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 :昆虫纲膜翅目下的一科昆虫

更新时间:2024-09-21 01:43

胡蜂(学名:Vespidae),是膜翅目胡蜂科昆虫的统称。该科昆虫体型比较细长,一般的颜色呈现出黄色或者红黑色,常带有黑色和褐色的斑点和条带,因其雌性腹部末端带有毒的蛰针而广为人知。胡蜂遍布全球,近几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向城市分布。

胡蜂在自然界有6000余种,其中中国约200余种,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安徽省北京市贵州省四川省等地,常见的有金环胡蜂黄腰胡蜂、基胡蜂、墨胸胡蜂黑尾胡蜂黑盾胡蜂、胡蜂等。胡蜂其下有六个亚科,胡蜂亚科、马蜂亚科、狭腹胡蜂亚科、赢亚科和犹胡蜂亚科以肉食性为主,而马萨胡蜂亚科则取食花粉。

胡蜂为全变态昆虫,包括卵、幼虫、蛹及成虫。大部分营社会性群居生活,由蜂王工蜂雄蜂组成。蜂王主要负责产卵和哺育第一代职蜂;雄蜂主要负责与未来的女王蜂交配。胡蜂是杂食性和机会性捕食者,其食物种类多为节肢动物门、花蜜等甜性物质和一些腐质食物等。胡蜂的活动与温度有关,随着气温升高活动渐趋频繁,此外还与风力、湿度相关。

胡蜂部分真社会性昆虫因攻击人类、捕食蜜蜂属、破坏水果和污染食物等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威胁,经常被视为害虫。但在农林生产和生态平衡中,胡蜂作为肉食性昆虫,体粗壮有力,捕食量大,食性广,它们猎食的昆虫种类大部分是农林及卫生害虫,如蝇类蛾类蚱蜢、蝉和甲虫等,是防治体型较大害虫的重要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及人类的绿色生态环境有很大的贡献。此外,胡蜂作为一种昆虫资源,在食用方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蛹、幼虫、成虫、蜂毒和蜂巢都是常用的中药,在民族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可作为优良的天敌昆虫加以利用。

历史演化

胡蜂是地球上十分古老的昆虫类群,最早的胡蜂昆虫化石发现于原苏联,是马萨胡蜂亚科(Masarinae)库里胡蜂属(Curiovespa)的两个种,由此推断胡蜂昆虫开始种类分化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多万年中生代白垩纪的土伦阶(Rasnitsyn,1975;Burnham,1978;Carpenter and Rasnitsyn,1990),最早的真社会性胡蜂(马蜂属和胡蜂属)化石在德国罗特距今2600多万年新生代渐新世地层被发现(Statz,1936;Burnham,1978)。

命名与分类

胡蜂(Vespidae)是昆虫纲膜翅目下一科。关于胡蜂科的分类体系,分类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de Saussure(1852,1853-1858)首次将胡蜂分为3族,即螺赢族(Eumenini)、胡蜂族(Vespini)和马萨胡蜂族(Masarini)。而后,胡蜂科的分类系统分分合合、几经变迁,Ashmead(1902)分别将3族提升为3个科;Bequaert(1918)将3科并为胡蜂科(Vespidae),科下分10个亚科;Richards(1962)又将胡蜂科提升为总科。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多数研究者沿用了Richards(1962)系统,直到Carpenter(1982)基于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将胡蜂总科降为胡蜂科,科下分6个亚科。分别为犹胡蜂亚科(Euparaginae)、马萨胡蜂亚科(Masarinae)、蜾羸亚科(蜾蠃亚科)、狭腹胡蜂亚科(Stenogastrinae)、马蜂亚科(Polistinae)和胡蜂亚科(Vespinae)。其中,犹胡蜂亚科、马萨胡蜂亚科和螺赢亚科为独栖性(solitary),狭腹胡蜂亚科社会性程度较低,马蜂亚科和胡蜂亚科真社会性(eusocial)。

犹胡蜂亚科是最为原始的胡蜂种群,犹胡蜂亚科处于系统树的基部,是最原始的胡蜂类群,英文名称 weevil 胡蜂总科,已知犹胡蜂10种,仅在墨西哥北部和北美的西南部有分布,目前已知1属10种。犹胡蜂为独栖性昆虫,在较硬的土块中建巢,雌蜂饮水储存在嗦囊中,而后浸软土块,挖掘洞穴建巢,巢室储存猎取的节肢动物门(尤其是象鼻虫科的幼虫)供子代取食。

