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遗址 :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长城

更新时间:2023-08-17 11:33

齐长城遗址是横亘于山东省境内的齐国长城遗址,又名长城岭、大横,春秋时期由齐国兴建,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修筑完成。齐长城遗址迄今已有2600年历史,比秦长城早 470 多年,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长城,

齐长城西起黄河东岸长清区西南孝里街道广里北,向东进入丘陵区,又逐渐蜿蜒攀升至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区,尔后沿着泰沂山脉分水岭,直达黄海西岸的青岛市小珠山东边的黄岛区于家河村,向东北入海,经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 7市 17 县(市、区),蜿蜒618.9公里,史称千里长城,现存遗址占总长度的64.3%。

春秋时期,为防御鲁国齐国沿边境筑起一道以城墙为主体,包括关隘、城堡和烽燧等设施的军事防御工程,也就是今天遗迹尚存的齐长城。战国初期,齐国在楚国取得了琅玡一带的领土,直接危及齐国之后,又修建了东段长城,以防楚越。到了战国中期,齐威王齐宣王继起争霸,楚国灭掉了越国,于是齐威王又修建了中段长城。尔后,齐宣王又对整座长城加以维修连成一体,东面至海,西面至济州,共千余里用来防备楚国。最后,齐湣王又对长城进行了全面整修。至此,齐长城先后经历几百年才大功告成。

齐长城的建筑巧妙地将池、关门、城堡、烽火台、墙等建筑与山水地形结合在一起,建成了雄伟的军事工程,是中国建筑不可多得的标本。这座军事工程从建筑之始,就是为了保障齐国安全,历史上很多战争皆与其有关,齐长城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和价值;这里同时是兵家和孔孟的思想交汇处,沿线保存下来的石刻、碑刻、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存;近年来,齐长城又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2001年,齐长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齐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扩展项目。

历史沿革

修建原因

齐长城的修建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为了防御济河。齐长城西端头是因为济水之防而建;二是为了加强军事防御。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齐国和周边国家,如晋、卫、鲁、宋、莒、楚等国军事上的对峙,是齐国修筑长城的外部动因;三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社会工商业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以及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使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修筑齐长城具备了一切条件。齐国通过经济改革,“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使齐国 “家殷富足”,成为诸侯中最富庶的国家,具备了修建齐长城的经济基础;同时齐国人口众多,有足够的的修建长城的人力;此外,兴建夯土长城,需要筑防的知识和技术,兴建石砌长城,需要冶铁技术和采石技术,这一切,齐国在列国中也是最为发达的。

修建时间

齐长城分区段修筑于不同时间年代。大约在春秋齐桓公时期开始修筑西段,然后由西向东修筑中段,至春秋中叶大约修至博山区附近。前后共耗时100 余年(公元前 685到公元前555 年)。战国初期齐威王和齐宣王时开始修筑东段,最后完成整条齐长城。东段长城共修筑了70 余年(公元前 356到公元前284年)。从春秋到战国齐长城共修筑了 170 余年。

后世维护

晋孝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东晋谢玄前秦内乱的时候,遣兵进攻青州,前秦穆陵关守将常玄通为了抵御进攻,曾重建穆陵关长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淄青节度使李师古为了防范外来势力入侵,也曾重建穆陵关要塞。金朝南宋南北对峙时期,于金海陵王天德四年(公元1152年)重修穆陵关。宣宗贞祐四年(公元1216年),又设置穆陵县。

明代,泰沂山区土匪猖,地方不太平,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穆陵关城的维修和防护。元至正壬辰(公元1352年)武德将军在穆陵关造戍楼、造兵室。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知府杜思增维修关楼、公馆。最大规模的齐长城修复工程出现在晚清御捻战争期间。清代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秋,淮北捻军七八万人兵分三路,深人山东省的泰沂山系以南地区。针对捻军特点,清政府采取堵追战略战术,于是对齐长城的许多段落,尤其关隘要塞进行过维修或重建,作为抵御捻军的工程。如长清段的大石关所在的五道岭长城、张夏谷长城;又如重修章丘段的锦阳关、天门关、北门关、黄石关长城等,博山区地界齐长城青石关和安丘段穆陵关、铜陵关在晚清时候也得到大规模的复修。

