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志 :中国动物学家、教育家

更新时间:2023-11-08 10:56

秉志(1886.4.9-1965.2.21),字农山,原姓翟佳氏,曾用名翟秉志、翟际潜,河南开封人,著名动物学,中国近现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美国Sigma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学士,民国七年(1918年)获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当选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秉志研究领域广泛,在昆虫学、神经生理学、动物区系生物分类学解剖学脊椎动物形态学、生理学及古动物学等领域均有许多开拓性工作,对进化理论深有研究,晚年从事鲤鱼实验形态学的研究,系统全面地研究鲤鱼实验形态学,充实和提高了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毕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的生物学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人物生平

少年求学

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九日,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秉志的祖父和父亲均以教书为生。他自幼随父读四书五经、文史诗词。父亲对他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严格。少时父亲的教导对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影响很深。1900年丧父。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入河南京师大学堂(后改称河南高等学堂),学习英文、经学、数学、历史、地理等,同时仍努力攻读文言文

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举人,入学前已是秀才

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选送入京师大学堂。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预科毕业。

赴美留学

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考取第一届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他进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在著名昆虫学家J.G.倪达姆(Needham)指导下学习和研究昆虫学。

民国二年(1913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学士

民国三年(1914年),秉志在美国与留美同学共同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这是中国最早的群众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

民国四年(1915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社在美国正式成立,秉志被选为5董事之一,并集资刊行中国最早的学术刊物 《科学》杂志。

民国七年(1918年),获康奈尔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

1918-1920年,在美国韦斯特解剖学和生物学研究所,跟著名神经学家H.H.唐纳森(Donaldso)从事脊椎动物神经学研究两年半。

回国研究

民国九年(1920年),秉志回国后从事生物科学的教学、科研和组织领导工作。

民国九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20至1937年),秉志历任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教授,同时担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兼研究员。

民国九年(1921年),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创建了中原地区第一个生物系,并根据国内生物教学的实际,编写了教材。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

民国十年(1922年),与胡先、杨杏佛(杏佛)共同建立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创建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并任所长兼教授。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植物学家胡先创建了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以研究动植物分类为主。

大学任教

民国三十五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6-1948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教授。

1946-1949年,任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

1946-1952年,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

1949-1952年,任复旦大学教授。

1949年9月21日,秉志以特别邀请人士的身份,参加了在北平市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参与了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1955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后为生物学部)学部委员,并被选为常委。

1965年2月21日,秉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昆虫学研究方面

1913—1918年,秉志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从事昆虫学研究,发表论文3篇,他在1915年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加拿大金杆草上虫内的几种昆虫》,是中国人在国外发表的最早的昆虫学论文。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咸水蝇EphydraSubopacaLoew的生物学》作为专著发表于康奈尔大学农业实验站专刊。该论文十分详细全面地研究了美国白灯蛾栖息于咸水中的一种蝇类的形态学、生态学,以及生长、变态、越冬等规律,特别观察和分析了各虫态的习性、适应性、体色和形态结构对其生存的重要保护性。该文是水生昆虫学的一项出色的研究成果。

神经细胞的生长研究方面

1918-1920年,秉志在美国韦斯特研究所从事脊椎动物神经学研究时,对白鼠及野生黑鼠上颈交感神经节大型神经细胞的生长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包括大型神经细胞的来源、生长方式、生长过程、形态变化等等,特别着重于大型神经细胞生长与年龄(性成熟)和性别的关系,是很有创见的研究。

解剖学研究方面

秉志具有精湛的解剖技术,20年代对印太新鼠海豚、虎等脊椎动物进行解剖学组织学研究,其中江豚内脏的解剖、虎大脑和虎骨骼的研究尤为深入细致,成绩卓著,秉志对江豚的大部分内脏器官进行了解剖和详细的描述。他的秉志在虎的大脑研究中,发现虎大脑额区皮层的运动细胞很大,是最突出的特征,表明与这些细胞有关的肌肉是高度发达的,以满足其强大力量和食肉活动的需要。对虎骨骼的研究着重描述和测量了与其他食肉动物不同的部分,特别是相对颅腔容积的比较。这些前所未有的研究均提供了非常宝贵的重要资料。

