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江苏省南京市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更新时间:2023-06-24 14:41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英文名:Zhongda Hospital 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中大医院,始建于1935年,是江苏省首批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附属医院。首任院长是戚寿南,现任院长是滕皋军。

1935年,医院的前身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建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医院随中央大学迁往成都市,并与齐鲁、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两校联合建立“三大学联合医院”。1946年,中大医学院及附设医院迁回南京。1949年,随着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医学院也改名为南京大学医学院。1951年至1954年间,医院经过三次更名,最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1958年,医院移交铁道部,改建为东南大学医学院,医院改名为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医院正式更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医院通过复核评审,成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截至2022年1月5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有院本部和江北两个院区,共有编制床位2499张,拥有高级职称人员413人,博士365人,硕士673人。2021年门急诊量238万人次,年出院病人10.6万余人次。医院有各类科室53个,有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学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介入放射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等27个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13个校级研究所。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医院综合排名榜”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位居第46名 2022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排名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榜第77位。

历史沿革

创立时期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前身为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1935年5月18日,国立中央大学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命令,开始筹建医学院和附设医院,由戚寿南担任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也是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的首任院长。

战时迁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西迁入四川省,中央大学医学院及附设医院迁往成都市,并与齐鲁、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两校联合建立“三大学联合医院”,由戚寿南教授担任西南联合医院院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委派戚寿南代表中央大学从成都返回南京,从日寇手中接收并恢复中央大学。次年,中大医学院及附设医院也迁回南京。医院回迁后,戚寿南凭借其自身的声誉以及与美国医学界的关系,从美国一些基金会筹集药品、资金,以支持医学院及医院的发展。

医院更名

1949年,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医学院也随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医学院

1951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领导,医学院附设医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军医学院附属医院。次年,医学院附设医院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学院附属医院。1954年,医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学院附属医院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4陆军医院。

1958年7月总后勤部将医院移交铁道部,改建为东南大学医学院,医院改名为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

2000年4月14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成立新的东南大学,原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改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蓬勃发展

2014年3月13日,江苏省卫生厅正式对外发布了《关于确定15所三级医院等次的通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核评审,成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2015年2月16日,南京化工园区与中大医院签署了合作共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的相关协议。同年8月26日早上7:30,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举办江北院区全面启用(试运行)仪式。开诊第一天门诊接诊患者超过了1100多人次,当天新入院患者50多人。

2023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实施方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入选江苏省首批高水平重点建设医院。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分为院本部和江北院区,院本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丁家桥87号 。截至2022年1月5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有编制床位2499张(含江北院区)。 2021年门急诊量238万人次,年出院病人10.6万余人次。医院有各类科室53个,拥有高级职称人员413人,博士365人,硕士673人。硬件设备方面,医院共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100余台,拥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512层CT、PET-CT、3.0T MRI、1.5T MRI、平板DSA、直线加速器、数字化乳腺机、3D腹腔镜等医疗设备。

院区分布

江北院区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于2015年8月26日正式全面启用,由南京市原化学工业园区与中大医院共同合作组建,院区位于江苏省江北新区健民路211号。院区占地面积267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716平方米,编制床位499张,实际开放床位543张,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疗机构,与院本部实行同质化一体化运行和管理。院区拥有心血管内科、消化科、介入科、妇产科等重点专科,先后开展了外周动脉、颈动脉、颅内血管狭窄/闭塞/夹层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ESD(内镜下粘膜剥离),心脏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冠脉血管内超声、心脏介入手术等30余个医疗技术和项目。此外,中大医院江北院区还是南京市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及江北新区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及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

医联体

中大医院医联体建设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影像科为背景,和区域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建设医联体云影像平台。2018年10月开始,又以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影像科为会诊中心,将医联体内有条件的基层医院接入江北院区影像云平台,实现“基层医院摄片、上级医院阅片诊断”;还可以通过影像平台全院PCAS系统的应用,实现院内影像信息的互联互通,多科室医生可在电脑端实时查看影像及电子报告。同时,本地诊断的电子报告可实时查看,节约患者就医时间。中大医院已与8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云影像平台合作协议,已有5家医院接入平台,运行通畅,通过云影像平台 DR 阅片3318例次,CT208例次,核磁共振173例次。

科室设置

重点科室

医院拥有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有介入放射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骨科、血液内科、急诊医学科、消化内科、肾脏内科、神经内科等27个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重症医学科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始建于1988年,2002年成为江苏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010年成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以科室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诊治为核心,收治的重症患者主要为急性、可逆性危及生命的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高危患者;慢性疾病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的患者。