废弃损坏

齐长城的损毁主要包括自然毁坏和人为破坏两方面。来自自然方面的破坏主要有大自然的风雨侵袭、山体滑坡和山洪冲刷以及地震等。来自人为方面的破坏,一是出于政治目的而大规模的拆除。如秦灭六国之战以后,为了巩固政治统治,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包括齐长城在内的原六国内地长城,遭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有计划的人为破坏;二是历代战争的破坏。齐长城所在的南北分水岭,历来为中国兵家必争之地,齐长城遗址难免遭受战争的破坏。尤其近代以来,火器广泛投入战场,许多地段被改造为军事掩体,战后往往狼藉一片,变成废墟;三是在夯土长城上耕地种田,这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破坏尤剧。至于从夯土长城上取土,拆毁石砌长城,铺路、建房、垒堤堰,修路或者开矿等,更是司空见惯;四是在鲁中山区,许多地段长城为盐水搅拌松软土夯筑而成,无法垦为农田,长期以来便被作为田间小路,人畜践踏,车轮碾轧,破坏尤其严重。

结构规模

齐长城遗址西起黄河东岸长清区西南孝里街道广里北,向东进入丘陵区,又逐渐蜿蜒攀升至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区,尔后沿着泰沂山脉分水岭,直达黄海西岸的青岛市小珠山东边的黄岛区于家河村,向东北入海,经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 7市 17 县(市、区),蜿蜒618.9公里,史称千里长城,现存遗址占总长度的64.3%。齐长城大多修筑在山岭和山峰顶部附近,总长度 620 余千米,各处厚度,高度等等不一。山脊之上的城墙较低且窄,多用石块垒砌;缓坡上的则增高加宽,两边用石块垒砌,中间用沙土夯筑;平坦地带城墙又高又宽,全部用夹沙黄土夯筑而成。

济南段

齐长城济南段西起长清区孝里街道,经过长清区双泉镇马山镇万德街道历城区仲宫街道高而办事处、柳埠街道西营街道章丘区垛庄镇、文祖街道、官庄乡莱芜区雪野街道茶业口镇,东入淄博市,济南段约占齐长城总长度的三分之一。济南市境内的齐长城主要分布在长清区、历城区、章丘区、莱芜区4个区,有遗产保护点108处。齐长城的源头在济南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北。济南境内的锦阳关和青石关是齐长城三大关中的两个,其中锦阳关段(位于莱芜区与章丘区交界)是齐长城保护最完整的一段;青石关(位于莱芜区)地势险要,素有“齐鲁第一关”之盛名,青石关城堡是齐都临淄的南大门。

齐长城长清段共分为46段。沿途经梯子山寨、石小子寨、杜家山寨、黄巢寨、莲花尖子山寨等10余处山寨遗址,历经 294 座山头,设有等级不同的关隘、城堡、军营、烽火台等军事防御设施。其建筑特点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随地形及地貌的变化而变化,建筑结构以土、石及土石混筑为主,山上多为片石干垒,平原多以泥土夯筑。齐长城历城段(南部山区)共分柳埠街道、西营、高尔三大段,柳埠段北起与西营街道交界处,南至与泰安市交界处;西营段共有 7段,其中藕池、王家庄两村占了一大部分;高而段位于高而办事处十八盘村东南方向,与泰安搭界。齐长城章丘段沿山脊而筑,依地形山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建成。墙体或以石块干垒,或以素土版筑。主要有三大关口:锦阳关、黄石关和北门关。齐长城莱芜段共跨越 200 余座山头、35 个村庄。主要有关隘、城墙、烽火台等三部分组成。境内自西而东有锦阳关、黄石关、青石关三大关和天门关、胡家庄关等13个小关。

济南市境内齐长城沿线有著名的齐鲁夹谷会盟、管鲍分金、长勺之战、一鼓作气等历史典故,有孟姜女哭长城、章丘芯子、莱芜梆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泰安段

