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沙沟镇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9:31

红沙沟镇位于安丘市西南部,面积89平方公里,辖63个行政村,人口3.9万,耕地面积4.6万亩。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8元。素有“中国雪枣之乡”“西瓜之乡”的美誉。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全镇属半丘陵、半平原地区,地形主要由沂山山脉和河流域平原构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10余座,泰簿顶海拔916米,是全市最高峰,东南部为沭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占全镇总面积的1/6。风景秀丽的沂山林场坐落于镇北部,有林业用地9004亩,有林地面8767亩。沭河从境内北部沂蒙山发源,由北向南流经中部红沙沟水库,向东流出境内,境内流域长度24公里,南水库属大型水库,集旅游、养殖、灌溉于一体,截沭河上游之水,控制流域面积163平方公里,总库容1.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辐射临镇、官庄镇辉渠镇等3.57万亩,水库可养鱼水面4100亩。境内有小(二)型水库12座。年降水量821mm,年平均气温11.52摄氏度,无霜期180-190天。

经济

综述

红沙沟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乡镇,该镇按照“因地制宜、宜瓜则瓜、宜果则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工作思路,围绕镇抓基地,村抓特色,户抓种养,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多品的格局。2002年,新增大棚瓜菜5000多亩,林果1万亩,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面积1万亩,粮经比例达到了1:2.86。其中,大棚西瓜栽培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西瓜4500多万公斤,雪枣、桃、杏、梨、板栗、车厘子等林果面积发展到1.5万亩,成为安丘市第一雪枣生产基地,安丘市第一瓜(西瓜)果(林果)大镇。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和特色养殖,全年新增养殖小区12个,新建养殖大棚200多个,并引进新品种,发展起史氏鲟狐属、山鸡等特色养殖项目。养殖业总收入达到5440万元。

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个体私营业借助招商引资实力大增,民营企业达到465个,其中限额以上企业4处,形成了以轻工、化工、建材、矿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七大行业,产品达160多种,主要有造纸用花岗石压榨石、钾钠长石、磨片、石刀、白云石、服装、钢、铅、塑合金门窗等。企业完成总产值2.3亿元,创利税3872万元。2002年,被潍坊市政府授予卫生工作先进镇荣誉称号。

红沙沟镇2003年在红沙沟镇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实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红沙沟镇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301万元,比上年增长15.5%;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1亿元,利税5912万元,分别增长47%和4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8元。红沙沟镇地处大汶河南岸,土壤肥沃,水质优良,种植的1.5万亩优质西瓜口感好,糖度高,耐贮运,一直是瓜果市场上的“抢手货”。红沙沟镇全镇不断加大投入,做大西瓜产业。在种植模式上,已从小拱棚发展到冬暖式大棚,从一膜覆盖发展到七膜覆盖,使西瓜面市时间从4月中旬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后。红沙沟镇在生产管理上,以施有机肥为主,减少药物残留,种植的西瓜成为真正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倍受客商青睐,畅销黑龙江省、内蒙、天津市等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在销售服务上,红沙沟镇镇党委、政府成立专门办公室,抽调人员维护市场秩序,做到公平、公正交易。红沙沟镇在品种选择上,以倍受市场欢迎的京欣系列为主,发展了金鹤1号、金小玉、特小风等80多个品种,形成了礼品西瓜、旅游西瓜、秋延迟西瓜三大系列,红沙沟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西瓜之乡”。

农业

全镇农业生产紧紧围绕建立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全镇实施了万亩大枣扶贫开发、万亩土地整理、国家小型公益林建设、库区综合开发、千村帮扶、十万农户致富工程等重点帮扶项目,2004年全镇争取帮扶资金900余万元,为全镇高效农业开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全镇高效农业总面积达到3.6万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区域化开发,初步建成了万亩大枣、万亩板栗、万亩柿子、万亩蔬菜、万亩杂果、万亩烟桑药“六个万亩基地”,全镇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4个,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农业生产格。