扣带皮层的功能研究方面

秉志对哺乳纲大脑皮层的功能钻研很深。他对豚鼠家兔白鼠等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功能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重点研究了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定位,以及大脑皮层损伤后的影响,提出了在大脑皮层高度发达和分化的哺乳动物中所存在的普遍规律。他在1937年发表关于哺乳动物大脑皮层功能的综评,系统介绍了哺乳类各目不同动物的大脑皮层动物中心和感觉中心的发展与系统发生的关系,指出了对各种哺乳动物大脑皮层功能的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当时存在的研究空白,以及要全面了解在整个哺乳纲中大脑皮层功能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手段,还专门讨论了人类大脑皮层的较高的功能中心(如语言、记忆、思想等)。

分类区系调查方面

秉志在1923年发表的《浙江沿海动物采集记》中指出,浙江沿海动物采集是对中国沿海动物调查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有4个目的:(1)研究中原地区海洋动物区系的分类与分布,(2)与欧美各博物馆交换标本,(3)为中国院校提供实验材料,(4)研究海产食品以促进渔业发展。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秉志对中国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动物区系进行了大量调查及分类与分布的研究,收集了大批标本(仅浙江省沿海采集的标本就包括8门22纲,大小共6000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出色地完成了他本人所提出的4项任务,为开发中国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动物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

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时所进行的软体动物门生物分类学研究,重点是腹足纲。腹足类软体动物在腹部有扁平肉质的足,背部有螺旋形的壳,如蜗牛田螺等,贝壳是其重要特征,秉志主要研究腹足纲。他在中国沿海、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新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区广泛采集了大量软体动物标本,鉴定了许多新种。例如,1932年发表的《新疆腹足类软体动物》,记述了代表3科4属陆生腹足类的10种,其中半数为新种。

化石的研究方面

秉志对昆虫、软体动物、鱼类、龟类的化石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鉴定了许多新科、新属和新种。他所研究的化石采自山东省热河省河南省、内蒙、周口店镇山西省抚顺市浙江省、新疆等地,包括上新世渐新世始新世白垩纪等时期的标本。他对中原地区白垩纪昆虫化石的研究,成绩尤为显著,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白垩纪之昆虫化石》一文发表于1928年,报道了属于目、膜翅目鞘翅目、襀翅目、双翅目、蜉目、广翅目脉翅目,半翅目的12个新属,13个新种。秉志对中国白垩纪昆虫分类与分布的研究,证明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中生代昆虫区系,并分析了与亚洲其他个别地区昆虫化石之间的关系,大大地充实了比较空白的中生代昆虫的研究,在学术上是重大的贡献。

鲤鱼实验形态学研究独具特色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秉志制订了长期的研究计划,要对鲤鱼的形态学、胚胎学、生理生化、实验生物学等一一进行研究。可惜在他有生之年仅完成了形态学的研究,出版了《鲤鱼解剖》专著,完成了《鲤鱼组织》专著的手稿。此外,还发表了近10篇学术论文。这些论著充实和提高了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是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秉志在鲤鱼研究中比较重点的几个方面是骨骼肌、神经系统、水静机制和平衡系统。鲤鱼的骨骼肌,过去尚无全面详确的研究,特别是没有将形态与功能联系起来的研究。秉志对鲤鱼骨骼肌的研究力求详尽与精确,对每一肌肉都经过多次解剖观察,分析其构造及其与骨骼的关系,并由此推及其功能。鲤鱼的骨骼肌共有344条,除4条是单独的肌肉外,其余340条成为170对,在鱼体左右两侧对称排列。秉志按其生理功能,将所有的骨骼肌分为3大类,论证了鲤鱼骨骼肌发达的程度,是适应其生活习性和生理需要的结果。秉志对鱼脑的结构、功能与进化钻研很深,曾发表关于鱼脑的综评,从鱼类的进化地位讨论鱼脑的结构,比较各类鱼脑结构的差别,分析鱼脑的特点与鱼类在自然界生存竞争的关系。对鲤鱼神经系统的研究,除以脑部为重点外,还包括脑神经脊髓脊神经、交感神经系统、各种感觉器官,秉志均在宏观和微观上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生理和进化讨论了鲤鱼神经系统的特征。秉志对鲤鱼的水静机制进行了充分研究,不仅从解剖学组织学详细精确地研究其各部分的形态结构,而且通过实验,观察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阐明其生理功能和对环境适应的重要性。秉志对鲤鱼的平衡系统各部分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结合鲤鱼的生活习性,通过各项实验证明平衡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它们如何彼此联系,合作协调,以及平衡中心如何调节鱼体的平衡。