泰安市境内齐长城,西接济南长清,东入莱芜境内,主要分布在岱岳区泰山肥城市,有齐长城点段31个。

齐长城岱岳区段分布于泰安与济南长清交界处,途经道朗镇里峪村、朱庄村,2个点段;齐长城泰山景区段分布于泰安与济南长清、历城区章丘区交界处,共 21个点段。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向东至长清区北马套村东北段进入泰山区,沿泰山西麓低山丘陵东行,从钉头崖到牛山口以山险代替长城。从牛山口往东南,经科南山、交战峰,越过济泰公路至泰山景区黄前镇天马顶段。从药山林场段北山往东,由高本公路山口继续向东北方向接泰山景区下港镇木营村蒿滩段,从四界首进入莱芜地段。该段齐长城依山就势,自西向东蜿蜒延伸。其中东、西两段山势较为平缓,较为明显;中段山势陡峭,山南侧层峦叠嶂,保存有部分遗址痕迹;东段遗址塌,城墙石块散落四周,形成了石垄;齐长城肥城市段分布在肥城与长清区交界处,有主线和复线两条,共8个点段。主线从广里至三岔沟,向东南沿两县交界处,穿越狼顶寨、夹子山、莲花盆山止,进入泰安市界,经山头 48座。复线西起于家庄西山,东南穿越老牛沟山、双山、五道岭、杨家山、羊角山、张家花峪北山至长清、肥城交界的三岔沟,历经19座山头。该段齐长城特点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淄博段

齐长城淄博段,分布在博山区、淄川、沂源县两区一县境内。据《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说:“乘山岭之上筑齐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淄博段,上接莱芜市西北境家岭,迤逦向东入博山双堆山、九龙峪遗址,经凤凰山、峨眉山,东逾秋谷接荆山遗址。下连黑山点将台、亮兵台、东南苏家沟围屏山遗址,经岳阳山,逾淄河,入三台山,直到黑虎寨。下接临朐县之沂山。

淄博段齐长城横亘博山区32.5公里,跨经136座山峰,至今尚存遗迹13段,长约5公里;淄川区境内齐长城位于淄河镇城子村东鹿角山、马鞍山、双泉村劈山一带;沂源县境内齐长城自博山区延伸入境,经土门镇大峪顶山逶迤东去,穿经土门、三岔、悦庄镇 3个乡镇,于悦庄上枝村北入临朐县境。沂源境内齐长城,经88座山峰,遗址明显处约1.6公里,最高处1.4米,宽约6—8米不等。

淄博段齐长城以海拔 551 米的黑山齐长城亮兵台遗址最为著称。亮兵台位于八陡镇和崮山镇的界山——西黑山顶,宽 8米,最高处 3.5米,最低处 1.5米,全长 800余米,系砾石垒砌而成。遗址分东西两段,东段长500 米,西段长 300 米,两段中间低凹处为点将台。另有“西门”“北门”遗址,1989 年前砌体尚较为完好。

潍坊段

潍坊段约占齐长城全长总长度的四分之一。潍坊段齐长城为周代齐国防御墙体遗址,自西向东依次经过临朐县、安丘市、诸城市 3 个县(市),西由沂源县、临朐县交界处的大崮山进入临朐县境,东行至沂泉村后分为两线,南线沿沂水县、临朐县分界线向东南方向在邵家峪附近进入沂水县,复线沿分界线继续东行,在青石胡同进入安丘市境内,向东转南至河,与沂水复线第二段相接,经五莲县在马耳山东主峰后,与诸城边界并行,至石人山东山脚完全进入诸城境内,东行在台家沟村进入青岛市黄岛区。潍坊段齐长城多处城墙为南北两道,且两道城墙的修筑结构相同。因为城墙地处齐、鲁两国要冲地带,所以建筑时有意重点加固。

临沂段

齐长城遗址临沂段主要位于沂水县北部山区。分主、复两条线路:主线从潍坊市临朐县进入沂水县圈里乡太平山向南,至富官庄镇黄泥沟村南三楞山,再进入莒县范围。复线由沂蒙山南麓泰薄(礴)顶进入沂水县,沿沂水县与临朐县交界向东南,经沙沟、马站、圈里、杨庄、富官庄5个乡镇,至富官庄镇黄泥沟村南三楞山与主线会合。