红沙沟镇素有“中国雪枣之乡”的美誉,大枣是全镇的特色产业,镇内建有红枣研究所一处,面积1000亩的红枣示范园一处,所生产的大雪枣先后被市、省、部评为科技进步奖,获首届中国种养植大会三项金奖,大枣生产列入了省级重点扶贫开发,在环库区村庄建立了万亩大枣生产基地,全镇发展大枣面积达1.2万亩,种植者人均增收3500元,被省命名为“山东省扶贫开发红旗乡镇”,“红河牌”大枣创建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

绿色瓜采产业逐步壮大,全镇近年新发展果菜大棚达到6000亩,其中油桃、杏林果大棚2000亩,蔬菜大棚4000亩,主要品种有辣椒、西红柿等。全镇连片开发弓棚韭菜8000亩,生姜1500亩,所产蔬菜远销吉林省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省等十个省市。

最为突出的是西瓜产业拥有大规模种植经验五十多年,西瓜产量达到几百万吨,拥有两个现代化的西瓜交易市场(东纪庄村,簸萁掌村),便捷的交通,采购,运输一条龙服务,为来自北京,天津市上海市,河北,东北三省,等全国三十多个省份。拥有良好的声誉和业界知名度。

交易流程:客户到地里面看瓜,满意后盖章,付款,采摘,过磅,装车运走。大约两天便会将西瓜运走

林果生产全镇发展优质板栗、桃等干杂果6500亩,葡萄1500亩,柿子6000亩,瓜果统一注册了“沭河”品牌,并被认证为无公害食品。杨属丰产林发展迅速,全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流域杨树丰产林达到2.8万亩,形成了杨树丰产林产业带。

全镇发展桑园1500亩,中药材3000亩。传统农业以小麦、玉米、花生、黄烟为主,黄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年产优质黄烟180万公斤。畜牧业以猪、牛、羊、鸡、兔为主,全镇建养殖小区36处,发展养殖专业村22个,养殖专业户1800户。

交通

省道泰薛路横贯全镇15公里,东小路、上辛路两条县乡路与泰薛路纵横交叉贯穿,上辛路长17公里,由南向北贯通西部山区,南与沂博路相接,北与泰薛路相通,东徐路长18公里,由东入中折北纵贯全镇,东与东红路相连,北与泰薛路相接。全镇农村公路110公里,2004年全镇提出了“一年修路百公里,全镇实现村村通”的目标,全镇上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调动一切力量,仅用半年时间全镇新硬化农村公路110公里,66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硬化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镇柏油路、水泥路四通八达,公路交通十分便利。青(青岛)红(红旗拉甫)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贯穿境内12.8公里,2008年通车后全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社会

教育

文教卫生方面,全镇共有初中2处,小学11处,信息化技术教学设备“四机一幕”配备齐全,历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

医疗卫生

该镇有中心卫医院1处,村卫生室43处,全部都实行卫生一体化管理,并在农村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全镇群众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到95%,农村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方面,该镇深入开展了平安创建工作,投资2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平安建设指挥中心和司法调解中心,配备了专人专车,充分发挥了“两个中心”平安建设主阵地作用,开展了“六项综合整治”,为全镇创造了稳定的发展大环境。计划生育办公室配套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健全了各项服务体系,以人为本的计生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建设

该镇确立了“三山两带一水”城镇开发理念,小城镇开发规划通过了省级论证,小城镇面积4.6平方公里,形成了三纵三横开发格局。镇驻地建设二层以上商业楼56幢,2004年新建政府办公大楼3200平方米,绿化广场1.5万平方米,政府及各部门办公楼15座,全部实现了楼房化办公。投资40万元建设了镇驻地自来水吃水工程,驻地部门和农户吃上了自来水。小城镇水、电、路、通讯、宽带、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达到了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标准,初步形成了办公区、工贸区、商业区、服务区,小城镇载体服务能力全面得到加强。全镇设立网通、移动、邮政营业部各一处,程控电话达到8900部,实现村村通电话,移动、联通、小灵通信号覆盖率达到100%,全镇手机持有量3200部。有线电视、宽带实现联网,用户达到3000余户。

