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寺镇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6:59

石寺镇,隶属于新安县,位于新安县城北部、黄河小浪底库区西岸,距新安县城16公里、距新310国道5公里,省道246线、省道314线、县道庙石线、矿产品专用线等穿境而过,镇域面积75.32平方千米。

2017年,石寺镇有常住人口45119人,截至2020年,石寺镇下辖有2个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19个行政村。

2018年,石寺镇生产总值完成3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5.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12亿元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达到5164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76元,主要经济指标尤其是财政收入连续两年突破亿元大关,镇域综合实力稳居新安县第一方阵前列。

石寺镇先后荣获“国家卫生乡镇”“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河南省园林乡镇”“河南省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石寺镇春秋时期已形成村落,是新安北部两大冶铁中心之一,史称南冶。

盛唐时期,商贾云集,是新安县北部重要商品集散地,更名兴隆镇。

元末明初,因在石寺河南岸发现一座北魏时期的连山石佛寺,改名为石寺。

1956年,撤区并乡,单独设乡。

1959年,改称石寺人民公社。

1984年,复改为石寺乡。

1985年7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石寺镇位于新安县北部,距新安县城16公里,地处北纬34°47′~32°52′,东经115°59′~112°10′,东接仓头镇,西连渑池县,南与铁门镇正村镇两镇交界,北与北冶镇为邻,西北与曹村乡接壤,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5公里,镇域面积75.3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石寺镇区域系浅山丘陵区,山地、丘陵、河谷、川地等地貌齐全,北部为丘陵区。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石寺镇陶土储量约10亿吨,铝矾土储量约5500万吨,原煤储量约4000万吨,还有陶粒石、石英石、碳酸钙、铁矿石等资源。

行政区划

2010年,石寺镇辖19个行政村,183个村民组。

截至2020年,石寺镇下辖有2个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1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石寺村。

人口民族

2010年,石寺镇有12285户,总人口43295人。

2017年,石寺镇有常住人口45119人。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技术落后,生产条件差,耕作方法古老,产量低而不稳,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运动,加之连续三年困难时期,使生产元气大伤,生产下降。

1975年,石寺镇粮食丰收,亩产128公斤,总产量6155吨。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芝麻、黄豆、绿豆、豇豆、油菜、红薯等。

1979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多劳多得,使农业生产连续迈上新台阶。经济作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压缩棉花、蓖麻、麻、高粱等低产值作物,扩种烟叶、蔬菜。

1983年,石寺镇农业生产全面丰收。

1984年,石寺镇粮食亩产199公斤,总产量8512吨;烟叶种植面积87.2公顷,亩产123公斤,总产量1.61万吨。

2012年,石寺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96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3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6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8925吨。

畜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石寺镇大牲畜多为农民个体饲养,品种杂乱,大多数为杂配繁殖,因而体型小,繁殖率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的发展,饲料充足,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1978年,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落实国家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养殖业获得较快发展。

1988年,逐步形成牛、猪、羊、鸡等养殖体系。

2000年,石寺镇大牲畜存栏4603头,生猪存栏1.06万头,羊存栏7579只,家禽存栏9万只,肉类总产量855吨。之后,由于农业耕作机械增多,加上市场波动因素,大牲畜、生猪饲养数量有所下降。

2010年,石寺镇大牲畜存栏1369头,生猪存栏7268头,羊存栏6728只,家禽存栏13.17万只,肉类总产量1234吨。

第二产业

1950年春,洛阳专署在石寺渠里兴建渠里煤矿,在渠里后沟兴建胜利煤矿,为石寺工业发展鉴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带动了石寺境内手工业的发展。

2000年,石寺镇各类企业总数162家,工业总产值4.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7%,上缴国家税金947万元。辖区内除洛阳铝矿、新安煤矿、渠里煤矿等县办以上企业外,其余为镇(村)办及联办或个体企业,主要产业包括煤炭、铝矿石、耐火材料、电力、陶瓷、建筑、冶炼、食品、医药等10余种。其中煤炭开采为主导产业,2000年,全镇有大小煤矿35座(其中镇办5座),年生产原煤120万吨,产值9360万元;年开采铝矿石35万吨;耐火材料26.5万吨。

2012年,石寺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中小企业138家,从业人员5220人。初步形成以资源深加工、建材、机械加工、第三产业等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1.6亿元增长到22.5亿元,年均增长11.7%;全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2.38亿元,增长到4.7亿元,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1.93亿元增长到10.7亿元,年均增长33%;税收入库由2006年的2766万元增长到7178万元,年均增长17.2%;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1660万元增长到3665万元,年均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6686元,年均增长13.7%。

第三产业

石寺镇商业原来主要分布在石寺村,乡村购物以到石寺村赶集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人民公社社员入股成立石寺供销社,先后在石寺村、林岭村、胡岭村等村设分销点,统筹安排全镇群众商业交易。

2008年年底,供销社多数实行柜台租赁、承包经营方式。个体商户发展到1268家,从业人数4024人,全年商品零售总额5421万元。随着石寺镇新街建设,老街改造及上孤灯村、张高庄村两处集贸市场的形成,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并为服务业、建筑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文化