齐长城遗址沂水段大多为土沙(石)混合夯筑而成,少部分为石块砌筑,遗址现存高度 0.5至 3米,基宽 4至 11米不等,目前保存较好的有19.4公里,占29.4%。

沂水县马站镇北部的大岘山和龙山之顶,横亘着齐长城遗迹,在大岘山口有名震天下的穆陵关遗迹。在当时,因穆陵关为要隘,所以穆陵关两侧的齐长城构筑得格外高大坚固。现在这段齐长城遗址仍有 3米多高,在整个齐长城遗址中是保存较好的一段。穆陵关始建于西周时期,后穆陵关成为齐长城上最重要的关隘。春秋战国时期,穆陵关是齐国的南大门,扼守齐国通往徐淮古道的咽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据有关专家考证,明清时期的穆陵关关口建筑总面积约 2600余平方米,正中关楼,东西长50米许,南北宽近 40米,为二层三拱门城楼式建筑(一说为二层单拱门建筑)。穆陵关危楼高耸,雄壮威武,可令敌兵望而生畏。

日照段

齐长城在日照市境内主要是五莲段和莒县段。

齐长城五莲段,西接莒县,东至诸城市,位于县域北半部分,总体走势为由西向东,经汪湖镇高泽街道、洪凝、许孟、松柏、户部乡 6 个乡镇、20 余个村庄。其中汪湖镇东云门段、松柏镇前长城岭村后和张榜沟段长城遗址保存较好。其中墙体类型包括土墙和土(砂)石混筑石墙两种类型为主,间有干摆石墙。墙体构筑类型分为土(砂)石混筑,即用黄土(或砂土)和砾径为 5 至 20 厘米的石块混合夯筑和干摆石墙两种,随地势起伏而有落差,墙体内侧地势高于墙体外侧。现存的长城墙体整体为土垄状,截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经调查,墙体夯筑的土(砂)为长城两侧附近的平地就近挖沟取土而来,墙体内大小不一的石块来自附近的基岩,多为沉积岩,充分反映了因地制宜与就地取材这一特点;齐长城莒县段,包含主线与穆陵关支线,其中主线为西北至东南走向,总长14.18公里,主要是土墙、石墙两种类型,其中石墙约 3.9 公里,土墙 3.05公里,消失 7.2 公里;穆陵关支线为西至东走向,长2.187公里,均为石墙。其中,东莞镇大店子段长城遗址保存较好。

齐长城莒县大店子段和大店子烽火台,是莒县最具代表性的土墙段落和境内唯一一处烽火台。大店子段位于东莞镇大店子村西岭,西北至东南走势,总长 2.78 公里,墙体保存长度 1.51公里,为砂土夯筑;大店子烽火台位于齐长城大店子段外侧西南 0.65 公里,小店子村西岭为砂土夯筑。

青岛段

齐长城青岛段全部位于黄岛区辖区内,西从六汪镇李家前夼村入境,东至于家河庄入海,地跨黄岛区 8个镇街,遗迹全长约占全省齐长城全线总长的十一分之一。整体自西向东先后经过六汪镇李家前北岭、徐家前夼、峰台顶、峰台南岭、孙家沟南岭、山周北岭、月季山、背儿山、曹成山、金猪坑、大桥北岭、苗家南山、黄山、报屋顶、石寨、陡楼、扎营山、大黑涧、小珠山、鹞鹰窝、鹁鸽山,最后从于家河庄东北入海。

因齐长城青岛段多为土夯筑,经历了2000余年大自然的风雨侵蚀,加之自古以来的筑路、开矿、战争、农业生产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区段已经消失,齐长城青岛段现存长度总计为32.994公里。青岛市境内的齐长城大部段落筑在田野丘陵地带,少许部分依山而建,直接建在山麓上,翻越大小150 余个山头,构筑上有石筑和土筑两种。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山东省长城认定的批复》(文物保函〔2012〕949 号),全省共认定齐长城遗产 260 处,其中青岛段共认定遗产 22 处,包括墙体 19 处、山险 2处、烽火台1处。

