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

更新时间:2024-09-20 19:22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创建于1939年,是我国设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之一。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的摇篮”。

地质学系现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和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12个陕西省重点学科。地质学科是国家立项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设有4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具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3个硕士点,设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历史沿革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创建于1939年,是全国建系较早、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理科地质学系之一。建国初期,一批知名地质学家不畏艰险云集于当时因国难而迁居至城固县山区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后改为西北大学(西安)),创建了地质学系。他们中有著名地质学家王恭睦、谌亚达、殷伯西、郁士元、李善堂张伯声、蔡承耘、曾繁、白超然、霍世诚、张惠远等教授。1948年,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出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为地质学系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尔后,著名学者谢家荣王恒升张更杨杰王永炎袁耀庭等相继来校讲学和任教,促进了地质学系的发展和成长。地质学系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1952年国家高校院系调整中,她是全国综合性大学中保留的仅有的两个地质学系之一,当时为适应新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急需,克服困难开办了石油地质和矿产地质两个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地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地质学系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系教职员工团结奋斗,依靠前辈们艰苦创业奠定的良好基础,紧紧抓住每一次机遇,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使地质学系现今发展成为一个师资力量雄厚、条件设备良好、教学和科研体系比较完整、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地质学系。

办学规模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现设有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具有地质学(包括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学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5个二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包括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3个二级学科)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设有四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其中,构造地质学科特聘教授高山博士和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学科特聘教授舒德干博士已经国家批准受聘上岗)。

专业培养

资源勘查工程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始建于1949年,1950年招生,是我国创办最早,也是同类专业中迄今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唯一专业,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本专业已在国内形成了具有地域和学科特色的强势专业,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专业建设目标: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有志于献身能源、事业,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勘探与开发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在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专业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较熟练地应用和操作多种测试技术和计算机,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并能够相对独立的从事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或应用及管理工作。通过努力还可继续攻读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注重对基础课的夯实、专业课的拓宽和知识结构的更新。置身于综合性大学之中多年来形成了理工交融、互相渗透、地域特色明显的优势学科专业。该专业学科于1983年和1986年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0年获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涵盖所有的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3年又申报获准新增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硕士点、油气田地质与开发博士点和设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专业还在2002年陕西省高等学校首次本科专业评比中被评为本科名牌专业,也是“211”国家立项重点建设学科。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9人、讲师3人,中青年教师80%具博士学位。这批中青年教师多年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学术思想活跃、年富力强、富有拼博和创新精神,教学成绩显著、科研成果斐然,其中涌现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一批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本专业教师长期坚持教学和科学研究两个中心并重,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全面提高,近年来在教学上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5部,承担教学研究项目31项、获教学优秀成果奖4项。在科研上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油气行业三大公司科技攻关等重大、重点项目7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出版专著16部,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

在实验室建设、教学经费上近年来由于“211工程”立项、名牌专业配套经费到位,每年用于教学方面的经费持续增长,使本专业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有了很大改观。先后新建、重建了油层物理实验室、石油地质实验室、SGI工作站、古地磁测试、图形图象信息处理系统等一批先进的教学设备。由于学校和系上的重视,全系所有的教学实验室、实习室对学生全天开放。全系局域网已经建成开通,计算机机房免费上机。系图书资料室除拥近20000册资源勘查工程方面的藏书外,还有近30000册中、外文期刊杂志和200套电子出版物。并可随时供师生免费上网查阅资料。

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

我系实验实习体系由野外教学实习和课程教学实习两个模块组成。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按照教学计划,我们安排了4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野外实习。一年级秦皇岛市实习是一次地质认识性质的实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地质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野外观察、认识、记录、描述地质现象的方法和罗盘仪等地质工具及图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华北地台的地层和地质特点。二年级学生野外实习以全面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野外剖面测量、数字化地质填图、资料整理、绘制图件和编写报告的方法与技能和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三年级科研实习是为学生设立的一次野外地质综合训练。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特点及野外工作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年级毕业实习则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

课程的室内与野外实习是实习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实习以理解和深化课堂讲授的知识点为主,一般在课程的后期安排一些综合实习,全面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课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们对课堂上所了解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经过野外对典型实例的实际观测,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演习机会,促进读书方法的改进。这种教学活动促使教学内容延伸,教学内涵扩大,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地质工程专业

