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州 :古代的行政区划名

更新时间:2024-09-20 15:08

蔺州,中原地区古代行政区划名,即《旧唐书》所记能州和《宋史》里的蓝州,今习惯上指代古蔺县

蔺州的得名,源于定居柏雅妥洪(落洪)、世代雄长一方,以“蔺”为名的“蔺蛮”彝族扯勒部族。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于纳溪区以南设置羁蔺州;宋干德三年(公元965年),废蔺州,置永宁路;蔺州一词自此成为历史。宣统元年(1909年),永宁县改名为古蔺,取“古蔺州”之意,属永宁直隶州管辖。

对于蔺州的考证,史学界仍有争论,主要为蔺州的面积和治所。部分专家认为蔺州就是今天的四川古蔺、叙永县地区;部分专家认为蔺州为宋朝西南大州,面积大过今日古蔺县,为泸南及贵州省部分地区。在治所的争论方面,部分专家认为蔺州的治所是今日贵州省习水县的唐朝坝;部分专家认为鸭岭这个地方才是唐蔺州真正的治所。

历史变迁

蔺州在秦汉时代为西南夷,系彝、苗、羿人聚居地区。

唐元和元年(806年),在纳溪区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设置了羁縻蔺州。州治在今兴文县政府所在地中城镇,领舸龙、舸支、宋水、卢吾四县。以彝族首领为州刺吏,属剑南道泸州市

晚唐南诏地方势力坐大,泸州、蔺州等地全部落入南诏手中,此后这一地区长期脱控。

到北宋中期时,才陆续收复,但也只能设置为羁縻蔺州。《古蔺县志大事记》说:“北宋干德三年(965)废蔺州,并入江安县合江县二县”。

宋廷南迁后,这一地区又被新起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政权所割据,大理下属的各部,分据了这片土地,逐步发展成“芒部”、“水西”、“永宁”三大部。

元朝统一后,朝廷才将这三部分别设置了土司,其中永宁宣抚司的辖地大致与唐朝羁縻蔺州的辖地相同。

古蔺县原本是“蔺州”,明代地属永宁卫。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明军平定四川省,建置永宁卫,隶属贵州都指挥使司,与四川“永宁宣抚司”(土司)同城而治。

杨慎状元充军云南省,路过那里,赋诗说“贵竹新疆古蔺州,分弓上将貔貅。”

前代叙永县地方志说:“唐元和元年置羁縻蔺州,纳溪区在南皆其境”,管辖范围包括今日叙永、兴文县、古蔺和贵州习水、仁怀市乃至于毕节市的一部分土地。

蔺州”之名,始见于《大明一统志》。这部明代天顺年间奉敕修成的官书说:“旧蔺州,在司(今叙永县城)东一百八十里,唐元和初置。有碑,在唐朝坝,今剥落。”什么司?永宁宣抚司。其后的弘治《贵州图经》和嘉靖、康熙帝贵州通志》,都说蔺州是永宁的古名,“唐元和元年置蔺州”,又说赵匡胤“乾德三年,废蔺州。置永宁路”,路治或在今习水县土城镇堡子头。元代的永宁路,治所在今叙永县城西(一说西北)八十里渔漕溪畔,“马口崖镇其北,渔漕溪横其南”。清代、民国以至于1990年代新编古蔺县、叙永方志,一仍其说。

奢崇明造反失败,崇祯三年(1630)明朝改土归流,撤销永宁宣抚司,建叙永善后厅(旋改为军粮厅)隶属叙州府(今宜宾市),而永宁卫继续存在。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永宁路,军粮厅改名叙永厅,仍隶叙州府;永宁卫改建为永宁县,隶属贵州威宁府。

雍正五年(1727),划永宁县属叙州府。

雍正八年(1730),叙永厅升格为直隶厅,直隶四川省永宁县同时划归叙永直隶厅管辖。

雍正九年(1731),设永宁县巡检,与叙永直隶厅土(烟土)税局并驻古蔺场,“巡检署即旧(苗)[奢]王府,占地甚宽,前后围墙,均以石板杂胶灰筑成,坚固异常,数百年未见倒塌。板厚尺许,长广几两丈余,近来无此料也。正南有石坊甚高大,字迹略可辩识,汉时所建设也。”“前清时有湖北黄州土商帮土商十八家驻场购,并将湖北土布运来分售,市面遂繁华可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光绪三十四年(1907),四川总督赵尔丰报请朝廷批准,永宁县迁治古蔺场。