齐长城青岛段沿线名胜古迹、文物遗存众多,包括郭家河岩龙山文化遗址多处古遗址、古墓葬群及出土的大量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灵山卫古城等古城旧址和聚仙观、太平庵等寺庙道观。青岛著名自然景观胶河、小珠山也分别被齐长城依次穿过。齐长城沿线文化线路史迹清晰、轨迹完整。

建筑特点

齐长城大多修筑在山岭和山峰顶部附近,故有“长城岭”之称。但齐长城沿线除山岭外也有平坦之地,它的整体设计和城墙结构亦各有异。总长度 620 余千米,各处厚度,高度等等不一。所经之山无论大小必越过其主峰,而且山的地表都覆盖有较厚的土层。城墙的高低宽窄和结构用料因地而异,山脊之上的城墙较低且窄,多用石块垒砌;缓坡上的则增高加宽,两边用石块垒砌,中间用沙土夯筑;平坦地带城墙又高又宽,全部用夹沙黄土夯筑而成。

齐长城城墙的构筑是根据齐长城沿线特殊的地形地势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现今所见齐长城遗迹一般在山峰险要处不见,是以山代城,利用山势代替长城根本不需再筑城墙。这种情况在齐长城沿线有的地方长数十米,有的可达千余米。

山岭地段城墙即用石砌,材料一般就地取材,有块石、条石和片石等。少数城墙砌筑在山脊处,双面,墙宽5到7 米。大多数城墙不是建在山脊顶部,而是选在山脊向阳侧稍靠下 10 米左右的陡坡处,一般砌筑成宽1 米到2 米的单面石墙,只有外墙,无内墙,墙内侧填以土石,阳面高阴侧低,内外相差3到5 米,从而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态势,起到了较好的防护作用,易守难攻。

平原低谷地带,因无石可取,多用土或土石混合夯筑而成。一般采用版筑技术夯制而成,宽度10到15 米(最宽也有 20 米左右的),高度6到8 米。如岭子头遗址虽然仅存一半底宽仍达 5.2 米,高 2.5 米。穆陵关西侧的遗址虽然坍塌损毁但底宽仍然达15 米,高5 米。或许是为了防冻、防虫蛇侵害和加强整体结构等需要,土筑城墙采用黄粘土、沙土、砂砾石填充夯筑时均加入盐水,这也成为齐长城的一大特点。板筑时夯层 10 厘米到25 厘米不等,现裸露处夯层明显。

防御功用

山地防御

山地防御的重点是长城岭上连接南北两侧谷地的各关隘和要塞。这些关隘或要塞是齐长城沿线军事防御的重要据点,从南方或东南方进入泰沂山区以北的临淄地区,必须经过这些重要交通线。实际上,在特别重要的交通线上,会设置两重或多重关隘要塞,如穆陵关和大关、小关的设置即是一典型实例。依托这些关隘要塞为据点,再借助两侧的齐长城城体本身和周边山地制高点,便达到了据险与扼要的军事防守首要原则,形成点线结合、互为依托的整体防御阵地。

济水防御

齐长城初建起因于济水之防。齐西多水患,因而齐国多在这一带筑防堤用以防水。后因防门为西通中原要冲,为军事重地,多重在防外患,诸侯之师入会平阴,必由防门而入,防门成为齐国西南边境重要的关塞,因军事上的重要,其后渐渐增修,继而使原先的济水之防加宽加固延长为齐长城。

黄海防御

黄海防御即是沿黄海海岸线进行的军事防御。主要为崂山区黄岛区小珠山、大珠山之间的胶州湾沿岸地带。小珠山西侧为胶南高地,所以齐国在此修筑了东段长城一直延伸到胶州湾海岸,即现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附近。为了防御南方的楚国及以后的吴国和越国的海上进攻,在修筑长城的同时,还重点加强了即墨城的军事防御。这样,齐长城与东侧的崂山山脉和以即墨区为中心的军事据点便构成了齐国东南沿海一条严密的军事防线,使敌国很难越过这条防线,即使越过也很难进入齐国腹地,从而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