马萨胡蜂亚科是胡蜂科中唯一与蜜蜂属习性相似的亚科,英文名称pollen wasps 或枣花蜂蜜 wasps,主要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区,但全世界都有分布,已知14属344种,中国仅刘崇乐记载1种,即蒙古花粉胡蜂Quartinia mongolia(Morawitz)。马萨胡蜂绝大多数种类独栖性,个别种类多个雌蜂共享一巢。蜂巢建在地下,也可能利用已往的巢穴,或者黏在石头或者植物茎上,给每个巢室的幼虫提供通过嗉囊携带的植物花粉或花蜜。

蜾赢亚科种群数量在胡蜂科中最大,种类最多,全世界分布,已知205属3580余种,中国已知45属183种50亚种。该亚科昆虫俗称螺赢,英文名 potter 胡蜂总科,以所筑巢为泥壶状而得名,绝大多数种类独栖性。蜾赢平时自由生活,仅在产卵时筑泥室储食育幼,“鳞翅目有子,蜾负之”,蜾赢将捉到的鳞翅目昆虫蜇刺麻醉,塞入自己为子代筑的泥巢中供子代享用,是害虫重要的捕食天敌。

狭腹胡蜂亚科昆虫仅分布在东洋区,中国记载4属12种,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有分布,俗称狭腹胡蜂,英文名称hover wasps,以其雄性盘旋在巢外而得名,是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类群,虽然一生营巢而居,但个体细小到中型,体长1-2cm,腹部第1节细长柄状,记录的群体中雌蜂数量仅有2-13头(Archer,2012)。

马蜂亚科分布广泛,是胡蜂科第二大亚科,全世界已知26属960余种和亚种,中国已知3属(马蜂属、铃胡蜂属和侧异胡蜂属),52种和亚种,英文名称 paper wasps,以其筑巢为纸质而得名。最为常见的是马蜂属,是社会性胡蜂中唯一全世界范围都有分布的属,俗称马蜂,喜在人类活动场所及周围(如房檐下)筑巢。马蜂亚科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亚科内不同类群具有从初级到发达社会性生活的各个阶段,蜂巢小且多裸露,易于观察,是研究社会性进化理想的模式昆虫。

胡蜂亚科已知4属(原胡蜂属 、胡蜂属、黄胡蜂属和长黄胡蜂属)71种,中国4属42种。其中原胡蜂属全世界仅报道3种。胡蜂亚科以其蜂巢形状似人头而得名“人头蜂”,在胡蜂科中社会性进化的等级最高,成员间有明确的等级和分工(女王、雄蜂和职蜂),黄胡蜂属和长黄胡蜂的所有种类及胡蜂属的不少种类各等级之间个体大小或颜色上差别明显,很好区分。该亚科昆虫营造起庞大的“胡蜂帝国”,蜂巢外壳通常近球形,俗称“葫芦包”,内部巢脾多层倒悬,蜂巢建于地上或地下可利用中空树干或人工国家体育场做为外壳,在其内直接建巢。

形态特征

胡蜂的虫体体型比较细长,一般的颜色呈现出黄色或者红黑色的颜色,常带有黑色和褐色的斑点和条带。作为膜翅目家族的成员,胡蜂口器为咀嚼式,有两对膜质透明的翅,后翅前缘有一排小钩(钩列)钩住前翅后缘,形成前后翅连锁。

胡蜂最明显的特征为前翅第1盘室(DC1)狭长。胡蜂的触角(antenna)膝状,雌性12节,雄蜂13节,复眼大,内缘中部凹入,胡蜂和蜂一样都是细腰,即腹部真正的第1节并入后胸,形成并胸腹节,而真正的第2节基部极端变细与胸部连接。

胡蜂的腹部末端有一个雌性产卵器特化而来的著名防御武器——螫针(sting)可缩入体内,平时不外露。胡蜂的足近圆柱形,跗节无排刷状毛簇,胡蜂停息时翅纵褶,前胸背板向后延伸与翅基片相接,背后方无明显突出为轴凸的部位;胡蜂刚毛不分叉,比蜜蜂属的体表光洁,前第1盘室狭长(马萨胡蜂亚科 Masarinae 除外)。

分布

胡蜂广泛分布于全球,无论是北极、塔斯马尼亚州,还是草原、热带雨林或者是沙漠都能看到胡蜂的身影。随着近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胡蜂逐渐向城市分布。

