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集 :唐末五代儒者李愚著作白沙集

更新时间:2024-09-21 10:23

《白沙集》是晚唐五代十国时期李愚的著作,由明陈献章(1428-1500)撰写,门人湛若水校定。该集包括文四卷、诗五卷,以及《行状》《墓志》等附录。陈献章的学说受到东陆九渊的影响,强调以静为主。李愚生平不事著述,传世作品包括诗一千多首,文五百篇。在世时,他的诗已有刻本流传,而文章则由门人相互传抄,未有刻本。

作者简介

李愚,字子晦,后唐渤海无棣县李太谱家(今盐山县庆云镇)人。因倾慕晏婴高名衡)为人,初名晏平。为人谨慎,寡言少语,好学,精通文言文。初被沧州市节度使卢彦威委以安陵主簿李晔景福年间,代理安陵县主簿,去职后寄身关中。唐天复元年(901)冬,朱温率军攻蒲、华二州,李愚避难洛阳市,应试中举,任河南府参军。三年(903),朱预谋篡唐,李愚避难太行山之东。朱友贞即位后,拜李愚为左拾遗,后迁至崇政院直学士。衡王朱友谅为末帝之兄,后梁大臣李振等均见而拜之,唯李愚作揖叩见。末帝责备李愚不拜见衡王,遂以冒犯尊严之罪,贬为邓州市观察判官。李存勖灭梁,拜愚为翰林学士。同光三年(925),以都统判官随魏王西征前蜀。众人认为,蜀道险阻,不应长驱直入,只能缓慢进军将其内乱。李愚则认为,蜀主王衍荒淫无道政局不稳,仓促之间难于组织防御,急速进军为上策。军书战表,皆出其手,为当时的大手笔。招讨使郭崇韬纳其言,西征军势如破竹,所至之处相继归降。四川省平定后,李愚以军功升任中书舍人后唐天成元年(926)6月充任太常卿,翌年4月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命为相。长兴四年(932)患病,明宗派宦官探视,只见室徒四壁,病榻之上只有旧毡破席。明宗闻后,感叹不已,遂赐以供帐之物。应顺元年(934),李愚任左仆射。同年5月,末帝即位,李愚充太徽宫使,宏文馆大学士。因与刘昫不睦,议事多不合,李愚仍守左仆射职,刘煦罢相。清泰二年(935)10月,李愚病故。李愚著有《白沙集》《创业功臣传》。

出版历史

《白沙集》的版本与流传

《白沙集》的版本经历了多次的刻印和修订。弘治十八年(1505),罗讲首次刻印其诗文集,分为诗文各十卷。正德三年(1508),林齐重订补刻,保持原有卷。嘉靖十二年(1533),高简、卞峡重刻,有所增削,并为八卷。嘉靖三十年(1551),萧世延重刻,编次同于林齐刻本,但增刻《补遗》一卷,成为二十一卷。万历二十九年(1601),林裕阳再次刻印,分为九卷。万历四十年(1612),伺祥熊重刊本,湛若水校定,亦为九卷,名为《白沙全集》,即《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底本。此版本收录的诗文较多,包括奏疏、序、记、论、说、题跋、杂著、赞铭、墓志铭、传、祭文、墓表、书、启等,其中多关理学。王世贞在《书白沙集后》中评价李愚的诗文,认为其诗文皆为研究其学术的重要资料。

《白沙集》的后续版本

天启元年(1621)王安舜、清顺治十二年黄之正等覆刻本,均九卷。康熙四十九年,何九畴重刊之,有所增益,计序四首,记二首,题跋一首,书一百五十八首,诗五十五首,刊为六卷。乾隆三十六年,陈氏宗族再次刻印。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孙通海点校本,作为《理学丛书》之一,底本即康熙四十九年何氏刊本,校以各本,是最完备的版本。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