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继芳 :康熙年间地方守备

更新时间:2024-09-21 16:23

甘继芳,字体元,明朝末年人物,以忠毅和谋略著称。在明朝季节流寇逆山中滋扰时,他团练乡勇,昼夜警戒,贼至合击,贼去则散归田间,如此持续十余年。他曾在湖北省竹溪县康熙担任地方守备。

康熙皇帝亲自下令修建甘宗祠

滥觞于先秦宗法制下的贵族祭祖之风,在中国衍生出深厚的宗族文化传统。唐朝以后,民间宗祠开始蔓延。明朱厚熜正式规定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从此宗祠遍立城乡。但鄂西北历史上的大量宗祠,湮没于改朝换代、兵战乱,或在"文革"中毁坏尽。

留存至今的鄂西北竹溪的甘氏宗祠,初建于清乾隆,建筑精美,规模宏大--其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其中官厅约500平方米,另有一个天井、三楹厢房客厅。如此规模的甘宗祠,穿越250多年时空,屡遭劫乱,竟历代修缮,至今完整,堪称奇迹。这绝非偶然。宗祠是家族及其历史的象征,其规模和影响,往往显示着家族势力及其资产实力。甘宗祠之所以渊源流长,留存至今,要归功于甘氏家族在地域历史上的传奇事迹和显赫地位。

一座宗祠,一部史籍;一个家族,无数传奇。甘宗祠的渊源,要追溯到清代波及鄂西北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清初"三藩之乱"。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本来是投靠清廷、助其夺天下的明朝降官。但20年后,到康熙帝初年,已势成割据,与清廷分庭抗礼。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帝作出撤藩决定。吴三桂首先发难,其他二藩随之反叛。吴三桂在云南省起兵后,由云南、贵州省攻入湖南省四川省。南方乃至长江流域、西北各省,皆有藩王或将领响应。在鄂西北,谷城县总兵杨来嘉郧阳区副将洪福,竹山县游击谢泗,竹溪县游击洪源,群起响应,一路攻城掠地,在占据襄阳市和阳治下各县之后,又领兵向竹溪杀来。

但在偏远的竹溪,一路势如破竹的叛军,攻势受挫--他们遭遇到甘继芳为首的、甘氏家族为主力的地方民团武装的英勇顽强抵抗。《竹溪县志·善行》篇记载:"康熙帝十三年(1674年),吴逆余孽杨来嘉等叛,据房县、竹山,四出攻掠,独溪邑以芳(甘继芳)在不能犯,贼愤甚。"

于是,杨来嘉纠集"谢、洪二贼,率数万人来(攻竹溪)"。当时竹溪县的最高地方长官,是清代第五任竹溪知县曹席珍。他自知"以邑无城,不可守",就带着一批官民,转移到了城西三十里处、甘家岭村后山上的中峰寨上。贼众来袭,曹知县之所以选择退守中峰寨,是因为那里不仅山寨险峻,易守难攻,更有一位悍勇善战的老英雄--甘继芳。早在明末动乱的时局下,他就率领着甘氏族众为主力的团练乡勇,以中峰寨为堡垒,多次成功抵御叛军、匪患的侵扰。《竹溪县志·善行》篇记载:"(知县曹席珍)遂入中峰寨,与继芳协力,为前后门,以拒贼。贼念其粮少,坐困六十日。"甘继芳确系叛军的强硬对手,中峰寨更是一块久攻难下的"硬骨头"。叛军便对中峰寨采取围困战术,围而不打,欲逼自乱或投降……就在接下来这场抗击叛军、保卫乡里的战斗中,以甘继芳为首的甘氏家族,以英勇悲壮的事迹,为甘宗祠数百年的显赫,奠定了根基。

悲壮的中峰寨保卫战

与鄂西北诸多姓氏大族一样,竹溪县甘家岭村的甘氏家族,也是移民。《甘氏宗谱》"序"称:"先祖进朝云公,在明朝隆庆年间,从南康区星子县,迁竹溪中峰寨山脚下,延传数十代……"竹溪甘氏家族"延传数十代"、甘宗祠兴盛数百年的历史,正是其第四代子孙甘继芳,以一阙史诗般的英雄事迹开启的。

关于甘继芳,《竹溪县志·善行》篇记载:"甘继芳,字体元。性忠烈慷慨有谋略。明末流贼猖,竹溪为秦、楚、蜀之交,屠戮殆尽,余匿山中,昼夜惊骇。公纠聚遗黎,团练乡民,贼至合击,贼去则散归田间,如是者十余年。迄我朝(清代)定鼎,兴镇(实为兴安镇,今安康)总兵段某,知芳义勇堪任重,以便宜给札为守备,防卫中峰、左溪等处。继芳受任,竭力守御,溪人赖焉!"