在具体胡蜂亚科中,犹胡蜂亚科仅在墨西哥北部和北美的西南部有分布;马萨胡蜂亚科主要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区,全世界都有分布,中国仅刘崇乐记载1种;蜾赢亚科种群数量在胡蜂科中最大,种类最多,全世界分布;狭腹胡蜂亚科昆虫仅分布在东洋区,中国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有分布;马蜂亚科分布广泛;胡蜂亚科中原胡蜂属分布在东南亚 、胡蜂属主要分布在东洋区。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胡蜂是杂食性和机会性捕食者,其食物种类多为节肢动物门、花蜜等甜性物质和一些腐质食物等。胡蜂的捕食行为是基于其较强的认知能力,通过学习记忆等思维能力将多种捕猎机制结合进行定位、选择和猎取食物资源。另外,胡蜂在捕食过程中会呈现区域性聚集现象,如同巢工蜂常会随机聚集在某一特定的食物资源区域。

马蜂亚科和胡蜂亚科的生物并不直接取用猎物,而是在将其喂给幼虫后食用幼虫排出的含有高氨基酸的液体。而黄螺赢是将鳞翅目幼虫衔回巢内贮藏,备做幼虫饲料,成蜂看准捕杀对象后,即迅速飞上前去,用3对足抱住幼虫,不等幼虫挣扎即用整针沿腹部节间膜刺入虫体,将毒液直接注到幼虫腹部神经节上,幼虫即呈麻醉状态。如幼虫仍能活动挣扎时,则可再刺两、三下,将被麻醉的幼虫拖回巢内贮藏后,幼虫即处于不能动、也不腐烂的状态下,待蜂类幼虫孵化出后,将其吃掉。

节律行为

胡蜂的活动与季节相关。春、秋季气温低,在巢上蜂喜向日活动。夏季气温高,在巢上背日活动。在中国河南省,当气温升至12-13℃以上时,雌蜂才能出蛰活动,在16-18℃时才开始繁殖、筑巢,秋季气温降至6-10℃时开始准备越冬。春季于早晨开始活动,随气温升高,活动渐趋频繁,中午活动最勤,至下午随温度逐渐下降而减少活动。夏季气温升高,早晨活动时间亦提前,至中午活动较多,但最热的12点至14点时,活动略停,过后又继续活动,直至19点、20点归巢不动。由春季至夏季,随着季节,气温渐高,活动亦趋频繁、加长,发育、繁殖、营巢速度逐渐加快,所以第一代发育时间即较第二、三代为长。

筑巢

蜂巢是胡蜂维持种群社会性特征的基本要素,是其维持种群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场所。胡蜂蜂巢多筑于树枝之下,杂草丛中、树洞内、屋檐下,有的巢还筑于坚实的表土层下,一般多在斜坡的一面建有出入孔洞。蜂巢巢室初筑时为圆形,以后巢室加多即呈六角形,每角120°,与蜜蜂属蜂窝一样,但巢室底部不像蜜蜂的巢室底部那样有3个菱形,而是呈突出一些的圆形。

不同种类对巢址的选择偏好上也有所不同。如犹胡蜂在较硬的土块中建巢;马萨胡蜂个别种类多个雌蜂共享一巢,蜂巢建在地下,也可能利用已往的巢穴,或者黏在石头或者植物茎上;蜾赢则以所筑巢为泥壶状而得名;士蜂喜在人类活动场所及周围(如房檐下)筑巢;胡蜂蜂巢外壳通常近球形,俗称“葫芦包”,内部巢脾多层倒悬,蜂巢建于地上或地下可利用中空树干或人工国家体育场做为外壳。

分工行为

胡蜂有群居和分工等社会习性,但也有独栖种类,如螺赢科胡蜂属于独栖类型,大多有寄生习性。据浙江省镇海县报道,黄喙螺嬴Rhynchium quinquecinctum(Fabricius)在该地一年有两代,前一年以老熟幼虫或前蛹期越冬,翌年5月下旬化蛹,6月中旬以后成虫羽化营自由生活,于田间等处雌、雄交尾。受精雌蜂10多天后,寻找适宜场所,如喉管等,然后将卵产于竹管底部。随即飞出捕捉蛾类幼虫,将其整刺麻醉后,携回产卵处贮存,以为孵出幼虫之食料。每粒卵常为之贮存6至25条幼虫,再将卵室衔泥封闭,继续产第2粒卵。每蜂每日可产卵6至12粒,消灭害虫总数在100多条以上。蜂卵2、3天后即孵化出幼虫并开始取食;直至停食化蛹、羽化出成虫,即破室而出。当年9月下旬第2代卵孵化进入前蛹期,准备越冬。

