和点评当下的中国社会所涌现的文化现象,精彩处,入木三分,不让时评。”此论颇为精审。该书在考索《周易》义理的同时,特别注重于对时下社会、文化现象的评论。

比如针对民众特别重视的“预测”功能,该书就在多处指出要弄清哲理与迷信、游戏功能与精神迷失之区别。“‘预测’之所以捕获人心,并非是它本身有什么‘神通’,而是因其适应了人们由于处境不佳而勾起的对于未来、对于命运的神秘向往、企盼或者恐惧心理。”(第14页)“信”的发生乃是主体意识之迷失(第156页),其逻辑乃是“因果互逆互顺”。(第135页)“《周易》巫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信’文化”(第136页。)作者曾沿此理路进而推衍出,在真、善、美的人类心理三结构中,还应增加“信”的维度,即真善美信,其分别对应真假、善恶、美丑与吉凶。作者还进而指出,“《周易》的巫筮之目的,是趋吉避凶,实际上则是‘趋生避死’,这是原始巫学意义上的‘易’的根本意义。”(第209页)把吉凶观引申到生死观,进而与《周易》重“生”思想相联结,实际上也是为中华文化的生命意识找到了思想源头。“《易传》所说的易理,存在多个方面与层次,《易传》讲变化、讲阴阳、讲时位、讲仁义、讲美丑,其中的人文思想与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可谓一言难尽,但贯穿其间的只是一个字,那就是‘生’,指人的生命的无限历程。”(第209)学者谓中国人“淡于宗教”(梁漱溟语),注重“内在超越”(余英时语)而非西方的“外在超越”,不能不说是中华原始巫筮文化影响的结果。

该书还特别提到《周易》重“时”的问题。如果说时间的内涵经历过神性时间、巫性时间和人文时间的话,《周易》的时间意识就处于巫性时间向人文时间转型的过程之中。《周易》中的“时”,“最显在的意义是指天文学上的时令、四时;其次是指巫学意义上的人的时运;而最深层的意蕴,是属于文化哲学层次上的时机、时势,是中华民族文化思维中最独有的时间观念和时间哲学。”《周易》“因时而变、循时而化”(第250页)的时间观念,已成为中华文化智慧中重要的维度。

其实,也可以用这一时间观来看待《周易》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作用,每个时代都可以从中找到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它也从而能一直存留在中国人的思想和现实之中。如同本书所言:“《周易》不仅仅是老古董,其实,它也顽强地‘活’在当代及未来的漫长岁月里。《周易》原巫的人文之魂,它那繁复、深邃的易理,依然在当代中华的大江南北、田头街巷游荡不已。”(第4页)

要之,这是一部“浅入深出”的睿智之作,既有专精的研究又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对易学史的精熟的了解,又有对学界新知的敏锐把握,足以启人开悟之处所在多有。在这个一些人崇尚“浅阅读”甚至“不阅读”时,经由严肃的经典解读之作使我们接近古人的智慧,从而重建中国文化之精神,乃是中国文化走向未来的希望所在。

注释:

[英]鲍曼(Bauman,Z.)著。洪涛译。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见:二十一世纪。总第6期,1991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陆建德校。知识分子论。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3页

[法]朱利安·班达著。佘碧平译。知识分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I.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译。见氏著同名文集。南京市译林出版社,2006.7页

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246页

王振复著。周易的美学智慧.“后记”.长沙市:湖南出版社,1991.500页

[美]施特劳斯(LeoStrauss).如何着手研究中古哲学?.见:潘戈(Thomas L. Pangle)编。郭振华等译。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11.279页

[德]柯兰霓(Claudiavon Collani)著。李岩译。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郑州市大象出版社,2009

TheI Ching(The Book of Change), 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Preface”,DoverPublications, Inc, New York, 1963

[法]马瑟·牟斯著。杨渝东译。巫术的一般理论。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页

李泽厚陈来的研究。见: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见: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1996

见诸“智慧二书”——王振复。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王振复。周易的美学智慧。长沙市:湖南出版社,1991。晚近的研究见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周知万物的智慧》一书对此也有所阐发。

书评。文汇报,2011-4-2

另见王振复。论崇拜与审美。见:中国美学思问录。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关于《周易》时间问题的探析,见:王振复。周易时间问题的现象学探问。学术月刊,2007(11)

王振复。周易的美学智慧。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107页

(《美与时代》,2011年7月下旬刊。)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