关帝庙旧址位于石寺村老街东,即后来的石寺中心小学,庙门对面约10米处建有戏楼,逢年过节及庙会时有戏班在此唱戏以祭神,庙内前院正面3间为拜祭关羽的拜殿,东西有月门通往后边院内,拜殿并排相连为大佛殿,殿内有关羽大型塑像,墙上画有关羽坐像、周仓扛大刀,另有三英战吕布、华佗刮骨疗毒、桃园三结义等图像。

关林大殿西门不远处有枕头窑,是供奉太上老君的地方,与此相对南方稍偏西沿街的地方有3间大殿是大洪殿,殿前两侧有偏房。

交通

清代及民国时期,由于地处丘陵山区,石寺镇区域交通非常落后,道路曲折,多为土路、山路,外出为步行和牲口(驴、骡子、马、牛)驮或拉,交通闭塞,群众出行不便,有的农民一辈子也没到过县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寺镇党委、镇政府重视公路建设,交通条件逐年改变。

1973年,全线贯通庙石公路,经铁门镇庙头村到石寺镇上孤灯村、下孤灯村、渠里村、贾沟村、西沙村、石寺村、磨窝村、芦家沟村、北李村、小村、寺村,后进入原仓头乡云水村,石寺镇境内全长13公里。

1973年,修通经石寺村、谷堆村的石(石寺)曹(曹村)公路,石寺镇境内全长6公里。

1974年,在畛河上架起石寺村通往上川人民公社桥和通往仓头镇寺村桥。

1994年,新修建的新峪公路贯通,经城关镇、正村乡上坡村下南山过石寺村、孟庄村、西沟村后接北治乡甘泉村。

2002年,新峪公路并入省道S246线。

2006年,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石寺镇实施“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农村道路修建工程。至2010年,全镇共投资4050万元,修建“村村通”道路52公里,“组组通”道路55公里,“户户通”道路30公里,实现全镇村组道路贯通。全镇交通形成网络,“村村通”公路,“组组通”水泥路。大汽车、公交车、小汽车、脚踏人力三轮车、摩托车纷纷进入普通百姓家中。2010年年底,石寺镇拥有大型机械200余台,其中滑移装载机82台,钩机101台。重型货车296台,大中型客车40余台,小型客车1400余辆,农用车230余辆,从业人数2100余人。

社会

文化事业

改革开放后,石寺镇新建了广播信号转播塔,新装调频喇叭500只;电影队向个体、小型发展,有农民放映队7支,年放映250余场。后来,有线电视得到普及。

2010年,石寺镇有线电视用户10080户,电视入户率93.7%。

在全镇各村普及文化大院、“农村书屋”的基础上,2012年,建成镇文化中心,成立老年协会、书法协会,使全镇群众文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教育事业

民国时期,石寺镇有私塾21所,后一些私塾过渡为小学堂,在关爷庙内设洋学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寺镇区域教育迅速发展。

1951年,石寺镇有小学及教学点31个,学生1705人

1985年,石寺镇有小学和教学点51个,学生4134人,教职工305人。

1985年,石寺公社有初中5所,学生1420人,教职工112人。

1986年—2000年,石寺镇向新安县高中输送新生608人,中等师范专科学校110名,中等专业学校84名,技工学校66名。石寺镇大学毕业生91名。

2000年年底,石寺镇有初中2所,小学19所,在校学生总数6648人,教职工2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8.6%,毕业率95%。另有学前班48个,入学儿童1260人。成人教育学校,共举办各种培训班446期,培训1.12万人次,曾被河南省命名为“成人教育先进乡”。2012年,石寺镇有注册幼儿园2所,接纳幼儿680人;小学9所,1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84人;初中2所,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50人。

医疗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石寺镇区域严重缺医少药,各地对疾病的治疗主要靠民间中医,他们行医乡里,不少人还兼营药店。医生诊治患者,都用中医辨证辨证论治之法。用草药、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方法治病。石寺仅有三四家药铺行医,乡间有人生病需备牲口接医生去看病,请医生有“请医如拜相”之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寺镇各村建有卫生室,西医治病逐渐成为主要方法,但也有中西医结合诊治之法,群众就医条件逐步改善。

1956年,石寺卫生院建立,当时医务人员29人,病床29张。诊疗技术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并逐步发展成综合性一级甲等医院。

1993年,石寺镇卫生院更名为石寺中心卫生院。有医护人员34人,下设12个科室,22个农村医疗保险点,有病房20间、病床42张。全镇有个体诊所50个,医务人员129人。

1997年,下孤灯村投资98万元建成农民保健医院,门诊大楼面积1168平方米,有医护人员23人,病床25张。

2012年,石寺镇镇卫生院有医务人员34人,病床48张,全镇有农村标准化卫生室18个,农村医务人员50人。

社会保障

2012年,石寺镇输出劳动力9500多人,其中得到技能性资格鉴定证书人员2090人,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6亿元。

参考资料

石寺镇.河南政务服务网.2023-12-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