有群居社会性行为的种类较多,所谓社会性行为就是亲代与子代能互相合作并生活在一起,这也只有当亲代寿命特别长时,才能有与子代生活在一起的机会。 大部分胡蜂种类都呈群居生活,分工明确,胡蜂的栖息蜂群由蜂王工蜂雄蜂组成。蜂王和工蜂属于雌蜂,但工蜂无生殖能力。雄蜂由未经交尾受精卵的雌蜂产卵发育而来。蜂王主要负责产卵和哺育第一代职蜂;雄蜂一年中只在特定时期出现,主要负责与未来的蜂王交配。

活动特点

胡蜂活动主要受日照、温度、湿度因素影响。环境气温较低时胡蜂在巢上大多向日活动;环境气温较高时胡蜂在巢上大多背日活动。胡蜂的出蛰活动要求外界环境温度达到12-13°C;而当环境温度为16-18°C时,胡蜂逐渐开始筑巢、繁殖活动。胡蜂最适活动相对湿度为60%-70%,在阴雨天气时,胡蜂外出取食活动很少。此外,胡蜂活动还与风力关系密切,风力在3级以上时,胡蜂停止外出活动。胡蜂有喜光性,在夜晚停止活动。

生长繁殖

胡蜂是社会性昆虫,一巢有蜂后、职蜂。群居生活,1年可发生1-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

交配

金环胡蜂外,交配通常发生在远离蜂巢的可依靠物体上,比如地面或者叶片上。雄蜂爬上女王蜂的背部,用足抱紧女王蜂扇动翅膀,维持稳定的位置。固定好后,雄蜂弯曲腹部,伸出外生殖器与女王蜂生殖腔连接起来,雄蜂的阳基侧突基与生殖腔卡扣,阳基侧突在外侧夹持雌蜂腹部末端,雌蜂下生殖板与雄性阳茎基腹叶连接,共同作用以固定身体,稳定阳茎方向,刚开始,雄性保持用腿固定女王蜂,不久后腿放开,腹部尽可能的向后侧方移动。女王蜂此前不动,现在转动身躯能够稳住雄蜂腹部,几分钟后分开。

产卵孵化

蜂王为与雄蜂完成交尾受精卵后的雌蜂,受精雌蜂需寻找温度相对恒定的场所(如干木桩洞穴)以备越冬,成功越冬后这些雌蜂才能成为新的蜂王,而受精后的雄蜂在越冬前会陆续死亡。到来年春季,蜂王开始外出觅地营巢、产卵、孵化,并喂养第1代子蜂直至其羽化成为工蜂。这之后工蜂接替蜂王承担筑巢、捕食、喂养幼虫、御敌护巢等工作,蜂王专门负责产卵。正常情况下胡峰的卵期约为5至15天,幼虫约8至16天,期为10至19天,后蜂可活一年以上。雄蜂大多于当年最后一代中才大量出现,约占蜂总数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交尾后很快死去。

幼体生长

第一代子蜂均由后蜂自行饲养,担负捕食、饲幼虫并营巢的工作。群居性胡蜂的卵孵化后,幼虫由职蜂饲喂。在成蜂与幼虫之间,有一种条件反射现象,即当成蜂飞临巢口时,无眼的幼虫即举首摇动,颇有待哺之状。在成蜂喂饲幼虫时,当幼虫食毕即分泌出一种为成蜂所嗜食的乳白色液体给成蜂吃,形成一种“食物互惠“”现象,同时也刺激了成蜂饲育幼虫的“积极性”,而保证幼虫的生长。随着幼虫的增长,成蜂也不断加长巢室,经过几次蜕皮后,老熟幼虫即吐丝封住室口,在内化蛹。蛹成熟后,即羽化为成蜂,以上顎咬破巢口飞出。据观察,柞蚕马蜂幼虫可蜕皮4次,有的蜂蜕皮3次。

