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伦营 :清代黑龙江地区组建的军队编制

更新时间:2024-09-21 03:07

索伦营,指清代由黑龙江地区的土著民族士兵组建而成的军队编制。其主要由鄂温克和达斡尔族人组成,也包含一部分锡伯族人。清乾隆统一新疆天山南北后,在天山北部地区设置驻防八旗,先后设立察哈尔省营、索伦营、厄鲁特营、锡伯营、惠远城满营、惠宁城满营、乌鲁木齐市满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满营、古城满营、吐鲁番市满营,建立起完备的防务体系。索伦营作为新疆驻防八旗的组成部分,是军政合一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项职能。

形成

“索伦”是明末清初出现的名称,系黑龙江地区的土著民族。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便已出现所谓“索伦部”之称,当初是数个民族的合称。

索伦散居之处还有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族。由于索伦性强悍,雄于诸部,与其相邻和杂居的民族“不问部族概称索伦,而黑龙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伦自号说者,谓索伦骁勇闻天下,故借其名以自壮”(何秋涛朔方备乘》卷2)。许多学者认为,所谓索伦部,包括鄂温克、达斡尔和鄂伦春族。当初,上述三个民族总是以“索伦部”的名称出现于史籍。当索伦部归属清代编入八旗之后,“索伦部”的概念起了变化。

顺治(1644-1661年),当鄂温克人被满清政府迁至嫩江流域之后,由理藩院任命了当地的“达如汗”,“扎木苏”等人为鄂温克族的头领,授予副都统官衔并发给官印,直接由理藩院管辖。

崇德年间起,直到1681年(康熙帝二十年)止,鄂温克各部落陆续编成佐:如1667年(康熙六年)对鄂温克头人“敖洛克腾”的2,134名壮丁,按氏族编成29个佐,任命了佐领,又在1671年(康熙十年至十几年)对鄂温克的“图勒图”,“阿布纳”,“索嫩扎本根”,“额和内”等部众陆续编佐,总称为“布特哈打牲八旗”。

清代鄂温克族的兵制有:布特哈打牲八旗,呼伦贝尔市索伦八旗兵,吉林索伦营,黑龙江省索伦兵,驻防乌里雅苏台的索伦营,驻防新疆四营之索伦营,又例如:康熙张家口市派往归化城,乾隆派往云南三千名索伦兵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喀什噶尔等边城的驻防任务都交予鄂温克族官兵,令其管辖......又在吐鲁番市乌鲁木齐市等地驻防,蒙古北部科布多省驻防等等。

雍正三年开始,清政府利用鄂温克人统治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如:雍正三年二月:“升索伦副都统外三为正兰旗汉军都统",五月二日“升索伦总管那尔赛为黑龙江副都统”,五月十日“升索伦总管博都哩·塔尔岱为白都纳副都统,仍兼任索伦总管事物”。呼兰城守尉鄂温克族勒尔克善,也是当时被提拔官员之一。例如:乾隆初年,博尔本察(呼伦贝尔市关防总管兼右翼总管,民称为“安本”)因业绩显著,被清政府任命为蒙古正黄旗都统。又有鄂温克族名将多拉尔·海兰察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后移镶白旗蒙古副都统,又授正红旗蒙古都统,乌里雅苏台驻防的索伦营总管萨垒任命为副都统等。

清乾隆年间,一部分索伦镇官兵及其眷属被调迁驻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组建索伦营。起初,索伦营基本由鄂温克和达斡尔族组成,后来加入锡伯族成份。现塔城市的达斡尔族和霍城伊车嘎善锡伯族乡的锡伯族和达斡尔族就是清代索伦营的后代。

西迁伊犁的索伦营军民均为黑龙江省土生土长的民族。清初他们在嫩江流域居住和生活。被清朝编入八旗后,大部分被调他处驻防。而留居该河流域的,一部分披甲当差,另一部分则为清政府承担贡貂官差而被称为“布特哈索伦”和“布特哈达斡尔”,有时被统称为“布特哈索伦”。康熙间,在此处设总管管理,并归黑龙江将军管辖。

乾隆,清朝政府为清统一准噶尔之战叛乱,抽调东北布哈特八旗达斡尔、鄂温克官兵各500人,以“索伦营”名义编入西征军中前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戍守边塞。1763年清政府将永戍伊犁的达斡尔族编入索伦营,并设领队大臣,承担起换防喀什噶尔和塔尔巴哈尔的任务。自此,满营与伊犁四营成为保卫西北边疆的主力。

历史功绩

1820年,南疆发生了“张格尔之乱”,张格尔纠集浩罕汗国的亡命之徒共300多人,偷越喀什噶尔以西烧杀抢掠,杀死换防官兵,伊犁将军闻讯,立即命令在喀什噶尔换防的满、锡伯、索伦等营官兵前往剿杀,张格尔仓皇逃出喀什噶尔。

1824年,张格尔再次入侵南疆,袭击清代设在帕米尔高原的乌鲁克卡伦,满、锡伯、索伦等营官兵作战十分英勇,张格尔战败后率叛兵逃离。

1826年,张格尔纠集浩罕人和布鲁特人500名入侵阿图什市,并裹胁维吾尔族民众1万余人,进攻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浩罕汗国又出兵万余人协同张格尔叛军作战,张格尔率数万人进攻喀什噶尔,喀什噶尔城内的参事大臣庆祥指挥满、锡伯、索伦等营官兵1000多人浴血奋战,在战中庆祥遇难。锡伯营总管额尔古伦率800名清军突围出城,其余官兵全部壮烈牺牲。1826年8月,清政府急调关内满汉官兵3.6万人平叛,同时增调伊犁满、锡伯、索伦、察哈尔精兵1100人与率领6000人企图强渡浑巴什河的张格尔决战,一举夺取了浑巴什河战役的决定性胜利。1827年,清军先后收复南疆四城,张格尔仓皇逃窜,于1828年春在帕米尔高原喀尔铁盖被生擒,解送至北京处死。

在平定清平张格尔叛乱中,伊犁满、锡伯、索伦等营官兵有数百人牺牲,平叛结束后,爱新觉罗·旻宁下谕给生擒张格尔时最为出力的官兵奖赏并赐予各营官兵各种“巴图鲁”(英雄)称号。

1864年,沙俄趁伊犁农民起义之际袭扰边境,强占了我国西北4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包括索伦营长期牧耕的土地,沙俄当局对达斡尔族人民百般威胁利诱,企图让他们归附俄罗斯,但遭到达斡尔族人民的一致拒绝,他们强烈要求返回祖国,经清政府多次交涉,1868年7月,在外颠沛流离两年的索伦军民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869年,沙俄大举进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并于1887年5月派兵直逼霍尔果斯市,遭到索伦营和锡伯营官兵的英勇抵抗,使沙俄侵略行动多次受挫。

参考资料

清代伊犁索伦营述要.中华文史网.2024-08-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