医学影像科

医学影像科于2013年成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1989年,科室引进了江苏省首台核磁共振扫描仪,2007年安装了中国国内首台7.0 T Micro核磁共振,此外,科室还拥有GE Revolution CT, 飞利浦Ingenia 3.0T MRI, Discovery PET/CT 710等设备。科室拥有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二、三层次培养人才各1人,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杰出人才1人,江苏省兴卫工程医学领军人才1人,重点人才2人。科室曾获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等。

全部科室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1.揭示外泌体介导肾小管间质炎症发生新机制:2019年5月16日,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刘必成/吕林莉课题组的论文“肾小管上皮细胞外泌体-19b-3p促进肾脏损伤中M1型巨噬细胞活化”在《自然(Nature)》旗下期刊《细胞死亡与分化(Cell Death \u0026 Differentiation)》在线发表,该项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肾小管间质炎症形成的新机制,为临床慢性肾脏病抗炎药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2.揭示磁性纳米线材料调控螺旋神经元细胞定向生长的作用机制:2022年6月1日,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柴人杰教授团队联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赵远锦教授团队在纳米技术领域的权威期刊《Nano Today》上在线发表一项研究论文,在此项研究中,通过磁场诱导磁性纳米颗粒自组装形成多方向磁性纳米线材料,实现了螺旋神经元细胞在体外二维环境中的多方向定向调控生长,并通过核糖核酸seq技术在转录水平揭示了磁性纳米线材料调控螺旋神经元细胞定向生长的作用机制。此项成果有利于通过调控新生神经元细胞定向生长修复神经通路,从而帮助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医学实践

1.成功完成江苏省首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手术:2013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为一位50岁的脊柱继发性恶性肿瘤的患者成功完成了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该项手术难度大,相较传统的手术,能减少或降低肿瘤局部的复发率,延长患者的生命,中大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完成的此例手术在江苏省是首例。

2.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下腔静脉粒子支架植入术:2016年5月12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成功为一位70岁的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下腔静脉粒子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下肢完全消肿,于同年5月17日康复出院。同时,该项创新技术的成功开展,为晚期肝癌伴有下腔静脉癌栓患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3.成功完成中国国内首例采用可控直径TIPS覆膜支架系统介入手术:2021年10月12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团队采用可控直径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覆膜支架系统为一位65岁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实施了介入微创手术,成功完成了中国国内首例运用新型TIPS覆膜支架系统手术。

教育科研

医院教培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附属医院。医院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81人次,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13个校级研究所。

关联院校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关联院校——东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并与江苏省共建的重点大学,是中国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设有34个院系、87个本科专业,有3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学校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占地面积5888亩,其中九龙湖校区3752.35亩,总建筑面积约89.54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面积6.69万平方米,藏有各类纸本图书资料469万册,可访问数据库检索平台149个(二级数据库233个)。学校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其中12个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学科名单,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

科研

重点学科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有重症医学、肾脏病学、心血管病学、血液病学4个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

重症医学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始创于1988年,学科自1998年起组建“东南大学重症医学研究所”,科研团队致力于多器官功能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科研工作。学科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项目及面上与青年项目、卫生行业重大专项子课题、江苏省科技计划临床前沿技术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70余项。研究成果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重症医学1区期刊《Critical CareMedicine》等医学期刊上发表。学科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医学科技一等奖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近年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0项。2020年获批成为“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

肾脏病学

中大医院肾脏科始建于1979年,2002年成立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学科拥有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8名,正高教授7名,副高教授9名,学科带头人刘必成教授现任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学科研究方向包括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脏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脏损伤、血管钙化、遗传性肾脏病、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并发症等疾病机制及诊治新技术。

学科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973"、科技部支撑计划以及江苏省医学科技专项等省、部级课题20多项。累计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在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20多篇,主(参)编著作5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授权5项,实用专利10余项。学科2019年被复旦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排名系统评为国内肾脏专科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排名分别为第10和第7名。

心血管病学

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始建于1963年,2016年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科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1人。截至2022年,近5年来学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部级课题近20项,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0余篇。

血液病学

血液内科是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东南大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所,东南大学内科学血液病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学科拥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血液科实验室常规开展血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检查等研究。学科平均每年在中国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0余篇。