人工养殖

由于蜂幼虫、蜂蛹、蜂毒酒等胡蜂科的昆虫食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为了保护野生蜂蛹资源,需要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增加胡蜂蜂幼虫的产量,利用可持续利用的增值手段缓解昆虫资源的数量危机。在中国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湖北等14个省份都有开展胡蜂的养殖。目前能实现人工驯养的胡蜂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树蜂,以凹纹胡蜂(vespa velutina auraria)较为常见,适应能力和捕食能力较强不同蜂群可集中饲养;二是土蜂科,以金环胡蜂为主,体型较大,蜂蛹产量较高,但一般同一饲养区域仅饲养一群;三是夜食蜂,与树蜂和土蜂生活习性不同,蜂群主要在晚上活动、采食,主要用于蔬菜大棚的生物除虫。

人工养殖胡蜂,首先需建立有一定规格的交配大棚,采用一半全部遮阳遮光的方式,另一半完全让阳光照射,并采用通风透气的方式。农历十月中旬左右,所有的胡蜂科昆虫不分公母一律纳入,但是在同一个大棚之内养殖同一个品种。此外,对于胡蜂的科学养殖还要注意温度的控制和饮食的控制,当有20只工蜂之后就可以移到野外饲养,野外饲养和人工喂养交叉半个月左右,当确定工蜂完全由采集食物能力之后,就停止人工饲养食物,注意监测。一方面要保证工蜂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因为过度的依赖人工喂养或者野外喂养而造成胡蜂的死亡率攀升。

种间关系

胡蜂是一种天敌昆虫,该科所有蜂类都能快速捕食山林间害虫,如金黄金环胡蜂等个体大的胡蜂类,可捕食蚱蜢松毛虫属等个体大的害虫;葫芦蜂、七里蜂、黄蜂等个体小的胡蜂类,可捕食个体小的菜粉蝶蚜虫果实蝇等害虫;夜食蜂类胡蜂在夜间捕食夜行型害虫;黄脚胡蜂蜜蜂属和其他昆虫为食,对蜜蜂蜂群尤其具有破坏性。不同季节的胡蜂蜂群都可以在相应的季节进行捕食

胡蜂的天敌昆虫有4属12种。主要有鸟类、蜘蛛目、蚂蚁、蝙蝠、蛙类、壁虎、鼠类等,在昆虫中的螳螂也具有捕食胡蜂的能力,此外还有一种叫黄尾巢的螟蛾科可咬食胡蜂巢中的美国白灯蛾和蛹并破坏蜂巢。

另外,研究发现乳杆菌属乳杆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是胡蜂的两个亚种墨胸胡蜂黄脚胡蜂中肠微生物中最丰富的菌属,尤其在雄蜂中肠中乳酸菌的含量最为丰富。

主要价值

胡蜂作为一种昆虫资源,在食用方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蛹、幼虫、成虫、蜂毒和蜂巢都是常用的中药,在民族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可作为优良的天敌昆虫加以利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

生态价值

绝大多数胡蜂种类的成虫捕食鳞翅目幼虫,是农林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对林区生态平衡具有具有一定意义。胡蜂作为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栖息地的食物和环境的变化相当敏感,所以胡蜂可以作为是对环境变化敏感的一类生物指示种群,因此胡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繁殖快、群体数量大、飞行快、活动范围广,胡蜂可以快速捕食山林间所有害虫,另外,所有胡蜂蜂群的声音和气味具有强烈的驱虫作用。山林中年复一年自然繁殖生长的胡蜂,捕食控制着山林中年复一年自然繁殖生长的害虫,达到了有虫不成灾,天敌种类和害虫种类多样性共存的效果。

食用价值

胡蜂蜂涌是云南省常见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用昆虫,拥有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研究表明,金环胡蜂、夜食蜂、黄脚胡蜂3种胡蜂蜂涌的粗蛋白质均超过50%、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蜂蛹赖氨酸含量高于小麦。蜂蛹中还含有丰富的钙、镁、铁、锌、等矿物质及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

药用价值

胡蜂具有多种药用价值,胡蜂成熟雄体蜂毒腺中分泌的胡蜂蜂毒化学成分复杂、药理学作用表现多样、胡蜂蜂毒、胡蜂蜂王、胡蜂工蜂和胡蜂蜂巢可作为药材或药品原料,用于心血管栓塞类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蜂蛰过敏症等疾病。

危害与防治

主要危害

胡蜂在自然情况下基本不对人造成伤害,误触、携带刺激性气味进入蜂群领地会引发胡蜂的自我保护行为,引发胡蜂群体攻击。胡蜂的螫针非常光滑,可以反复使用,它们的毒性比蜜蜂属强很多。被胡蜂蜇上,轻者会感到头晕目眩,对蜂毒过敏严重者可能还会导致死亡。