积极防御

齐国的长城防御战略是积极的防御战略。齐长城各段修建之初基本是沿着齐国的南部边界而修筑的。齐国南部偏西的边防线,春秋中期以后游移于大汶河一线,嬴、博二邑便是这道边防线上的两座重镇。到了春秋晚期,齐国夺取鲁国汶、泗之间的两座名关要塞——阳关、海陉(xing)之后,汶水防线则愈发牢固了。战国时代,边防线有时游移于泗河一线。齐长城防线尤其各关隘要塞在这种积极防御战略实施过程中对边防线南移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其一,长城关隘要塞是齐军向南开拓进取的基地和跳板,是向远方前线输送军队和给养的兵站和仓库。其二,长城关隘要塞是从前线溃退下来的齐国军队的避难地。总之,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防御是一种积极的防御,在齐长城以南建立了数道军事防线,它们和齐长城防线一起共同构成了齐国的整体军事防御体系。

文化内涵

相关战事

发生在齐长城上的历史战事,有记载的有平阴之战,此战中,齐灵公率军在平阴组织防御,并在平阴附近把古济水沿岸的堤坝加高加宽,利用地形山势做成了军事工程,高达数丈,宽度足足有一里地,名为“巨防”。在巨防之上,齐灵公还开辟了供人员和物资进出的城门,称之为“防门”。自此,拉开了修建齐长城的序幕;有夹谷之战,发生在淄河谷地的城子要塞或其附近;有艾陵之战齐国吴国打败,吴国却屯兵在泰山脚下按兵不动,缘于对齐国长城防线的畏惧;有丘之战,发生在齐长城西段的战役。还有清后期发生的清代抵抗捻军的战役。

历史传说

千百年来,古老沧桑的齐长城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有《穆陵之名传说》《梳妆楼传说》《常将军传说》《斩将台传说》《赵匡大战韩通传说》《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奇石传说》等。

孟姜女望夫山

在齐长城沿线,有多处孟姜女庙和坟。“孟姜女哭长城”故事讲的就是齐长城,在后世的流传中嫁接到了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孟姜女的故事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而当时秦长城尚未修建。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发生地就在现在淄博市的淄河镇,那里至今还有姜女台、孟姜女庙、孟姜女哭倒长城处等遗迹。在齐长城莱芜段遗址东端,青石关南19公里处有座望夫山,传说是因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北眺夫婿而得名。“望夫山”,是莱芜十大名山之一。

赵匡胤大战韩通

相传,赵匡胤来到临朐县沂水县两县交界处的穆陵关,听说穆陵关官运亨通将韩通,是通臂猿转世,有万夫不当之勇。赵匡胤第二天,带领官兵在穆陵关前摆开阵势,喝令韩通下马请罪。韩通大怒,擂锤就打,二人锤来棍去,赵匡胤落荒而逃,来到穆陵关以北的草山亭村,人困马乏睡着了。梦中一白胡子老头传授他打败韩通的手段。次日,赵匡胤按梦中老人指点,又来穆陵关与韩通交战。活捉了韩通,领兵回朝。赵匡胤回朝不久,柴荣让位,赵匡胤登基坐殿。想起大战韩通一事,在沂山东的九龙口处建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庙。赵匡胤封此庙为“总镇庙”,封沂蒙山山神为“总镇之神”,在殿前立一石碑,亲笔写下“太祖碑”三个大字。元大德二年,成宗铁穆尔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立碑于庙内。从此,“总镇庙”改名为“东镇庙”。朱元璋当皇帝后,又御笔亲封沂山为五镇之首。自此以后,历代王朝都有皇帝前来东镇庙祭祀。