科研平台

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前身为东南大学重症医学器官损伤与功能重建实验室,是依托东南大学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批复成立的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在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和江北创新研究院共建成面积1500平米的实验场地,配备超高分辨率共聚焦显微镜活细胞工作站、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平台、超速离心机、高通量流式分析和分选平台、P2实验室等研究仪器和设备。资助领域与研究方向包括研究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因与早期诊断、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免疫调控及精准化治疗、重症医学临床及生物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及转化应用等。

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建于2002年,于2007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为“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分子影像学研究、功能影像学研究、介入放射学研究、影像诊断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实验室有固定人员41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3人。学科带头人滕皋军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室共主持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21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参与973计划2项(学术骨干)、“十一五”攻关项目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1和第2),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二等奖1项(排名第1),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月5日,近五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累计获得各级各类课题6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2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1200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合作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8项(合作2项)。授权专利46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外观设计1项。

声誉与排名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医院综合排名榜”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位居第46名 ;在“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中”重症医学科排在第2名,放射科全国排在第5名,肾病科全国排在第12名。

院内专家

滕皋军

滕皋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和介入中心主任,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首创了10余项介入新技术,发明和创制了放射性粒子支架以及支架植入相关技术和理论,大幅提升了恶性肿瘤导致的食管胆管、门静脉及气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建立了胆汁漏出导致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TIPS)支架再狭窄的新理论。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

擅长:肝癌、外周血管及脊柱等领域的介入治疗

沈杨

沈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东南大学妇女生命健康研究所所长,女性盆底健康管理中心负责人,2020全国健康卫士,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江苏省妇幼健康重点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一项、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一项、江苏省卫健委重点项目(A类)一项、承担省市级项目6项;获国家妇幼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妇幼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省预防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40余篇。

擅长:妇科肿瘤手术治疗及综合诊治,尤其擅长晚期卵巢癌切除术,复发性宫颈癌盆腔廓清术等;擅长女性盆底修复及尿失禁治疗。

杨从山

杨从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副院长兼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国家重症医学专业质控中心(江苏)秘书,江苏省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秘书,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重症医学分会重症神经学组成员,江苏省急诊医学分会创伤学组成员,南京市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及感染学组成员,江北新区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曾获得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中华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执行主编编写《ICU速查手册》,参编《ICU主治医师手册》《ICU监测与治疗技术》等多部专著。

擅长: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尤其是重症质控、重症感染与感控、重症神经等方面。

俞济荣

俞济荣,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江北院区肾内科副主任,江北院区血液净化中心主任。从事肾脏病临床教学科研二十多年,专注于血液透析并发症的治疗及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护,并已完成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人造血管内瘘手术、内瘘狭窄闭塞后取栓及重建术、B超引导下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DSA下中心静脉狭窄球囊扩张置管术及各类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肾脏穿刺病理活检术等手术共计四千多例。主持南京市及东南大学课题各1项,发表SCI、CSCD及其他中文核心论文10余篇,主编1部《肾脏病饮食治疗》。

擅长: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衰、血液透析并发症、透析各种通路的建立及复杂内瘘手术。

童嘉毅

童嘉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兼江北院区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医学院诊断学系主任。教育部公派回国医学博士江苏省科学教育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卫计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导师。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委会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高血压防治与管理专委会常务委员等职务。

擅长:常见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心肌缺血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等。

蒋犁

蒋犁,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小儿科硕士、遗传学博士。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第一、二、三、四届江苏省围产医学专业委员;首届江苏省新生儿学组委员。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学科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评审专家等职务。参与完成973课题一项、主持、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五项、省部级项目五项。获得教育部、江苏省、南京市、省医学会省部市科技进步奖/新技术引进12次(均为第一责任人)。2021年获《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优秀编委,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英文文章52篇,SCI收录32篇(第一/通讯作者27篇(均为第一责任人)。主编、参编专著7部;主编主导卫生部十五规划医学视听教材一部。

擅长:小儿科呼吸、消化、感染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对高危儿、早产行为干预和营养支持指导、遗传代谢疾病等疑难杂症诊断和治疗

李永刚

李永刚,中大医院江北院区骨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德国汉堡Diakonie医院、Endoklinic医院和香港大学玛莉医院进修关节外科技术。

擅长:四肢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法复位及手术治疗;膝、肩疾病的关节镜手术,半月板缝合,膝韧带重建,急性髌骨脱位矫正、肩袖修补;、膝、肩等关节置换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严重软组织损伤骨不连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运动损伤及疼痛的诊治;关节内骨折及骨盆骨折的手术等。

资质认定

2014年3月13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核评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