旅游

风景景点

全镇旅游资源主要有沂蒙山、留山古火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沙沟水库景区、朱雀古汉暮群、西山烈士公墓、齐长城遗址等景点。沂山风景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高林密,风景秀丽,红沙沟水库景点山清水秀,无任何污染,可垂钓、旅游船,是观光旅游休闲的绝好去处。

沂山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山东沂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镇庙、齐鲁长城、红沙沟水库、大关山库等。区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坡陡谷深,河流湍急。受地形和森林环境的影响,森林公园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0.8℃,年降水量为849.5毫米。沂蒙山岩浆岩石质山地,以花岗石片麻岩为主,少有砂岩,岩石风化较好,土层下多有疏松母质。

沂山又名“小泰山”,素享“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又有古老的人文景观。有壮观秀丽的森林景观,森林绿地面积2043.2公顷,覆盖率达91.2%,以松类、刺槐、栎类为主要树种,还有水榆花楸、三鸟药等珍贵树种。有奇特险峻的山岳景观,海拔800米以上,有玉皇顶、歪头崮、狮子崮等奇峰异崮。在玉皇顶仰望,日月低垂,白云摩顶,俯视方圆百里景色,一览无余;歪头崮突兀矗立,高耸穹空,峭壁若劈,在崮之极顶,巨石层叠,登其上犹如身置凌空;狮子崮像一只巨大的雄狮,横卧在泰山侧,似镇山之王。娟秀多姿的水文景观。

百丈崖瀑布落差68米,为临朐县八景之一。玉带溪蜿蜒曲折,漫石穿隙,时起时伏,忽急忽缓。还有变幻莫测的天象奇观。时而白云在脚下翻滚,时而浓雾在峰峦间串行,时而晴空万里,时而细雨霏霏。西汉太初三年,刘彻亲临沂蒙山设祠祭祀,始建东镇庙于玉皇顶,名“泰山祠”,杨坚开皇十四年,迁庙于法云寺侧称“东镇沂山神庙”。建隆三年,迁至现址,共建庙殿道舍93楹。法云寺位于玉皇顶东北侧平缓处,始建于东汉东间。当年这里有佛殿僧舍百楹,两进院落,规模宏廓,雄伟壮观,它不但是最早的古刹,也是汉晋时期青州市境内最大的寺院。

千年古树

安丘市红沙沟镇陈家沟村东,有一株奇特的树,它结的果实有黄豆粒大小,当地人称他为“豆松”,实际上是桧柏,已有560年高龄。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姓陈的老翁领儿携孙,带着一盆小树,从山西省迁居到这个小山沟落了户。老人去世后,孝顺的儿孙们便把这棵小树从盆中移出来,栽到了他的坟前。年复一年,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几百年来,这棵园柏遭到了三次雷击,一次雪压。每次天灾,都使它枝断胶流,残叶坠地。需要经过四五年时间才能恢复原貌,但总在主干上留下一两处疤痕,成为劫难的标志。

1958年大炼钢铁,公社组织了一伙木匠,来到了陈家沟,要伐掉这棵大树填大炉炼钢铁。眼看这棵大树就要被砍伐,老共产党员陈明玉把身子紧紧靠在树上厉声说道:“你们听着,这棵树是陈家老祖宗的遗物,不能杀,要杀连我一起杀!”木匠们灰溜溜地走了。陈明玉用山里人特有的倔强脾气保住了这棵历经沧桑的古树,却换来一顶“反对大跃进”的帽子。

现在,此树高有14.2米,胸径1.1米,被列入国家级古树名木。1990年,陈家沟村农民集资200元,修筑了两圈六角形围墙,内墙高1.5米,外墙高1.2米,周长21.6米。远远望去,就像放在高山脚下的一株巨大盆景。