胡蜂科中独栖性昆虫如螺赢,主要用毒液麻醉猎物,以达到猎取和保存的目的。由独栖性进化到真社会性(马蜂亚科和胡蜂亚科)以后,胡蜂作为捕食者,则主要靠坚强的上颚咬死猎物,其蜂毒成分中一些小分子量片段中含有报警信息素,通过化学信号联络,迅速召集蜂群对威胁蜂巢的哺乳纲和人发动攻击,此时的蜂毒就成了护巢的有力武器。

蜂毒中大分子量片段包含的溶血性贫血致死蛋白(PLA1、溶血磷脂酶B、HAase、Ag5等)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小分子肽类、生物胺类可与致死蛋白协同作用,其中细胞毒素和神经毒素主要是肽和磷酸酯酶,而透明质酸酶和生物胺类常常作为扩展因子,再加上报警信息素的普遍应用,从而使胡蜂群成为极易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危险生物。

尽管独栖性的蜂类也可能蜇人,然而由于它们的攻击性不强且注入的毒液量少,故引起过敏反应的危险程度要小得多;而胡蜂亚科的种类则蜂群庞大、攻击性强,而且相对同样社会性的蜜蜂属来说(只能蜇一次),胡蜂螫针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十分危险。对胡蜂而言,胡蜂群袭的直接目的是保卫蜂巢不受侵犯,从而保持种族的安全和延续。

除了对人类的危害,胡蜂也会对农业产生危害,主要是指危害蚕业,养蜂业和果园一类的胡蜂。对蜜蜂养殖而言,胡蜂的捕食能给养蜂业致命打击,危害养蜂业主要种类有大金箍胡蜂(Vespatropica leefimansi)、金环胡蜂黄边胡蜂黑盾胡蜂墨胸胡蜂、大胡蜂和小金箍胡蜂。胡蜂攻击蜂巢主要发生在秋季,此时正值该蜂繁殖高峰期,蛋白质需求量大、食物较少,这也是密蜂被频繁捕食的重要原因。此外在肉类食物极度缺乏下,胡蜂也会吸食含糖较高果实的汁液,从而造成部分果树减产,但胡蜂近年来也被证实有访花行为。

防治措施

胡蜂的防治方法大多是养蜂人总结的,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包括人工摘除蜂巢、拍打、网捕、引诱捕杀、巢穴薰杀、携药毒杀和更换巢门(蜂箱) 等,如胡蜂巢摘取器避免了与胡蜂近距离的接触,但能达到摘除蜂巢的作用。化学防治主要是使用敌敌畏等农药进行毁巢,如王建鼎等研究发现“毁巢灵”对墨胸胡蜂的防治效果较好,具有杀蜂毁巢的作用。生物防治主要是以寄生性昆虫、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对胡蜂进行防治,例如新西兰引入寄生昆虫 ( Sphecophaga vesparum) 并辅助部分地区建立寄生昆虫种群,从而使当地胡蜂密度下降10%。

相关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胡蜂常用来象征恶毒、凶残或者轻薄。例如成语“蜂目豺声”、“稷蜂社鼠”、“蛇口蜂针”、“蜂目豺声”等,其中的“蜂”,指的就是胡蜂。

中国古代关于胡蜂的诗句众多,比如唐朝诗人李贺在《恼公》中写道“弄珠惊汉燕,烧蜜引胡蜂”;徐凝在《题开元寺牡丹》一诗中写道“海燕解怜频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参考资料

Vespidae.gbif.2024-02-21

胡蜂总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21

胡蜂生物学特性.安康市人民政府.2024-02-20

胡蜂的天敌有哪些?.乡村振兴云.2024-03-06

昆虫界的造纸专家——胡蜂.西北大学博物馆.2024-03-04

虫族版《权力的游戏》:揭秘昆虫的社会.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3

wasp.britannica.2024-03-14

入侵物种黄脚胡蜂的数量在瑞士呈上升趋势.中国青年网.2024-03-06

研究发现胡蜂的中肠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保守菌群.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2024-03-06

丽江永胜:胡蜂养殖助推乡村振兴.中国青年网.2024-02-21

滇西秘境·云南生物多样性主题采访行|“经济天敌”胡蜂养殖成致富经 防虫增收可双赢.人民网.2024-02-21

文化 |《诗经》里的虫子,走出来了.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1

“烧蜜引胡蜂”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古诗句网.2024-02-21

关于胡蜂的诗句(15句).古诗网.2024-02-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