主要论著

秉志.1958.鲤鱼骨骼肌的初步观察。动物学报,10 (3):289-315.

秉志.1958.鲤鱼骨骼肌在生理上的类别。科学,34 (4):243-244.

秉志.1958.关于鱼脑的几点。科学,34 (2):65 69.

秉志.1958.鲤鱼韦氏器官及其附近各质的形态与生理。科学记录,2 (5):141-144.

秉志.1959.鲤鱼神经系统的初步观察。动物学报,11 (3):370-389.

秉志.1959.鲤鱼交感神经系统的大纲。科学,35 (4):199-201.

秉志.1960.鲤鱼解剖。北京市:科学出版社.

秉志.1961.鲤鱼的水静机制。动物学报,13 (1 4):33-52.

秉志.1964.鲤鱼平衡系统的神经连索。动物学报,16 (4):497-504.

秉志.1983.鲤鱼组织。北京:科学出版社.

人才培养

秉志为中原地区生物学界培育了大批人才,其中成长为专家的数十人,直接或间接受过训练的学生逾千,中国动物学界许多著名的老专家,都是秉志的学生。由于秉志学识渊博,研究范围广泛,所以培养出许多专业不同的学生。以他们从事研究的对象来分,有脊椎动物中的哺乳纲、鸟类、爬行纲两栖纲、鱼类,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甲壳亚门环形动物、线虫扁虫原生动物界等。以学科而论,有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生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第一、第二任所长分别是王家楫伍献文昆虫学杨惟义、鱼类和鸟类学家寿振黄

社会任职

秉志曾是中国科联常委、中国科协委员、多种全国性学会的理事和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1934年,发起成立中国动物学会,任会长,创办《中国动物学杂志》,任总编辑。

1949至1965年,秉志曾任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特邀代表、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0-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5-1965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评价

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秉志先生在中国早期动物学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是名副其实的奠基人,秉志先生一生不仅功业至伟,且道德纯粹、忠信笃敬,令人极为钦佩。秉志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潜心从事科学研究。

人民政协网:秉志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代表,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的业绩将永远留存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所长:秉志先生与水生所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与中国水生生物学研究,特别是鱼类生物学研究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秉老在水生所工作的日子以及他老人家在鱼类生物学研究方面的丰功伟绩,先生的治学和先生的为人将永远是我辈之榜样,学人之典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李志毅:秉志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创和发展中国生物科学的研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后世纪念

2014年6月18日,首届秉志奖学金颁奖仪式在中原地区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举行,秉志奖学金是为了纪念秉志先生对中国动物界的开拓和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鼓励和推动中国动物学领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队伍建设,由秉志先生的后辈主动发起,特在动物研究所设立的奖学金。

2008年10月9日,为加强研究所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并纪念中国现代生物学研究奠基人秉志先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举办了首次“秉志论坛”既动物科学前沿系列学术报告会。

2006年10月18日上午,“秉志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新址隆重举行。纪念大会最后为秉志先生铜像揭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