地质工程(原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1)培养目标

地质工程(原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较强动手能力和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立志献身地质、土木、水利、交通等事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充分体现“重基础、宽口径”的思想,通过系统学习和专业实践,使学生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完整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再塑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既能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及交通工程等专业的生产、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从事工程地质应用、工程理论综合研究,同时也可以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本专业培养从事国土资源勘查、各种建设工程勘察、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工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国家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资格考试指定专业。

(2)专业建设情况

①专业建设情况

地质工程(原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以综合性大学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为依托,于1999年开始招收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当时称城市地质,是地质学的三级学科,也是高校学科调整后的第一届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科,2001年开始招收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②办学水平与条件

地质工程(原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为依托,经过几年的发展,初步具备了国内较好的办学条件。

a.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实验室

截止2004年4月,地质工程(原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已经建立了土工实验室,水文地质实验室和数值模拟实验室(初步建成)共计三个。可以完全满足勘查技术与工程的教学试验和科研的要求。其中土工实验室(已投资近50万元人民币)仪器均是国内一流的产品,精度高、性能先进、操作稳定。除静三轴等常规仪器外,从英国进口的“高速螺旋式土动三轴仪”是国际目前唯一能够输入“随即地震波”(可用数字化仪将地震波波形转化成电讯号直接输入动三轴,价值42万美元)的仪器。此外,水文地质实验室也初具规模,完全能满足要求。

b.实习条件

由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我们除了安排专业实习之外,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的要求,又与“中交通力公路工程勘察公司”,“咸阳市勘察设计院”等单位联合成立“西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实习基地”,并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结合公司或设计院的具体工程项目,利用他们的工程设备和实践经验进行学生的实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课程体系

在现有良好办学条件基础上,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依据“扎实理论基础、完整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再塑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将必修课、选修课及专业实习合理的结合(见图,比例按学分计算)。

主要课程: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环境科学概论、工程数学、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地质学、工程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应用地球物理学、钻探工艺与设备、基础工程与掘进工程施工技术、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勘察技术工程学、勘察信息采集及处理、混凝土结构、工程概预算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按课程实施内容及要求,间插课间室内实习和野外实习。专门的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包括:一年级秦皇岛市普通地质实习、二年级梁山构造地质实习和土力学室内试验实习、三年级水文地质野外实习和岩土勘察野外实习及四年级的论文和毕业设计。其中,一、二年级的实践教学侧重于地质知识及技术方法训练,三年级实践教学着眼于本专业,力求在实践中联系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激发专业兴趣。四年级则以研究性实践为主,培养创新能力。

师资队伍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现有教学、科研人员共68人,其中教授30人,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2人,副教授28人,另有双聘教授(院士)4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31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5人,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青年专家)8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者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者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者2人,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者3人,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11人,陕西省科技新星1人。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现有在校生531人,其中博士生33人,硕士生71人,本专科生427人。

人才培养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本专科生和200多名博士、硕士生,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为祖国的石油勘探与开发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的第一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就是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走出去的。据统计,曾一度在全国十四个大油田中,有十三个油田的局长或总地质师均由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毕业生担任。正如美国华侨日报》所说“西北大学在石油地质方面,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对中国能源工业有相当大的贡献”。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也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

所授荣誉

地质学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8年度基地检查评估中,在地质学类基地中综合得分排名第一,1999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二、三批45个理科基地中期检查评估中名列前茅,两次都被评为“优秀基地”。“中国中西部山盆动力学及资源环境效应”是国家批准立项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与地层学),6个陕西省重点学科。大陆动力学实验室1995年成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00年获准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九五”期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1项,其中国家“863”、“973”、“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九五”科技攻关等国家级项目56项,科研经费到款2809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805篇,出版专著23部,编写教材16部;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4项,其中国家级教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入选1999年度和200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

地理位置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地处西北,南临秦岭造山带,北依黄土高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难得的天然实验室,经过几代人60年来的艰苦创业,已在构造地质、前寒武纪地质、造山带与盆地、新生代地质与环境、古植物地理区系、早期生命演化、含油气盆地地质、油层物理和油藏地质以及黄土研究等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以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正借着“211工程”建设的东风,依托地质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开放实验室,以其长期形成的特色、优势、雄厚实力、良好学风以及团结拼搏精神,在新的世纪中,为我国从地球科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为满足能源、资源、改善环境、减灾防灾等国家重大需求和西部大开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