杨挺将军传说

沂水县东北和莒县西北两县交界处,三愣山山南,有一座山叫杨挺山,山的东北有一个村庄叫作杨挺官庄。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代属于莒国范围,因为齐桓公称王之前,曾在莒国避难,所以莒国和齐国关系和睦。战国早期,楚国逐渐壮大,他不断扩张,对于富裕的莒国垂涎三尺,不就就占领的弱小的莒国。对齐国边境造成很大威胁。虽然楚国灭了莒国,但是由于他同时向北灭掉杞国,远程征战,兵马劳顿,兵力不足,暂时放弃了莒国北部偏远地区,集中兵力驻扎在举国过度。齐王集中人力财物,在楚国空出来的莒国北部地域内,突击修筑长城。齐王派杨廷将军修筑此段长城,杨廷根据实际地势,更改了齐王原来修到三愣山向西,沿着齐鲁边界,与沂山相接的计划,他一面遵照齐王命令继续向西修筑长城,一面抽调半数人力物力,由三愣山向北,朝着城顶山一线,又修建了一条长城。相当于在前道长城后面,又增加了第二道防线。此时被齐王发现后,杨廷被齐王斩首示众于三愣山南边的山头上。后,齐楚爆发战争,楚军攻破第一道举国北部长城,齐国因杨廷当初修建的第二道长城吓跑了楚军,齐王这时候明白了杨廷的意图。为杨廷恢复了名誉,并把杨廷驻扎过的村庄命名为“杨廷官庄”,把斩杨廷的山,命名为“杨廷山”,把斩杨廷的台子,命名为“斩将台”。

常将军传说

穆陵关有常将军庙,内奉铁像。穆陵关的西边围子山上有点将台遗址,传说齐王当年在此点兵点将而用。又传说常将军修长城时,从穆陵关北又建造了第二道长城。先前他曾在路过任职,后又到齐国,但对鲁国有很深的感情,鲁国攻下穆陵关后,虽然仍对他家乡照顾的很好,但他担心日后鲁国对其家乡有变,即又修建了第二道长城,以备退路。后齐宣王知道此事后,认为他对齐国不忠,以误修长城为借口,将其斩于点将台,从此点将台又称斩将台。

迷魂阵

在安丘市西南方,有一座城顶山,山顶有齐长城而闻名。城顶山为历代中国兵家必争之地。齐宣王派人在城顶山构筑长城,城顶山守将根据山形地势,沿着山顶悬崖陡壁处建筑了环形城墙,建有东南西北是个城门,城内按八八六十四方位布下了一座御敌“迷魂阵”,阵内遍布蜘蛛网似的小路,藏有无限玄机。传说,唐朝安禄山郭子仪追杀,误入“迷魂阵”,全部丧生。由于此阵未破,千百年来,常有人被困里面,城顶山成了人迹罕至的地方,民间有“无事不上城顶山,上山容易下山难”的说法。

召忽墓

召忽墓位于安丘市境内,摘药山东麓、渠河北岸,齐长城遗址下。墓地地处平原,依山傍水。据史书记载,召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是公子纠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召忽、管仲侍奉公子纠奔莒国避难。齐襄公在乱中被杀,齐桓公离开举国返回齐国,鲁国听说了,也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拦于莒道。管仲射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袋钩,小白佯装死了,欺骗公子纠。小白昼夜驰行奔到齐都,得以先入而立。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他逼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忠于公子纠而自杀,管仲请囚。童年,齐桓公开始修建长城,后经鲍叔牙推荐,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启用管仲,任命为相,尊称仲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召忽自杀于此,而葬于此地,后人立村时,为了纪念他,以“召忽”为名,现有召忽村和召忽镇。召忽墓前有清代安丘市人学者马长淑立的碑,碑上刻有“齐召忽墓”四个大字以及碑文。

保护与开发

保护

1956年7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首次将齐长城列入文物古迹。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长城,包括齐长城在内的列国长城、固阳秦长城遗址、汉长城和明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齐长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齐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扩展项目。

2003年6月,山东省文化厅联合相关厅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齐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4年4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国家文物局、山东省文化厅的部署,编制了《山东齐长城遗址研究与保护工作方案》。2006年 6月1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保护利用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的通知》。2007年4月16日,山东省文化厅在济南市召开“齐长城保护工作座谈会”,决定成立齐长城 保护利用工程工作领导小组。