历史遗迹

郚城故城

位于安丘城西南30公里的红沙沟镇李家西郚村东,下营至小关公路南侧。东西300米,南北4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故城遗址东、南两面临河,土质黄黑。故城东部因取土遭破坏,形成断崖,文化层深达4米,上层为秦、汉、隋、唐文化。中层为商、周、战国文化。下层为龙山文化。出土的文物标本独具特色,时间连续性强,主要有铜鼎、提梁壶、盘、剑、陶瓮、罐和石佛像等。1979年安丘市人民政府公布该故城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郚城,春秋时为纪国邑,称郚。齐国纪国后,郚归齐国。西汉时于此地设郚城县。东汉时并于朱虚县,降为郚城亭。《续山东考古录》引《地理风俗记》载:“朱虚县东四十里有郚城亭,故县也。是郚城亭,即郚城县降为亭也。”司马衷于此置平昌郡北齐天保年间改为琅县治所。隋大业二年(606年),琅琊县改为郚城县。唐朝初,因洪水等自然灾害,郚城夷为平地,昔日的繁荣不再。唐武德六年(623年)郚城县并于安丘市。从春秋到唐代1400多年中,郚城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地方,其中作为郡、县治所有500多年。

从故城暴露的遗迹遗物分析,古人曾在此繁衍生息,为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该故城对研究原始社会的衰败,奴隶社会的形成,封建社会的割据,有一定借鉴作用。后来,先辈立村时,为纪念郚城过去的繁荣,取村名皆不忘“郚”字,郚城故城以西的村初称郚西,后来称西郚,如李家西郚、刘家西郚。故城以南的称南郚,以北的称北郚(红沙沟镇的小北郚村)。“人民公社”时,故城附近的几个自然村为郚城大队。

原墓

位于安丘城西南约30公里、红沙沟镇李家赤埠村东约200米处。据明万历《安丘县志》记载,邴原墓在柴埠山。柴埠山即今红沙沟镇李家赤埠村东赤埠岭。1975年冬整地时曾挖出石门,当即封存。1982年文物普查时,该墓已无封土。3

邴原,字根矩,三国时朱虚(今红沙沟镇一带)人,汉末名儒。少时家贫,父母早亡,靠邻居之师学习经书,一冬之间能背诵《孝经》、《论语》。以后游学四方,讲述礼乐,吟咏诗书,门

徒甚众。被郡征召为功曹主簿、计佐等职。汉末黄巾军起义时,与好友管宁等避乱辽东十余年。辽东本来虎多,邴原去后,所居村落独无虎。邴原曾在路边捡到一串铜钱,拾起后系在树枝上,此钱既不见取走,反而系钱者越来越多,忙问原因,说此树为“神树”。邴原怕此事渐成恶习,遂祭祀后敛其财作为社供。曹操司空时,辟邴原署东阁祭酒。邴原有女早亡,曹操的儿子仓舒也夭折了,欲求合葬在一起,邴原坚决辞谢,曰:“合葬非礼也。”曹操不再强求。又一天,曹丕宴会宾客,曰:“君父各有笃疾,有一药丸可救一人,当救君耶?父耶?”众宾客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只有邴原默然不语。曹丕又指名邴原作答,邴原勃然对曰:“父也。”曹丕亦不复难。邴原与郑玄是同时的经学大师,但属不同学派。据《三国志·邴原传》注引《邴原别传》记载,邴原“讲述《礼》、《乐》,吟咏《诗》、《书》,门徒数百,服道数十。时郑玄以博学洽闻,注解典籍,故儒雅之士集焉;原亦以高远清白,颐志澹泊,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故英伟之士向焉;是时海内清议云:青州市有邴、郑之学。”可见,邴原之经学地位可与郑玄相比肩。华歆、邴原、管宁相友善,时人号为“一龙”,以华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参考资料

山东省地名网-山东省行政区划.博雅地名网.2021-06-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