宣统元年(1909)正式更名古蔺县

考证

洪武四年(1371)建置永宁卫到现在,古蔺县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古蔺人忠厚,只从永宁县迁到古蔺场算起,说建县只在一百年前。2006年县庆,总结出“乐观自强、神采飞扬”的古蔺精神,掷地有声地鼓舞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更好更快地建设家乡。现在古蔺人又已有了新的目标与追求:美丽古蔺,郎酒奢香。

古蔺县是从唐朝的少数民族羁縻蔺州演变而来的。奢香夫人彝族头人的女儿,古蔺的由来和得名,与彝族头人及其部众迁来古蔺密切相关。跌州是唐、宋两代沿边地区时存时废、地域和治所都不完全固定的少数民族政权。皇帝就地任命少数民族头人为刺史知州),品级与内地正州相同,免征或只象征性地征收些少租税,听任他们生杀自专,唯须承认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官府通过赏赐和边境贸易,为他们提供食盐、布匹、铁农具等生产、生活物资和用品,经济上予以帮助和支持。政治上,国家在边面重镇设置类似今日军区的总管府(都督府),弹压管控羁縻州县,调处纷争,直至提供武装保护,以图边境安宁。

今日泸州市、宜宾长江以南和滇、黔边境地区,代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些少数民族同胞,被统称为“夷人”。官修《宋史》,则总称他们为“泸州蛮”。就其族属而论,主要的是、、青羌、僚人和羿子、以及今日彝族先民的倮、乌蛮诸族,元明以后,又有大量苗族进入这一地区。历经几百年相互同化和融合,今日古叙的少数民族,已经主要是苗族与彝人。唐王朝开国伊始,就建置“泸州都督府”,委任开国名将程咬金来任“泸州大都督”。在程咬金和他后继者们长期开拓经营之下,建置了纳州、萨州、晏州、巩州、奉州、浙州、顺州、思峨州、州、能州、高州市宋州、长宁州和定州十四个跌州。宋代,又有蓝、悦、薛、姚四州之设。

以上十八羁縻州中,并无“蔺州”名字。“蔺州”是否真的存在?邳城镇在哪里?又因何而得名?

留学日本的古蔺水潦彝族“余官家”嫡裔余若举人且兰考》说蓝州即是蔺州:“乙丑,赵匡胤乾德三年平蜀,规取蜀境,刘光义请置永宁路,按制诸蛮。又置蓝州,旋废。《叙永厅志》:永宁之名始此。……蓝州即蔺州。”

余先生没有对他这一直言判断提出论据和理由。这种处理方式,在前代学人著述里是颇为常见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其事理所当然,毋需进行论证的。今按:蓝与能谐音;又蓝、读如兰,“兰”字的繁体作“兰”。盖以音近而误,或因形近而误也。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谭其骧先生随浙江大学迁驻贵州湄潭,撰文《播州杨保考》,说蔺州就是《宋史》所载的能州,理由:

1、能与蔺谐音,“能”即是“蔺”。

2、《大明一统志》记载:“蔺州,在永宁治东一百八十里。有碑在唐朝坝,今剥落。”其地应在今赤水市习水县二县之境。

当时抗日战事方殷,条件不允许这位可敬的历史地理学者亲临考察,尽管1974年他主持编写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把“蔺州”标志在今日赤水市境;1982年《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又全文重新刊发了他的这篇文章。