2009 至2010 年,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先后完成 了《山东省齐长城遗址保护规划》《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等 3 个规划,以及《长清长城起点至陡岭子段维修保护方案》等 19 个维修方案的编制工作,其中 26 段(国家文物局公布的认定段落)的维修施工已经完成,齐长城保存现状明显改善。山东省先后启动长清定头崖西山段、穆陵关段、黄墩段的保护修缮工作;建设省、市、县三级齐长城安全监管平台;组织开展齐长城遗址卫星遥感监测;对确认的违法工程建设和文物破坏行为依法处置;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展开,取得了齐长城保护的阶段性成果。

2016 年,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齐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2021年11月,省政府、省委宣传部先后召开齐长城保护工作专题会、动员会,省文物保 护委员会印发《齐长城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召开齐长城保护工作推进会、座谈会,落实保护任务;2023年1月1日《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施行,为有效保护齐长城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开发

齐长城沿线已创建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58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1家,13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齐长城遗址早期开发、建设随意性很大,无序状态严重。各地在保护开发或修复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造成齐长城破坏性开发,致使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流逝和消失,建造了一些与齐长城基本无关的假景点、新景观。

近些年,山东省致力于推动齐长城保护领域的文旅融合发展,成立了省级层面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印发了《山东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高标准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全省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体系。建立了山东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项目库,策划包装了青石关景区、大峰山齐长城景区、一线五村、淄博市红叶柿岩等 一批文旅产业项目。

后世价值

科学价值

齐长城运用城池建筑手段,巧妙的将池、关门、城堡、烽火台、墙等建筑与山水地形结合在一起,建成了雄伟的军事工程。齐长城主要运用了就地取材、多种墙式、夯筑法、干垒法、用泥法、石法、雉和站墙、阶梯状随山升降、排水墙孔、巧用分水限等技术,使长城独具特色。齐长城的建筑,运用了较多的建筑技术,是中国建筑不可多得的标本。

历史价值

建筑齐长城在保障齐国安全等方面,具有历史作用和价值。从政治方面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在修筑自己首都的城池,提高防御能力,保卫国家安全。从地理方面来看,齐国三面环水,唯南面有出入泰、沂蒙山的陆地大道,是齐防鲁、楚、中原各国,争霸诸侯的必经要道。因此齐国在筑都城的同时,还利用泰沂山脉的地理优势设防。齐长城的建成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根据不同时期的军队兵种的不同,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式可概括为防门—关门—长墙三个阶段。其约初建于齐桓公(前 685 年—前643 年),终于齐宣王(前 319 年—前301 年),先后长达 380 余年。

文化价值

民族的凝聚作用。长城两边有着与齐长城不可分割的齐国鲁国和许多的小国。这些国家经过隔墙的进攻,统一到齐、楚两国管辖,实现了局部的大融合;兵家和孔孟思想的交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围绕着齐长城进行争战,遗有兵家的理论精华。有孔子夹谷会盟孟子的止嬴论谈,兵家和孔孟的思想在这里交汇;文学艺术的宝库。齐长城留下了较多的石刻和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作品,另外,长城沿线还有许多建关庙、修关、修路等的碑刻,是的文化遗存;旅游观光的胜地。齐长城联接着一串大山,千姿百态,风景如画,美不胜收。齐长城的修建,给泰山等山带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景观。

相关争议

关于齐长城修建时间,后世多有争议。历史学家张维华先生引证查阅历史文献后总结齐长城的建筑年代有四种观点:其一说齐长城已存在于齐桓公(公元前716到公元前643年)之时代,此是根据《管子》之言;其二为战国(公元前 475 年到公元前221年)初年和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中叶说,是从洛阳市城东三十五里许之太仓古墓出土之骉(biāo)氏编钟铭文推测而出;其三认为齐长城建于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到公元前320年)初年,此依据《竹书纪年》记载;其四为齐长城建于齐宣王(公元前350年到公元前301年)之时,此系依据《齐记》记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