所谓"时势造英雄"。甘继芳一介村民,为守备,成为英雄,是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的。明清之际,时局动乱,竹溪县为鄂陕川(渝)毗邻的偏僻山区,山深林密,交通不便,更是匪患猖獗之地。甘家岭村所在的中峰、左溪一带,距离秦楚边关门户--关垭,仅20华里之遥,正是最直接、最频繁遭受匪患的所在。匪患肆虐,官兵鞭长莫及。聚族而居的甘家岭村村民,为求自保,联络乡民,自发组织乡勇,建立民团武装,闻匪警则退守中峰寨抗敌,匪去又散归四乡。

可以看得出,在清代竹溪的抗匪斗争中,甘继芳深为贼匪忌惮。这除了因为他本人"性忠烈慷慨有谋略"之外,估计他大概还是甘氏族长--"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率领的甘氏族众为主力的民团武装,战斗力十分强悍。

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那个酷夏,时年64岁的甘继芳,成为保卫曹知县领导的临时县署的最后依靠。他果然有勇有谋,在三面伏兵的危局中,率一干团练乡勇,背倚绝壁,从六月坚守到八月,叛军硬是攻不上来。但是,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当时,曹席珍手下有一个看门的勤杂工,叫曹二,因犯错被曹知县责罚。这个曹二就偷下山寨,找到叛军中一个叫马二蹶子的兵卒,告诉他,中峰寨后山绝壁没有布防,可从那里乘虚攻入。于是,夜半时分,叛军在竹溪游击洪源的率领下,攀上绝壁,杀进山寨,活捉了曹席珍和甘继芳。寨破,曹知县的女儿纵身跳崖,甘氏族人战死及被虏遇害者众多。叛军劝降,甘继芳不屈,厉声大骂:"甘继芳好男子,肯从若辈做贼哉?若辈釜鱼游魂,立见粉,惜吾不能手汝耳!"叛军恼羞成怒,杀了甘继芳……

甘继芳壮举成就家门荣光

鄂西北响应吴三桂的叛军,很快被平定,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发生在甘家岭村村后的这场中峰寨保卫战,迅即湮没于历史烟尘,在战后慌乱的时局和萧条的民间,很少有人知道甘继芳的事迹:"(甘)继芳殁后三日,大兵至,贼退保房(县)、竹(山),明年悉就擒,事平,后世盖罕有知继芳者"(《竹溪县志·善行》)。

然而,一个偶然事件,拂开历史烟尘,让甘继芳的事迹传诵开来。时隔二十多年后,湖北学使(学政)王与,到郧阳区来巡考。他问竹溪县籍考生:各位知不知道竹溪早年间有个叫甘继芳的人?无人应答。而接下来点名,他叫到了一个叫甘长霖的考生,赶紧查阅档案,看到了其祖上三代的记载,确认这就是甘继芳的长子。王学使就让甘长霖把其父事迹,写成一个详细报告,呈给他。尘封的往事就此揭开。

王与祚学使是如何得知甘继芳事迹的呢?原来,当年在中峰寨保卫战中,与甘继芳一起被俘的知县曹席珍,后乘乱逃脱,还带着随从跑到北京市,将甘继芳的事迹宣扬开去。《竹溪县志·善行》篇记载:"(曹席珍)自贼中逸出后,偕计吏入都,尝举以告人,而学使闻之者。"显然,曹知县介绍的甘继芳的事迹,令王学使难忘,才有了二十余年后他巡考到鄂西北,向竹溪县籍的考生询问甘继芳,和巧遇甘继芳长子甘长霖的故事。

就这样,有了现场幸存者曹知县的详细介绍,加上王学使的寻访和宣传,二十多年后,从郧阳区知府到竹溪知县、训导,就都详蟪蛄甘继芳"以身拒贼"的忠烈事迹,他们纷纷题词,制成锦旗,表彰烈士甘继芳。甘继芳的六个儿子,除第四子在战乱中失踪外,一一得到官方抚慰。甘继芳的事迹从此广为人知,并详载入清代编修的《竹溪县志》中,被历代方志采用,流芳后世。由此,竹溪甘家岭村的甘氏家族,拥有了长期被地方官民推崇的家门荣光。

人物生平

迄国朝兴,汉镇总兵段某知继芳义勇堪重任,给札委守备防卫中峰、左溪等处。康熙帝十三年,杨来嘉等叛据房、竹间,四出抢掠,独谿邑以继芳不敢犯。贼忿甚,八月,联茅庐山、震山谢、洪二贼,率众数万来,知县曹席珍以邑无城,入中峰寨与继芳协守,为前后二门拒之,贼粮少,坐困六十日,曹二者,县门役也,以事受责,贼卒马蹶子密诱之,贼阳攻前门,曹二阴导蹶子从后门入,寨遂破,席珍被执,继芳奋臂呼曰:“谿人不降,我也!无与曹父母。”贼曰:“今可降乎?”继芳厉声骂曰:“吾肯从尔辈作贼耶?”贼怒,遂遇害,时十月朔也,年六十四。

贼方治酒劳蹶子,蹶子忽据席瞪目呼曰:“甘继芳至矣!”吐血数升死,后三日,大兵至,贼退。明年,悉就擒,时无知继芳者。

越二十馀年,学使王与祚按试郧,乃访其子霖,令具状请入祠。盖席珍脱归后,偕计吏入都,尝举以告之也。已而,事竟寝。

子六:长霖,府;次露;次雨,平贼时札授千总;次某,散失;次濡,陷贼营十二载始归;次需,雍正元年恩贡。

蓼滩氏曰:余至竹谿,闻父老言甘氏殉难事,忠孝祠未之祀也,邑又无志,已而得其家乘读之,喟然叹曰:“竹谿之有遗类也!谁之为?可不谓有功德于民哉?以匹夫保聚一邑之残黎,壮矣!而卒抱其志节以死,非素明大义,丕患而有所不为者能之乎?”当其授命时,子孙逃窜且不得其详,其无闻于世也。无怪县令亲见之,学使者知之矣,而犹泯泯何耶?呜呼!当流贼蹂躏时,如甘氏而卒以无闻者岂少也哉?余职叨外史,爰述所闻,以俟采风,非敢自附于显微闻幽,亦聊以慰忠魂励臣节而已。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