泸州市古蔺县县里善良的人们,仍然说古蔺山间产蔺草,曾经织席进贡宫廷,所以得名为古蔺。

这种草席,浙江南通人徐心如光绪年间随同其父在古蔺为官,亲自看到过,并在他《蜀淳闻见录·山草席》里说:“叙永县山中,有草极细,叙人以之织席,花样繁多,销路极远。近又发明能染成各种颜色,经久不变。有人云,山草能动风(招惹风寒),与各省之灯草席,迥乎不同,非老年人所宜,然价值极廉,购之者众,每大床席一张,不过千文,桌席仅百余文而已。余以为此席既易动风,不若专织桌席,以之作投赠品。可称价廉物美。倘以之织为屋顶天棚,或堂屋中地毯,当必别具美观,惜无人提倡之耳。”

古蔺县人并非不了解蔺草的经济价值,前清秀才李孝斋就曾赋为《竹枝词》咏唱:“蔺州开辟古元和,蔺草青青四野多。花席织成还入贡,内廷珍藏赐宫娥。”

光绪三十四年《叙永永宁厅县合志》也记载:“蔺草形态细丽、芋绵,产于古蔺岩边,可为桌席,蔺州因此得名。”

按得明、清《实录》、《会典》和川、黔省志诸书,均无古叙地方进贡蔺草席的记载,李孝斋《竹枝词》没有事实依据,正如当代全国第一流的彝族学学者、原贵州民族研究所所长、水潦人余宏模研究员(教授)所言:这种说法“可备一说,但没有必然性,不具有较强说服力。”

秦汉时“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西昌市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

邛都,就是彝族先民乌蛮部族,秦汉时其族“六祖分支”,东汉恒灵之际,“六祖”之一的恒部的一支,在头人德赫辉率领下,从窦地(今云南昭通)渡白水江而西,进入赤水河流域,“傍鳛水而居”,自称“鳛部”。最后在柏雅妥洪(落洪,今古蔺县)定居下来,雄长一方,自号“通雍习部”的恒部彝族部族雄长一方,东晋南北朝时期,头人墨者扯勒得到朝廷授予“令长”之职,自此,部族遂以“扯勒”为名。

唐置蔺州之世,其地所居已是扯勒夷人。“勒”与“蔺”谐音,扯蔺即是扯勒。夷语的“蔺”是君王的意思。余宏模教授说:“夷书曰,君长曰蔺,称为苴穆,犹克汗(可汗)、骠信也。”

“能”与“蓝”,“勒”与“蔺”,都是一音之转。鲁鱼豕亥,文言文的“能”作“蓝”作“蔺”,都在情理之中。古代同音相借、“蔺2013年3月,四川省高校文科学报编辑研究会理事赵永康在古蔺县政协常委、爱国商人车宗林同志陪同下,带领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唐继红副教授实地考察。陶与唐谐音,古老的天宝坝,已经叫“陶场坝”了。从方位上看,其地在永宁宣抚司(今叙永县城)之东。叙永县到古蔺140里;从古蔺经永乐镇的麻柳滩渡河,越过翻坪大山(二五山》下到唐朝坝50里,两段叠加大约180里,方位里程均与《大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明清贵州省地方志书相合。唐朝坝地势平坦,长约3000余米而阔半之,呈山间小平原地貌。

龙爪河从古蔺黄荆老林流来,在坝上蔺江村的铜贯口与金鱼溪合流,得名鱼溪(儒溪、蔺江),沿流筑堰,引水灌田,岁岁年年大丰收,无水旱之虞。坝上红旗村有座叫“石碑殿”庙宇,现为乡村小学,正殿旧有石碑,文字剥落。民间传说是“蔺州府”的“府治”。垣墙外是座废弃的三合头大瓦房,好些镌刻彝族绘饰马蔺(原变种)纹的石础散乱一地。一躯硕大的石狮子半埋地下,只露出个高昂的头颅。

爱新觉罗·旻宁朝仁怀厅同知陈熙晋在他主编的《直隶仁怀厅志》里说:“唐朝坝,在仁怀直隶同知城西南二百九十里,自土城关渡赤水河,循儒溪行十余里,地势呀然以开,孤田逦迤,水声然。上、中、下凡三坝,中坝尤垣舒。堰二十有七,用水之劳,资人之逸。土黑坟,岁三获。予所见境内尽山,鲜及兹坝之沃衍。夫仁怀市开自明万历二十九年,而有唐朝之坝,何也?询之土人,曰:‘坝之上有天子屯,相传为唐李李克用遗迹,坝以之名、按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废蔺州,在永宁宣抚司南一百八十里,唐置州于此。其旁有地名唐朝坝。’今由坝至四川叙永治,不二百里。其诸元和元年节度使高崇文讨刘辟定诸夷时置与?若是,则坝以蔺州而名。在李纯世,乌所谓李晋王哉!”他不无感慨地吟唱道:

建置元和事已遥,至今古坝尚唐朝。

蔺州谁立沙陀庙,却使蛮儿说射雕。

李晋王是黄巢造反时才从沙陀国带兵打到内地来的,唐宪宗时,黄巢还未造反,哪来李晋王呢?这厅官很快就想起个张献忠的部将李定国来。此人后来投降南明,在播州区(今贵州遵义)抵抗清兵,也曾受封为王的。“晋”与“定”谐音,是不是把李定王错认为李晋王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跋山涉水,在翻坪大山的山顶,意想不到地发现了“天子囤”,认定它为“奢崇明据险负固之地”。奢大王反明失败,逃亡到这里来了。

从这一切事实出发,赵永康与谭其骧教授、余若瑔举人、余洪模研究员和徐安全教授共同认定:

旧唐书》所记能州和《宋史》里的蓝州,就是蔺州。蔺州的得名,源于定居柏雅妥洪(落洪)、世代雄长一方,以“蔺”为名的“蔺蛮”彝族扯勒部族。

蔺州的治所是今日贵州省习水县的唐朝坝。

历史争论

面积争议

古蔺州在今习水及赤水河下游一带

民国史学家教授谭骐骧(即《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写有《播州杨保考》。关于蔺州,谭骐骧的文章中说:“检《唐志》泸叙跌州无以蔺名者,自顾姓《纪要》以来为疑,初不知蔺即能之音转也”。谭文认为:杨保始祖的故居,应当在泸州都督府所辖的淅(今习水)、顺(仁怀市,也就是今赤水市)、能(蔺)诸羁縻州。谭文认为唐时的顺州就是今天的赤水,辖五县;能州(蔺州)辖四县,其中有一县名叫猿山,可能就是今天的元厚镇(过去叫猿猴)。谭文细心求证之后说:“总而观之,则顺淅能三州实在习水河赤水河下游一带。”

治所争议

鸭岭为古唐蔺州治所

在鸭岭寺附近,有几处石刻,兹抄录一处如下:“寨治之西二百步远,从灌问,有巨石屹立若屏状,其修丈余,周广三之,葱翠阴烟,举惬人意。(刻于淳熙六年(1179年))可以看出,鸭岭这个地方在离今天800多年前有一个寨子。结合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寨子比较大,可能有一两千人口甚至更多。

据有关史料,蔺州置于李纯元和元年(806年),废于北宋太祖干德三年(965年)。如此,则到上述刻石时(1179),蔺州已废214年,可能已改设“寨”,称为“阿蔺寨”或“绥远寨”。

关于袁世盟平蛮事,《增修仁怀厅志》有所记载,《赤水县志》也提及,根据有关线索,笔者查阅了《袁氏家志》,其有关资料提及蔺州,从时间上说,最可靠的当为《世盟遗嘱》(立遗嘱时间为1277年),其次为《光裕绿》(明大学士东阁吏部尚书蹇义于1407年春正月),述世盟奉诏统戎平蛮入蜀,经、渝,于宋端平二年(1235年)正月到达泸州市,然后经白锦堡、磨子头开苦竹溪大路,进捣蛮穴。平蛮后,因永、蔺等地“夷蛮”余孽出入要隘,遂留镇古磁城等地。

若袁世盟平蛮进军路线属实,应是一路进剿,沿赤水河而上,经阿蔺寨、猿猴至磁城。

王显才认为今天鸭岭这个地方才是唐蔺州真正的治所。而今天古蔺县县城一些人的先辈是从鸭岭(唐蔺州)迁徙去的。连鸭岭村民都说,阿蔺州的“阿”多为少数民族用语。此亦与少数民族跌州相符。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